資源簡介 第12課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課標要求:通過了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殖民擴張、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思維導圖:知識梳理: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國家 西 班 牙 葡 萄 牙時間 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到達巴西。殖民范圍 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已經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葡萄牙緊隨西班牙之后侵入拉丁美洲,隨后的三百年里,建立了巴西殖民地。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其中絕大部分土地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圭亞那)被荷蘭、英國和法國占據。殖民統治 政治:總督治理;專制統治①建立了幾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 ②國王任命總督和高級官吏,并派人監督總督,總督代表國王在轄區內行使軍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權力。 設立總督制度,由國王任命,享有行政權和征稅權。經濟掠奪(方式):掠奪金銀財富;奴役、屠殺印第安人;開采金銀礦;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黑奴貿易;禁止或限制貿易,限制發展。影響 ⑴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實行專制統治,掠奪了巨額財富。 ⑵殖民者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 ⑶為彌補勞動力不足,殖民者發展起罪惡的黑奴貿易。 ⑷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一)16世紀擴張的主角——西班牙和葡萄牙葡萄牙 方式 建立商站,控制商路殖民范圍 到16世紀中葉,葡萄牙已經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西班牙 入侵菲律賓,將其變成了殖民地。(二)17世紀后擴張的主角——英、荷、法南亞: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擴張(1)方式:①通過東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搶掠、侵占土地、強征巨額土地稅、種植并走私鴉片等手段,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②挑動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漁利。③直接進行武力侵略。(2)結果: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2.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擴張荷蘭 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并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后來占領了整個印度尼西亞英國 到19世紀末,英國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法國 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美國 從西班牙手里奪得菲律賓3.列強在西亞的殖民擴張(1)對奧斯曼帝國的侵略: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法、俄等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奧斯曼帝國半殖民地化不斷加深。(2)對伊朗的侵略:俄國和英國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還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范圍。4.列強在東亞的殖民擴張(1)侵略中國:鴉片戰爭后,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侵略朝鮮半島: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1.過程:(1)從15世紀開始,西方列強就侵入非洲。(2)到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進行了持續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3)工業革命后,殖民者逐漸放棄了罪惡的奴隸貿易,轉而進行全面的殖民入侵。①英法:蘇伊士運河通航后,英、法控制了運河。英、法還利用埃及的財政危機,控制了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1882年,英國占領了整個埃及,實際把埃及變成了殖民地。②法國:從19世紀30年代就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4)19世紀后期,列強加快了侵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步伐。①英國妄圖建立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非洲大陸的龐大殖民地。②法國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從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東非的索馬里。③德國則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2.爭奪:柏林會議①原因: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1884 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②內容:任何國家在非洲占領新的土地,必須通知其他國家,占領方為有效。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領”原則。會議還決定,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③影響:柏林會議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 世紀70 年代以前,歐洲殖民國家只侵占了10% 左右的非洲土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們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標志: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亞洲的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絕大部分淪為殖民地,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2.原因: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是同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聯系在一起的。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越來越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因此,它們爭先恐后地擴大自己的殖民帝國,導致更大規模地瓜分世界。3.影響(1)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2)與此同時,殖民統治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深入探究】1.殖民者的掠奪對美洲和歐洲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對美洲:①殖民者對美洲進行殖民專制統治,中斷了美洲國家獨立發展的進程。②殖民者大量劫掠美洲金銀財富,對其實行貿易壟斷,使美洲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穩定。③殖民者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的做法導致美洲土著人口迅速減少,喪失了大量勞動力。④殖民者帶來的西方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客觀上沖擊了美洲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轉型。(2)對歐洲:殖民者的掠奪給歐洲帶去巨額財富,一方面刺激了歐洲更大的殖民擴張欲望,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大量金銀財富涌入歐洲市場,造成當地銀價下跌,物價上漲,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主,進一步瓦解了歐洲的封建生產關系。2.非洲國家的國界線有什么特點?它反映了什么問題?(1)特點:非洲國家分界線很多是按經線或緯線劃分的,也有很多邊界是用直線或曲線的幾何方法劃分的,由河流、山脈等構成的自然邊界線占比不高。(2)反映的問題:這是殖民者粗暴瓜分非洲的后果,在殖民者入侵和瓜分非洲之前,非洲是沒有國界的。殖民主義者入侵后,為搶占地盤,實行殖民統治,人為地在地圖上劃分邊界,沿某條經線或某條緯線,甚至既不是經線也不是緯線,就這樣瓜分了非洲的土地,以致非洲許多國家形成了平直的國界線。【知識拓展】1.總督制度總督一般由西班牙國王信任的大貴族擔任,是國王在殖民地的全權代表,根據國王訓令,掌握殖民地的行政、軍事、財政和宗教事宜,有權任命管區內的官吏和教會負責人,參與審理重大司法案件。2.英國在亞洲的殖民擴張英國把印度變為殖民地后,繼續侵略南亞其他地區。1886年英國把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此舉基本完成了對南亞的征服。英屬印度統轄的范圍幾乎覆蓋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部分東南亞地區,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東亞,中國是列強爭奪的最大目標。早在1792年,英國就派使節馬戛爾尼出使中國,要求開放港口和商埠,并按照西方近代國際法觀念與中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1808年,英國兵船進犯中國東南沿海,被中國水師擊退。英國政府支持并庇護本國商人向中國非法走私鴉片,牟取暴利,并以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厲行銷煙為借口,于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港口通商,并允許英商自由貿易,由此揭開了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奴役中國的序幕。隨后,其他列強紛紛效仿。1844年美國與法國通過迫使中國政府簽署《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不僅獲得了同英國一樣的特權,還攫取了更多利益。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通過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進一步擴大了在華權益。從1859年開始,英國人開始作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執掌中國海關大權69年,為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和干預中國內政提供了方便。1897年法國強迫清政府同意“永不將海南島讓與任何他國”。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三個部分:資本主義殖民體系、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和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故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只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問題探究:工業文明時代,殖民主義的雙重后果材料一 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英國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織品擠出了歐洲市場,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輸入棉紗,最后就是英國棉織品泛濫于這個棉織品的故鄉。……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材料二 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社會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問題不在這里。問題在于,如果亞洲的社會狀態沒有一個根本的革命,人類能不能實現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國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材料一、二摘自[德]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材料三 “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德]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據材料一,英國對印度的侵略使印度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⑵材料三中,馬克思是用什么觀點去分析殖民活動的?聯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破壞性”和“建設性”的含義是什么。(3)系材料一、三,你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內容?【答案解析】(1)變化:①印度的傳統手工業部門衰落下去(被沖垮);②(農業和制造業結合的)舊的經濟體制被徹底摧毀;③印度由輸出棉織品的國家變為輸入棉織品的國家。反映的實質:①印度逐步淪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或反映了先進生產方式對落后生產方式的征服;②或印度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解析】變化:根據材料“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可知印度的傳統手工業部門衰落下去;根據材料“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可知舊的經濟體制被徹底摧毀;根據材料“英國棉織品泛濫于這個棉織品的故鄉”可知印度由輸出棉織品的國家變為輸入棉織品的國家。實質:結合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和材料可分析英國侵略印度的實質(2)用辯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破壞性:是指沖擊(破壞)了印度的封建社會(封建落后的經濟體制);建設性:是指客觀上給印度輸入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經濟和文化)。【解析】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組成分析觀點;含義結合材料和所學能說明白即可。理解:英國在印度的擴張和統治給印度帶來極大災難;(1分)但同時在客觀上又沖擊了其落后的經濟體制,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起了印度經濟的深刻變化,“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3分)【解析】此問需要結合殖民侵略的雙重影響回答。練習鞏固:基礎題1.在16世紀的墨西哥存在兩種類型的土地賜予制度:騎士份地的賜予和牧場的賜予。經這種分配方式獲得的土地在總督的賜予書中有這樣的描述:“一旦你擁有它,它就將屬于你和你的繼承人,你將有權按照你的意愿出賣、轉讓、遺贈……”。這些土地制度的實行( )A.阻礙了大地產制度的發展 B.為工業革命的擴展準備了條件C.加劇了殖民地經濟的畸形 D.加速了殖民國家資本原始積累2.新航路開辟后,在殖民擴張的歷史進程中,西方始終以“文明使命”自居,將自身視為上帝賦予的“世界統治者”。歐洲人認為,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與生活方式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最高形態,而其他地區因“未開化”注定需要被“教化”或“征服”。最符合這一論述的史事是( )A.英荷等國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開辟新的航線B.葡萄牙人經營橫跨太平洋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C.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總督區并強制推行天主教D.荷蘭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貿易站從而控制香料貿易3.在1919年的三一起義之后,朝鮮民營的本地文報刊先后出現,如《朝鮮日報》《東亞日報》《開辟》月刊、《東明》周刊等。《東明》周刊主張“闡明和普及民族固有的精神和文化,從而提倡和發揚自主獨立的精神”。這反映出當時的朝鮮( )A.傳統文化得以頑強保留 B.已深受十月革命的影響C.民族運動推動文化覺醒 D.資產階級主導民族運動4.從17世紀開始,亞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下列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史實 結論A 西班牙開始入侵菲律賓 揭開亞洲殖民地化的序幕B 荷蘭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 其殖民擴張的方式發生改變C 法國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沖擊亞洲傳統政治格局D 英、法、俄等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 激化矛盾導致世界大戰迫在眉睫A.A B.B C.C D.D5.1884年,德國成立“帝國殖民部”,專門負責殖民地的管理和開發。在非洲,德國成功占領了包括喀麥隆、多哥、坦噶尼喀和西南非洲在內的廣大地區。此外,德國還積極在太平洋地區擴張。德國的行動( )A.導致了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B.加速了國家統一的進程C.加劇了國際政治局勢的緊張 D.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提高題6.馬克思曾說:“在19世紀最后的25年期間,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讓位于壟斷資本主義,并伴隨著國際事務方面的自由貿易帝國主義轉變為全球性的殖民主義”。這種轉變帶來的直接結果是( )A.歐洲資本原始積累進程加速 B.英國取得“世界工廠”地位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D.歐美國家確立資本主義制度7.據《2022年世界不平等報告》整理“1820年—2020年世界不同階層(前10%、中間40%及底層50%)收入比例趨勢”(見下圖),過去200年里,在全球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和收入占底層的50%的人群之間,收入差距幾乎翻了一番。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受西方殖民的影響,19世紀全球經濟不平等增加B.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全球經濟不平等性持續減弱C.20世紀以來,各國推進財富分配平等化的進程加快D.只有國際關系民主化,才能解決全球不平等問題8.1898年,法國軍隊沿尼羅河上游東進,英國軍隊則自埃及南下,兩支殖民隊伍在蘇丹的法紹達小鎮相遇并對峙。英國憑借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迫使法國撤軍,隨后兩國簽訂協議,劃分了在非洲的勢力范圍。這可以用來說明( )A.歐洲列強殖民爭奪激烈 B.柏林會議協調了英法關系C.英法合作共同瓜分非洲 D.蘇丹淪為英法的半殖民地9.19世紀晚期,西歐國家和美國有了“剩余資本”,用于國外投資。20世紀初,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對亞非拉地區的資本輸出占其海外投資總額的比例,英國為50%、美國為43%、法國為30%、德國為20%。這( )A.遲滯了列強的經濟發展 B.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建立C.導致了國際局勢的惡化 D.推動了舊有國際秩序崩潰創新題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傳統的大航海早期歷史敘述中,16世紀的西班牙“日不落”帝國被廣泛傳揚,而忽略了其建立者查理五世作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恰恰是這一身份,帶動了德意志商人深度參與貿易全球化歷程,開啟了“伊比利亞全球化”時代,在歐洲之外,殖民新大陸;在歐洲之內,主導與法蘭西以及奧斯曼土耳其的地中海爭霸,以及與德意志新教諸侯之間的爭戰。這一劇變,也反向奠定了大西洋在全球貿易中的關鍵地位。——摘編自吳愁《16—17世紀全球史視域下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與東方的商貿往來》材料二 1884—1885年,德國先后宣布在西南和東部非洲的部分地區建殖民地,并且占領了太平洋的許多島嶼。1891年,“德國殖民委員會”成立,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決定殖民地學術考察任務并分配研究經費。1898年,“德國農業、貿易和工商業殖民學校”在黑森州北部小鎮維岑豪森建立。1900年,漢堡“航海病和熱帶病研究所”成立。伴隨著殖民活動的迅猛發展,德國的反殖民情緒也達到高潮。20世紀初,德國對殖民地的殘酷統治引發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以鎮壓德屬西南非洲赫雷羅人起義為代表的殘酷事件不斷在德國國內媒體上曝光,德國社會稱之為“殖民丑聞”。——摘編自范丁良《德意志帝國的區域研究——以殖民地區為對象》(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并指出影響德意志與東方交往的因素有哪些。(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闡述“殖民帝國的世界認知體系建構是在一個國際性的殖民活動網絡中完成的”這一觀點。(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德國殖民擴張對世界格局的影響答案解析:基礎題1.【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墨西哥。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墨西哥存在兩種類型的土地賜予制度,通過賜予獲得的土地可以“出賣、轉讓、遺贈”,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權利,推動并刺激了殖民者掠奪土地,加劇了土地集中,推動殖民地大種植園經濟的發展,而種植園實行單一產品制,這就加劇了拉美經濟的畸形發展,C項正確;土地賜予制度助長了土地的集中,有利于大地產制度的形成,排除A項;西班牙在所屬殖民地建立的經濟形態主要是封建莊園與種植園經濟,并沒有建立起工業革命的條件,排除B項;這一時期西班牙殖民者獲得的財富用于消費,沒有形成資本原始積累,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題干強調歐洲人以“文明使命”為借口,通過強制推行宗教和政治制度來“教化”或“征服”其他地區,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總督區并強制推行天主教,直接體現了殖民者以宗教為工具進行文化征服的行為,符合題干中“教化”和“文明使命”的論述,C項正確;“英荷等國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開辟新的航線”側重的是航線的開辟,未突出宗教與政治強制的特征,排除A項;西班牙人經營“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而不是葡萄牙,排除B項;“建立貿易站從而控制香料貿易”側重經濟,未突出宗教與政治強制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詳解】根據題干設問題,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 年朝鮮。根據材料“三一起義后,朝鮮民營報刊出現,《東明》主張‘闡明民族精神文化,提倡自主獨立’” ,及所學可知,民族運動推動民族文化覺醒與獨立意識傳播,C項正確 ;材料強調“發揚”非“保留”,重在創新性轉化,排除A項;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與材料民族文化覺醒關聯弱,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資產階級主導民族運動”,僅體現文化宣傳,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題干要求和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法國于19世紀中后期逐步吞并越南、柬埔寨、老撾,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此舉肢解了中南半島的朝貢體系,打破亞洲原有地緣政治平衡,且殖民統治顛覆本地王朝制度,直接沖擊亞洲傳統政治格局,C項正確;揭開亞洲殖民地化序幕的是1510年葡萄牙占領印度果阿,西班牙于1565年入侵菲律賓,排除A項;荷蘭1619年建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作為東印度公司總部,此舉是荷蘭商業殖民擴張的延續,未體現方式變革,排除B項;19世紀英法俄在奧斯曼爭奪勢力范圍,而一戰爆發于1914年,列強在奧斯曼的博弈雖加劇“東方問題”,但非一戰的直接誘因,“迫在眉睫”不符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西方列強瓜分非洲【詳解】根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為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884年的德國和非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不斷在非洲和亞洲搶占殖民地,可能會與英、法等國發生沖突,加劇國際政治局勢的緊張,C項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排除A項;1871年德國完成了國家統一,排除B項;1884年柏林會議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排除D項。故選C項。提高題6.【答案】C【難度】0.4【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世紀后期的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指出,在19世紀最后25年(約1875-1900年),工業資本主義從競爭階段轉向壟斷階段(如出現卡特爾、托拉斯等壟斷組織),同時國際事務從自由貿易帝國主義轉變為全球性殖民主義,即這一時期,列強通過殖民擴張、資本輸出、國際分工和貿易,將亞非拉地區納入全球經濟體系,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項正確;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早期(16-18世紀)的特征,如圈地運動、奴隸貿易等,目的是為工業化積累初始資本。19世紀末的轉變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核心是資本輸出和殖民擴張,而非原始積累,排除A項;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確立于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后),但題干時期(19世紀末)英國相對衰落,美、德等國崛起,且題干強調的是壟斷資本主義和殖民擴張的轉變,而非英國地位,排除B項;歐美主要國家(如英、法、美)的資本主義制度在18-19世紀中葉已基本確立(如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后)。19世紀末是制度的鞏固和壟斷階段,而非“確立”本身,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A【難度】0.4【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1820-2020年(世界)。據材料“過去200年里,在全球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和收入占底層的50%的人群之間,收入差距幾乎翻了一番”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西方殖民擴張掠奪了大量資源并建立不平等貿易體系,加劇了全球經濟不平等的現象,A項正確;據材料收入差距翻一番的現象可知,全球經濟不平等性并未持續減弱,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收入比例趨勢,未提及各國推進財富分配平等化的具體進程,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際關系民主化與解決不平等問題的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A【難度】0.4【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末(世界)。根據“兩支殖民隊伍在蘇丹的法紹達小鎮相遇并對峙”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法紹達事件中,英法兩國為爭奪非洲殖民地劍拔弩張,最終通過協議劃分勢力范圍,體現了19世紀末歐洲列強在非洲殖民擴張過程中矛盾尖銳、爭奪激烈,A項正確;法紹達事件發生在1885年柏林會議之后,英法殖民者的軍事對峙和政治斗爭,不能用來說明柏林會議協調了英法關系,排除B項;據所學,瓜分非洲的列強不止英法兩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英法兩國的殖民爭奪,并非蘇丹淪為英法的半殖民地,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B【難度】0.4【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階段的重要特征,列強通過輸出資本控制亞非拉國家的經濟命脈,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B項正確;資本輸出使列強獲得高額利潤,加速了本國經濟發展,排除A項;資本輸出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競爭(如英德爭奪殖民地),但直接導致國際局勢惡化的是軍備競賽和軍事同盟的形成,排除C項;此時舊有國際秩序(以歐洲為中心的殖民體系)正處于鼎盛時期,其崩潰始于二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創新題10.【答案】(1)國王的身份地位;新航路的開辟;貿易中心的轉移;歐洲的地緣競爭;德意志的外交政策(言之有理即可,四點)(2)德國殖民帝國的世界認知體系建構并非孤立進行,而是深度嵌入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全球殖民活動的互動網絡之中。既為資源掠奪提供科學依據,也參與國際殖民競爭中科學話語權的爭奪。同時,德國仿效英法等國的殖民經驗,德國的殖民活動始終處于列強互動的國際網絡之中,此外,殖民地的反抗和“殖民丑聞”的曝光,迫使德國調整殖民政策,通過“文明化”宣傳掩蓋暴力統治,這與英法以“白人的負擔”美化殖民的邏輯如出一轍,綜上,德國的殖民認知體系是國際殖民網絡下的產物,既依賴本土機構與學術研究的支撐,又受全球殖民競爭、知識交流與輿論壓力的驅動。(3)加劇國際矛盾;民族矛盾的加劇;經濟貿易的繁榮;殖民地區的反抗;認知體系的重構【難度】0.4【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早期殖民擴張的意義和影響、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西歐)。據材料一“16世紀”“大航海”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的開辟,貿易中心的轉移;據材料一“查理五世作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帶動了德意志商人深度參與貿易全球化歷程”可知,國王的身份地位;據材料一“在歐洲之內,主導與法蘭西以及奧斯曼土耳其的地中海爭霸,以及與德意志新教諸侯之間的爭戰”可知,利用歐洲的地緣競爭;綜合材料一“在歐洲之外,殖民新大陸”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影響德意志與東方交往的因素還包括德意志的外交政策。(2)本題是歷史闡釋題。時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明確觀點為“殖民帝國的世界認知體系建構是在一個國際性的殖民活動網絡中完成的”,分析其層次,說明德國殖民帝國的世界認知體系建構并非孤立進行,而是深度嵌入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全球殖民活動的互動網絡之中;然后列舉依據,如材料二“1891年,‘德國殖民委員會’成立,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決定殖民地學術考察任務并分配研究經費”“‘德國農業、貿易和工商業殖民學校’在黑森州北部小鎮維岑豪森建立”“1900 年,漢堡‘航海病和熱帶病研究所’成立”等信息,結合所學,指出這些機構為資源掠奪提供科學依據,也參與國際殖民競爭中科學話語權的爭奪,其仿效英法等國的殖民經驗,將德國的殖民活動始終處于列強互動的國際網絡之中;據“德國對殖民地的殘酷統治引發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以鎮壓德屬西南非洲赫雷羅人起義為代表的殘酷事件不斷在德國國內媒體上曝光,德國社會稱之為‘殖民丑聞’”,結合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明確德國殖民地的反抗和“殖民丑聞”的曝光,迫使德國調整殖民政策,通過“文明化”宣傳掩蓋暴力統治,與英法以“白人的負擔”美化殖民的邏輯如出一轍;最后總結升華,指出德國的殖民認知體系是國際殖民網絡下的產物,既依賴本土機構與學術研究的支撐,又受全球殖民競爭、知識交流與輿論壓力的驅動。(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一“在歐洲之外,殖民新大陸;在歐洲之內,主導與法蘭西以及奧斯曼土耳其的地中海爭霸,以及與德意志新教諸侯之間的爭戰”,材料二“德國對殖民地的殘酷統治引發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加劇國際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引起殖民地區的反抗;據材料一“德意志商人深度參與貿易全球化歷程,開啟了‘伊比利亞全球化’時代”“奠定了大西洋在全球貿易中的關鍵地位”等信息可知,經濟貿易的繁榮;據材料二“‘德國殖民委員會’成立,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決定殖民地學術考察任務并分配研究經費”“‘德國農業、貿易和工商業殖民學校’在黑森州北部小鎮維岑豪森建立”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導致認知體系的重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