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東莞市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的年代雖然經過碳素測定,但誤差太大。后來,考古學家在兩河流域的古遺址中發現了很多哈拉巴文明的印章,這最終給了哈拉巴文明比較精確的年代坐標。據此可知( )A.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無法還原 B.多元手段助推歷史研究發展C.考古發現比碳素測定更加可信 D.史學家闡述歷史具有主觀性2.波斯帝國統治時期,大流士下令用字母化的楔形文字書寫波斯君主使用的古波斯語,形成了古波斯文,重要的紀念性銘文通常使用三種文字——埃蘭文、阿卡德文和古波斯文共同書寫。這一做法( )A.繼承了西亞地區的政治傳統 B.適應了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需要C.賦予了被征服地區的自治權 D.體現了軍事征服導致文化趨同3.中世紀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西歐封建莊園中農民承擔的地租有所上浮,但地租的增長趕不上農民收益的增長。有學者指出,這一時期,農民每交給領主1個便士,就往自己口袋里放進6個便士。這一現象( )A.有利于歐洲社會的轉型 B.標志著封君封臣制解體C.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D.推動了西歐城市的興起4.從11世紀初開始,按照流行的說法,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們已經具備了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備的神奇力量。國王成為包治百病的神醫,用圣水給人洗臉,盲眼即可復明;劃一個十字,就能使傷口愈合。這反映出,當時西法蘭克王國( )A.自然科學得到發展 B.民族國家逐漸形成C.王權得到一定強化 D.教權凌駕王權之上5.古代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相對獨立,經濟形態的轉變相當緩慢。但阿拉伯人卻在征服的過程中與被征服地區經濟結構相融合,逐漸脫離游牧和簡單的貿易經濟,迅速形成封建經濟形態。據此可知,阿拉伯文明具有( )A.統一性 B.連續性 C.獨立性 D.開放性6.有學者指出,瑪雅農戶完成一年的玉米種植——從播種到收獲僅需190天,而其收成可達全家人年需求量的兩倍,空余時間可以從事金字塔、廟宇、殿堂建造及藝術品的創作。該學者旨在強調,瑪雅文明( )A.社會分工精細 B.生產工具較為先進C.建筑技術高超 D.以農業生產為基礎7.16世紀后半葉,在歐洲上流社會收藏奇珍異物的珍奇屋中,人們可以找到象牙、異域的動物標本、科學儀器、玻璃、中國的瓷器、拉美的羽毛工藝品、北極居民的衣物等。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A.科學革命的興起 B.人文主義的傳播C.全球航路的開辟 D.工業革命的開展8.從17世紀晚期開始,英國逐步形成了一個以股票、債券為主的證券市場并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1750年,約20%外資投資英國國債,其中四分之一投資東印度公司、三分之一投資英格蘭銀行。該現象( )A.有助于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B.導致了生產與資本的高度集中C.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沖突 D.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創造條件9.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1670年)主張所有男女兒童都應該上學,且認為所有人均可通過接受教育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但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這些教育主張( )A.順應了大工廠制的需求 B.體現了理性主義的精神內核C.彰顯了人文主義的光輝 D.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10.教會音樂是基督教儀式中的重要內容。歐洲近代早期,教會音樂歌唱人群大多是經過專業訓練的神職人員。16世紀后,在“一切信徒皆祭司”的倡導下,人們逐漸鄙薄歌唱儀式中的成員。這反映了( )A.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現實世界 B.天主教會神權統治受到沖擊C.經濟發展推動音樂教育世俗化 D.資本主義制度具備理論基礎11.有學者認為,《法國民法典》常常緊隨在拿破侖的軍旗后,作為“革命的法典”強加于被征服國。1807年,民法典編纂成員比戈·普勒阿默宣稱:“在歐洲的一部分國家,民法典已成為各民族的共同法。”據此推知( )A.法典的傳播沖擊了封建統治秩序 B.啟蒙思想得到各國普遍認同C.法國實現對歐洲大陸的文化統治 D.民法典維護了大土地所有制12.郵票通常被稱為“微型百科全書”,某校學生集郵社團在主題集郵活動中收集到下列一組郵票。據此判斷,該組郵票的主題可能是( )A.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 B.資本主義的擴展C.封建專制制度的鞏固 D.民族國家的形成13.19世紀上半葉,英國陸續頒布《工廠法》《礦井法》《公共衛生法》等法律,限制使用童工、規范勞動時間并改善公共環境。這說明當時英國( )A.自由主義主導立法進程 B.議會改革成效顯著C.殖民擴張推動福利建設 D.社會問題日益突出14.19世紀最后30年,德國在電氣、化工、內燃機等方面取得突破,重工業增長迅猛,至20世紀初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一。這主要得益于( )A.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延續發展 B.殖民擴張提供龐大市場C.國家統一與科技創新的協同 D.國家干預緩解供需矛盾15.恩格斯歷時21個月深入曼徹斯特等工業城市進行社會調查,于1845年完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系統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遭受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這反映了( )A.馬克思主義根植于社會現實 B.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到科學C.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成為共識 D.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發展完善16.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員會的委員大體分屬布朗基派、蒲魯東派和新雅各賓派,他們的政治主張不盡相同。但分歧并沒有演變成剪除異己的權力斗爭,公社委員們一直盡心盡力為這個200萬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務。這主要緣于巴黎公社( )A.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權 B.遵循了生產力發展規律C.是國際工人運動聯合的產物 D.實現了社會主義的理想17.18世紀,奴隸船船長約翰·牛頓在航海日志中寫道:“我真心認為,如果歐洲商人不再教唆人們用物品去交換奴隸,在非洲發生的大部分戰爭應該都會停息吧。雖然歐洲人沒有派遣軍隊,但他們前進的道路上卻灑滿了鮮血。”這從側面說明( )A.黑奴貿易催生種植園經濟 B.歐洲在三角貿易中獲利頗豐C.奴隸貿易充斥血腥和罪惡 D.柏林會議加速對非洲的瓜分18.有學者曾這樣描述阿根廷獨立之初的情況:“每個地區都處于‘考迪羅’的統治之下,而考迪羅又都是至高無上的,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血腥戰爭成為每日的生活規律。”據此推知,當時阿根廷( )A.獨立運動蓬勃發展 B.極力抵制大棒政策C.經濟建設停滯不前 D.民主革命任務艱巨19.1909年,甘地在《印度自治》一書中提到,英國雖作為西方工業化的領頭羊,并不比它的殖民對象(印度)優越。他認為機器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象征,但也代表巨大的罪惡,比如機關槍的發明使屠殺更有效率了。甘地的上述言論旨在( )A.反思一戰的破壞性 B.揭露工業文明的弊端C.服務民族解放運動 D.抨擊英國的殖民統治20.1913年1月,法國駐柏林大使館的軍事專員舍雷(serret)在給法國陸軍部的報告中指出,由于法國人口少于德國,法軍不可能在數量上與德軍抗衡,只能以質量彌補數量。數月后,法國頒布兵役改革法,把原來的兩年兵役制延長至三年。這反映出( )A.法西斯主義嚴重危害和平 B.國際局勢日益緊張C.戰后國際秩序存在著隱患 D.法德矛盾不可調和21.1922年2月,列寧在《政治家札記》中鼓舞大家不要因暫時的困境而沮喪:“因為我們雖然處于經濟破壞、貧困、落后和饑荒的情況下,但是,我們畢竟在為社會主義創造條件的經濟領域內開始前進了。”促使“經濟領域開始前進”的歷史事件是( )A.推行余糧收集制 B.實施農業集體化C.二月革命的勝利 D.實行新經濟政策22.1929年后,加勒比海地區的蔗糖、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咖啡、智利的硝等多種出口產品的價格都大幅度下跌。生產國為提高價格,嘗試減少市場供應等多種方式,甚至將咖啡豆燒掉或者用來建造高速公路,但都失敗了。據此可知( )A.拉美經濟的依附性較強 B.政府干預經濟弊端凸顯C.門羅主義阻礙拉美發展 D.貿易壁壘加劇經濟危機23.有學者指出,斯大林格勒戰役給德軍留下一條漫長的戰線,希特勒的軍隊越來越嘗到戰線拉得過長的惡果——這曾經是拿破侖遭到失敗的原因。該學者意在說明,斯大林格勒戰役( )A.重創了德軍的有生力量 B.吹響了歐洲戰場反攻號角C.展現了蘇聯的強大國力 D.暴露出兩線作戰的局限性24.1948年,美國對大部分出口到蘇聯及其歐洲衛星國的貨物實行強制性管制。隨后,美國拉攏西歐盟國參與多邊管制系統并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1949年,巴黎統籌委員會管制物資僅86種,到1952年,完全禁運的戰略物資已經增至285種。這說明( )A.戰后歐洲社會生產恢復緩慢 B.國際政治經濟局面復雜C.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全面實施 D.兩大陣營對峙格局形成25.1956年,美國簽署了《國家州際及國防高速公路法案》,著手建立聯邦高速公路系統。該系統號稱“自金字塔以來最大的公共工程項目”,計劃到1969年修建41000英里的公路,共計37年完成。這體現美國( )A.戰后產業結構不斷調整 B.積極融入全球化浪潮C.公共福利制度日趨完善 D.加強經濟的宏觀調控26.據統計,1970年蘇聯工業消費的6580萬噸金屬中,有20%變成了廢料,其中又有一半成了切屑。在一系列工廠企業中,由于曠工、怠工損失的工時占總工時的15%~20%。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蘇聯( )A.戈爾巴喬夫改革收效甚微 B.計劃經濟體制亟須調整C.社會矛盾叢生與思想混亂 D.工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后27.1982—1983年,匈牙利政府在部分合作社內部進行生產結構調整,劃分小的生產經營單位。小生產單位不是獨立法人,但自主經營、獨立核算,單位之間分工協作。這一舉措( )A.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B.造成了經濟結構的失調C.導致了東歐劇變的發生 D.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活力28.二戰后,墨西哥實行完全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60年代中期,墨西哥經濟快速增長,逐漸轉型為城市——工業化國家,但同時也出現了城市化的非正規性現象——城市貧民聚居區。這反映了墨西哥( )A.政治制度發生根本變化 B.經濟結構存在缺陷C.現代化發展面臨著挑戰 D.擺脫對外資的依附29.20世紀后期,發達國家積極推行給予第三世界的制度化援助計劃,但這些援助并未根本解決全球性經濟不平等的問題。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發達國家“援助的目的是為了使援助成為必要的制度而長期存在下去”。這反映出( )A.國際經濟新秩序亟待建立 B.新興國家主導國際格局C.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D.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瓦解30.截至2023年,中國已經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50多份政府間航天協議;風云氣象衛星已為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服務。同時,嫦娥四號、嫦娥六號也為多國科學家提供了探索空間和開展科學實驗的平臺。這體現了( )A.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 B.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C.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D.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二、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古希臘有舉行宴會的傳統。獻祭活動是宴會的基礎,它顯示了人類和諸神的關系。宴會只與男人有關,是社交的場合,分正餐和酒會兩部分。正餐的食物有餅、面包、鮮奶、無花果、葡萄干和巴旦杏仁等。肉食中牛肉占比最大,其次是山羊、豬等。餐后酒會只有少量地位相當的人聚在一個封閉環境里,自成一體。酒會雖然是飲酒作樂,但卻不是放縱無度,而是尋求行為的完美尺度,達到恬然平靜的理想境地,即“喧鬧中的靜修”。——摘編自【法】讓—馬克·阿爾貝《權力的餐桌:從古希臘宴會到愛麗舍宮》材料二18世紀60年代,法國人創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近代意義的西餐館,一時被引為潮流。到19世紀中期的歐美,外出就餐在各種情境和社會角色中得到擴展,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會把外出就餐當作處理事務或娛樂的方式。餐館成為藝術家和精英人士的聚集地,中產階級也會在周日外出就餐,小酒館、咖啡館和酒吧則仿效餐館的服務,為工人階級開辟了新的避風港。餐館里的女性也不再只關心收銀,而成為核心顧客。——摘編自【美】凱蒂·羅森、埃利奧特·肖爾《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希臘宴會的特征。(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19世紀中期歐美餐館的發展并分析其原因。(10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2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美國內戰結束后,廉價小麥大量涌入歐洲,致使1868—1872年間歐洲糧價暴跌50%,瓦解了俄國通過糧食控制歐洲的計劃,俄羅斯帝國對歐洲谷物供給和價格的近乎壟斷地位基本終結。廉價小麥的進口使德國以較低成本滿足國內糧食需求,從而將更多的資源投入鋼鐵、機械等重工業。奧斯曼帝國作為傳統的糧食供應者,市場地位也受到了嚴重沖擊。為抗衡美國優勢,俄國向烏克蘭、遠東擴張,進而引發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后轉向黑海通道,因擔憂奧斯曼帝國威脅黑海糧運,在邊境做好了沖突準備。這成為引爆一戰的重要因素。——摘編自【美】斯科特·雷諾茲·尼爾森《小麥戰爭: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權》材料二隨著二戰后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的發展,美國的糧食產量快速增長。1963年,蘇聯的糧食產量不到二戰前的一半。1972年,蘇聯遭受旱災,小麥嚴重歉收。蘇聯在產量公布之前,佯裝豐收,騙過了美國專門派去的調查員并放出豐收消息,以致國際糧價下降。蘇聯趁機以極低的價格大量買進美國的存糧,美國因此少賺30億美元,而且糧食庫存嚴重下降,糧價暴漲,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糧食短缺現象。美國媒體稱這一事件為“糧食大劫案”。——摘編自遲有度、董一方《饑餓的巨人:美蘇糧食貿易博弈(1945—199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美俄糧食貿易博弈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糧食大劫案”發生的歷史背景。(8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從糧食貿易博弈中得到的啟示。(4分)歷史答案1-5.BBACD 6-10.DCACB 11-15.ABDCA 16-20.ACDCB 21-25.DAABD 26-30.BDCAC31. (1)特征:宗教性;男性主導;具有社交屬性;食物種類豐富;等級性;人文性。(每點2分,任答4點8分)(2)發展:餐館服務對象廣泛,擴大到社會各階層;餐館功能多元,成為處理事務和娛樂社交的場所;餐館服務模式得到推廣;女性逐漸成為餐館的核心顧客。(每點2分,任答2點4分)原因: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力進步,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集中,餐飲需求擴大;社會結構變化,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壯大;女性社會地位提高;追求時尚與休閑的社會風氣興起。(每點2分,任答3點6分)(3)認識:飲食文化折射時代風貌,反映社會變遷。(2分,言之有理即可)32. (1)影響:促使歐洲糧價暴跌;沖擊俄國的糧食壟斷地位,削弱俄國的實力;提升美國的經濟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加速傳統帝國的衰落;推動德國工業發展,使其成為工業強國;加劇地緣沖突,引發一戰。(每點2分,任答4點8分)(2)歷史背景:美蘇冷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經濟全球化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劇增;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長期落后;自然災害加劇蘇聯糧食緊缺。(每點2分,任答4點8分)(3)啟示:糧食關系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糧食問題影響國際格局走向;各國應重視糧食安全。(每點2分,任答2點4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