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廈門市雙十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下圖含嘉倉修建于隋朝。經考古發掘,遺址有數百個糧窖,庫藏巨大。這些倉窖遺址最適合研究隋朝( ) 含嘉倉遺址A.皇權加強 B.經濟發展 C.疆域遼闊 D.人口增長2.為使運河水能由南向北流淌,方便運輸,同時控制水流緩急、考慮汛期水位,古人探索出截直使曲、筑堰擋水、復閘提升等辦法,完美解決修筑大運河時遇到的問題。材料重點強調隋朝大運河是( )A.中國古代最長的運河 B.連接南北地區的紐帶C.改善當時民生的工程 D.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3.608年正月,隋煬帝征發河北百余萬人開永濟渠,男丁不足,婦女也被征發;611年,隋朝出現“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的情況。由此可見,當時( )A.暴政影響發展 B.人民安居樂業 C.人口數量眾多 D.婦女地位上升4.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朝建立時間可以表述為( )A.6世紀初 B.6世紀末 C.7世紀初 D.7世紀末5.下圖是根據張雁南《唐代消費經濟研究》整理的唐朝米價變化折線圖。唐初的米價從上升到下降再到趨于穩定,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 )A.吸取隋亡教訓 B.發展文化教育 C.鼓勵發展生產 D.考核地方官員6.《資治通鑒》記載:“是歲(唐太宗)時天下大稔(豐收),流散者咸歸鄉里……皆外戶(門)不閉,行旅不赍(攜帶)糧,取給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 )A.百家爭鳴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貞觀之治7.唐代詩歌《調笑令》中對某個生產工具描述道:“翻倒,翻倒,喝得醉來吐掉,轉來轉去自行,千匝萬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是( )A.耬車 B.筒車 C.曲轅犁 D.水排8.唐都長安約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這反映出( )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B.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D.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9.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邊疆形勢愈為緊張,最終爆發了持續八年之久的戰亂,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此戰亂是( )A.赤壁之戰 B.黃巢起義 C.安史之亂 D.藩鎮割據10.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權更迭,這種局面的實質是(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建立者 朱溫 李存勖 石敬瑭 劉知遠 郭威稱帝前身份 唐朝節度使 唐朝晉王 后唐節度使 后晉節度使 后漢節度使A.藩鎮割據延續 B.民族政權分立 C.宦官專權結果 D.階級矛盾尖銳11.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到關于“天可汗”“回鶻”“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千尋塔”等的史料并在班內進行交流。據此判斷,這次交流的主題應是( )A.唐朝的對外關系 B.唐與吐蕃的關系 C.唐朝的民族關系 D.唐朝的文學藝術12.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只如吳道子畫仲由,便戴木劍;閻令公畫昭君,已著帷帽。殊不知木劍創于晉代,帷帽興于國朝。舉此凡例,亦畫之一病也”。由此可見( )A.繪畫作品可以脫離現實 B.繪畫史料有一定局限性C.人物畫的歷史價值不高 D.宮廷畫容易受政治影響13.莫高窟是一座佛教石窟,但其中還有中國道教中傳說的神仙畫。下圖中249窟中窟頂繪中國傳統文化題材和佛教題材。這體現了莫高窟( )A.融匯了中外文化 B.促進了商貿往來 C.見證了民族交往 D.再現了世俗生活14.小華同學介紹北宋建立時引用了梁啟超在《王安石傳》中的描述:“陳橋之變,醉臥未起,黃袍已加……日未旰(晚)而事已畢。”這里描述的人物是( )A.楊堅 B.李淵 C.王安石 D.趙匡胤15.宋太祖時,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還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這些措施意在( )A.發展海外貿易 B.加強中央集權 C.豐富市民生活 D.削弱宰相權力16.“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彬彬乎質有其文。”材料中評價的民族是( )A.契丹 B.女真 C.蒙古 D.黨項17.圖中的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這說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存在( )A.政治對立 B.文化交流 C.經濟往來 D.軍事沖突18.遼人自稱“炎黃子孫”,以“中國”自居;金人進入中原后,亦自稱“中國”,也沒有把遼、宋排除在“中國”之外。遼人、金人“中國觀”從本質上反映了( )A.中原文化先進 B.民族政權對峙 C.民族認同加強 D.民族習俗趨同19.郭靖和楊康都是金先生《射雕英雄傳》中的兩個重要人物,丘處機給他們起名勿忘“靖康之恥”,他們出生時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 C. D.20.宋孝宗為岳飛平反,追謚號為岳武穆等,建立了岳廟,按照開國將帥的最高規格進行改葬,世人將此舉稱為“平反昭雪”。下列表述與岳飛相關的是( )A.陳橋兵變 B.郾城大捷 C.靖康之變 D.主持變法21.林升在《題臨安邸》中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了( )A.北宋滅亡 B.女真崛起 C.南宋偏安 D.宋遼議和22.在他的傳奇一生中,統一整個蒙古草原,占領金朝的大片領土,進攻西夏、西遼及中亞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跡遠抵東歐。“他”指的是( )A.宋太祖 B.鐵木真 C.完顏阿骨打 D.忽必烈23.小明同學介紹“文天祥”時,展示下圖中紀念堂資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具有的精神品質是( ) 文丞相祠 介紹語: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元世祖親自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嚴詞拒絕。文天祥被押到刑場后,面南而拜,從容就義。A.英勇不屈 B.自強不息 C.廉潔正直 D.克己奉公24.《元史》記載,某地方行政機構“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這則材料所描述的地方行政機構是( )A.行中書省 B.中書省 C.御史臺 D.樞密院25.下圖是某學生就我國元朝民族交融所作的示意圖,經歷圖中的融合后形成的新民族是( )A.南詔 B.回回 C.回紇 D.靺鞨26.最初去除棉籽都是手剝。宋代時,出現了以“鐵筋、鐵杖”去掉棉籽的方法。元代中期,出現了軋棉機械——攬車。由此可知,宋元時期( )A.棉花的加工方式多樣 B.棉花的加工過程繁瑣C.棉花種植方法有創新 D.棉花加工技術有發展27.“宋代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宋代商業發展的突出表現是( )A.江南的青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具 B.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C.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D.長安成為當時繁華的國際性大都會28.下圖反映了西漢至南宋我國南北方戶數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反映了( )A.經濟重心南移 B.南北文化交流 C.疆域面積擴大 D.商品經濟繁榮二、材料題29.閱讀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隋唐時期)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圖1選自《舊唐書·霍融傳》 圖2莫高窟壁面中的曲轅犁 圖3唐朝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唐朝整體上處于領先其他諸國的地位,農業技術外傳影響東西方農業生產發展……陶瓷器燒成的技藝啟迪了歐洲人,促進了歐洲陶瓷制造業的發展。——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王顏《唐代科技與世界文明》材料三杜甫《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英國的杜甫詩歌譯介(翻譯學)對英語世界文學譯介影響較大……詩歌就是中西兩個文明之間有諸多橋梁之一,西方人可以通過詩歌了解中國的秘密。——黃道玉《杜甫詩歌英國譯介史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制度”的名稱。(2)仿照示例,從圖1和圖2中選擇一幅進行解讀。示例:選擇圖8.圖8描述了唐朝時期眾多碼頭匯聚了大量船只,這些船只規模大,數量多,早晚不停地往來。這是研究唐代興盛歷史的重要文獻史料,蘊含豐富歷史信息。該史料反映了唐朝沿海、沿江商品貿易發展的盛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3)根據材料三,寫出《憶昔》中盛世局面的名稱。小歷同學認為杜甫的詩《憶昔》能真實反映盛世光景,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請簡述理由。(4)運用上述材料的史實,說明隋唐時期的世界地位。三、綜合題3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中國古代邊疆治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秦朝以來出現過多次大一統局面。 隋唐王朝疆域的開拓擴大了中原傳統治、經濟和文化與邊疆地區的聯系。唐朝的邊疆民族政策是以懷柔、招撫為主。唐王朝對邊疆民族采取的和親政策次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 宋、遼、金之際內地和邊疆的開發與交流進一步發展。雄州是宋遼邊境的軍事重鎮且在此開設榷場(貿易場所)。雄州知州的選任,一般以能力較強的武臣充任。相比文臣,武臣可以更好地應對戰爭壓力,能及時有效地臨兵御敵。 下表 961年~1124年出任雄州知州人員統計表武將文臣身份不詳4921元朝邊疆治理方面采取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例如成立“總制院”,1288年改為“ ② ”,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吐蕃(西藏)領土,對西藏行使領土管轄權。它的副職必須由佛僧擔任,一些喇嘛首領如帝師、王、公等都是由朝廷封的。因此,西藏似乎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成為元朝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邊疆政策自秦漢時期初具規模后,經隋唐元明清的充實、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體系。 ——據《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陳宏茂《試論宋遼間的榷場貿易》、赫爾伯特·弗蘭克《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編制(1)根據材料和圖片,寫出唐朝“和親”的事件名稱及①處的管轄方式。(2)材料中北宋對邊境雄州的管理方式與當時實行的 方針相背離,主要是因為 。(3)指出材料中②處的機構名稱;并根據材料說明元朝管轄西藏的特殊之處。(4)綜合上述材料,簡析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共同智慧及其作用。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所學,寫出1005年訂立的盟約名稱。(2)閱讀材料,選擇兩個相關聯的歷史事件,確定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書寫規范,條理清楚)參考答案1.B2.D3.A4.C5.C6.D7.B8.D9.C10.A11.C12.B13.A14.D15.B16.D17.B18.C19.D20.B21.C22.B23.A24.A25.B26.D27.C28.A29.(1)制度:科舉制度。(2)圖1:選擇圖1,圖1是研究唐朝歷史的文獻史料。它記載了唐朝官員霍融的事跡,反映了唐朝政治制度和官僚生活。這一史料為研究唐朝政治生態提供了文字依據,具有研究唐朝政治制度、官僚體系的重要價值。圖2:選擇圖2,圖2是研究唐朝農業的實物史料。它直觀呈現了曲轅犁的形態,反映了唐朝農業工具的創新。這一史料為研究唐朝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實證證據,體現了唐代農業的先進性,具有見證古代農業創新的重要價值。(3)名稱:開元盛世;觀點及理由:不同意;文學作品存在藝術加工成分,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實的歷史記錄,還需要結合正史記載、考古發現、實物史料等多種類型的史料進行相互印證。(4)地位:隋唐時期在政治制度、農業、手工業、文化等方面都對世界產生影響,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重要貢獻。30.(1)名稱:唐蕃和親。方式:設立機構。(2) 重文輕武 武臣可以更好地應對戰爭壓力,能及時有效地臨兵御敵(3)機構名稱:宣政院特殊之處: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管轄,采取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4)智慧:因地制宜。作用: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31.(1)名稱:澶淵之盟。(2)歷史事件:玄奘西行、鑒真東渡觀點:對外交流促進國家發展。論述:唐太宗時期,玄奘西行印度求取真經,研習佛法,為大唐帶回大量佛經,促進大唐佛教的發展和中印文化交流。唐玄宗時期,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成功抵達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和傳播大唐文化,為中日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綜上所述,對外交流可以更好的學習先進文化,推動社會的更好發展,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