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田心中學多校期末聯考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考試時間:60 分鐘 滿分:100 分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案對應的字母代號填涂到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無效,不予記分。3.作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寫在本試卷無效,不予記分。第Ⅰ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包括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隋煬帝從洛陽出發乘坐龍舟到江都巡游,經過通濟渠后,還要經過運河那段方可到達( )A.邗溝 B.江南河 C.永濟渠 D.廣通河2.小陽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了“589年”“大運河”“科舉制”等資料,他研究的歷史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3.《舊唐書·魏征傳》載:太宗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狙逝,遂亡一鏡矣!”這表明唐太宗( )A.重視發展生產 B.虛心納諫C.以民為本 D.增加科舉考試科目4.歷史興趣小組開展關于唐朝社會經濟的主題學習,他們可以選擇的素材是 ( )A.圓形方孔半兩錢的使用 B.曲轅犁的發明和推廣C.交子的使用 D.骨耜的使用5.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的是( )A.李淵稱帝 B.武則天稱帝 C.藩鎮割據 D.安史之亂6.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宋、遼、西夏、金有戰有和。下列示意圖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宋太祖時期,政府規定:土地買賣的契約須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頃畝、田色、坐落、四界、原業稅錢及交易錢額等再向官府納稅,經官府勘驗無誤,注籍加印后,田產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產生糾紛,一旦經官處置,“唯憑契約”。這表明當時( )A.土地兼并十分嚴重 B.重視規范田產交易秩序C.政府禁止私人買賣土地 D.商業交易全面紙幣化8.下圖為我國古代的“瓦舍”,取“來時瓦舍,去時瓦解”之意。它的出現反映了( )A.隋唐科舉制的發展 B.唐朝民族關系和諧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豐富 D.明清工商業繁榮9.如圖中,黨項族建立的政權都城所在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元代管轄今臺灣地區的行政機構是( )A.樞密院 B.江浙行省 C.中書省 D.澎湖巡檢司11.據記載,月球上共計有14個以中國人名和地名命名的月球地理實體。其中就有畢昇。他入選的理由是( )A.主持修建都江堰 B.改進造紙術C.推算圓周率數值 D.發明活字印刷術12.遼朝與北宋、金朝與南宋先后對峙,實際上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時代,但也促進了各族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進一步聯系,為中華各民族再次統一奠定了基礎。實現“再次統一”的朝代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3.七年級某班開展探究學習,在成果匯報時有下列材料。由此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錦衣衛印A.民族交融 B.發展經濟 C.海外貿易 D.強化皇權14.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情;還有“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的決心。這兩首詩詞分別對應的歷史人物是( )A.戚繼光、鄭成功 B.鑒真、張騫C.鄭成功、岳飛 D.岳飛、鄭成功15.清代史學家趙翼在《檐曝雜記》中說:“(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由此可知( )A.皇帝獨掌朝政 B.皇帝與軍機大臣共掌朝政C.皇帝與軍機大臣相互制衡 D.軍機處高于皇權16.同學們,本學期通過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學習,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是不同時代獨特的文學藝術成就。請你按照這些文學形式出現的先后順序將下列代表人物像進行排序( )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請務必作答于答題卡上。)1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圖一 圖二 圖三材料二(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南宋社會生活史》材料三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材料四“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宋代諺語(1)圖一圖二所示分別是唐朝發明的哪種農業工具?(4分)(2)結合圖三和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現的最早的紙鈔是什么?宋代都市生活中,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是什么?(4分)(3)材料三、四反映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在哪個朝代最終完成?(5分)18.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迨至隋,一土宇……唐高祖,起義師。……遼與金,絕宋世。輿圖廣,超前代。……太祖興,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摘編自(宋朝)王應麟《三字經》材料二: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不同朝代的疆域變遷是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1)根據材料一,請你按照中國古代朝代更替順序,將下列示意圖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朝代或政權名稱補充完整。(3分)(2)觀察材料二兩個朝代疆域示意圖,由圖1信息可知,當時的朝代在地方實行什么行政制度?為加強對西藏的管理(3分)(3)根據材料二中的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將這一時期我國疆域的“四至”補充完整。(3分)(4)對比材料二中兩個朝代,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這兩個朝代的共同點。(提示:從政治、民族等角度回答)(4分)19.科技創新促進社會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3分)材料一:唐代曲轅犁既總結吸取了漢魏以來我國耕犁的優秀成果,也有創新和發展。犁轅由直轅變為曲轅,犁架小巧,改變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法。犁轅末端設有能轉動的犁槃,耕田時可以左右擺動和控制方向,耕作時可控制犁鏵入土的深淺,減少阻力——摘編自宋兆麟《唐代曲轅犁研究》材料二: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摘編自培根《新工具》材料三:(舊藥物著作)名稱多雜,時珍病之。乃窮搜博采……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曰《本草綱目》。 ——《明史 李時珍傳》 宋應星青年時曾考取舉人,45歲以后不再追求科舉功名,面對流民遍地的現實,撰成《天工開物》一書。 ——潘吉星《宋應星評傳》材料四:古代科技發明統計表(部分)年代 世界科技發明總量(件) 中國 世界其他國家(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公無1﹣400年 45 28 62% 17 38%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摘編自《自然科學大事年表》(1975年版)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曲轅犁的“創新”之處。(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析中國古代“這三種發明”對世界作出的貢獻。(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李時珍、宋應星創作過程的共同點。并結合所學,分別闡述他們著作的歷史地位。(3分)(4)根據材料四,比較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在1500年前后世界地位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4分)20. 閱讀下列材料,選取兩個有相同之處的事件,自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根據選擇的歷史事件加以說明,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3分)時間 歷史事件628-645年 玄奘西行7世紀初至9世紀末 遣唐使來華754年 鑒真東渡1405年-1433年 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1561-1564年 戚繼光抗倭1604年 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1661年-1662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時期 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答案解析部分1.A2.B3.B4.B5.D6.B7.B8.C9.D10.D11.D12.B13.D14.A15.A16.B17.(1)圖一:曲轅犁 圖二:筒車(2)交子 瓦子(3)經濟重心南移 南宋18.(1)順序:①唐朝(唐)。②遼(契丹)。 ④明朝。(2)制度:行省制度。機構:圖1:宣政院。(3)填空:西跨蔥嶺;南至南海諸島。(4)共同點:①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建立的;②都是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④都促進了民族交融。19.(1)犁轅由直轅變為曲轅,犁架小巧,耕田時可以左右擺動和控制方向,耕作時可控制犁鏵入土的深淺,適應多種土壤的耕作要求。(2)火藥有利于新興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推翻封建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出現,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3)廣泛搜集前人文獻,汲取前人的成果,注重親身實踐;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4)1500年之前中國科技領先世界,之后逐漸落后于世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失去了學習別人提高自己的良好機會。20.論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論述: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主要表現在中日、中印之間的交流非常頻繁。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遣唐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立法、文字、書籍、書法藝術、建筑藝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仍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6次東渡,終于754年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唐貞觀年間,為了求取佛經精義,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遍游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在他晚年的時候,他的弟子根據他的口述寫成《大唐西域記》,把印度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介紹到中國,是研究7世紀中亞和南亞各國,特別是研究印度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綜上所述,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