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阿壩州2025春季高2026屆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答題前, 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考試結束后, 只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廢除舊歷,普用國歷”,要求各省市將“一切舊歷年節之娛樂、賽會及習俗上點綴品、銷售品一律加以指導改良,按照國歷日期舉行”。然而普通民眾乃至自命為知識分子的人也“隨俗浮沉,不作除舊布新之念”,各種消費、娛樂、交往、祭祀等活動均依舊歷進行。這主要緣于( )A.西學的科學性值得推敲 B.民眾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C.傳統文化具有深厚底蘊 D.國民政府政令缺乏強制性2.1375年前后,有西方藝術家贊嘆道:凱旋門、圓柱等建筑物忠實地見證了偉大人物,同樣的紀念物卻沒有因同樣的原因在我們自己的時代產生,這無疑是因為缺少行為值得如此崇敬之人,即便有過值得如此崇敬之人,也缺乏如此慷慨紀念之人。這一論述( )A.宣揚了啟蒙運動的理性精神 B.滲透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C.借鑒了自然學科的研究成果 D.打破了教會神權統治的束縛3.公元3-5世紀,日耳曼人向羅馬帝國腹地的持續遷移徹底終結了西羅馬帝國的統治。但這一時期,也是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及奴隸起義連續地、反復地上演的時期。這說明日耳曼人的遷徙( )A.是羅馬滅亡決定性因素 B.揭開了西歐封建化序幕C.催化了西歐政局的變動 D.以吸收羅馬文化為目的4.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跨大西洋奴隸貿易逐漸衰落的同時,中國東南沿海出現大規模“苦力貿易”,英國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歐洲移民潮涌入美洲。這些人口遷移現象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A.工業革命后蒸汽輪船技術突破遠洋運輸瓶頸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對勞動力的掠奪性需求C.殖民國家為傳播基督教文明推行的文化同化政策D.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民族國家興起引發的政治動蕩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的打撈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經從南海一號上整理出大量珍貴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從該船發現的是A.起絨錦 B.白瓷C.釉下彩繪瓷器 D.粉彩瓷器6.如圖為古羅馬龐貝古城壁畫《花神芙羅拉》(約公元1世紀)。這幅壁畫用色清麗淡雅,一股濃濃的春天氣息撲面而來。該作品A.追求氣勢恢宏的效果 B.具有濃郁的人文關照C.具有傳統繪畫寫意特點 D.體現出審美與教化功能7.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文物可供研究的主題是( )石器 骨耜 青銅鏟 鐵農具A.生產力的進步 B.手工業的興盛C.鐵犁牛耕出現 D.商品經濟繁榮8.西周時期,分封的諸侯一般都會在王畿之內留下家族分支,或派遣子弟入駐王畿甚至供職于周王室。這反映出( )A.血緣紐帶的維系 B.宗法制度的破壞C.中央集權的鞏固 D.王室權威的削弱9.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不斷壯大。他們不僅要接受教育訓練,還要了解過去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學習先輩們在戰斗中臨危不懼、為國犧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祿,忠人之事”的思想理念。這( )A.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B.說明儒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C.表明士階層壟斷了文化教育 D.反映出士階層推動社會變革10.睡虎地秦簡《關市律》規定:從事手工業和為官府出售產品的人“受錢必輒入錢缿(容器)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規定)者貲(罰)一甲”。這一規定( )A.強化了對市民人身控制 B.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C.統一了國家的經濟行為 D.加強了對官營工商業的管理11.秦朝的九卿中負責皇家或宮廷具體事物的有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宗正、少府,唐朝的六部全部為封建國家的中央政府部門。這一變化說明( )A.家國一體的模式形成 B.中央政府機構職能加強C.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D.中央機構的分工更合理12.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紡織、陶瓷、造船等行業也有明顯的進步。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大批水利工程的興建C.江南自然資源豐富 D.政府重視經濟的發展13.南朝,江南樂舞不再是帶有異域特征的“吳聲歌曲”,而正式成為朝廷認可的樂府“清商曲”。對此瑯琊王氏王僧虔斥責其“節數雖會,慮乖(偏離)雅體”,認為“士有等差,無故不可去禮。樂有攸序,長幼不可共聞”。這折射出當時( )A.南北經濟的易位 B.綱常倫理的衰落C.民族交融的發展 D.士庶文化的沖突14.貞觀三年,太宗說:“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茍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若惟署詔敕、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何煩簡擇,以相委付?”唐太宗此論意在( )A.凸顯君主的絕對權威 B.擴大監察官的諫政職能C.降低中書省政治地位 D.激勵宰執輔政的積極性15.唐律規定,謀反、謀大逆、謀叛,用巫術制作毒蟲控制他人,對個人利益有重大危害的犯罪要株連犯罪者的家族親屬,稱為緣坐制度。罪名愈重,緣坐的范圍就愈廣;宗族之間血緣關系越近,緣坐的可能性就越大。唐朝的緣坐制度( )A.說明治國理念的多元化傾向 B.體現教化與法律的合流C.反映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 D.標志著中華法系的完備16.《唐律疏議·雜律》載:“諸市司每旬校定度量權衡,并須平章。其有以欺詐增減分量、出入不平者,杖六十。若得利贓重者,計利準盜論。私作斛斗秤度不平而在市執用者,笞五十。”由此可知( )A.政府對市場有嚴格的時空限制 B.通過立法強化重農抑商政策C.規范市場交易以維護經濟秩序 D.旨在推動全國度量衡的統一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在中國古代,工匠的社會地位并不算高,在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中,名義上他們比商人地位高,但實際上,由于商人可以通過經濟貿易獲得豐厚的資產,并因之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工匠們從事的事業往往會被諷刺為奇技淫巧,因而他們的地位實際上比商人還低,但是這并未妨礙手工業者們對創新實踐的追求。《石橋銘并序》中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立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根據現代橋梁技術分析,趙州橋所使用的技術,無論是在材料的節省還是橋身的安全穩定,甚至在藝術造型方面,都令人嘆為觀止。中國古代工匠在知識文化水平上確實比較低下,他們的知識更多源自于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經驗積累。——摘編自趙薇《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特點及其價值追求》材料二:在柏拉圖看來,工匠制作產品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物質性報酬,而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完美。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除對目的的追求之外,工匠對產品的精益求精的追求,體現在工匠對自己制作的產品的由衷熱愛。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提出:“任何世俗的工作都是為上帝服務的。一個人可以在任何行業中得到拯救”,當你“把世俗的工作視為替基督教服務,這樣你就能明白,當你聽到上帝的召喚去工作時,當你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是在為耶穌基督勞動時,實際上你是在用最卑賤的世俗行為敬畏上帝”。對于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而言,產品是工作者自由意志的表達,體現了自我對世界的理解與認識,自我通過工作精神獲得客觀化的表達。歷史經驗表明,當今世界工業制造強國的形成與他們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密切相關。——摘編自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特點及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方國家工匠精神的表現。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工匠精神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國變法的經驗教訓,創造出了一整套適合秦國國情的變法思想體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驟在秦國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為主旨說服秦國君臣,以“南門徙木”取信于民。分兩次頒布變法法令,讓秦人逐步接受和遵從新法。在變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點,以“名、利”為導向移風易俗,促其“農、戰”,效果頗著。——摘編自張守慧《論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之成敗及其現實意義》材料二 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摘編自《宋史·神宗本紀》材料三 晚清的改革變法從淺層次到深層次、低層次到高層次,再到全面系統的展開,沿著“更法”(整頓舊法,革除弊政)到“借法”(效法西方,變),再到“變成法”(變革陳舊的法令制度),直到“改中法為西法”(改弦更張,建立新制度、新國家)的軌跡向前推進。封建專制制度的堤壩一旦動搖潰決,洪流就一瀉千里,不可阻擋。洋務新政動搖了根基,戊戌維新變法打開了缺口,清末變法新政(推行新政)和立憲運動(政體改革)與民主革命潮流匯合,這個堤壩也就徹底崩潰。——摘編自徐松榮《晚清改革:從“借法”到“變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效果頗著”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史》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態度進行簡要評價。(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歷次改革變法的總體特點。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周禮原是一個集制度上層建筑與思想上層建筑為一體的社會控制系統,但春秋禮崩樂壞的亂世曾使思想陷入一個迷茫期,“變風”、“變雅”即反映了當時思想的迷茫。但亂世與迷茫又促使哲人們對社會作深刻的思考,醞釀著中國“軸心時代”的哲學突破,到春秋末終于出現了孔子和老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到戰國時期,由于列國紛爭日益激烈,思想界也進入一個以“強國”為主題的“百家爭鳴”時代。但隨著戰國后期統一形勢的逼近和專制主義的發展,諸子百家也在對時勢的調適過程中自發地進行著分化、組合與競爭。其實,諸子表面上高談闊論,議論是非,其目的多是為了“貨與帝王家”,只是各家皆有所長,亦有所短。——摘編自王四達《周秦的社會變遷、思想調適與中國傳統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阿壩州2025春季高2026屆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C B C B D B A A A D B A D D C C17.(1)特點:創新性理性科學性經驗主義。成因: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基礎,手工業產品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古代手工業的傳承性特點;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的影響;手工業者自身的努力和探索。(2)表現:非利唯藝的理念;至善盡美的目的追求;對神負責的敬業作風。認識:工匠精神是工業制造的靈魂;工匠精神有助于工匠自我價值的實現;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敬業的要求。18.(1)原因:將他國經驗與秦國國情相結合;循序漸進,策略得當;重視擴大群眾基礎;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個人的信念和決心;改革順應時代潮流。(任答3點)(2)態度:全盤否定。評價:這一態度有失偏頗(片面),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執行過程中加重人民負擔,引起激烈爭議,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3)特點:改革層次上逐漸加深;都在向西方學習;改革內容由器物到制度層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都未達到預期效果。19.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推動了思想變革。論述: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時期。當時,諸侯混戰,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形成并壯大;加之私學教育興起,士階層崛起;各諸侯國統治者為了爭霸和擴張的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先秦諸子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禮”,主張“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學說,認為人性善;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張自然無為和小國寡民,并提出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法家的韓非子主張法治與中央集權,順應了國家統一的政治趨勢。總之,諸子百家雖然對于社會各方面的主張不盡相同甚至相互抵觸,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改變現狀,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