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聯盟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指出,在距今7000多年以來,占據“花心地位”的中原地區在絕大部分的時間中,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中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最重要的熔爐。正是由于“花心與花瓣、花瓣與花瓣”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培育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該學者意在強調( ?。?br/>A.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民族文化的輝煌成就C.文化交流的歷史作用 D.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2.在河南和山東等地出土的畫像石中有較多表現下級對上級的拜謁題材的漢畫。如河南南陽唐河某東漢早期墓地出土的拜謁圖畫像石(如圖1所示)中,上位者正襟危坐,神態傲然,下位者匍匐叩拜,畢恭畢敬。這可用于印證漢代( ?。?br/>圖1A.貴族門閥的驕橫 B.官僚政治的確立C.社會風氣的保守 D.儒學倫理的影響3.《隋書·食貨志》載:隋代推行“大索貌閱”,核其戶口,皆貌閱其人,以防容隱;又頒行均田令,按人口分授無主荒地,并定戶等上下,依戶征調。這些舉措( )A.瓦解了士族門閥經濟基礎 B.強化了國家對資源的控制C.促進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D.推動了基層治理體系革新4.明代都察院除監察中央及地方官員外,還負責提督各道、考察百官,并與刑部、大理寺共同審理重大案件,形成“三法司”聯合辦案制度。這說明明代( ?。?br/>A.監察體系功能復合 B.中央集權高度強化C.監察權超越司法權 D.司法審判程序完善5.17世紀末,法國傳教士李明在《中國近事報道(1687—1692)》中詳細介紹了北京故宮的建筑布局與裝飾藝術,英國建筑師威廉·錢伯斯據此設計出帶有中式飛檐的邱園“中國塔”。這可以用來說明( ?。?br/>A.建筑技術的創新性 B.文化交流的橋梁性C.東學西漸的必然性 D.藝術審美的趨同性6.京師同文館創立于1862年,初以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為目標,僅設英文館;后因洋務運動需求,陸續增設算學、天文、物理等課程,并引入國際法、經濟學的內容。至19世紀80年代,其辦學宗旨從單一語言教育轉向“西文”“西藝”“西政”綜合培養。這種變化反映了( )A.洋務派的實踐深化 B.維新派的政治訴求C.保守派的激烈反對 D.清末教育體制轉型7.1905年1月,旅順口的俄國守軍向日本投降。對此,立憲派指出,全球富強之國不是立憲,就是共和,而沒有專制者。可是由于俄國的緣故,又有人產生懷疑?!坝谑钦煲远頌榭趯嵰跃芙^民權”,現在俄國敗局已定,“此疑釋矣”。這表明立憲派( ?。?br/>A.強調中日合作重要意義 B.抨擊日俄戰爭非正義性C.意在變革晚清政治體制 D.倡導進行民族民主革命8.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日軍空襲武漢70多次,造成9000多人死傷,我方空軍多次擊退敵機。數百萬武漢市民不顧安危,上街聲援我方空軍。同年7月7日,武漢三鎮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捐款活動。據此可知( ?。?br/>A.日軍暴行激發民眾團結抗戰 B.武漢會戰奠定持久抗戰基礎C.空中作戰成為會戰主要形式 D.捐款解決前線物資不足問題9.唐山解放后,當地某民營化工企業陷入產品無銷路、無力發放工資的困境。人民政府在派出軍代表監督生產的同時,為其爭取大量貸款,并收購該公司積壓水泥4600噸。結束軍管后,企業獲得了由銀行循環透支所給予的信用額度,其產品也由政府的貿易部門包銷。這說明當時( ?。?br/>A.公私合營方式具有多樣性 B.民族工業存在剝削性特征C.社會主義優越性日益凸顯 D.新民主主義政策得到貫徹10.1984年1月,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在福建三明召開,揭開了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序幕。這主要著眼于( ?。?br/>A.加強黨對基礎教育的領導 B.適應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C.抵御西方國家價值觀滲透 D.加快新型社會風尚的構建11.考古工作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距今約7000—5800年的耶莫遺址中,發現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幾個房間,房間里有爐灶和地窖。此外還發現大量石制和骨制工具、裝飾品和塑像。據此可以推知,耶莫文化時期( ?。?br/>A.人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B.生產工具仍然以打制的石器為主C.已初具國家的初始形態 D.人們已用蘆葦稈在莎草紙上寫字12.表1所示為《高麗史》中關于朝鮮王朝與明朝文化交流的部分記載。綜合表中信息可知( )表1時間 事件描述1402年 朝鮮派遣使者赴明朝學習樂舞禮儀,歸國后仿明制修訂宮廷雅樂《保太平》1429年 朝鮮翻譯明朝《孝經》《小學》等典籍,作為士大夫教育的必修內容1436年 明英宗賜朝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籍,朝鮮將其列為科舉考試范圍1441年 朝鮮參照《農桑輯要》編纂《農桑衣食撮要》,推廣中原農業技術A.朝鮮文化被明朝全面改造 B.中華文化具有強大向心力C.中朝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 D.明朝強制輸出文化至朝鮮13.15世紀起,新航路開辟使歐洲貿易格局發生劇變。伴隨重商主義推行,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在歐洲興起,商人階層壯大,人口大規模地向城市遷移流動。這體現了( ?。?br/>A.新航路開辟推動歐洲社會轉型 B.重商主義主導世界市場形成C.殖民擴張阻礙歐洲城市化進程 D.價格革命瓦解傳統經濟結構14.表2所示為世界各大洲和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據表可知( )表2年份 歐洲 非洲 美洲 中國 世界總人口1650 18.3% 18.3% 2.4% 22.9% 5.45億1750 19.2% 13.1% 1.6% 30.9% 7.28億1850 22.7% 8.1% 5.1% 35.1% 11.71億1900 24.9% 7.4% 9.0% 24.9% 16.08億A.經濟發展落后導致非洲人口減少B.政局穩定是清前期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C.全球物種交流促進世界人口增長D.三角貿易和外來移民促進歐洲人口增長15.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本應推行公正法治,列寧卻指出,當時的蘇俄人民“生活在無法紀的海洋里”,且存在“縱容古老的俄羅斯觀和半野蠻人的習慣”。這反映出當時蘇俄( ?。?br/>A.半殖民地化制約法治現代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混亂C.文化落后導致民主進程停滯 D.舊有傳統掣肘新政權的建設16.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主導,發達國家利用優勢維持不公秩序為自身謀利,美國更是借此強化其經濟霸權。這導致發展中國家利益受損,但也促使發展中國家要求變革秩序并加強合作,進而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力量。這段論述主要表明( ?。?br/>A.發達國家加劇了南北經濟發展失衡 B.發展中國家主導新秩序構建C.經濟全球化客觀上助推多極化進程 D.單極霸權阻礙世界和平發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秦漢時期,地方行政制度以郡縣兩級制為核心。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各設刺史一人,“以六條問事”,監察地方郡國。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后為魏晉南北朝沿用。隋初廢郡,確立州縣二級制,精簡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州郡縣三級制”的冗余體系。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依“山河形便”原則將全國劃分為10道,初期置按察使等臨時差遣,道仍為純粹的監察區。至唐玄宗開元年間,道的數量增至15道,并逐漸由監察區向行政區轉化;朝廷設采訪使(后改稱觀察使)等常職,道級行政機構的職能日益明確。安史之亂后,道正式成為凌駕于州縣之上的行政區劃,形成道、州、縣三級制,節度使往往兼任道的軍政長官(如河東節度使兼河東道觀察使),集軍、政、財權于一身,地方權力格局由此發生根本轉變。——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據材料,概括秦漢到隋唐地方行政層級的變化。(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道級行政機構形成的原因。(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二戰后,印度雖于1947年取得獨立,但其殖民經濟遺留問題依舊極為突出:英國資本仍掌控著煤炭、鋼鐵、黃麻等關鍵產業;農村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階層;傳統手工業因外資沖擊瀕臨崩潰。為擺脫對殖民經濟的依附,印度政府推行“混合經濟”政策,一方面通過國有化運動將鐵路、銀行等關鍵產業收歸國有,另一方面制定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在農村啟動土地改革。至20世紀60年代,印度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1950年的13%提升至21%,但土地改革因地主階層抵制而進展遲緩,城鄉差距與貧富分化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摘編自林承節《印度獨立后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印度擺脫殖民經濟影響的歷史背景,并指出其經濟轉型的意義。(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明清時期的俸祿制度以“薄俸”為顯著特征。明代正一品官員月俸米87石,折銀約52兩;清代一品官員年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僅相當于同期江南地區中等農戶全年收入的2—3倍。為彌補低俸缺陷,明清推行“養廉銀”制度:清代總督養廉銀可達1.3萬兩,為俸銀的72倍。然而,俸祿結構復雜多元,除正俸、養廉銀外,還有祿米、津貼等項目,且京官與外官待遇差異顯著。此外,明清雖嚴禁官員直接經商,但默許士紳階層參與商業活動,形成“官紳一體”的經濟特權網絡。——摘編自黃惠賢等《中國俸祿制度史》材料二民國建立后,廢除了傳統俸祿制度。1912年頒布的《文官官俸令》規定,文官分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等,特任官月俸600銀元(約合今人民幣3.6萬元),委任官最低50銀元。北洋政府時期,因政局動蕩,俸銀常被軍閥挪用,官員實際收入波動劇烈。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推行“文官俸給制”,將公務員薪酬分為本俸、年功俸、勛俸三部分,并建立退休制度。但全國抗戰爆發后,惡性通貨膨脹導致俸給的實際購買力暴跌,公務員生活陷入窘境。——摘編自房列曙《中國近現代文官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俸祿制度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明清相比,民國俸祿制度的變化,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1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俸祿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系。(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5世紀,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紐帶,更是文明交融的橋梁。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和火藥通過這條路線傳入中亞、波斯、阿拉伯和歐洲;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宗教思想也隨之傳播。與此同時,印度的數學、阿拉伯的天文學、波斯的音樂與藝術也深刻影響了東亞文明。這種交流不僅推動了技術的革新,還重塑了各地區的文化認同與社會結構,使分散的文明在碰撞中實現了共生與創新。——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根據材料,圍繞“文明交流與互動”,自擬論題,并運用世界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2024—2025學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聯盟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B A B A C A D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A C D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變化:秦漢主要為郡縣兩級制,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變為州郡縣三級。隋至唐初為州縣兩級制,唐玄宗時道由監察區演變為正式行政區,形成道、州、縣三級制。(2)原因:唐代國家疆域擴大,需要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權強化的需求,監察職能向行政職能轉化;安史之亂后地方權力格局變化,節度使勢力擴張;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為道級機構形成提供了基礎。18.【答案】(8分)背景:印度獨立后力圖實現經濟自主;二戰后全球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殖民經濟遺留結構畸形(外資控制關鍵產業、土地分配不均);美蘇冷戰下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4分,答出兩點即可)意義: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推動了印度工業化進程;通過國有化運動削弱了殖民資本控制,增強了經濟主權;土地改革與計劃經濟的嘗試為后續社會改革提供了經驗教訓;為發展中國家擺脫殖民經濟依附、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鑒。(4分,答出兩點即可)19.【答案】(24分)(1)特點:俸祿水平低(薄俸);以養廉銀彌補正俸不足;俸祿結構復雜(多形式并存);京官與外官待遇差異顯著;依托士紳特權參與商業活動補充官員收入。(8分,答出四點即可)(2)變化:廢除傳統等級,實行近代文官等級制(四等分級);建立標準化俸給體系(本俸、年功俸、勛俸);引入退休制度;受政局和經濟波動影響大。(6分,答出三點即可)原因:辛亥革命后政治體制變革(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政體);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對專業化官僚隊伍的需求;政局動蕩(軍閥割據、持久抗戰)與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的沖擊。(6分,答出三點即可)(3)關系:俸祿制度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影響官員行政效率與廉潔性;合理的俸祿制度需與政治體制、經濟水平相適應;動蕩時期俸祿制度易受沖擊,折射出國家治理能力的強弱。(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答案】(12分)示例一論題: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發揮了橋梁作用。(2分)闡述:作為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流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國組織學者將希臘等文明的典籍系統譯介成阿拉伯文。后來這些成果傳入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思想資源。阿拉伯人將印度數字引入阿拉伯并最終傳入歐洲,推動了現代數學體系的建立。伊本·西那的《醫典》傳入歐洲后被翻譯成拉丁語,成為歐洲大學的標準教科書。此外,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發展。伊斯蘭教隨阿拉伯商隊傳播至東非、東南亞,與當地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伊斯蘭文化。(8分)總之,阿拉伯帝國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和開放的文化政策,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深刻影響了歐亞大陸及北非的文明格局。(2分)示例二論題: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2分)闡述:略。(10分)(“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