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28—1937年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過15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46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洹河北岸侯家莊商王陵區發掘的10座大墓。下列考古發現屬于商代的是( )A.鹿形紋方鼎 B.海獸葡萄紋銅鏡C.三彩盤 D.青花瓷器碎片2.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于建武六年下詔“罷郡國都尉官”,取消了地方專門統帥軍隊的武官;后又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四種常備軍及軍假吏,取消每年一度的都試制度,這實際上取消了地方軍隊。這些措施( )A.確立了政治上的統一 B.加強了中央對軍隊控制C.完善了地方治理體系 D.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3.唐代詩人王建在《涼州行》中寫道:“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下列詩句中,與該描述內容一致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B.“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C.“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D.“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4.南宋《夢粱錄》記載臨安城“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屋。”考古發現臨安城遺址中,用“香糕磚”鋪的道路兩邊有密集的排水溝。據此可知,南宋時期臨安( )A.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B.商業繁榮推動城市建設C.政府規范市場交易秩序 D.科技領先推動商業發展5.明朝《太祖實錄》在建文年間已修成,朱棣繼位后立即啟動重修,重修后仍不滿意又命三修,三修歷時七年才完成,朱棣說“庶幾稍副朕心。”這反映了( )A.史書不能反映歷史客觀真相 B.朱棣否認太祖朝的真實歷史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統治者的意志影響官方修書6.1898年,清政府頒布科舉新章,明確規定鄉會試首場要考中國史事和國朝政治,第二場考時務策論,主要內容為五洲各國之政,外國歷史包括其中。這一舉措旨在( )A.宣揚維新變法主張 B.應對嚴峻國際局勢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推動民主制度建立7.“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這是胡適發表在《新青年》上的《希望》。此作品( )A.順應了文學革命的潮流 B.宣傳了民主科學思想C.改變了新文化運動方向 D.推動了文化大眾普及8.1944年,董必武細數自建黨至1927年歷次運動的成績與經驗:“1923年在二七運動中,經歷統治者武裝鎮壓,懂得了工人階級爭取同盟軍之重要。……1926年到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工農運動使國民革命軍北伐聲勢浩大。”這反映了( )A.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汲取了國民革命的教訓B.中共領導的無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C.第一次國共合作階段實踐了統一戰線理論D.土地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制勝的法寶9.1951年8月,天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成立了天津大學,專門用以培養燃料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這一做法( )A.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B.擴大高校招生比例C.緊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10.下圖是1983年新華社記者拍攝的照片,照片中農民帶著錄音機在課堂上錄制農業技術課程。僅吉林省懷德縣玻璃城子鄉,就有4000多名中青年農民先后參加了農業技術培訓班。這體現了( )A.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釋放經濟活力 B.鄉鎮貫徹“雙百”方針C.經濟體制改革激發農民生產熱情 D.政府重視科教興國戰略11.古希臘教育家色諾芬在《回憶蘇格拉底》中記載了蘇格拉底對雅典青年教育的觀察與論述,其中提到雅典青年在體操學校接受訓練時,“既要練習角力、賽跑等體育項目,也要學習詩歌、音樂和修辭,同時通過討論城邦事務培養政治責任感”。這一記載反映了古希臘( )A.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公民 B.優先培養公民的軍事技能C.主要培養公民手工業素養 D.力圖提升公民的經商能力12.976年,朝鮮高麗王朝實行土地清查,登記全國耕地和山林并收歸國有。除了一部分按照等級分給各級官吏和士兵之外,其余絕大多數土地作為公田授予農民耕種。上述做法有助于( )A.擴大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 B.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C.減輕農民階級的賦稅負擔 D.取消官僚貴族階層的特權13.1447年,教皇尼古拉五世上臺后,派遣了很多使者到雅典、君士坦丁堡、日耳曼和英國,尋求、購買或者抄寫希臘和拉丁書稿,邀請意大利知名人文學者來羅馬,將希臘羅馬的古典名作翻譯成拉丁文,還命人翻譯《圣經》。尼古拉五世旨在( )A.復興希臘羅馬文化 B.加強羅馬教廷權威C.抵制宗教改革運動 D.傳播人文主義思潮14.1910年墨西哥爆發大革命,領導人恩里克斯認為玉米是墨西哥毋庸置疑的“民族美食”。他說:“中下層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的梅斯蒂索人……憑著簡單的玉米餅,像馬兒一樣不知疲倦地工作,在獨立戰爭和改革戰爭中英勇作戰,這足以證明玉米有著并不遜于小麥的價值。”據此可知,這位領導人( )A.認為玉米營養價值高于小麥 B.否定新舊大陸物種交流意義C.借助飲食文化塑造民族認同 D.號召普通民眾參加獨立戰爭15.有學者統計,到20世紀20年代,法屬西非和法屬赤道非洲地區,只有3%的學齡兒童可以到教會或政府學校上學。英屬殖民地,黃金海岸只有不到10%的學齡兒童進入到政府資助的學校。據此可知,英法兩國都( )A.輸出本國文化與價值觀 B.提升低級文官行政能力C.消滅當地民眾反抗意識 D.限制殖民地的社會進步16.1964年前,北約成員國未向蘇聯、東歐國家、中國提供超5年長期信貸。1964年以來北約成員國在向這些國家提供長期信貸領域出現競爭,非北約成員國的日本也參與其中。這一現象的出現緣于( )①資本主義“滯脹”危機 ②國際局勢有一定緩和③調整對外關系的需要 ④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揚州成為兩淮鹽運中心,經濟繁榮,富商巨賈云集。這些商人不僅熱衷于收藏書畫,還積極資助文人創作。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市民階層壯大,對世俗化、個性化的藝術作品需求增加。揚州畫派的畫家們多出身貧寒或仕途失意,他們匯聚于揚州,在藝術創作上敢于突破傳統文人畫的束縛,形成獨特風格。——摘編自李斗《揚州畫舫錄》材料二十八世紀……他們(揚州畫派)打破了“以畫為娛則高,以畫為業則陋”的傳統觀念,開創職業化創作之路。他們將果蔬、魚鮮、日用器物入畫,融合書法篆刻與民間繪畫的鮮活趣味,堅持創作旨趣和思想蘊涵,兼顧欣賞者的品味和愛好,實現了繪畫藝術的雅俗合流,極大地拓展了繪畫的創作視野和格局。……揚州畫派的實踐,開創了藝術創作獨立性與市場價值兼容的先河,成為后世文化商業化轉型的重要參照。——摘編自周卓《揚州畫派創作的經濟因素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代揚州畫派興盛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揚州畫派的特征并說明其影響。(9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央蘇區建立之初,打土豪是籌措黨政軍各項經費的臨時性舉措。伴隨著國民黨不斷的軍事“圍剿”,籌措經費的渠道由向外擴大蘇維埃區域轉向在蘇區內部征稅。蘇維埃政府通過發行貨幣和征收貨幣稅,建立起中央蘇區的財政金融體系。增發貨幣帶來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于是蘇維埃政府開始征收實物稅。各類稅收總量無法滿足浩繁的軍事需求,因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開始發行公債,公債以政府信用作為擔保。1932年10月,中央政府發行第二期革命戰爭短期公債120萬,但財政收支依舊難以平衡,必須繼續調整財稅政策以擴大財源。1933年3月1日,中央政府要求各地蘇維埃政府協同各群眾團體進行借谷運動,并在三個月內完成任務。凡向群眾借谷,均以中央財政部印發的借谷票為憑,中央政府準許民眾用借谷票在1933年下半年抵繳土地稅。抵稅有余的借谷票,可向區蘇維埃政府領取現款。土地稅是蘇區民眾的常規稅,公債和借谷則是臨時稅負。這種臨時的財政收入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成為常規操作,但在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和保衛紅色政權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摘編自劉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財稅政策的演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財稅政策的演變。(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財稅政策演變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1949年10月至1959年12月,新中國的建交國(包括代辦級的英國、荷蘭)達34個,共派出31位大使。其中,23位是來自軍隊的干部,5位是來自隱蔽戰線的干部。1949年至1951年,派出的第一批15位大使中有11人來自軍隊,由此產生“將軍大使”的說法。這11人中,有從事過軍事指揮工作的耿飚等5人、從事過軍隊政治工作的姬鵬飛等4人、從事過軍事情報工作的馮鉉等3人。中央對第一批大使人選挑了又挑,十分慎重。蘇聯是新中國最主要的外交對象,出使任務艱巨、情況復雜,先派王稼祥后派張聞天赴任是經過仔細研究的;派王任叔赴任印度尼西亞是考慮到他在印尼政府中有不少朋友,尤其是在印尼華僑中有較高聲望;出使蒙古的是烏蘭夫推薦的吉雅泰這樣出色的蒙古族干部。——摘編自楊發金《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隊伍》(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隊伍建設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隊伍建設。(7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表是14世紀以來部分中外歷史事件。14世紀以來部分中外歷史事件簡表序號 時間 事件① 14世紀 彼特拉克發表抒情詩集《歌集》② 1492年 哥倫布到達美洲③ 1517年 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④ 1776年 美國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⑤ 18世紀后期 康德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⑥ 1791年 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武裝起義⑦ 20世紀初 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⑧ 1911年 中國爆發辛亥革命⑨ 1961年 南非聯邦脫離英聯邦,改名為南非共和國⑩ 1995年1月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從表中選取至少2—4個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提煉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列出所選序號,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B D B A C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B C D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5分)(1)原因:商品經濟繁榮;商人的支持;市民階層壯大,需求增加;畫家個人努力;揚州畫的獨特魅力;進步思想影響。(每點2分,任意3點6分)(2)特征:創作觀念突破傳統;創作群體為職業畫家;創作題材豐富/生活化;創作風格雅俗合流;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書畫結合;畫作商品化。(每點1分,任意5點5分)影響:推動中國繪畫的發展;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凸顯揚州文化內涵;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為藝術作品商品化提供借鑒;雅俗共賞理念對當代藝術創作仍有借鑒意義。(每點2分,任意2點4分)18.【答案】(12分)(1)演變:財政經費來源從外求地主到內求根據地自行運轉;征收對象從地主到蘇區民眾;征收形式從發行貨幣、征收貨幣稅到開始征收實物稅,再到發行公債和進行借谷運動。(每點2分,答出演變或演變過程均可1分,答全2分,3點6分)(2)擺脫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增加紅色政權財政收入;打破國民黨軍事“圍剿”;保衛紅色政權;調動民眾生產積極性;中共蘇維埃政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和卓越領導力。(每點2分,任意3點6分)19.【答案】(13分)(1)歷史背景:人民解放戰爭基本結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外交事業起步;多個國家承認新中國或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每點2分,任意3點6分)(2)簡要評價:推動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實施;有利于新中國人民政權的鞏固;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形象;有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每點2分,任意3點7分)20.【答案】(12分)示例:歷史事件:②④⑥主題:近代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闡述: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西班牙、英國等國家在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為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北美十三塊殖民地展開獨立戰爭,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反抗壓迫為天賦的人權,經過艱苦斗爭,美國人民最終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美國獨立戰爭宣傳了民族民主思想,鼓舞了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武裝起義,引起拉美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并改變了近代以來美洲的政治格局;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除美國外,拉美廣大地區在獲得獨立后,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但拉丁美洲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從未停止,二戰后與亞洲、非洲被侵略人民一道不斷抗爭,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20世紀世界偉大變化之一,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等級 要求1檔:0—5分 選擇2—4個事件,但主題不明確且論述完全不合理,或在觀點、論述中出現不當言論0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但無正確論述2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不明確,但有一定合理論述2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但空泛論述、且無史實依據或史實運用錯誤4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空泛論述但邏輯合理5分。2檔:6—8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有基本論述,但邏輯性不強6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有基本史實,但論述不深刻6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流暢論述,有一定邏輯性8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論述較為合理8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不常見于一般認識,但史實運用和論述較為合理,能夠自支撐,鼓勵創新8分。3檔:9—12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論述邏輯較為合理9—10分。 選擇2—4個事件,主題明確,流暢論述,行文邏輯合理11—12分。 滿分要求:全文不能有知識性史實錯誤,關鍵史實、名詞或關鍵論述不能有錯別字,如有酌情扣1—2分。 全文如存在字跡非常潦草,存在大量涂改、病句等情況,在基礎檔位上酌情扣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