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山東省煙臺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診斷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安徽省某一遺址發現了人工建造的祭壇、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其中M23號墓主從頭頂到腳底有規則地覆蓋大量的玉石器(以玉器為主)。據此可知,該時期( ?。?br/>A.統治者沉溺于奢侈享樂 B.已經具備文明社會特征C.社會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天人合一觀念初步顯現2.文獻記載,夏商時期,秦人始祖以“嬴”為族群身份,自稱“秦贏”;春秋時期開始,秦將族源追溯為顓頊之后,自稱為“夏”或“夏子”。這一變化反映了秦( ?。?br/>A.華夏認同的發展 B.地緣政治的演進C.族群身份的重構 D.民族交融的加強3.圖1為某學者搜集的漢初(公元前187年)政治地理結構圖。該學者研究的課題最可能是( )圖1A.基層治理的嚴密性 B.京畿地區的重要性C.郡縣分布的合理性 D.中央集權的必要性4.兩稅法實施后,農村產生了大量的“漁戶”、“賣菜家”等“富民”階層,出現了廣泛吸納農村自由流動農民的“傭作坊”。在日常產業經營和財富流轉中,自由流動的農民與“富民”階層之間不斷地改變著各自的身份。由此可以看出兩稅法( ?。?br/>A.激發了農村的經濟活力 B.宣告了人身控制的解除C.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危機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發展5.圖2為宋代官僚家族地域間婚姻關系網絡圖。它以官僚家族籍貫作為節點,以家族間姻親的地域關系作為邊,并以關系的條數作為邊的權(一個數據出現的次數稱為權)。由此反映出( ?。?br/>圖2A.門閥世家體系完全瓦解 B.族權與政權的高度結合C.政治經濟格局影響婚姻 D.地方權力過大危及中央6.弘治十六年(1503年),吏科給事中堅持認為,遼東馬市有“竊賣兵器”和“泄漏軍情”的問題,“外夷”購買了鐵鍋、鐵鏵之后,會重鑄為武器。明廷聽取其意見關閉互市,隨后女真因“禁制我市買,使男無鏵鏟,女無針剪”掠奪邊境。這反映出( )A.明朝與女真以戰爭為主 B.農耕文明區的擴展C.農耕游牧文明的互補性 D.邊疆問題日益嚴重7.表1為1870—1890年中國洋布、洋紗、洋棉進口增長率統計表。這些變化表明這一時期( )表1年份 洋布進口增長 洋紗進口增長 洋棉進口增長1870 1.34 0.56 -0.331874 -0.04 0.32 -0.951878 -0.07 0.57 7.831882 0.26 0.71 0.681886 0.15 1.08 -0.381890 0.18 1.82 0.35A.現代化的不斷發展 B.小農經濟迅速解體C.列強侵華程度加深 D.社會轉型動力不足8.1896年,沙俄通過《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取得東清鐵路控制權及沿線警察權等特權;1898年,德國通過《膠澳租界條約》獲得山東境內筑路權、沿線開礦權及投資供貨優先權。這從本質上反映了( ?。?br/>A.列強在華逐步形成政治經濟均勢B.清政府逐漸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C.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侵華主要手段D.列強通過掠奪路礦利權劃分勢力范圍9.圖3為1908年《時事報·圖畫雜俎》刊登的一幅圖畫。畫中描繪了一位剃發蓄辮、穿著長袍馬褂的男性乘坐熱氣球升入天空,身旁有一面“龍旗”。他從空中望向地面,并感嘆道:“我望下去實在糊涂得狠。”作者意在( ?。?br/>圖3A.諷刺中國人的愚昧無知 B.表達傳統觀念影響科學認知C.強調政治變革勢在必行 D.揭示器物變革推動社會變化10.一戰后,李大釗等在宣傳十月革命時常使用“赤旗”意象,賦予其進步詞義,強調“赤”的對象純度;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喊出“舉起紅旗”口號,使用更加通俗化的“紅”。這( )A.是對外來政治革命文化的照搬 B.適應了復雜的國內革命形勢C.標志著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形成 D.體現了國內革命任務的改變11.1941年3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公布了《修正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單行條例》,規定:地租不得超過耕地收獲總額的37.5%,取消一切額外附加及高利貸:“保障土地所有權,保障土地使用權”,現種戶與耕地所有者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訂立新契約。該規定旨在( ?。?br/>A.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保障抗日戰爭的勝利C.促進根據地經濟的發展 D.打擊不法地主的盤剝12.1946年2月10日,重慶各界在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國民黨特務破壞會場,打傷民主人士及記者等六十余人,制造了“較場口血案”。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人士強烈譴責國民黨暴行。這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各界( ?。?br/>A.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原則 B.支持擴大第二條戰線的力量C.強烈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D.堅決維護和平民主建國方針13.某次國際會議上討論了如下內容,據此判斷這次會議的議題是( ?。?br/>1.16世紀西班牙人開辟的太平洋東部航線,編織出以西班牙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貿易網。 2.一個常規性而持久的跨洋聯系在亞、非、歐、美四個大陸之間真正建立起來。 3.推動了歐洲、拉美、中國、東南亞之間移民的流動和文化的交流。A.全球化的方式:西方殖民擴張 B.全球化的加速:馬尼拉大帆船C.世界文明交流:全球貿易推動 D.世界霸主誕生:新航路的開辟14.有學者認為,中世紀以來西歐繪畫采用的都是裝飾與平面空間的表現方式,伴隨著蒙古西征,中國的透視法在西歐流行,而歐洲文藝復興前夜的視覺變革正是源自于此。該學者意在強調蒙古西征( )A.促進歐洲文化發展及社會進步 B.改變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C.成為歐洲繪畫變革的根本原因 D.使東方繪畫藝術占據主導地位15.柬埔寨內戰使吳哥古跡遭受了嚴重破壞。應柬埔寨政府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中國等幾十個國家施以援手。通過廣泛吸納國際資金和技術支持,吳哥古跡得到修復,有效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復興。這最能說明( ?。?br/>A.資金與技術是文化保護的重要因素 B.聯合國對文化遺產實現了有效保護C.國際合作對文化遺址保護的重要性 D.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兼顧的理念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圖4圖5材料二從政治地理角度看,建都需要考慮兩個層次,一是在全國領土范圍內的地理區位,包括全國的地理中心或有利的控內御外的位置;二是建都地點本身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條件與人文環境。同時,首都所在地的經濟地理條件也極其重要,既要能從全國調配,也要有最基本的保證。這些條件互相補充,互相制約,很難有能完全滿足的地方,于是就會產生某一時期在兩個地方徘徊建都的情況。如隋雖定都西安地區,但仍興建東都,且隋煬帝以居洛陽為常。——周振鶴《東西徘徊與南北往復:中國歷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概括說明西漢到隋京畿區的變動及其合理性。(1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有學者對清末民初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開展研究,以下是不同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爭的記載。書名及出版時間 《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 1903年出版 《共和國教科書·本國史》 1913年出版原因 道光時,英商運鴉片入華,毒害甚廣。欽差大臣林則徐至廣州,嚴令外商繳煙,于虎門海灘銷毀二萬余箱。英人以此啟釁。 道光時申禁,英商勾結內奸,百計私售。宣宗命林則徐赴粵查辦,以兵脅英商,戰爭由是爆發。過程 英艦犯廣州,林則徐督防嚴密,轉攻廈門、定海。清軍于寧波之戰奮力抵御,殲敵甚眾,然終不敵英艦炮利。 清朝戰敗,簽訂江寧條約。條約內容 和議成,償銀二千六百萬兩,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香港永歸英國。 約既公布,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影響 未提及 法美亦援例締約,而條約中關于戰爭原因之鴉片禁令,均未只字提及,于是國人吸食之習,蔓延益甚,英商鴉片之輸入,依然盛行。文宗奕立,遂公然馳禁,以洋藥之名,征收關稅,由是吸食鴉片之風,不啻為法律所默許。提取材料信息,指出鴉片戰爭的書寫變化并分析原因。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工人運動簡史1919年6月3日,北京學生大規模被捕的消息傳到上海。6月5日,上海日資紗廠工人率先罷工,隨后機械、印刷、碼頭等行業工人加入,總數達十萬余人。工人提出“誓死收回青島”“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并聲明:“吾輩工界中人,同此良心,救此危局。”罷工迫使北洋政府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官員。1929年《蘇維埃區域工會工作大綱》指出:“要發揮無產階級在農民斗爭中的領導作用,動員這些區域的城市工人和鄉村的廣大雇工群眾加入工會?!备鞯靥K區工會教育和組織工人群眾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并貫徹蘇維埃勞動法令改善工人生活。盧溝橋事變一發生,長辛店工人就奔赴前線,修工事、修槍炮,救護傷員,參與戰斗,阻止日軍增援??箲鹌陂g,工人不僅踴躍參加八路軍、新四軍,參加反掃蕩戰斗,還普遍組織民兵、工人自衛軍和工人游擊隊。工人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錘,邊生產邊戰斗,成為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摘編自《中國工會簡史》分析說明工人運動適應了中國革命形勢的變化。(14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種植國王蘋果樹的矮小科西嘉園丁”圖6注:漫畫中作為園丁的拿破侖正率領眾人砍倒歐洲巨大的橡樹,種下一棵棵纖弱的小蘋果樹苗。——【英】吉爾富(1807年)(1)根據材料和拿破侖戰爭相關史實,對漫面進行評析。(10分)(2)試從拿破侖戰爭對拉丁美洲影響的角度設計一幅漫畫,并說明理由。(5分)2024—2025學年度山東省煙臺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診斷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A C C D D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A D B A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答案】變動:西漢京畿在關中地區,隋朝以長安、洛陽為雙中心。(4分)合理性:西漢定都關中,地勢險要,便于控制全國;隋朝經濟重心漸趨南移,洛陽靠近經濟中心,便于物資調配,雙中心適應全國統治需要。(8分)17.【答案】變化:1903年強調林則徐禁煙、清軍抵抗,1913年簡化過程,提及法美締約和鴉片馳禁。(6分)原因:1903年民族危機深,強調抗爭;1913年民國建立,更客觀全面,關注條約影響。(8分)18.【答案】說明:1919年,工人罷工支持學生,推動五四運動勝利,適應反帝反封建需求;1929年,蘇區工人運動支援革命戰爭,適應土地革命形勢;抗戰時期,工人生產與戰斗結合,適應民族解放戰爭需要。工人運動隨革命形勢發展,發揮重要作用。(14分)19.【答案】(1)評析:漫畫諷刺拿破侖征服歐洲,試圖推廣法國制度(蘋果樹),但遭到抵制(橡樹象征傳統)。拿破侖戰爭傳播啟蒙思想,沖擊封建制度,但侵略性引發反抗,漫畫反映英國對拿破侖擴張的不滿。(10分)(2)設計:漫畫中拉丁美洲人民砍伐“殖民枷鎖”(象征西班牙殖民統治),種植“獨立之樹”。(2分)理由:拿破侖戰爭削弱西班牙,推動拉美獨立運動,體現民族解放。(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