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西周時期,姓代表最大、最重要的血緣集團,如以周天子為大宗的姬姓宗族;氏代表同姓群體內部次一級的血緣組織,如姬姓宗族分化為很多氏(井氏、召氏、榮氏等)一級的家族;氏代表的家族,又分出許多小支,如井叔氏、井季氏等。這表明( )A.宗法制鞏固了貴族統治秩序 B.姓氏體現了貴族的宗法地位C.大宗在政治上居于主導地位 D.血緣親疏是維系統治的關鍵2.戰國時期已有“國有亂政則蝗生”之論。至東漢,這種意識已很普遍;與此同時,漢代史籍常以“飛蝗出境”描述地方良吏:某郡守施善政后,蝗蟲飛離本郡。這成為當時史家塑造良吏形象的基本模式之一,其影響及至明清。“飛蝗出境”敘史模式出現的背景是( )A.史學褒貶功能得到開發 B.蝗災空前嚴重C.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D.地方吏治清明3.湖北當陽縣考古發掘了東漢畫像石墓,隨葬品中有大量的銅錢,有成組的用陶燒制的建筑模型、武士俑、灶、井、獸、狗、雞、鴨等,還出土了與武士形象相同的執耜農夫俑。這反映出當時( )A.耕作技術的進步 B.莊園經濟的發展 C.社會矛盾的加劇 D.基層治理的加強4.考古學家從吐魯番墓地中發掘出了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的戶籍文書,它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紙質戶籍文書。文書正面詳細記載了高昌郡高寧縣都鄉安邑里五戶家庭的基本情況,其中財產情況主要登記了占有土地的多寡、肥瘠等。該戶籍文書的發現說明,魏晉時期( )A.戶籍記錄紙質化得到普及 B.民族間的交往緩和了民族矛盾C.中原行政制度向邊疆擴展 D.土地成為繳納賦稅的主要依據5.南朝劉裕建立政權后,削弱世家大族的軍政實權,此后南朝統治者多任用出身微賤者任中央要職,使士族擔任的尚書令、尚書仆射變為虛職,史稱“寒人掌機要”。這一現象的出現( )A.主要由于統治者出身的變化 B.結束了門閥士族專權的局面C.為創新人才選拔提供了條件 D.根源在于對土地兼并的限制6.《唐六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指示臣僚重新審訂刑律條款,尤控死刑。唐律“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據此可知( )A.唐太宗推崇“依法治國” B.唐太宗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C.唐初政治開明社會穩定 D.唐律呈現律令儒家化的特征7.以下為唐朝天寶(742-756)至大歷(766-779)年間某地戶籍資料所見民戶受田情況統計表(數量單位:畝),據此可以推知當時( )合計 應受 已受 未受 永業田 口分田 園宅地應受 已受 未受 應受 已受 未受 應受 已受 未受61戶 8469 2886 5584 1720 1524 196 6610 1298 5312 118 44 74已受或未受數與應受數之比(%) - 33.8 66.2 - 88.6 11.4 - 19.6 80.4 - 37 63A.政府弱化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B.賦稅征收主要依據田畝多寡C.土地兼并之風得到有效遏制 D.賦稅制度改革已經勢在必行8.明代是中國出版事業和印刷技術發展的極盛時代。明刻本圖書印刷精美,數量龐大。如汲古閣刻本的《十三經注疏》,世德堂刻本《西游記》,董其昌刻的《王文恪公集》,都是傳世精品。據此可知,明代出版業繁榮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濟繁榮 B.科舉制度完善 C.活字印刷推廣 D.書院發展迅速9.1922年9月,蔡和森在《統一、借債與國民黨》一文中指出:“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早已處于半殖民地地位。”后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已經成為“半資產階級和半封建社會”或者說是“半封建半民主的局面”。此觀點( )A.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 B.揭示了中國落后的根源C.創造性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 D.推動國民黨進行了改組10.1945年,雅爾塔會議發表公告,決定4月25日由美、蘇、英、中、法5國共同召集舊金山會議,制定《聯合國憲章》。在羅斯福建議、顧維鈞奔走、中共一再堅持下,蔣介石批準中國代表團由10人組成,其中有共產黨代表董必武,其他反對黨2人,無黨派者3人。中國代表團的形成( )A.是“雙十協定”精神的體現 B.目的在于掩蓋國民黨的一黨專政C.彰顯了中國團結抗戰的力量 D.表明中共聯合政府主張得到實現11.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的一幅宣傳畫上寫有: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該宣傳畫描述的歷史事件表現了( )A.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的開展 B.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高漲C.抗美援朝取得重大勝利 D.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12.苧麻在西方被稱為“中國草”,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纖維之一,經濟價值高。1961年1月,苧麻被列為二級農副產品,實行派購。湖南某供銷社為完成國家收購任務,決定在收購苧麻時實行獎勵措施,麻農每交售50千克苧麻,供銷社獎勵原糧25千克、化肥15千克、煤油7.5千克、毛線及其制品0.5千克、布票5米。國家大量收購苧麻的目的是( )A.支持國家工業建設 B.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C.服務國家三線建設 D.探索中國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13.1992年1月,《求是》雜志發表了時任上海市市長黃菊的文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在文章中,他明確主張“把住房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納入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軌道,以加快住宅建設步伐,早日改變上海住房緊張的狀況”。由“福利房”到“商品房”觀念的轉變( )A.反映了“十四大”的重大影響力 B.極大改善了上海人民的住房條件C.進一步推動了上海城市化進程 D.有利于壓縮當地政府公共開支14.“為了更像英國,他們脫離英國。脫離英國的理由是英國在美國踐踏了自己的憲政原則——人民未經同意不納稅。按照這一原則,西敏寺的幾只禿頭碰在一起,就將他們商定的稅額強加于千里之外的美國,而美國人民的起義正是對它的回應。”該觀點認為,北美獨立戰爭的深層動因是( )A.期望建立英國式憲政制度 B.受進步啟蒙思想家的影響C.對帝國不合理征稅的回應 D.追求獨立自由的政治理想15.1871年,法國戰敗,提出以越南交換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建議。俾斯麥以越南的用處只是補給站而拒絕。1897年,俾斯麥下臺,威廉二世掌權,外交大臣伯恩哈德·馮·比洛在國會演講中提出“陽光下的地盤”的口號。這反映出這一時期德國( )A.與法國矛盾不可調和 B.戰略目標的重大轉變C.封建殘余勢力較濃厚 D.工業化水平影響外交16.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破西方國家對石油價格的操控,大幅提價,引發1973年石油危機。這場危機迅速波及全球經濟體系,西方發達國家陷入經濟“滯脹”,傳統凱恩斯主義政策失靈。基于此,西方國家應對的策略是( )A.加大投資拉動內需 B.認定危機無需調整C.削減開支減少稅收 D.強化管制應對危機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漢時期稱西南廣大地區為西南夷。秦在巴蜀地區開五尺道,設置巴、漢中、蜀三郡。公元前182年,漢在通往南夷的僰道筑城,允許內地和西南人民自由通商。景帝以“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武帝乃拜唐蒙為中郎將,率兵并攜大量繒帛、貨幣從巴蜀筰關入夜郎,招降夜郎侯多同,將其地劃入犍為郡。公元前109年,武帝發兵降滇王,置益州郡。原夜郎、滇、邛都等王“復長其民”,“雖有官吏,仍以其君長為王侯,使主其種類”。在西南夷地區共置七個初郡,且以其故俗治,無賦稅。在五尺道的基礎上,拓建了西南道和西夷道。——摘編自武寶寧、吳碩《西漢經營西南地區的政策及其分析》材料二 唐開國初年,依據“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治邊政策,在西南地區遍置羈縻州縣。武德初,授各地首領為牧宰。既而以濱東各羈縻州縣隸戎州都督府,滇南部分羈縻州縣隸安南都護府,鎮西各羈縻州縣則隸之于姚州都督府。隨著唐王朝統治向云南之西、南不斷深入,兩干線周邊的城鎮建置模式也不斷被復制、模仿到云南更邊遠的民族集聚地帶,以城鎮為管理模式的政區建置從而不斷向云南縱深推進,以城鎮為集聚方式的農耕文明不斷向更廣闊的地域傳播。——摘編自李宇舟《初唐時期中國西南邊疆的城鎮發展與“郡縣制”文化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漢朝經略西南的措施,并分析其特點。(2)根據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簡要闡述初唐對西南地區治理的變化。三、材料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創立儒學,整理“六經”,后世據此為經典,訓釋傳記,從而逐漸形成經學。孔子整理“六經”作為上古三代時期的“先王政典”,其中的《尚書》《春秋》等典籍實為先秦史籍之源。漢代經學體現官方統治思想和意識形態,因而擁有至高無上的學術地位。漢代史籍在目錄分類上尚未形成獨立的部類,而是主要依附于經書“六藝略”的《春秋》經下,司馬遷撰《史記》以“繼《春秋》”為其撰述旨趣,以“六經”來統帥其史著。——摘編自金毓黻《中國史學史》材料 工具銷售南北朝時期,十六國各政權都設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書記載這段歷史的重要史籍《十六國春秋》正是依據了這些史書編撰的。北魏、北齊、北周等政權設有修國史的著作郎。當時官方藏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史書屬于乙部。唐代魏征主編的《隋書》在圖書分類中“別為史部”,此后,經史子集的分類取代甲乙丙丁的代號。唐初高祖《命蕭瑀等修六代史詔》,提出“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的修撰原則。唐太宗時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晉、梁、陳、北齊、北周、隋興個朝代的史書和《南史》《北史》,史稱“唐初八史”,占據二十中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為前朝撰寫“正史”的制度,從而使這一制度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優良傳統。——摘編自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的特點》等(1)根據材料一,說明先秦兩漢時期經學與史學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指出魏晉南北朝至唐初史學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史學發展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1835—1910)出生于密蘇里州。12歲喪父后獨立謀生,先后做過印刷所學徒、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上擔任過領航員。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批判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擅長幽默和諷刺。在短篇小說《競選州長》中,他把競選中政會們的丑惡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譴責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最骯臟卑鄙的手段。在《田納西的新聞界》中,他尖刻諷刺了美國報界中聳人聽聞和爾虞我詐的惡劣風氣。1873年發表《鍍金時代》,揭露國會議員們貪贓受賄,政府機關和投機家沆瀣一氣,追逐暴利、搜刮民財的罪惡勾當,針砭當時彌漫全國的投機風氣。1884年,馬克·吐溫發表長篇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描繪了密西西比河上的迷人景色,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美國社會圖畫,并對黑暗和丑惡進行鞭撻,對黑人表示深切的同情,賦予他們平等的人格和高尚淳樸的心靈。他歌頌美國勞動人民開發西部時期的堅毅、樂觀、追求自由和新生活的精神。同時還寫了許多尖銳的政論文章,抨擊美國政府所推行的反動的內外政策。他把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的“繁榮”稱為“鍍金時代”并非“黃金時代”。從此,“鍍金”成了19世紀后期美國社會的標記。——摘編自丁則民等《美國通史:內戰與鍍金時代1861—19世紀末》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以對美國是“鍍金時代”而非“黃金時代”的理解作為論題,圍繞馬克·吐溫及其作品,撰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論題合理,史論結合,行文流暢)參考答案1.B2.C3.B4.C5.A6.B7.D8.A9.A10.C11.A12.A13.C14.D15.B16.C17.(1)措施:中央設機構管理(大鴻臚);(必)發展經濟,興文教;厚賜拉攏,冊封君長;軍事征服,設置郡縣;免賦薄斂;交通建設。特點:繼承性;靈活性(因俗而治);循序漸進;恩威并施(羈縻)。(2)唐初為了加強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有效管理,進一步鞏固統一,在治理理念、治理范圍和治理方式上均有變化。治理理念的延續與發展。初唐繼承了前代“羈縻”治理理念,在西南地區遍置羈縻州縣,這與漢朝尊重當地民族風俗,以其故俗治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均通過較為溫和的方式來管理邊疆民族地區。但唐朝的羈縻政策更加系統化。唐朝不僅授各地首領為牧宰,還明確了羈縻州縣的隸屬關系,使邊疆管理更加有序。治理范圍有所拓展。漢朝主要是在西南夷地區設置七個初郡等進行管理。唐朝以城鎮為管理模式的政區建置不斷向西南縱深推進,進一步拓展了統治的深度和廣度。治理方式更加進步。漢朝側重于交通建設和設郡管理。唐朝注重以城鎮為中心進行治理,利用城鎮的集聚作用,傳播農耕文明,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總之,唐朝對西南的治理加強了對西南的控制,促進了西南開發、少數民族封建化,進一步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8.(1)重要的經學著作同時又是史學著作(史學和經學同源);史學著述的目的是與經學的目標一致(經學和史學體現官方統治思想和意識形態);史學依附于經學(史學著述的價值觀受到經學思想的影響)。(2)表現:①各政權都重視史書的修撰(政府設立專職史官、專門機構修撰史書,史學著作數量和種類都大大增多);②史學獨立于經學,成為專門的學問,大量的史書得以保存;③形成了后代修前代史的傳統。原因:①魏晉南北朝至唐初政局變動頻繁,史學可以為統治賦予合法性;②通過史學為統治者提供治國理政的經驗,維護統治;③史學自身長期積累,史學人才涌現;④思想相對活躍,各類思想融匯推動史學研究的革新。(任答三點即可)19.示例:美國社會在繁榮的表象背后蘊藏著社會危機馬克·吐溫是19世紀后期美國社會的一面鏡子,他以其犀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對當時的美國社會進行了真實的記錄和有力的批判。馬克·吐溫所處的時代,美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生產力飛躍,經濟快速發展,壟斷組織膨脹,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投機行為盛行,政治黑暗動蕩,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穩定因素。馬克·吐溫的作品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政治方面,《競選州長》對競選中政客們的丑惡嘴臉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刻畫。這反映出美式共和制政治結構的缺陷。社會層面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對黑人表示深切同情,賦予他們平等的人格和高尚淳樸的心靈,這體現了他對美國種族主義盛行,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反思。馬克·吐溫的作品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也是對未來的警示。他的批判精神激勵著后人不斷反思社會問題,努力追求公平、正義和美好的社會。他的作品成為研究19世紀后期美國歷史的參考資料之一,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經濟狀況、政治生態和文化價值觀提供了生動而真實的視角。總之,馬克·吐溫以其獨特的文學成就,成為19世紀后期美國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和批判者,他的作品將永遠閃耀著歷史的光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