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評估歷史試題1.(2025·臺州模擬)邾文公(鄒國國君)卜徙于繹,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茍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百姓)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遂徙于繹。邾文公言行體現了( )A.天人合一 B.以民為本 C.為政以德 D.天下為公2.(2025·臺州模擬)《宋史·食貨志》載:“(南宋)泉、廣二舶司,歲抽解香藥、犀象、真珠、龍腦等物,以數十萬計……凡乳香抽解,每斤二貫文,象牙每斤五百文。”周去非《嶺外代答》亦云:“蕃舶之利,顓以富國。”據此可知,南宋市舶司的設置有利于( )A.港口繁榮 B.發展經濟 C.充實財政 D.壟斷貿易3.(2025·臺州模擬)觀察下圖,該圖應為( )A.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區域圖 B.抗戰時期沿海工業內遷示意圖C.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推進圖 D.21世紀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圖4.(2025·臺州模擬)秘魯考古人員在海拔41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脈上發現了一大批記事繩。記事繩被封存在一間石頭砌成的小屋內,每根記事繩的長度為100米左右。這有助于研究( )A.印加文明 B.瑪雅文明C.阿茲特克文明 D.印度文明5.(2025·臺州模擬)1872年1月,某位政治家發表演說:“我國的諸侯們,自發地放棄了領地和領主權。在沒有放一槍,沒有流一滴血的情況下,廢棄了……封建制度。然后,開始推進象征著近代文明的鐵路和電信設施。”此演說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A.光榮革命 B.洋務運動 C.明治維新 D.德意志統一6.(2025·臺州模擬)自1914年至1979年間,巴拿馬運河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但在1979年,根據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運河的管理權逐漸轉移到巴拿馬手中,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了移交。這一變化側面反映了( )A.巴拿馬實現民族獨立 B.不結盟運動開始興起C.美國經濟的逐步蕭條 D.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7.(2025·臺州模擬)商周之變被后人總結為立子立嫡之制、廟數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實際上商代分封是分散進行,主體是功臣,王室沒有整體轉化為諸侯,嫡庶、廟制、婚姻制度的影響力主要涉及宗族內血緣事務。但周代分封是把王室子弟整體轉化為諸侯,又與異姓諸侯結成政治婚姻,嫡庶、廟制、婚姻不再單純表達血緣關系,而與政治資源分割緊密聯系。據此可知,造成商周制度區別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下被分封主體不同 B.統治者權利繼承原則不同C.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不同 D.血緣和政治融合程度不同8.(2025·臺州模擬)486年馮太后根據漢人官員李沖的建議,在地方基層建立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代替原先的宗主督護制。馮太后明確表態:“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何為而不可”。據此推知,三長制( )A.以保障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 B.模仿了中原地區的鄰保制度C.有助于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 D.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基礎9.(2025·臺州模擬)下表為中外軍隊火器列裝情況對比(部分),據此分析可知( )中文名稱 發明時間 國外裝備 淮軍裝備雷明頓步槍 1865 1866年美國陸軍試用;1870年美國海軍訂購1萬支 1873-1874李式步槍 1877 1879年,美國海軍采用;改進后的連發槍由英國在1888年采用 18791871式毛瑟步槍 1866 1871年德軍采用,1878年塞爾維亞訂購10萬支 1875溫切斯特連發槍 1866 1877年后受到西方國家重視 1873毛瑟連發槍 1886 1890年德國換裝小口徑毛瑟;1890-1893年土耳其購買28萬支;1894年,阿根廷訂購18萬支 大口徑毛瑟于1888年裝備,小口徑毛瑟于甲午戰后大量裝備馬克沁機槍 1884 1887年英國、瑞士、奧地利、俄羅斯開始訂購;1888年,德國開始裝備 1885年購買洋槍,1888年開始仿造,僅生產30余挺,于1893年停造A.淮軍裝備引領世界軍事技術潮流B.淮軍火器以購買為主,自制為輔C.淮軍火器大多先于西方國家列裝D.洋務運動實現了我國軍事近代化10.(2025·臺州模擬)1868年中美《蒲安臣條約》明確規定兩國在移民問題上的對等權利。1880年《中美續修條約》廢除了這一對等權利。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規定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之后又于1891年、1902年兩次延長法案中的此項規定。美國排華政策的持續出臺( )A.受到了反洋教斗爭和義和團運動的刺激B.是甲午戰爭后瓜分中國狂潮的連鎖反應C.是美國社會中文化認同問題導致的結果D.反映了美國對廉價勞動力需求不復存在11.(2025·臺州模擬)1934年,蔣介石發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強調恢復中國固有道德“禮義廉恥”,即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隨后,國民政府在全國開展“新生活運動”。由此可知,“新生活運動”意在( )A.培育有禮義知廉恥的“新國民”B.通過道德規范強化國民政府統治C.新形勢下復活傳統“德治”思想D.用固有道德改變國民黨腐敗現實12.(2025·臺州模擬)有學者指出:建國以來,我國進行了三次“解放農民革命”。第一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農民、保護農民、限制農民(1949-1978年);第二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1978-2000年);第三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農民、投資農民、服務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2000-2020年)。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第一次“解放農民革命”包括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運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B.第二次“解放農民革命”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三權”分置C.第三次“解放農民革命”包括取消農業稅、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等D.三次“解放農民革命”本質上都是變革所有制形式提供激勵機制來發展生產力13.(2025·臺州模擬)1549年,法國的杜倍雷撰寫了《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一書作為七星詩社的宣言書。“七星詩社”的靈感很有可能來自古代亞歷山大的七詩圣。他們欣賞古人的杰作,模仿古人的頌詩、哀曲,學習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體,豐富和發展法蘭西民族語言。這反映了( )A.希臘化時代文學藝術發展 B.文藝復興在法國開始興起C.法國民族認同進一步強化 D.法國啟蒙運動的蓬勃發展14.(2025·臺州模擬)由于傳統如干燥、鹽腌等保存方法有局限性,難以滿足長時間、高質量保存食物需求,尤其是新鮮肉類、蔬果等易腐食品,人們渴望一種能更好保持食物新鮮度、營養和口感的方法。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 馮·林德制造了第一臺人工制冷的家用冰箱。1910年世界上第一臺壓縮式制冷的家用電冰箱在美國問世。這表明( )A.社會需要促進食品保鮮技術革新B.自然界的冰可以延長食品保藏期C.食品冷鏈物流產業突飛猛進發展D.糧食儲備智能化水平不斷地提高15.(2025·臺州模擬)下圖是創作于1959年的漫畫。圖中,一個雙手雙腳都被捆綁著的非洲人蜷縮在非洲版圖形狀的囚籠中,正奮力掙脫準備從非洲大陸上站立起來。該漫畫意在說明( )A.罪惡的黑奴貿易登上了歷史舞臺B.非洲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D.非洲在覺醒中努力走向民族獨立16.(2025·臺州模擬)這座城市被稱為“歐洲首都”,是因為歐盟總部位于此,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都設于此。另外,它還是200多個國際行政中心及上千個官方團體的日常會議舉辦之所。它位于下圖的( )A.① B.② C.③ D.④17.(2025·臺州模擬)德國政府于2018年底出臺實施《專業人才戰略》,并從2020年3月起引入新的《專業人才移民法》,聚焦本國勞動力緊缺行業,在已有立法實踐的基礎上,完善和深化部分現行法規,有針對性地吸引和便利歐盟國家以外的第三國專業技術人員來德國工作。這表明( )A.歐盟是德國勞動力的新來源地 B.德國積極吸引發展中國家人才C.專業人才在全球的大規模流動 D.德國努力拓寬人才的流動渠道18.(2025·臺州模擬)《宋史》記載:“(王安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但是程頤弟子尹焞卻說:“介甫未嘗廢《春秋》。廢《春秋》,以為‘斷爛朝報’,皆后來無忌憚者托介甫之言也……韓玉汝之子宗文,嘗上王介甫書,請六經之旨,介甫皆答之。”王安石的著作《原性》也提及:“伏犧作易,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孔子作《春秋》,則游夏不能措一辭。”對此認識合理的是( )A.多重史料的運用有助于對歷史真相的認知B.不同史料的發現會導致歷史事實的多樣化C.只有獲取第一手史料才能鑒別歷史的真偽D.必須實現文獻史料與考古成果的相互印證19.(2025·臺州模擬)文治修明以定邦,武功赫奕而拓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書·武帝紀贊》謂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舉封禪,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業,有三代之風。以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以加焉?”是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摘自【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二 《群書治要》(唐太宗命魏徵等人編撰)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唐太宗贊此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以史為鑒”是《群書治要》的重要立意,書中共50卷的內容里,“史部”就占20卷,收錄了《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前代史籍著作,呈現出數千年國家治理、朝代興衰之概貌。《群書治要》的“子部”收錄了儒、道、法、兵、雜、墨、名諸家政論,呈現出貞觀君臣處理“統一”與“多元”關系的權變智慧。《群書治要》對“貞觀之治”的出現具有直接、深刻和全面的影響。——摘編自劉海天《〈群書治要〉對“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班固和趙翼對漢武帝評價的異同點。結合所學,列舉事實說明“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簡述唐太宗的作為如何推動“貞觀之治”局面的開創,闡明《群書治要》“對‘貞觀之治’的出現具有直接、深刻和全面的影響”的理由。20.(2025·臺州模擬)“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強大的道路自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認為現代化只代表積極進步的抽象含義,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上升到具體化的范疇。1923年翟秋白在《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一文中指出“現代文明”首要的是發展“技術文明”,較早觸及了現代化文明的核心要素。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實踐活動主要圍繞驅逐列強、打倒封建軍閥的革命戰爭展開,因此對現代化的認知主要局限于軍事器物層面,初步涉獵工農業生產現代化領域,未能上升到完整、全面的戰略高度。1938年周恩來在《怎樣進行持久抗戰》一文中指出:“我們雖不贊成為唯武器論的觀點,然而軍事技術的提高,裝備的現代化,是迫切需要的。”1944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工廠講話中提到:“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在革命勝利關頭,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又指出,我們“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這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經濟建設初步規制了現代化的軌道。——摘編自邵燕《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百年演進研究》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依據現代化一般規律提出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即“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他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現了從“以蘇為師”向“以蘇為鑒”的轉變,確立了“現代化不等于蘇聯式”的觀念,開始獨立思考適合中國情況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他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從中國實際出發,以“小康社會”“小康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現代化的認知實現了進階式轉變,提出了新時代的“全面現代化”。全面現代化區別于西方以經濟現代化、物質現代化為核心的單一性現代化,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等“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摘編自段治文、張曉委《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自主認知體系構建的演進歷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的特征,并分析建國前黨的現代化認知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歸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變化并簡析推動其變化的因素。21.(2025·臺州模擬)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為技術進步提供法治化保障,激發創新活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624年英國的《壟斷法》繼承了1474年威尼斯共和國頒布的《專利法》。相比之下,英國《壟斷法》更加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強調了專利保護的時間期限。英國政府更加注重發明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之間微妙的平衡關系。一方面既要激勵創造發明,鼓勵本國的技術工人投身于發明創新和改造技術,另一方面,又要將所發明創造產品和技術廣泛投入于生產、制造過程中,為社會帶來更大經濟效益。在《壟斷法》頒布之前,英國手工業還不夠發達,當時紡織技術是從荷蘭引進的。但是在《壟斷法》頒布之后,這種情況就得到了巨大的逆轉。在短短一個世紀,英國進入了史上少有的發明高峰時期。如珍妮紡紗機這種能快速增加紡紗效率的機器,在英國迅速傳播蔓延。珍妮紡紗機的出現,宣告了工業革命已經拉開了帷幕。——摘編自趙方捷《從英國專利保護制度的歷史變遷看其對英國經濟增長的持續作用》材料二 1883年,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歐美國家相互合作,協商達成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成立保護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的國際專利局。《巴黎公約》并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僅僅為締約國規定了相互保護工業產權的幾項基本原則。該公約在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但由于其國民待遇原則,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借助其強權主導全球專利權保護的國際規則。——摘編自熊英《知識產權法原理與實踐》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壟斷法》與《專利法》相比的進步之處。結合所學,簡述《壟斷法》的頒布如何在技術層面拉開工業革命的“帷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背景、目的、影響等角度簡要評析《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22.(2025·臺州模擬)縱觀人類文明長河,制度嬗變軌跡鐫刻著人類突破生存困境、構建秩序文明的集體智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制度變遷分析框架圖——摘編自臧雷振、潘晨雨《中國社會治理體制變遷的軌跡、邏輯與動阻力機制——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備注:路徑依賴表現為制度演進過程中產生的慣性影響,制度會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1)根據框架圖中模塊1,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動力機制。如再增加模塊3,請為其命名。(2)根據框架圖中模塊2和所學知識,例舉中華文明演進中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相關史實,以“制度變遷”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實例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正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的主要派別及其思想主張【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茍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可知, 邾文公是春秋時期鄒國的國君,他計劃將國家遷移到一個叫“繹”的地方。在進行占卜后,史官告訴他,這次遷移對百姓有利,但對國君不利,但他認為如果對百姓有利,那么對他自己也是有利的 , 體現了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認為君主的職責是讓百姓受益, B項正確 ;“天人合一” 強調天與人的和諧統一,認為人的行為應該符合天道 ,“為政以德” 強調君主應該以德行來治理國家,通過道德來引導百姓 ,排除AC項;“天下為公”強調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邾文公的言行確實體現了這一點,但他更具體地強調了百姓的利益,而不是更廣泛的公共利益, 排除D項 。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對引言準確的理解,然后對備選項中“天人合一”“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天下為公”等概念的準確理解。2.【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歲抽解香藥、犀象、真珠、龍腦等物,以數十萬計……凡乳香抽解,每斤二貫文,象牙每斤五百文”“顓以富國”可知,南宋市利用舶司對海外貿易獲取征收的稅數量龐大,充實了國家的財政,C項正確;市舶司的設置確實促進了港口城市的繁榮,但題目中的史料更側重于財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項;材料聚焦的是通過海外貿易征收龐大的稅額,充實國家財政,而非農業、手工業等整體經濟發展,排除B項;市舶司的設置并沒有提到壟斷貿易,而是強調了稅收和財政收入,排除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題干中關于市舶司的引文,然后對比備選項獲取準確答案。3.【答案】B【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依據地圖中可知,沿海向西南或西北遷移、重點嵌入出勤等西南城市,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逐步占領東部沿海,為保存工業力量、支援抗戰,沿海工廠大規模向西南、西北大后方(如重慶、貴陽、昆明、寶雞等)遷移,B項正確;民國初年(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是沿海地區(如上海、天津),并無大規模向內陸遷移的特征,與地圖“沿海向內陸遷移”不符,排除A項;三線建設是從1964年開始,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區進行大規模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建立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體系,并非是沿海工業內遷這種形式,排除C項;西部大開發是通過政策引導促進西部發展,核心是“產業優化與區域協調”,并非“沿海向內陸大規模遷移工業”的形式,且時間、邏輯均與地圖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圖示中工業轉向的情況,再結合所學,對比備選項獲取正確答案。4.【答案】A【知識點】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 記事繩被封存在一間石頭砌成的小屋內,每根記事繩的長度為100米左右 ”及所學可知,秘魯位于南美洲西部,屬于古代印加文明的核心區域,安第斯山脈是印加帝國的重要活動范圍;印加人使用結繩記事工具"奇普"來記錄人口、稅收等信息,其長度與材料中"100米左右";的記事繩特征相符,A項正確;瑪雅文明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尤卡坦半島,使用樹皮紙和象形文字記錄,與安第斯山脈的結繩記事無關聯,排除B項;阿茲特克文明活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采用圖畫文字和納瓦特爾語書寫系統,未發展出結繩記事法,排除C項;印度文明發源于南亞次大陸,與南美洲的秘魯相隔甚遠,其文字載體以貝葉、石碑為主,排除D項。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依據題干中信息“秘魯”,再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5.【答案】C【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1872年處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材料中“諸侯們,自發地放棄了領地和領主權”系明治政府“廢藩置縣”,“推進象征著近代文明的鐵路和電信設施”契合明治維新發展近代工業做法,C項正確;光榮革命發生于1688年英國,確立君主立憲,未涉及廢除封建領主和鐵路建設,排除A項;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是中國清政府的自強運動,雖引入西方技術但未廢除封建制度,且諸侯(地方勢力)未主動放棄權力,排除B項;德意志統一(1871年)由普魯士主導,通過戰爭完成統一,材料中“未放一槍”的和平方式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 1872年1月 ”,聯系時代背景,對比備選項即可獲取正確答案。6.【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巴拿馬運河管理權從美國移交至巴拿馬”并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70—90年代,美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其霸權地位受到沖擊,巴拿馬運河管理權從美國逐步轉移到巴拿馬手中,這一變化體現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的削弱,側面反映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D項正確;巴拿馬早在1903年已脫離哥倫比亞獨立,1979年事件與民族獨立無關,排除A項;不結盟運動興起于1961年,其宗旨是反對冷戰和殖民主義,與運河移交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美國70年代雖經歷經濟滯脹,但運河移交屬于主權問題,不能簡單歸因于經濟因素,排除C項。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巴拿馬運河掌控權的轉移,對比備選項即可獲取正確答案。7.【答案】D【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綜合材料及所學可知,商代分封以功臣為主,王室未整體轉化為諸侯,嫡庶、廟制、婚姻制度主要處理宗族血緣事務,而周代分封將王室子弟轉化為諸侯,并與異姓聯姻,使血緣制度與政治資源分配緊密結合,所以兩者制度差異的核心在于血緣關系與政治權力的結合程度,D項正確;商代與周代分封對象不同(功臣與王室子弟)是具體表現,但題干強調制度影響力擴展至政治領域,深層原因在于血緣與政治融合程度差異,排除A項;繼承原則(如嫡長子制)是宗法制度的一部分,屬于題干所述制度變化的結果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基礎變化的具體史實,且題干側重制度結構而非經濟與社會因素,排除C項。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史料,分析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對比備選項即可獲取正確答案。8.【答案】C【知識點】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分析】根據“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長制建立有利于穩定賦稅來源,將隱匿人口編戶入籍,加強地方的治理,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C項正確;三長制雖能保障賦役征發,但首要目的是鞏固統治,排除A項;鄰保制度是唐朝的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隋朝統一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為隋唐盛世出現奠定了基礎,與三長制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特別是三長制,然后對比備選項逐一排除,獲取準確答案。9.【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1885年購買洋槍,1888年開始仿造,僅生產30余挺”可知,淮軍獲取火器途徑既包括從國外購買,也存在自制仿造,但自制產量少,以購買為主,自制為輔,B項正確;表格中淮軍裝備時間普遍晚于西方國家,如雷明頓步槍美國1866年試用而淮軍1873年裝備,毛瑟步槍德軍1871年列裝而淮軍1875年裝備,無法體現“引領世界軍事技術潮流”,排除A項;除溫切斯特連發槍(1873年裝備,早于西方國家1877年的重視)外,其他火器列裝時間均晚于國外,且材料未明確“大多先于”的普遍性,排除C項;洋務運動期間淮軍雖引進火器但自制能力薄弱(如馬克沁機槍僅仿造30余挺),未實現軍事體系全面近代化,排除D項。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表格,然后對比國外裝備與淮軍裝備,找出特點,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0.【答案】A【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解析】【分析解】根據題干中“1868年”“1880年”“1902年”及時代背景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國內反洋教斗爭和義和團運動爆發,沖擊在華外國人的權益,在美國的華工也會受這一形勢影響,美國以此為由出臺排華政策,A項正確;甲午戰爭1894年爆發,瓜分狂潮與之時間不符,排除B項;美國排華從19世紀后期就開始,文化認同問題一直存在,不是此時排華政策持續出臺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美國發展依然需要廉價勞動力,只是更傾向本土勞動力等,說對廉價勞動力需求不復存在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材料中美國的對話政策,再聯系時代背景,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1.【答案】B【知識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與經濟【解析】【分析】根據“1934年,蔣介石發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強調恢復中國固有道德‘禮義廉恥’”及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國內局勢復雜,國民政府開展這一運動,借恢復“禮義廉恥”等固有道德,將其與政治統治相結合,規范民眾行為,加強對民眾控制,鞏固統治,B項正確;強調培育“新國民”是運動的形式目標,但材料未提及具體社會改造措施,實際效果有限,排除A項;運動雖借用傳統道德,但并非真正復興德治理念,而是服務于政治統治的工具化利用,排除C項;國民黨腐敗問題根源于體制而非道德,運動未觸及根本,無法改變現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新生活運動”,聯系時代背景,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2.【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以來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解析】【分析】第三次“解放農民革命”的時間范圍是2000—2020年,取消農業稅于2006年全面實施,脫貧攻堅戰于2013年啟動、2020年完成,鄉村振興戰略于2017年提出,均屬于此階段政策,符合材料中“投資農民、服務農民”的核心,C項正確;第一次革命(1949—1978年)包含土地改革(1950—1952年)和農業集體化(1953—1956年),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是21世紀的扶貧舉措,屬于第三次革命內容,排除A項;第二次革命(1978—2000年)包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后)和發展鄉鎮企業(1980年代),但“三權”分置(2014年提出)屬于第三次革命,排除B項;第一次革命通過土改(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和集體化(建立公有制)變革所有制,第二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未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僅調整經營方式,第三次革命側重政策扶持而非所有制改革,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三次解放農民革命”,聯系時代背景,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3.【答案】C【知識點】西方民族國家及其特征【解析】【分析】材料中七星詩社以"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為目標,通過模仿古典詩歌形式和借鑒十四行詩體來提升民族語言,這直接體現了16世紀法國人文主義者對民族語言地位的捍衛,推動法蘭西文化獨立性的構建,符合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強化民族意識的歷史趨勢,反映了法國民族認同的增強,C項正確;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文學藝術以希臘文化東傳為特征,與16世紀法國文學運動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法國文藝復興興起于15世紀末,七星詩社(1549年)屬于其發展階段而非開端,且材料側重民族語言而非文藝復興的整體興起,排除B項;啟蒙運動始于17世紀末,強調理性與批判精神,與題干中16世紀中葉的文學語言改革存在時間差和主題差異,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從民族認同的角度分析,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4.【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傳統保存方法有局限性……人們渴望……更好的保存方法……1879年德國工程師制造家用冰箱,1910年美國出現壓縮式電冰箱”及所學可知,隨著傳統保存方法無法滿足長時間、高質量保存食物需求,人們渴望更好的保鮮方法,促使德國工程師1879年制造出第一臺人工制冷家用冰箱,1910年壓縮式制冷家用電冰箱問世,可見社會需求推動了食品保鮮技術革新,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自然冰的應用,而是強調人工制冷技術的突破,排除B項;冷鏈物流涉及運輸、儲存等多個環節,題干僅聚焦于冰箱的發明,未涉及整個產業發展,排除C項;智能化儲備屬于現代技術,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冰箱發明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冰箱技術的不斷更新,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5.【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一個雙手雙腳都被捆綁著的非洲人蜷縮在非洲版圖形狀的囚籠中,正奮力掙脫準備從非洲大陸上站立起來”及所學可知,1950—1960年代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期(如加納1957年獨立、阿爾及利亞1962年獨立等),漫畫創作于1959年,而漫畫內容象征著非洲人民擺脫殖民束縛、爭取獨立的斗爭,D項正確;黑奴貿易主要發生在15—19世紀,排除A項;非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19世紀殖民擴張的結果,但漫畫強調的是掙脫束縛,而非經濟依附,排除B項;瓜分非洲的狂潮發生在19世紀末,漫畫中“掙脫囚籠”反映的恰是擺脫瓜分后的殖民體系,而非瓜分本身,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漫畫主旨,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6.【答案】C【知識點】20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歐洲首都’,歐盟總部位于此,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都設于此”及所學可知,被稱為“歐洲首都”的是布魯塞爾,它是比利時的首都,同時是歐盟總部、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等核心機構的所在地,也是眾多國際組織的日常會議舉辦地,對應圖中③處,C項正確 ;①是法國巴黎, ②是英國倫敦,④是德國柏林, 排除AB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歐盟總部”判斷出該地方,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7.【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社會結構的變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專業人才戰略》”“《專業人才移民法》”“完善和深化法規”可知,德國明確將吸引歐盟以外的第三國專業人才作為重點,這說明德國正通過政策調整,為非歐盟國家人才提供更多進入渠道,從而擴大人才的來源范圍,D項正確;材料強調第三國而非歐盟國家,歐盟本身并非“新來源地”,排除A項;第三國既包含發展中國家,也包含其他發達國家,材料未限定為發展中國家,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德國單方面政策調整,未提及全球范圍內專業人才流動的規模,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專業人才戰略》”“《專業人才移民法》”“完善和深化法規”,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8.【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學藝術【解析】【分析解】依據題干對“《春秋》”的認識可知,《宋史》記載王安石黜《春秋》,尹焯表示廢《春秋》是后人托王安石之言,且王安石的著作中也對孔子作《春秋》予以肯定,不同史料對同一事件會存在不同敘述,說明多重史料運用可更全面了解歷史真相,A項正確;歷史事實具有客觀性,不同史料的發現應服務于還原真相,而非導致事實多樣化,故排除B項;獲取第一手史料只是鑒別歷史真偽的途徑之一,并非唯一,很多二手史料經考證也可認識歷史,排除C項;并非所有歷史研究都能實現文獻史料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春秋》”不同史料,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9.【答案】(1)相同:都認為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同:班固主要稱贊漢武帝的文治功績,趙翼則認為其功績主要在武治。原因:任用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2)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關注治國理論的研究與運用。理由:《群書治要》是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總結歷代王朝興衰來勸勉和警戒君王;呈現統一與多元的文化智慧;有利于提高君臣的文化和政治素養。【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唐朝的繁榮: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唐朝的農業發展【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中“相同”方面依據材料一“以帝之雄才大略”“抑思帝之雄才大略”可知,都認為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同”方面可依據材料一“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可知,班固主要稱贊漢武帝的文治功績;據材料一“正在武功”可知,趙翼則認為其功績主要在武治;第二小問依據所學漢代的史實可知,任用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呈現出數千年國家治理、朝代興衰之概貌”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據材料二“唐太宗命魏徵等人編撰”結合所學可知,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據材料二“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結合所學可知,關注治國理論的研究與運用;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可知,《群書治要》是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據材料二“呈現出數千年國家治理、朝代興衰之概貌”結合所學可知,總結歷代王朝興衰來勸勉和警戒君王;據材料二“呈現出貞觀君臣處理‘統一’與‘多元’關系的權變智慧”結合所學可知,呈現統一與多元的文化智慧;據材料二“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提高君臣的文化和政治素養。【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先審設問,抓住核心詞語,然后聯系所學,綜合分析歸納答案。(1)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相同:根據材料“‘以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以加焉?’是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可得出,班固與趙翼都認為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所不同的是班固主要稱贊漢武帝的文治功績,趙翼則認為其功績主要在武治。結合所學可知,“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的原因主要有:任用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2)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唐代的中國。唐太宗:根據材料“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并結合所學可知,為推動“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唐太宗主要是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關注治國理論的研究與運用。理由:根據材料“《群書治要》(唐太宗命魏徵等人編撰)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可得出,《群書治要》是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總結歷代王朝興衰來勸勉和警戒君王;根據材料“呈現出貞觀君臣處理‘統一’與‘多元’關系的權變智慧”可得出,呈現統一與多元的文化智慧;有利于提高君臣的文化和政治素養。20.【答案】(1)特征: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重視軍事現代化;未形成完整、全面戰略。影響:助力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為建國后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作了重要鋪墊。(2)變化:從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發展為“小康社會”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因素:黨的認識與實踐逐漸深入且趨于科學化、理性化;中國國情的不斷變化;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環境的變化。【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上升到具體化的范疇”“對現代化的認知主要局限于軍事器物層面”“未能上升到完整、全面的戰略高度”可從認識過程、軍事現地化、戰略等方面分析;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一“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經濟建設初步規制了現代化的軌道”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現代化的影響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以‘小康社會’‘小康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可知,從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發展為“小康社會”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可知,黨的認識與實踐逐漸深入且趨于科學化、理性化;據材料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可知,中國國情的不斷變化;據材料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結合所學可知,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據材料二“區別于西方以經濟現代化”結合所學可知,國際環境的變化。【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現代化”,綜合史料與所學分析歸納即可。(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征:根據材料一“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認為現代化只代表積極進步的抽象含義,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上升到具體化的范疇”可知黨的現代化觀經歷了從抽象到具體的 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 ;根據材料一“軍事技術的提高,裝備的現代化,是迫切需要的”“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有工業”并結合所學知識,革命戰爭時期的軍事斗爭是革命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可知 重視軍事現代化 ;根據材料一“未能上升到完整、全面的戰略高度”可得出,未形成完整、全面戰略 。影響:結合所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對革命道路和革命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助力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根據材料一“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經濟建設初步規制了現代化的軌道”可得出為建國后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作了重要鋪墊。(2)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變化:根據材料二“毛澤東……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四個現代化”到鄧小平“小康社會”再到習近平“五位一體的現代化”, 由此可歸納變化為從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發展為“小康社會”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因素: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是在不同時期國內國際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環境主要表現為鞏固政權、恢復經濟,國際環境則受到冷戰背景和西方國家的封鎖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主要表現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進程,強調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改革開放后:國內環境經歷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思想解放,國際環境則表現為全球化趨勢和國際競爭加劇。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擴展到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強調通過市場機制和國際交流推動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環境進入經濟轉型和社會需求提升的新階段,國際環境則表現為全球治理和科技革命。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現代化,強調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結合所學,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產生新的目標和要求,內涵也隨之變化。據材料“毛澤東……實現了從‘以蘇為師’向‘以蘇為鑒’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對現代化的認知實現了進階式轉變”可得出,黨的認識與實踐逐漸深入且趨于科學化、理性化。21.【答案】(1)進步之處: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兼顧個人與社會利益(平衡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如何拉開: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珍妮紡紗機的發明。(2)背景: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發展。目的: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影響:積極:有利于歐美各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對國際合作產生積極影響。消極:沒有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知識點】工業革命的背景【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更加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更加注重發明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之間微妙的平衡關系”等可以從技術的創新發明、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等角度分析歸納;第二小問依據材料—“在短短一個世紀,英國進入了史上少有的發明高峰時期”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據材料一“將所發明創造產品和技術廣泛投入于生產、制造過程中”可知,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據材料一“宣告了工業革命已經拉開了帷幕”可知,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據材料一“如珍妮紡紗機這種能快速增加紡紗效率的機器”可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1883年”結合所學可知,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發展;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可知,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第三小問可以從多角度分析,積極:據材料二“在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可知,有利于歐美各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據材料二“歐美國家相互合作”可知,對國際合作產生積極影響。消極:據材料二“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可知,沒有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據材料二“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借助其強權主導全球專利權保護的國際規則”可知,對發展中國家不利。【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首先依據史料,進行“進步之處”“背景”“目的”“影響”等角度分析,特別是“影響”需要從多角度分析歸納。(1)本題是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1474至1624年的英國。進步之處:據材料一“更加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可知,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據材料一“更加注重發明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之間微妙的平衡關系”可知,兼顧個人與社會利益(平衡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如何拉開:據材料—“在短短一個世紀,英國進入了史上少有的發明高峰時期”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據材料一“將所發明創造產品和技術廣泛投入于生產、制造過程中”可知,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據材料一“宣告了工業革命已經拉開了帷幕”可知,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據材料一“如珍妮紡紗機這種能快速增加紡紗效率的機器”可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2)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1883年的歐美國家。背景:據材料二“1883年”結合所學可知,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發展。目的:據材料二“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可知,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影響:積極:據材料二“在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可知,有利于歐美各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據材料二“歐美國家相互合作”可知,對國際合作產生積極影響。消極:據材料二“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可知,沒有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據材料二“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借助其強權主導全球專利權保護的國際規則”可知,對發展中國家不利。22.【答案】(1)動力機制:權力結構:“政黨分肥制”下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觀念: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行為者: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事務更加復雜,亟需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模塊3:制度變遷效應(啟示或特征,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示例:論題: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秦朝創立三公九卿制,皇帝總攬軍政大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形成“皇權—官僚”二元結構。此制度以法家思想為內核,確立中央集權的“初始路徑”。漢承秦制,雖設中朝削弱相權,但三公九卿框架未變, 體現路徑依賴下的制度強化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相權分割為三,但皇權反而強化。宋朝二府三司制進一步分割相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體現斷裂均衡下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制度在調整中維持集權路徑。明太祖廢丞相,設殿閣大學士,清朝設軍機處,中樞決策權完全收歸皇帝。雍正帝借軍機處架空內閣,“跪受筆錄”使官僚淪為執行工具, 體現制度斷裂與路徑強化的共存 。綜上,中國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的變遷始終圍繞“皇權強化”這一初始路徑,通過 路徑依賴、 斷裂均衡 、 制度斷裂三種邏輯交互作用,實現制度的自我強化。這種變遷軌跡既維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又以漸進改革應對治理挑戰,最終形成“超穩定”的帝制治理體系。其他論題示例:古代選官制度變遷呈現出“均衡—斷裂—均衡”的演變過程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知識點】中國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皇帝制、三公九卿與郡縣制;三省六部制;軍機處【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結合所學可知,動力機制也就是推動因素,根據框架圖可知,需要從權力結構、行為者、觀念三方面分析。結合所學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背景可知,權力結構:“政黨分肥制”下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觀念: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行為者:工業革命后,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事務更加復雜,亟需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第二小問模塊3,根據框架圖可知,關于社會治理制度變遷已經設置了變遷的動力機制也就是背景模塊和制度變遷邏輯也就是概況模塊,結合所學可知,可增加制度變遷效應(啟示或特征)等模塊。(2)根據模塊2可知,可從路徑依賴、演變模式、關鍵節點等三個角度,任選其一,闡述中國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變遷。比如可確定論題為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古代選官制度變遷呈現出“均衡—斷裂一均衡”的演變過程;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比如可選擇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這一論題展開闡述。可結合建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美關系正常化等史實展開論述。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孤立、封鎖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 “另起爐灶”(不承認舊屈辱外交,重鑄平等外交關系,掌握外交主動權)、“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列強殘余勢力與特權后建交,維護主權尊嚴)、“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獲支持,創建設環境)三大方針,奠定獨立自主外交基礎,盡顯中國智慧。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為不同國家之間發展友好關系提供了基本準則,它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展現了中國倡導和平、平等、公正的外交智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譽,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中國在國際格局變化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通過與美國的接觸和合作,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同時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外部基礎。最后進行總結,現代中國外交在關鍵節點上通過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斷豐富和發展外交制度,彰顯了中國智慧,為維護國家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與歸納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綜合分析,開放性試題需要按照題目要求,先歸納論題,再結合相關史實綜合分析,最后點名主題。(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西方。分析:根據材料模塊1“權力結構”并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英國政黨分肥制弊端,可知英國“政黨分肥制”導致政府職位隨政黨輪替頻繁更換,行政效率低下, 由此可得出權力結構:“政黨分肥制”下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材料模塊1“觀念”并結合啟蒙思想的傳播,啟蒙運動倡導平等、理性,民眾要求公平參與政府工作, 由此可得出觀念: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根據材料模塊1“行為者”并結合工業革命后政府職能擴張,工業革命后城市化、公共事務激增(如鐵路管理、公共衛生),亟需專業官僚處理日常事務,由此可得出行為者: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事務更加復雜,亟需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根據材料模塊2“制度變遷邏輯”(強化、斷裂均衡、斷裂)的遞進關系 ,制度變遷完成后需評估其影響,如文官制度對政府效能的提升、社會流動性的改變, 由此可命名模塊3為“制度變遷效應” ,用于分析制度變革后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果。(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至近現代中國。示例:首先,結合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演變確定論題: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其次,按照題干要求對該論題進行闡述,根據材料“路徑依賴表現為制度演進中產生的慣性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 ,秦朝創立三公九卿制,皇帝總攬軍政大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形成“皇權—官僚”二元結構。此制度以法家思想為內核,確立中央集權的“初始路徑”。史實例證:漢承秦制,雖設中朝削弱相權,但三公九卿框架未變, 體現路徑依賴下的制度強化 。由此可知,秦制奠定了初始路徑的形成與路徑依賴的基礎。根據材料“斷裂均衡(演變模式)”并結合三省六部制演變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相權分割為三,但皇權反而強化。史實例證 :宋朝二府三司制進一步分割相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體現斷裂均衡下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制度在調整中維持集權路徑。由此可知,隋唐至宋元時期是斷裂均衡下的制度調適。根據材料“制度斷裂(關鍵節點)”并結合明清君主專制巔峰 ,明太祖廢丞相,設殿閣大學士,清朝設軍機處,中樞決策權完全收歸皇帝。史實 例證 :雍正帝借軍機處架空內閣,“跪受筆錄”使官僚淪為執行工具, 體現制度斷裂與路徑強化的共存 。由此可知,明清時期的質變:制度斷裂與路徑強化的統一。最后進行總結歸納,中國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的變遷始終圍繞“皇權強化”這一初始路徑,通過 路徑依賴、 斷裂均衡 、 制度斷裂三種邏輯交互作用,實現制度的自我強化。這種變遷軌跡既維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又以漸進改革應對治理挑戰,最終形成“超穩定”的帝制治理體系。此外,還可圍繞其他論題進行論述,如:古代選官制度變遷呈現出“均衡—斷裂—均衡”的演變過程、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等。1 / 1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評估歷史試題1.(2025·臺州模擬)邾文公(鄒國國君)卜徙于繹,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茍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百姓)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遂徙于繹。邾文公言行體現了( )A.天人合一 B.以民為本 C.為政以德 D.天下為公【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的主要派別及其思想主張【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茍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可知, 邾文公是春秋時期鄒國的國君,他計劃將國家遷移到一個叫“繹”的地方。在進行占卜后,史官告訴他,這次遷移對百姓有利,但對國君不利,但他認為如果對百姓有利,那么對他自己也是有利的 , 體現了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認為君主的職責是讓百姓受益, B項正確 ;“天人合一” 強調天與人的和諧統一,認為人的行為應該符合天道 ,“為政以德” 強調君主應該以德行來治理國家,通過道德來引導百姓 ,排除AC項;“天下為公”強調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邾文公的言行確實體現了這一點,但他更具體地強調了百姓的利益,而不是更廣泛的公共利益, 排除D項 。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對引言準確的理解,然后對備選項中“天人合一”“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天下為公”等概念的準確理解。2.(2025·臺州模擬)《宋史·食貨志》載:“(南宋)泉、廣二舶司,歲抽解香藥、犀象、真珠、龍腦等物,以數十萬計……凡乳香抽解,每斤二貫文,象牙每斤五百文。”周去非《嶺外代答》亦云:“蕃舶之利,顓以富國。”據此可知,南宋市舶司的設置有利于( )A.港口繁榮 B.發展經濟 C.充實財政 D.壟斷貿易【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歲抽解香藥、犀象、真珠、龍腦等物,以數十萬計……凡乳香抽解,每斤二貫文,象牙每斤五百文”“顓以富國”可知,南宋市利用舶司對海外貿易獲取征收的稅數量龐大,充實了國家的財政,C項正確;市舶司的設置確實促進了港口城市的繁榮,但題目中的史料更側重于財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項;材料聚焦的是通過海外貿易征收龐大的稅額,充實國家財政,而非農業、手工業等整體經濟發展,排除B項;市舶司的設置并沒有提到壟斷貿易,而是強調了稅收和財政收入,排除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題干中關于市舶司的引文,然后對比備選項獲取準確答案。3.(2025·臺州模擬)觀察下圖,該圖應為( )A.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區域圖 B.抗戰時期沿海工業內遷示意圖C.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推進圖 D.21世紀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圖【答案】B【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依據地圖中可知,沿海向西南或西北遷移、重點嵌入出勤等西南城市,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逐步占領東部沿海,為保存工業力量、支援抗戰,沿海工廠大規模向西南、西北大后方(如重慶、貴陽、昆明、寶雞等)遷移,B項正確;民國初年(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是沿海地區(如上海、天津),并無大規模向內陸遷移的特征,與地圖“沿海向內陸遷移”不符,排除A項;三線建設是從1964年開始,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區進行大規模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建立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體系,并非是沿海工業內遷這種形式,排除C項;西部大開發是通過政策引導促進西部發展,核心是“產業優化與區域協調”,并非“沿海向內陸大規模遷移工業”的形式,且時間、邏輯均與地圖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圖示中工業轉向的情況,再結合所學,對比備選項獲取正確答案。4.(2025·臺州模擬)秘魯考古人員在海拔41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脈上發現了一大批記事繩。記事繩被封存在一間石頭砌成的小屋內,每根記事繩的長度為100米左右。這有助于研究( )A.印加文明 B.瑪雅文明C.阿茲特克文明 D.印度文明【答案】A【知識點】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 記事繩被封存在一間石頭砌成的小屋內,每根記事繩的長度為100米左右 ”及所學可知,秘魯位于南美洲西部,屬于古代印加文明的核心區域,安第斯山脈是印加帝國的重要活動范圍;印加人使用結繩記事工具"奇普"來記錄人口、稅收等信息,其長度與材料中"100米左右";的記事繩特征相符,A項正確;瑪雅文明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尤卡坦半島,使用樹皮紙和象形文字記錄,與安第斯山脈的結繩記事無關聯,排除B項;阿茲特克文明活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采用圖畫文字和納瓦特爾語書寫系統,未發展出結繩記事法,排除C項;印度文明發源于南亞次大陸,與南美洲的秘魯相隔甚遠,其文字載體以貝葉、石碑為主,排除D項。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依據題干中信息“秘魯”,再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5.(2025·臺州模擬)1872年1月,某位政治家發表演說:“我國的諸侯們,自發地放棄了領地和領主權。在沒有放一槍,沒有流一滴血的情況下,廢棄了……封建制度。然后,開始推進象征著近代文明的鐵路和電信設施。”此演說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A.光榮革命 B.洋務運動 C.明治維新 D.德意志統一【答案】C【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1872年處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材料中“諸侯們,自發地放棄了領地和領主權”系明治政府“廢藩置縣”,“推進象征著近代文明的鐵路和電信設施”契合明治維新發展近代工業做法,C項正確;光榮革命發生于1688年英國,確立君主立憲,未涉及廢除封建領主和鐵路建設,排除A項;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是中國清政府的自強運動,雖引入西方技術但未廢除封建制度,且諸侯(地方勢力)未主動放棄權力,排除B項;德意志統一(1871年)由普魯士主導,通過戰爭完成統一,材料中“未放一槍”的和平方式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 1872年1月 ”,聯系時代背景,對比備選項即可獲取正確答案。6.(2025·臺州模擬)自1914年至1979年間,巴拿馬運河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但在1979年,根據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運河的管理權逐漸轉移到巴拿馬手中,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了移交。這一變化側面反映了( )A.巴拿馬實現民族獨立 B.不結盟運動開始興起C.美國經濟的逐步蕭條 D.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巴拿馬運河管理權從美國移交至巴拿馬”并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70—90年代,美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其霸權地位受到沖擊,巴拿馬運河管理權從美國逐步轉移到巴拿馬手中,這一變化體現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的削弱,側面反映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D項正確;巴拿馬早在1903年已脫離哥倫比亞獨立,1979年事件與民族獨立無關,排除A項;不結盟運動興起于1961年,其宗旨是反對冷戰和殖民主義,與運河移交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美國70年代雖經歷經濟滯脹,但運河移交屬于主權問題,不能簡單歸因于經濟因素,排除C項。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巴拿馬運河掌控權的轉移,對比備選項即可獲取正確答案。7.(2025·臺州模擬)商周之變被后人總結為立子立嫡之制、廟數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實際上商代分封是分散進行,主體是功臣,王室沒有整體轉化為諸侯,嫡庶、廟制、婚姻制度的影響力主要涉及宗族內血緣事務。但周代分封是把王室子弟整體轉化為諸侯,又與異姓諸侯結成政治婚姻,嫡庶、廟制、婚姻不再單純表達血緣關系,而與政治資源分割緊密聯系。據此可知,造成商周制度區別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下被分封主體不同 B.統治者權利繼承原則不同C.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不同 D.血緣和政治融合程度不同【答案】D【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綜合材料及所學可知,商代分封以功臣為主,王室未整體轉化為諸侯,嫡庶、廟制、婚姻制度主要處理宗族血緣事務,而周代分封將王室子弟轉化為諸侯,并與異姓聯姻,使血緣制度與政治資源分配緊密結合,所以兩者制度差異的核心在于血緣關系與政治權力的結合程度,D項正確;商代與周代分封對象不同(功臣與王室子弟)是具體表現,但題干強調制度影響力擴展至政治領域,深層原因在于血緣與政治融合程度差異,排除A項;繼承原則(如嫡長子制)是宗法制度的一部分,屬于題干所述制度變化的結果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基礎變化的具體史實,且題干側重制度結構而非經濟與社會因素,排除C項。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史料,分析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對比備選項即可獲取正確答案。8.(2025·臺州模擬)486年馮太后根據漢人官員李沖的建議,在地方基層建立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代替原先的宗主督護制。馮太后明確表態:“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何為而不可”。據此推知,三長制( )A.以保障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 B.模仿了中原地區的鄰保制度C.有助于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 D.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基礎【答案】C【知識點】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分析】根據“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長制建立有利于穩定賦稅來源,將隱匿人口編戶入籍,加強地方的治理,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C項正確;三長制雖能保障賦役征發,但首要目的是鞏固統治,排除A項;鄰保制度是唐朝的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隋朝統一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為隋唐盛世出現奠定了基礎,與三長制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特別是三長制,然后對比備選項逐一排除,獲取準確答案。9.(2025·臺州模擬)下表為中外軍隊火器列裝情況對比(部分),據此分析可知( )中文名稱 發明時間 國外裝備 淮軍裝備雷明頓步槍 1865 1866年美國陸軍試用;1870年美國海軍訂購1萬支 1873-1874李式步槍 1877 1879年,美國海軍采用;改進后的連發槍由英國在1888年采用 18791871式毛瑟步槍 1866 1871年德軍采用,1878年塞爾維亞訂購10萬支 1875溫切斯特連發槍 1866 1877年后受到西方國家重視 1873毛瑟連發槍 1886 1890年德國換裝小口徑毛瑟;1890-1893年土耳其購買28萬支;1894年,阿根廷訂購18萬支 大口徑毛瑟于1888年裝備,小口徑毛瑟于甲午戰后大量裝備馬克沁機槍 1884 1887年英國、瑞士、奧地利、俄羅斯開始訂購;1888年,德國開始裝備 1885年購買洋槍,1888年開始仿造,僅生產30余挺,于1893年停造A.淮軍裝備引領世界軍事技術潮流B.淮軍火器以購買為主,自制為輔C.淮軍火器大多先于西方國家列裝D.洋務運動實現了我國軍事近代化【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1885年購買洋槍,1888年開始仿造,僅生產30余挺”可知,淮軍獲取火器途徑既包括從國外購買,也存在自制仿造,但自制產量少,以購買為主,自制為輔,B項正確;表格中淮軍裝備時間普遍晚于西方國家,如雷明頓步槍美國1866年試用而淮軍1873年裝備,毛瑟步槍德軍1871年列裝而淮軍1875年裝備,無法體現“引領世界軍事技術潮流”,排除A項;除溫切斯特連發槍(1873年裝備,早于西方國家1877年的重視)外,其他火器列裝時間均晚于國外,且材料未明確“大多先于”的普遍性,排除C項;洋務運動期間淮軍雖引進火器但自制能力薄弱(如馬克沁機槍僅仿造30余挺),未實現軍事體系全面近代化,排除D項。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表格,然后對比國外裝備與淮軍裝備,找出特點,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0.(2025·臺州模擬)1868年中美《蒲安臣條約》明確規定兩國在移民問題上的對等權利。1880年《中美續修條約》廢除了這一對等權利。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規定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之后又于1891年、1902年兩次延長法案中的此項規定。美國排華政策的持續出臺( )A.受到了反洋教斗爭和義和團運動的刺激B.是甲午戰爭后瓜分中國狂潮的連鎖反應C.是美國社會中文化認同問題導致的結果D.反映了美國對廉價勞動力需求不復存在【答案】A【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解析】【分析解】根據題干中“1868年”“1880年”“1902年”及時代背景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國內反洋教斗爭和義和團運動爆發,沖擊在華外國人的權益,在美國的華工也會受這一形勢影響,美國以此為由出臺排華政策,A項正確;甲午戰爭1894年爆發,瓜分狂潮與之時間不符,排除B項;美國排華從19世紀后期就開始,文化認同問題一直存在,不是此時排華政策持續出臺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美國發展依然需要廉價勞動力,只是更傾向本土勞動力等,說對廉價勞動力需求不復存在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材料中美國的對話政策,再聯系時代背景,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1.(2025·臺州模擬)1934年,蔣介石發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強調恢復中國固有道德“禮義廉恥”,即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隨后,國民政府在全國開展“新生活運動”。由此可知,“新生活運動”意在( )A.培育有禮義知廉恥的“新國民”B.通過道德規范強化國民政府統治C.新形勢下復活傳統“德治”思想D.用固有道德改變國民黨腐敗現實【答案】B【知識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與經濟【解析】【分析】根據“1934年,蔣介石發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強調恢復中國固有道德‘禮義廉恥’”及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國內局勢復雜,國民政府開展這一運動,借恢復“禮義廉恥”等固有道德,將其與政治統治相結合,規范民眾行為,加強對民眾控制,鞏固統治,B項正確;強調培育“新國民”是運動的形式目標,但材料未提及具體社會改造措施,實際效果有限,排除A項;運動雖借用傳統道德,但并非真正復興德治理念,而是服務于政治統治的工具化利用,排除C項;國民黨腐敗問題根源于體制而非道德,運動未觸及根本,無法改變現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新生活運動”,聯系時代背景,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2.(2025·臺州模擬)有學者指出:建國以來,我國進行了三次“解放農民革命”。第一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農民、保護農民、限制農民(1949-1978年);第二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1978-2000年);第三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農民、投資農民、服務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2000-2020年)。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第一次“解放農民革命”包括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運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B.第二次“解放農民革命”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三權”分置C.第三次“解放農民革命”包括取消農業稅、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等D.三次“解放農民革命”本質上都是變革所有制形式提供激勵機制來發展生產力【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以來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解析】【分析】第三次“解放農民革命”的時間范圍是2000—2020年,取消農業稅于2006年全面實施,脫貧攻堅戰于2013年啟動、2020年完成,鄉村振興戰略于2017年提出,均屬于此階段政策,符合材料中“投資農民、服務農民”的核心,C項正確;第一次革命(1949—1978年)包含土地改革(1950—1952年)和農業集體化(1953—1956年),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是21世紀的扶貧舉措,屬于第三次革命內容,排除A項;第二次革命(1978—2000年)包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后)和發展鄉鎮企業(1980年代),但“三權”分置(2014年提出)屬于第三次革命,排除B項;第一次革命通過土改(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和集體化(建立公有制)變革所有制,第二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未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僅調整經營方式,第三次革命側重政策扶持而非所有制改革,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三次解放農民革命”,聯系時代背景,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3.(2025·臺州模擬)1549年,法國的杜倍雷撰寫了《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一書作為七星詩社的宣言書。“七星詩社”的靈感很有可能來自古代亞歷山大的七詩圣。他們欣賞古人的杰作,模仿古人的頌詩、哀曲,學習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體,豐富和發展法蘭西民族語言。這反映了( )A.希臘化時代文學藝術發展 B.文藝復興在法國開始興起C.法國民族認同進一步強化 D.法國啟蒙運動的蓬勃發展【答案】C【知識點】西方民族國家及其特征【解析】【分析】材料中七星詩社以"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為目標,通過模仿古典詩歌形式和借鑒十四行詩體來提升民族語言,這直接體現了16世紀法國人文主義者對民族語言地位的捍衛,推動法蘭西文化獨立性的構建,符合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強化民族意識的歷史趨勢,反映了法國民族認同的增強,C項正確;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文學藝術以希臘文化東傳為特征,與16世紀法國文學運動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法國文藝復興興起于15世紀末,七星詩社(1549年)屬于其發展階段而非開端,且材料側重民族語言而非文藝復興的整體興起,排除B項;啟蒙運動始于17世紀末,強調理性與批判精神,與題干中16世紀中葉的文學語言改革存在時間差和主題差異,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從民族認同的角度分析,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4.(2025·臺州模擬)由于傳統如干燥、鹽腌等保存方法有局限性,難以滿足長時間、高質量保存食物需求,尤其是新鮮肉類、蔬果等易腐食品,人們渴望一種能更好保持食物新鮮度、營養和口感的方法。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 馮·林德制造了第一臺人工制冷的家用冰箱。1910年世界上第一臺壓縮式制冷的家用電冰箱在美國問世。這表明( )A.社會需要促進食品保鮮技術革新B.自然界的冰可以延長食品保藏期C.食品冷鏈物流產業突飛猛進發展D.糧食儲備智能化水平不斷地提高【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傳統保存方法有局限性……人們渴望……更好的保存方法……1879年德國工程師制造家用冰箱,1910年美國出現壓縮式電冰箱”及所學可知,隨著傳統保存方法無法滿足長時間、高質量保存食物需求,人們渴望更好的保鮮方法,促使德國工程師1879年制造出第一臺人工制冷家用冰箱,1910年壓縮式制冷家用電冰箱問世,可見社會需求推動了食品保鮮技術革新,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自然冰的應用,而是強調人工制冷技術的突破,排除B項;冷鏈物流涉及運輸、儲存等多個環節,題干僅聚焦于冰箱的發明,未涉及整個產業發展,排除C項;智能化儲備屬于現代技術,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冰箱發明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冰箱技術的不斷更新,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5.(2025·臺州模擬)下圖是創作于1959年的漫畫。圖中,一個雙手雙腳都被捆綁著的非洲人蜷縮在非洲版圖形狀的囚籠中,正奮力掙脫準備從非洲大陸上站立起來。該漫畫意在說明( )A.罪惡的黑奴貿易登上了歷史舞臺B.非洲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D.非洲在覺醒中努力走向民族獨立【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一個雙手雙腳都被捆綁著的非洲人蜷縮在非洲版圖形狀的囚籠中,正奮力掙脫準備從非洲大陸上站立起來”及所學可知,1950—1960年代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期(如加納1957年獨立、阿爾及利亞1962年獨立等),漫畫創作于1959年,而漫畫內容象征著非洲人民擺脫殖民束縛、爭取獨立的斗爭,D項正確;黑奴貿易主要發生在15—19世紀,排除A項;非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19世紀殖民擴張的結果,但漫畫強調的是掙脫束縛,而非經濟依附,排除B項;瓜分非洲的狂潮發生在19世紀末,漫畫中“掙脫囚籠”反映的恰是擺脫瓜分后的殖民體系,而非瓜分本身,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漫畫主旨,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6.(2025·臺州模擬)這座城市被稱為“歐洲首都”,是因為歐盟總部位于此,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都設于此。另外,它還是200多個國際行政中心及上千個官方團體的日常會議舉辦之所。它位于下圖的(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知識點】20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歐洲首都’,歐盟總部位于此,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都設于此”及所學可知,被稱為“歐洲首都”的是布魯塞爾,它是比利時的首都,同時是歐盟總部、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等核心機構的所在地,也是眾多國際組織的日常會議舉辦地,對應圖中③處,C項正確 ;①是法國巴黎, ②是英國倫敦,④是德國柏林, 排除AB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歐盟總部”判斷出該地方,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7.(2025·臺州模擬)德國政府于2018年底出臺實施《專業人才戰略》,并從2020年3月起引入新的《專業人才移民法》,聚焦本國勞動力緊缺行業,在已有立法實踐的基礎上,完善和深化部分現行法規,有針對性地吸引和便利歐盟國家以外的第三國專業技術人員來德國工作。這表明( )A.歐盟是德國勞動力的新來源地 B.德國積極吸引發展中國家人才C.專業人才在全球的大規模流動 D.德國努力拓寬人才的流動渠道【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社會結構的變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專業人才戰略》”“《專業人才移民法》”“完善和深化法規”可知,德國明確將吸引歐盟以外的第三國專業人才作為重點,這說明德國正通過政策調整,為非歐盟國家人才提供更多進入渠道,從而擴大人才的來源范圍,D項正確;材料強調第三國而非歐盟國家,歐盟本身并非“新來源地”,排除A項;第三國既包含發展中國家,也包含其他發達國家,材料未限定為發展中國家,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德國單方面政策調整,未提及全球范圍內專業人才流動的規模,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專業人才戰略》”“《專業人才移民法》”“完善和深化法規”,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8.(2025·臺州模擬)《宋史》記載:“(王安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但是程頤弟子尹焞卻說:“介甫未嘗廢《春秋》。廢《春秋》,以為‘斷爛朝報’,皆后來無忌憚者托介甫之言也……韓玉汝之子宗文,嘗上王介甫書,請六經之旨,介甫皆答之。”王安石的著作《原性》也提及:“伏犧作易,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孔子作《春秋》,則游夏不能措一辭。”對此認識合理的是( )A.多重史料的運用有助于對歷史真相的認知B.不同史料的發現會導致歷史事實的多樣化C.只有獲取第一手史料才能鑒別歷史的真偽D.必須實現文獻史料與考古成果的相互印證【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學藝術【解析】【分析解】依據題干對“《春秋》”的認識可知,《宋史》記載王安石黜《春秋》,尹焯表示廢《春秋》是后人托王安石之言,且王安石的著作中也對孔子作《春秋》予以肯定,不同史料對同一事件會存在不同敘述,說明多重史料運用可更全面了解歷史真相,A項正確;歷史事實具有客觀性,不同史料的發現應服務于還原真相,而非導致事實多樣化,故排除B項;獲取第一手史料只是鑒別歷史真偽的途徑之一,并非唯一,很多二手史料經考證也可認識歷史,排除C項;并非所有歷史研究都能實現文獻史料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緊扣“《春秋》”不同史料,然后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9.(2025·臺州模擬)文治修明以定邦,武功赫奕而拓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書·武帝紀贊》謂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舉封禪,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業,有三代之風。以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以加焉?”是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摘自【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二 《群書治要》(唐太宗命魏徵等人編撰)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唐太宗贊此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以史為鑒”是《群書治要》的重要立意,書中共50卷的內容里,“史部”就占20卷,收錄了《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前代史籍著作,呈現出數千年國家治理、朝代興衰之概貌。《群書治要》的“子部”收錄了儒、道、法、兵、雜、墨、名諸家政論,呈現出貞觀君臣處理“統一”與“多元”關系的權變智慧。《群書治要》對“貞觀之治”的出現具有直接、深刻和全面的影響。——摘編自劉海天《〈群書治要〉對“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班固和趙翼對漢武帝評價的異同點。結合所學,列舉事實說明“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簡述唐太宗的作為如何推動“貞觀之治”局面的開創,闡明《群書治要》“對‘貞觀之治’的出現具有直接、深刻和全面的影響”的理由。【答案】(1)相同:都認為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同:班固主要稱贊漢武帝的文治功績,趙翼則認為其功績主要在武治。原因:任用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2)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關注治國理論的研究與運用。理由:《群書治要》是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總結歷代王朝興衰來勸勉和警戒君王;呈現統一與多元的文化智慧;有利于提高君臣的文化和政治素養。【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唐朝的繁榮: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漢武帝疆域開拓與民族治理;唐朝的農業發展【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中“相同”方面依據材料一“以帝之雄才大略”“抑思帝之雄才大略”可知,都認為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同”方面可依據材料一“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可知,班固主要稱贊漢武帝的文治功績;據材料一“正在武功”可知,趙翼則認為其功績主要在武治;第二小問依據所學漢代的史實可知,任用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呈現出數千年國家治理、朝代興衰之概貌”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據材料二“唐太宗命魏徵等人編撰”結合所學可知,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據材料二“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結合所學可知,關注治國理論的研究與運用;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可知,《群書治要》是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據材料二“呈現出數千年國家治理、朝代興衰之概貌”結合所學可知,總結歷代王朝興衰來勸勉和警戒君王;據材料二“呈現出貞觀君臣處理‘統一’與‘多元’關系的權變智慧”結合所學可知,呈現統一與多元的文化智慧;據材料二“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提高君臣的文化和政治素養。【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先審設問,抓住核心詞語,然后聯系所學,綜合分析歸納答案。(1)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相同:根據材料“‘以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以加焉?’是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可得出,班固與趙翼都認為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所不同的是班固主要稱贊漢武帝的文治功績,趙翼則認為其功績主要在武治。結合所學可知,“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的原因主要有:任用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2)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唐代的中國。唐太宗:根據材料“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并結合所學可知,為推動“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唐太宗主要是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關注治國理論的研究與運用。理由:根據材料“《群書治要》(唐太宗命魏徵等人編撰)系統總結了古代治國理政的理論精華,是貞觀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可得出,《群書治要》是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論依據;總結歷代王朝興衰來勸勉和警戒君王;根據材料“呈現出貞觀君臣處理‘統一’與‘多元’關系的權變智慧”可得出,呈現統一與多元的文化智慧;有利于提高君臣的文化和政治素養。20.(2025·臺州模擬)“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強大的道路自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認為現代化只代表積極進步的抽象含義,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上升到具體化的范疇。1923年翟秋白在《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一文中指出“現代文明”首要的是發展“技術文明”,較早觸及了現代化文明的核心要素。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實踐活動主要圍繞驅逐列強、打倒封建軍閥的革命戰爭展開,因此對現代化的認知主要局限于軍事器物層面,初步涉獵工農業生產現代化領域,未能上升到完整、全面的戰略高度。1938年周恩來在《怎樣進行持久抗戰》一文中指出:“我們雖不贊成為唯武器論的觀點,然而軍事技術的提高,裝備的現代化,是迫切需要的。”1944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工廠講話中提到:“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在革命勝利關頭,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又指出,我們“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這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經濟建設初步規制了現代化的軌道。——摘編自邵燕《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百年演進研究》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依據現代化一般規律提出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即“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他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現了從“以蘇為師”向“以蘇為鑒”的轉變,確立了“現代化不等于蘇聯式”的觀念,開始獨立思考適合中國情況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他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從中國實際出發,以“小康社會”“小康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現代化的認知實現了進階式轉變,提出了新時代的“全面現代化”。全面現代化區別于西方以經濟現代化、物質現代化為核心的單一性現代化,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等“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摘編自段治文、張曉委《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自主認知體系構建的演進歷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的特征,并分析建國前黨的現代化認知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歸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變化并簡析推動其變化的因素。【答案】(1)特征: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重視軍事現代化;未形成完整、全面戰略。影響:助力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為建國后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作了重要鋪墊。(2)變化:從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發展為“小康社會”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因素:黨的認識與實踐逐漸深入且趨于科學化、理性化;中國國情的不斷變化;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環境的變化。【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上升到具體化的范疇”“對現代化的認知主要局限于軍事器物層面”“未能上升到完整、全面的戰略高度”可從認識過程、軍事現地化、戰略等方面分析;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一“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經濟建設初步規制了現代化的軌道”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現代化的影響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以‘小康社會’‘小康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可知,從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發展為“小康社會”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可知,黨的認識與實踐逐漸深入且趨于科學化、理性化;據材料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可知,中國國情的不斷變化;據材料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結合所學可知,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據材料二“區別于西方以經濟現代化”結合所學可知,國際環境的變化。【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現代化”,綜合史料與所學分析歸納即可。(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征:根據材料一“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認為現代化只代表積極進步的抽象含義,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上升到具體化的范疇”可知黨的現代化觀經歷了從抽象到具體的 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 ;根據材料一“軍事技術的提高,裝備的現代化,是迫切需要的”“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有工業”并結合所學知識,革命戰爭時期的軍事斗爭是革命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可知 重視軍事現代化 ;根據材料一“未能上升到完整、全面的戰略高度”可得出,未形成完整、全面戰略 。影響:結合所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對革命道路和革命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助力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根據材料一“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經濟建設初步規制了現代化的軌道”可得出為建國后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作了重要鋪墊。(2)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變化:根據材料二“毛澤東……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四個現代化”到鄧小平“小康社會”再到習近平“五位一體的現代化”, 由此可歸納變化為從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發展為“小康社會”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因素: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是在不同時期國內國際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環境主要表現為鞏固政權、恢復經濟,國際環境則受到冷戰背景和西方國家的封鎖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主要表現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進程,強調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改革開放后:國內環境經歷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思想解放,國際環境則表現為全球化趨勢和國際競爭加劇。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擴展到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強調通過市場機制和國際交流推動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環境進入經濟轉型和社會需求提升的新階段,國際環境則表現為全球治理和科技革命。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現代化,強調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結合所學,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產生新的目標和要求,內涵也隨之變化。據材料“毛澤東……實現了從‘以蘇為師’向‘以蘇為鑒’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對現代化的認知實現了進階式轉變”可得出,黨的認識與實踐逐漸深入且趨于科學化、理性化。21.(2025·臺州模擬)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為技術進步提供法治化保障,激發創新活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624年英國的《壟斷法》繼承了1474年威尼斯共和國頒布的《專利法》。相比之下,英國《壟斷法》更加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強調了專利保護的時間期限。英國政府更加注重發明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之間微妙的平衡關系。一方面既要激勵創造發明,鼓勵本國的技術工人投身于發明創新和改造技術,另一方面,又要將所發明創造產品和技術廣泛投入于生產、制造過程中,為社會帶來更大經濟效益。在《壟斷法》頒布之前,英國手工業還不夠發達,當時紡織技術是從荷蘭引進的。但是在《壟斷法》頒布之后,這種情況就得到了巨大的逆轉。在短短一個世紀,英國進入了史上少有的發明高峰時期。如珍妮紡紗機這種能快速增加紡紗效率的機器,在英國迅速傳播蔓延。珍妮紡紗機的出現,宣告了工業革命已經拉開了帷幕。——摘編自趙方捷《從英國專利保護制度的歷史變遷看其對英國經濟增長的持續作用》材料二 1883年,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歐美國家相互合作,協商達成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成立保護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的國際專利局。《巴黎公約》并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僅僅為締約國規定了相互保護工業產權的幾項基本原則。該公約在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但由于其國民待遇原則,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借助其強權主導全球專利權保護的國際規則。——摘編自熊英《知識產權法原理與實踐》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壟斷法》與《專利法》相比的進步之處。結合所學,簡述《壟斷法》的頒布如何在技術層面拉開工業革命的“帷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背景、目的、影響等角度簡要評析《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答案】(1)進步之處: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兼顧個人與社會利益(平衡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如何拉開: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珍妮紡紗機的發明。(2)背景: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發展。目的: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影響:積極:有利于歐美各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對國際合作產生積極影響。消極:沒有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知識點】工業革命的背景【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更加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更加注重發明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之間微妙的平衡關系”等可以從技術的創新發明、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等角度分析歸納;第二小問依據材料—“在短短一個世紀,英國進入了史上少有的發明高峰時期”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據材料一“將所發明創造產品和技術廣泛投入于生產、制造過程中”可知,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據材料一“宣告了工業革命已經拉開了帷幕”可知,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據材料一“如珍妮紡紗機這種能快速增加紡紗效率的機器”可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1883年”結合所學可知,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發展;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可知,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第三小問可以從多角度分析,積極:據材料二“在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可知,有利于歐美各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據材料二“歐美國家相互合作”可知,對國際合作產生積極影響。消極:據材料二“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可知,沒有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據材料二“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借助其強權主導全球專利權保護的國際規則”可知,對發展中國家不利。【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首先依據史料,進行“進步之處”“背景”“目的”“影響”等角度分析,特別是“影響”需要從多角度分析歸納。(1)本題是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1474至1624年的英國。進步之處:據材料一“更加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可知,注重對技術的創新發明;據材料一“更加注重發明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之間微妙的平衡關系”可知,兼顧個人與社會利益(平衡創造者自身權利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如何拉開:據材料—“在短短一個世紀,英國進入了史上少有的發明高峰時期”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據材料一“將所發明創造產品和技術廣泛投入于生產、制造過程中”可知,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據材料一“宣告了工業革命已經拉開了帷幕”可知,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據材料一“如珍妮紡紗機這種能快速增加紡紗效率的機器”可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2)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1883年的歐美國家。背景:據材料二“1883年”結合所學可知,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發展。目的:據材料二“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可知,為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影響:積極:據材料二“在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可知,有利于歐美各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據材料二“歐美國家相互合作”可知,對國際合作產生積極影響。消極:據材料二“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可知,沒有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據材料二“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借助其強權主導全球專利權保護的國際規則”可知,對發展中國家不利。22.(2025·臺州模擬)縱觀人類文明長河,制度嬗變軌跡鐫刻著人類突破生存困境、構建秩序文明的集體智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制度變遷分析框架圖——摘編自臧雷振、潘晨雨《中國社會治理體制變遷的軌跡、邏輯與動阻力機制——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備注:路徑依賴表現為制度演進過程中產生的慣性影響,制度會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1)根據框架圖中模塊1,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動力機制。如再增加模塊3,請為其命名。(2)根據框架圖中模塊2和所學知識,例舉中華文明演進中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相關史實,以“制度變遷”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實例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正確)【答案】(1)動力機制:權力結構:“政黨分肥制”下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觀念: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行為者: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事務更加復雜,亟需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模塊3:制度變遷效應(啟示或特征,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示例:論題: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秦朝創立三公九卿制,皇帝總攬軍政大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形成“皇權—官僚”二元結構。此制度以法家思想為內核,確立中央集權的“初始路徑”。漢承秦制,雖設中朝削弱相權,但三公九卿框架未變, 體現路徑依賴下的制度強化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相權分割為三,但皇權反而強化。宋朝二府三司制進一步分割相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體現斷裂均衡下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制度在調整中維持集權路徑。明太祖廢丞相,設殿閣大學士,清朝設軍機處,中樞決策權完全收歸皇帝。雍正帝借軍機處架空內閣,“跪受筆錄”使官僚淪為執行工具, 體現制度斷裂與路徑強化的共存 。綜上,中國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的變遷始終圍繞“皇權強化”這一初始路徑,通過 路徑依賴、 斷裂均衡 、 制度斷裂三種邏輯交互作用,實現制度的自我強化。這種變遷軌跡既維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又以漸進改革應對治理挑戰,最終形成“超穩定”的帝制治理體系。其他論題示例:古代選官制度變遷呈現出“均衡—斷裂—均衡”的演變過程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知識點】中國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皇帝制、三公九卿與郡縣制;三省六部制;軍機處【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結合所學可知,動力機制也就是推動因素,根據框架圖可知,需要從權力結構、行為者、觀念三方面分析。結合所學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背景可知,權力結構:“政黨分肥制”下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觀念: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行為者:工業革命后,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事務更加復雜,亟需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第二小問模塊3,根據框架圖可知,關于社會治理制度變遷已經設置了變遷的動力機制也就是背景模塊和制度變遷邏輯也就是概況模塊,結合所學可知,可增加制度變遷效應(啟示或特征)等模塊。(2)根據模塊2可知,可從路徑依賴、演變模式、關鍵節點等三個角度,任選其一,闡述中國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變遷。比如可確定論題為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古代選官制度變遷呈現出“均衡—斷裂一均衡”的演變過程;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比如可選擇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這一論題展開闡述。可結合建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美關系正常化等史實展開論述。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孤立、封鎖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 “另起爐灶”(不承認舊屈辱外交,重鑄平等外交關系,掌握外交主動權)、“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列強殘余勢力與特權后建交,維護主權尊嚴)、“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獲支持,創建設環境)三大方針,奠定獨立自主外交基礎,盡顯中國智慧。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為不同國家之間發展友好關系提供了基本準則,它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展現了中國倡導和平、平等、公正的外交智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譽,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中國在國際格局變化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通過與美國的接觸和合作,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同時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外部基礎。最后進行總結,現代中國外交在關鍵節點上通過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斷豐富和發展外交制度,彰顯了中國智慧,為維護國家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與歸納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綜合分析,開放性試題需要按照題目要求,先歸納論題,再結合相關史實綜合分析,最后點名主題。(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西方。分析:根據材料模塊1“權力結構”并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英國政黨分肥制弊端,可知英國“政黨分肥制”導致政府職位隨政黨輪替頻繁更換,行政效率低下, 由此可得出權力結構:“政黨分肥制”下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材料模塊1“觀念”并結合啟蒙思想的傳播,啟蒙運動倡導平等、理性,民眾要求公平參與政府工作, 由此可得出觀念: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根據材料模塊1“行為者”并結合工業革命后政府職能擴張,工業革命后城市化、公共事務激增(如鐵路管理、公共衛生),亟需專業官僚處理日常事務,由此可得出行為者: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管理事務更加復雜,亟需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根據材料模塊2“制度變遷邏輯”(強化、斷裂均衡、斷裂)的遞進關系 ,制度變遷完成后需評估其影響,如文官制度對政府效能的提升、社會流動性的改變, 由此可命名模塊3為“制度變遷效應” ,用于分析制度變革后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果。(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至近現代中國。示例:首先,結合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演變確定論題: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維持初始路徑并不斷自我強化。其次,按照題干要求對該論題進行闡述,根據材料“路徑依賴表現為制度演進中產生的慣性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 ,秦朝創立三公九卿制,皇帝總攬軍政大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形成“皇權—官僚”二元結構。此制度以法家思想為內核,確立中央集權的“初始路徑”。史實例證:漢承秦制,雖設中朝削弱相權,但三公九卿框架未變, 體現路徑依賴下的制度強化 。由此可知,秦制奠定了初始路徑的形成與路徑依賴的基礎。根據材料“斷裂均衡(演變模式)”并結合三省六部制演變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相權分割為三,但皇權反而強化。史實例證 :宋朝二府三司制進一步分割相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體現斷裂均衡下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制度在調整中維持集權路徑。由此可知,隋唐至宋元時期是斷裂均衡下的制度調適。根據材料“制度斷裂(關鍵節點)”并結合明清君主專制巔峰 ,明太祖廢丞相,設殿閣大學士,清朝設軍機處,中樞決策權完全收歸皇帝。史實 例證 :雍正帝借軍機處架空內閣,“跪受筆錄”使官僚淪為執行工具, 體現制度斷裂與路徑強化的共存 。由此可知,明清時期的質變:制度斷裂與路徑強化的統一。最后進行總結歸納,中國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的變遷始終圍繞“皇權強化”這一初始路徑,通過 路徑依賴、 斷裂均衡 、 制度斷裂三種邏輯交互作用,實現制度的自我強化。這種變遷軌跡既維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又以漸進改革應對治理挑戰,最終形成“超穩定”的帝制治理體系。此外,還可圍繞其他論題進行論述,如:古代選官制度變遷呈現出“均衡—斷裂—均衡”的演變過程、關鍵節點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推動現代中國外交制度彰顯中國智慧等。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評估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評估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