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統編版新教材(2024版)原始農業場景想象圖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想象圖大汶口隨葬品——成套陶器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圖播放視頻《遠古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野獸兇猛,生存極其危險氣候寒冷,食物來源不穩定農業與定居新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認識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識讀《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了解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分布的地理位置;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意義。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相關史料和教材,了解稻作農業的繁榮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歸納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特點;通過比較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知道不同的環境出現不同的差異,都是適應環境的需要。通過兩者對比認識到中國南北原始農耕文化的異同。(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我國是世界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的原始居民為世界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家國情懷)在我國古老的神話傳說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這說明了我們的祖先開始由采集狩獵生活向農耕生活轉變.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1.生產工具的改進1)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是指原始人類從堅硬的石塊上,用其他石塊打下的石塊或石核,粗糙、笨重。2)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是指表面磨光的石器,更加精細。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約10000萬年前,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史前時期:(人類有文字記載之前的歷史)2.農業的起源史料實證、家國情懷1)原始農業的興起任務一:結合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思考原始農業是如何興起的?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炭化粟粒距今約2萬年,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生長。距今約1萬年,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考古發現: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亞,追溯到3500年前,亞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6000-4000年,而中國稻距今約10000年前。結論:我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黍均發現于我國。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以種植粟和黍為主。閱讀教材,自主學習并思考以下問題:(1)我國原始農業起源的時間、表現。(2)人類開始過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時間:距今約1萬年;根本原因:原始農業的出現和發展。表現: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任務二:觀看視頻《農業起源的意義》,如何理解農業起源的重要意義?2)農業的起源(意義)時空觀念、家國情懷農業起源前:人類主動改造改良自然、獲取更多基本所需品水稻、粟、黍的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人類對自然是被動適應農業起源后:結論:3.原始農耕的分布特點任務三:觀察《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說出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思考我國原始農業遺址分布有什么特點?時空觀念、唯物史觀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重要遺址:特點一:特點二: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農業的發展。玉蟾巖遺址、東胡林遺址、賈湖遺址、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分布比較廣泛,數量多;多集中于長江、黃河流域;沿河流分布(如長江、黃河)。原始農業為什么會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觀察地圖,在地圖中尋找信息并作標注,回答問題。 提問:黃河、長江等大河對原始農業的產生具有怎樣的作用? 歸納:提供水源,便于農作物種植。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并有意識地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這就是原始農業的起源。4.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史料實證、唯物史觀任務四: 觀察下列圖片,結合教材,說說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包括哪些?考古發現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圖 石錛 大汶口隨葬品——成套陶器 (陶器可燒煮食物、存儲食物和飲用水)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意義: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1)哪些現象表明了原始農業的出現?(2)原始農業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何意義?標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農作物的出現。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任務一:觀察下列文物,說說這些文物為我們了解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哪些歷史信息?史料實證、唯物史觀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綁縛藤條的骨耜原始 居民 距今年代 地點 房屋樣式 糧食作物 生產工具 飼養家畜 陶器 其它河姆渡 居民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距今約7000年浙江余姚干欄式建筑水稻骨耜豬、狗、鹿黑陶天然漆、玉器、樂器骨哨、雕刻技術、水井等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河姆渡發掘出土的碳化水稻玉器樂器骨哨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想象圖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中國已知最早)①挖土鏟土的工具②有利于深翻土地,改變以往刀耕火種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綁藤條的用途:任務二: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1)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興盛的區域在哪里?(2)長江流域的代表性遺址是什么?(3)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什么?最典型的農業工具是什么?(4)有了農業之后,人們還會隨意遷徙,到處流動嗎?為什么?(1)區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2)代表性遺址:河姆渡遺址。(3)農作物:水稻;工具:骨耜。(4)不會。原因:農作物種下后,必須等待收割,而且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也不是隨便什么地方都能進行的,這就要求人們定居下來。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衣食來源比較穩定,也為定居提供了條件。所以有了農業之后,人們過上了定居的生活。豬下頜骨、狗頭骨水井任務三:結合《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探究為什么河姆渡人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時空觀念、史料實證今天的水稻作物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想象圖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氣候濕潤,適宜水稻生長。任務四:觀察圖片,探究:骨耜與石器工具相比,有哪些優點?磨制石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綁縛藤條的骨耜南方土質很黏,如果使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黏上大量泥土,不利于耕作;骨耜既鋒利,輕便靈巧,表面光滑,不粘泥土,用它挖土,既可以降低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來。來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經·系辭》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浙江地區,屬于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干欄式房屋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防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任務四:觀察下列考古文物,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有關賈湖遺址的相關信息?刻符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能夠吹奏的笛子水稻骨笛原始 居民 距今年代 地點 糧食作物 生產工具 飼養家畜 樂器舞陽 賈湖 居民距今約9000-7500年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水稻精致的石器豬骨笛賈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龜甲和骨笛賈湖居民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契刻符號播放視頻《半坡居民》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空觀念、唯物史觀任務一(概況): 觀察地圖,結合教材P12-13請你完成有關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信息?仰韶文化時間:發現地點:典型代表:距今約7000-5000年黃河中游半坡居民、雙槐樹遺址、靈寶西坡遺址大汶口文化時間:發現地點:典型代表:距今約5900-4400年黃河下游、淮河中下游焦家遺址、龍山文化任務二: 閱讀教材P12內容,思考哪些證據說明半坡人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從生產和生活方面尋找證據)(半坡遺址)史料實證、唯物史觀裝飾品石錛原始 居民 距今年代 地點 房屋樣式 糧食作物 生產工具 飼養家畜 陶器 其它半坡 居民距今約6000年陜西西安半坡村半地穴式房屋粟、黍磨制石器、弓箭、魚叉豬、狗陶塤使用裝飾品,會紡織、制衣半坡遺址出土的菜籽和粟(小米)的朽粒半坡遺址出土的豬骨陶塤骨箭頭陶紡輪骨魚叉任務三: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發現于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得名,考古學界一般將仰韶文化系統分為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西王村類型三種類型,其中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的前段代表的是前期仰韶文化的發展面貌。閱讀材料和教材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區?距今大約多少年?仰韶先民主要從事什么生產?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哪一處是其重要的遺址?(2)仰韶文化時期是哪一社會的興盛時期?它的早期和晚期有何差異?(1)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距今約7000—5000年;主要從事粟作農業生產;在陶器表面繪出魚、鳥、花等圖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陜西西安的半坡遺址。(2)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的差別。狗骨和豬骨上郭遺址出土的石雕蠶蛹骨魚鉤、弓箭任務四: 結合《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探究為什么半坡人種植水稻,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北方,氣候干燥,適宜旱地作物粟的生長。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圖結論:不同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特點的原始農耕類型。半坡居民①北方氣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地②南北方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不同,會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影響③適應自然,因地制宜。任務五: 觀察下列考古發現,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絲綢與墓葬史料實證、唯物史觀表明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sāo)絲,制作絲綢。絲綢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①仰韶文化時期是原始氏族社會的大發展時期。②大房子面積超過200平方米,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③仰韶文化還發現多處公共墓地。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任務六: 觀察下列考古發現,仰韶文化的陶器有何特點?仰韶彩陶甘肅甘谷出土的鯢魚紋陶瓶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山西臨汾出土的回旋勾連紋陶盆陜西渭南出土的鳥紋陶缽河南三門峽出土的花卉紋陶缽河南鞏義出土的六角星紋陶罐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①主要的特征是制作彩陶;②陶器有盆、缽、瓶、罐等,圖案包括魚、鳥、花卉、太陽、星辰和幾何紋樣等;③分布廣泛,主要在黃河中游、上游、下游地區,以及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任務七: 觀察下列考古發現,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大汶口文化成套玉器成套陶器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磨光黑陶杯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隨葬品時間:發現地點:考古發現:距今約5900-4400年黃河下游、淮河中下游精美的陶器、同一墓地,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歸納對比:填充表格,對比南北方文化遺址的異同。原始農業 稻作農業 旱作農業遺址 河姆渡遺址 半坡遺址距今時間發現地點居住房屋原始 農業 農作物工具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約7000年約6000年長江流域浙江余姚黃河流域陜西西安干欄式建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水稻粟、黍相同點:①都處于相同的社會發展時期。磨制石器、骨器以豬、狗為主使用天然漆,會制作陶器(豬紋陶缽)、玉器、樂器,會雕刻。會制作陶器(人面魚紋彩陶盆),會紡織制衣。②都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③都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處于新石器時代。⑤都飼養豬、狗等家畜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原始農業的發展、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方式,知道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關信息;認識到原始農耕生活有許多共同點,如種植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建房定居、飼養家畜等。但由于不同地區自然環境的不同,原始居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特點。板書設計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時期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為文明社會奠定基礎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1.時間:距今約7000年2.地點:浙江余姚(長江流域)3.生產生活: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木結構水井、骨耜、飼養家畜、天然漆、陶器、玉器、樂器、象牙雕刻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時間:距今約6000年2.地點:陜西西安半坡(黃河流域)3.生產生活: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黍;磨制石器、飼養家畜、樂器陶塤、紡織制衣4.絲綢、原始氏族發展(大房子無階級分化)5.生產生活:陶器、玉器、墓葬貧富分化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向文明社會邁進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1.【史料實證】 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2.【唯物史觀】 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術的進步 B.生活方式的轉變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產工具的改進鞏固練習CD3.【唯物史觀】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材料可作為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農耕生活想象圖 D.曲轅犁模型B4.下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 )遺址名稱 時間 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橋頭遺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殼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A.早期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C.冶煉技術水平 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B5.該遺址因為地處東南沿海,地下水位較高,保存了豐富的有機質遺存,如干欄式建筑。在遺址下層,還普遍發現有稻類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積層。據此判斷“該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C7.如圖是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該文物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掌握( )A.種植技術 B.制陶技術C.鑿井技術 D.紡織技術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