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片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開學檢測初中化學試卷1.(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發現元素周期律的科學家是A.道爾頓 B.阿伏加德羅 C.門捷列夫 D.居里夫人2.(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某些金屬工藝品的外觀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同學們認為它可能和鐵一樣,有磁性.在討論時,有同學提出“我們可以拿磁鐵來吸引一下”.“拿磁鐵來吸引一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假設 B.交流評價 C.設計實驗 D.作出結論3.(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對蠟燭燃燒過程中實驗現象描述錯誤的是( )A.火焰分為三層B.罩在火焰上的燒杯內壁出現水珠C.蠟燭逐漸變短D.生成了氣體二氧化碳4.(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 化學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 )A.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使用B.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C.露天焚燒塑料垃圾D.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踐行“低碳生活”5.(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關于物質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A.用水制冰 B.糧食釀酒C.鐵鑄鐵鍋 D.用木材制成桌凳6.(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能用于加熱的儀器是A. B. C. D.7.(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發光、發熱不一定是化學變化B.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質生成C.我國古代化學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藥、燒制瓷器D.觀察物質變化時伴隨的現象,就一定能判斷有無化學變化發生8.(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李明同學在做蠟燭燃燒的探究實驗時,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他驚奇地發現蠟燭又能重新燃燒起來。由此,他大膽地做了一個推測,此白煙是( )A.氧氣 B.二氧化碳C.棉線 D.石蠟的固體小顆粒9.(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汽油在空氣中燃燒時會伴隨著下列實驗現象,其中最能說明汽油燃燒是化學變化的現象是()A.產生火焰B.放出大量的熱C.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壁上出現小水滴D.將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迅速倒過來,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10.(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以“化學是否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為辯題,下列不能成為支持正方觀點的論點是A.利用化學合成藥物,科學使用保障人體健康B.利用化學研發清潔能源,推廣使用減少空氣污染C.利用化學合成新型材料,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D.利用化學開發化工材料的生產工藝,大量生產滿足所有需要11.(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完成下列表格原子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元素名稱 ① 氦 鋰 鈹 硼 ② 氮 氧 ③ 氖元素符號 H ④ ⑤ ⑥ ⑦ C ⑧ ⑨ F ⑩ 原子序數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元素名稱 鈉 鎂 磷 硫 氬 鉀 鈣元素符號 Al Si Cl 12.(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用下列變化或性質前對應的字母填空。A.物理變化 B.物理性質 C.化學變化 D.化學性質(1)冰雪融化 ;(2)酒精揮發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4)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 ;(5)銅絲易彎曲 ;(6)食物在夏天易變質 ;(7)大理石可以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8)鎂是銀白色固體 ;(9)有機物受熱易分解 ;(10)人的呼吸 。13.(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某同學對蠟燭的燃燒進行探究:①點燃一支蠟燭,用一只燒杯倒扣在燃著的蠟燭上,蠟燭燃燒片刻后熄滅,如實驗一、②再點燃蠟燭,然后吹滅,看到燭芯產生一縷白煙,用火柴點燃白煙,蠟燭重新被引燃,如實驗二、③將粗細均勻的木條水平放在蠟燭的火焰上,稍加熱后觀察木條燃燒現象,如實驗三、(1)操作①中,蠟燭能燃燒片刻的原因是 。(2)操作②中,關于白煙的成分,有同學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煙是水蒸氣;B.白煙是石蠟固體小顆粒;C.白煙是二氧化碳。你認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填序號) ,理由是 。(3)該同學在做實驗一的過程中,發現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被熏黑,你認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適的是 A 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B 查找資料,了解石蠟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么C 認為與本次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D 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4)木條處于外焰的部分最先變黑,說明蠟燭的外焰溫度最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化學相關人物及貢獻【解析】【解答】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并編制了元素周期表,故答案為:C。【分析】道爾頓提出原子的概念,并創立了原子學說;阿伏加德羅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創立了分子學說;居里夫人發現鐳。2.【答案】C【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與意義【解析】【解答】解:根據題意,在討論時,有同學提出“我們可以拿磁鐵來吸引一下”.“拿磁鐵來吸引一下”,在提出假設、交流評價、設計實驗、作出結論等基本環節中應屬設計實驗的環節.故選:C.【分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或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拓展與遷移,據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3.【答案】D【知識點】蠟燭燃燒實驗【解析】【解答】解:A、蠟燭的火焰可分為焰心、內焰、外焰三部分,這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故A選項的說法正確;B、蠟燭燃燒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罩在火焰上的燒杯內壁出現水珠,故B選項的說法正確;C、蠟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它們都散到空氣中,我們看到蠟燭在逐漸變小.故C選項的說法正確;D、蠟燭燃燒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我們觀察不到.故D選項的說法不正確;故選D【分析】根據蠟燭火焰的結構、以及燃燒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對四個選項做出判斷.A、蠟燭的火焰可分為焰心、內焰、外焰三部分;B、蠟燭燃燒有水生成;C、燃燒的蠟燭逐漸變短;D、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我們觀察不到.4.【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污染與防治;保護水資源【解析】【解答】A. 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使用,保護環境,故正確,不符合題意;B.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防止污染水資源,故正確,不符合題意;C. 露天焚燒塑料垃圾,會生成大量的煙塵和有害氣體,污染環境,故錯誤,符合題意;D. 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踐行“低碳生活”,故正確,不符合題意;【分析】根據保護環境的措施分析。5.【答案】B【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解答】A、冰是固態得水,用水制冰得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未發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B、糧食釀酒的過程中有酒精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是利用其化學性質,符合題意;C、鐵鑄鐵鍋的過程無新物質生成,未發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D、用木材制成桌凳的過程無新物質生成,未發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故選:B。【分析】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6.【答案】B【知識點】實驗室常見的儀器及使用【解析】【解答】A、量筒不能用于加熱,A錯誤;B、試管可以用于加熱,B正確;C、試劑瓶不能用于加熱,C錯誤;D、漏斗不能用于加熱,D錯誤。故選B。【分析】掌握常見實驗儀器的用途是解答該題的關鍵。7.【答案】D【知識點】化學相關人物及貢獻;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解析】【解答】解:A、發光、發熱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燈泡發光發熱屬于物理變化,故正確;B、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質生成,故正確;C、制火藥、燒制瓷器中蘊含化學變化,屬于化學工藝,故正確;D、觀察物質變化時伴隨的現象,不一定能判斷有無化學變化發生,要根據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判斷,故錯誤.故選:D.【分析】A、根據化學變化的概念進行分析;B、根據化學變化的特征進行分析;C、根據化學工藝進行分析;D、根據化學變化的特征和伴隨的現象進行分析.8.【答案】D【知識點】蠟燭燃燒實驗【解析】【解答】氧氣、二氧化碳不能燃燒,棉線不能形成白煙,故該白煙為石蠟的固體小顆粒;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分析,由題意可知該白煙有可燃性。9.【答案】D【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解析】【解答】將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迅速倒過來,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因為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生成,所以能說明汽油燃燒是化學變化。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化學變化的特點是有新物質生成分析。10.【答案】D【知識點】化學的研究領域和用途【解析】【解答】A、利用化學合成藥物,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該選項不符合題意;B、利用化學研發清潔能源,可以減少污染,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利用化學合成新型材料,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該選項不符合題意;D、大量生產化工產品,容易造成浪費,該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掌握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解答該題的關鍵。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有:(1)節約水電;(2)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減少白色污染;(3)綠色出行;(4)做好垃圾分類;(5)適量使用農藥化肥。11.【答案】氫;碳;氟;He;Li;Be;B;N;O;Ne;鋁;硅;氯;Na;Mg;P;S;Ar;K;Ca【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解析】【解答】前20號元素依次為:氫(H)、氦(He)、鋰(Li)、鈹(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鈉(Na)、鎂(Mg)、鋁(Al)、硅(Si)、磷(P)、硫(S)、氯(Cl)、氬(Ar)、鉀(K)、鈣(Ca)。【分析】掌握元素周期表前20號元素的漢字及其元素符號是解答該題的關鍵。12.【答案】(1)A(2)A(3)C(4)C(5)B(6)D(7)D(8)B(9)D(10)C【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解答】(1)冰雪融化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2)酒精揮發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3)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過程中有新物質四氧化三鐵生成,屬于化學變化;(4)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5)銅絲易彎曲,屬于物理性質;(6)食物在夏天變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7)大理石可以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8)鎂是銀白色固體,描述的是顏色、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9)有機物受熱易分解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10)人的呼吸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氣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穩定性;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味道、溶解性等;性質和變化,性質是特性,變化是過程,描述性質一般用“能、易、難、會、可以”等。(1)冰雪融化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2)酒精揮發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3)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過程中有新物質四氧化三鐵生成,屬于化學變化;(4)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5)銅絲易彎曲,屬于物理性質;(6)食物在夏天變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7)大理石可以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8)鎂是銀白色固體,描述的是顏色、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9)有機物受熱易分解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10)人的呼吸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氣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13.【答案】燒杯內有一定量的空氣,空氣中含有氧氣,能支持蠟燭燃燒;B;水蒸氣、二氧化碳都是無色氣體不能形成白煙且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燒,而石蠟固體小顆粒可以燃燒;C;高【知識點】蠟燭燃燒實驗;定性實驗(控制變量、空白實驗、對比實驗)【解析】【解答】(1)根據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氧氣的助燃性分析,蠟燭消耗完杯內的氧氣便熄滅了;蠟燭能燃燒片刻的原因是燒杯內有一定量的空氣,空氣中含有氧氣,能支持蠟燭燃燒;(2)白煙是固體小顆粒,水蒸氣、二氧化碳都是無色氣體不能形成白煙且根據物質的可燃性分析,水蒸氣、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燒;故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B,理由是水蒸氣、二氧化碳都是無色氣體不能形成白煙且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燒,而石蠟固體小顆粒可以燃燒;(3)本題研究了蠟燭的燃燒,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底部出現了大量黑色物質,發現了問題,應該反復實驗,來研究黑色物質的成分;也可以查閱資料、或與同學討論、或咨詢老師,來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則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也不符合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A、 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就是進行對比實驗,做法正確;B、查找資料,了解石蠟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么,符合科學探究的過程,做法正確;C、認為與本次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就是沒有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做法錯誤;D、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做法正確。故選C;(4)木條處于外焰的部分最先變黑,說明蠟燭的外焰溫度最高。【分析】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燃燒反應必須同時滿足如下三個條件才能發生:(1)物質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2)可燃物與充足的氧氣接觸;(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1)使溫度降低著火點以下,如用嘴吹滅燃燒的蠟燭;(2)隔絕氧氣或空氣;如油鍋著火時,可蓋嚴鍋蓋;(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如森林失火時,經常砍掉一片樹木形成隔離帶。1 /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片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開學檢測初中化學試卷1.(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發現元素周期律的科學家是A.道爾頓 B.阿伏加德羅 C.門捷列夫 D.居里夫人【答案】C【知識點】化學相關人物及貢獻【解析】【解答】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并編制了元素周期表,故答案為:C。【分析】道爾頓提出原子的概念,并創立了原子學說;阿伏加德羅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創立了分子學說;居里夫人發現鐳。2.(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某些金屬工藝品的外觀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同學們認為它可能和鐵一樣,有磁性.在討論時,有同學提出“我們可以拿磁鐵來吸引一下”.“拿磁鐵來吸引一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假設 B.交流評價 C.設計實驗 D.作出結論【答案】C【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與意義【解析】【解答】解:根據題意,在討論時,有同學提出“我們可以拿磁鐵來吸引一下”.“拿磁鐵來吸引一下”,在提出假設、交流評價、設計實驗、作出結論等基本環節中應屬設計實驗的環節.故選:C.【分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或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拓展與遷移,據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3.(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對蠟燭燃燒過程中實驗現象描述錯誤的是( )A.火焰分為三層B.罩在火焰上的燒杯內壁出現水珠C.蠟燭逐漸變短D.生成了氣體二氧化碳【答案】D【知識點】蠟燭燃燒實驗【解析】【解答】解:A、蠟燭的火焰可分為焰心、內焰、外焰三部分,這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故A選項的說法正確;B、蠟燭燃燒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罩在火焰上的燒杯內壁出現水珠,故B選項的說法正確;C、蠟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它們都散到空氣中,我們看到蠟燭在逐漸變小.故C選項的說法正確;D、蠟燭燃燒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我們觀察不到.故D選項的說法不正確;故選D【分析】根據蠟燭火焰的結構、以及燃燒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對四個選項做出判斷.A、蠟燭的火焰可分為焰心、內焰、外焰三部分;B、蠟燭燃燒有水生成;C、燃燒的蠟燭逐漸變短;D、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我們觀察不到.4.(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 化學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 )A.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使用B.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C.露天焚燒塑料垃圾D.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踐行“低碳生活”【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污染與防治;保護水資源【解析】【解答】A. 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使用,保護環境,故正確,不符合題意;B.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防止污染水資源,故正確,不符合題意;C. 露天焚燒塑料垃圾,會生成大量的煙塵和有害氣體,污染環境,故錯誤,符合題意;D. 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踐行“低碳生活”,故正確,不符合題意;【分析】根據保護環境的措施分析。5.(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關于物質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A.用水制冰 B.糧食釀酒C.鐵鑄鐵鍋 D.用木材制成桌凳【答案】B【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解答】A、冰是固態得水,用水制冰得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未發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B、糧食釀酒的過程中有酒精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是利用其化學性質,符合題意;C、鐵鑄鐵鍋的過程無新物質生成,未發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D、用木材制成桌凳的過程無新物質生成,未發生化學變化,是利用其物理性質,不符合題意。故選:B。【分析】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6.(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能用于加熱的儀器是A. B. C. D.【答案】B【知識點】實驗室常見的儀器及使用【解析】【解答】A、量筒不能用于加熱,A錯誤;B、試管可以用于加熱,B正確;C、試劑瓶不能用于加熱,C錯誤;D、漏斗不能用于加熱,D錯誤。故選B。【分析】掌握常見實驗儀器的用途是解答該題的關鍵。7.(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發光、發熱不一定是化學變化B.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質生成C.我國古代化學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藥、燒制瓷器D.觀察物質變化時伴隨的現象,就一定能判斷有無化學變化發生【答案】D【知識點】化學相關人物及貢獻;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解析】【解答】解:A、發光、發熱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燈泡發光發熱屬于物理變化,故正確;B、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質生成,故正確;C、制火藥、燒制瓷器中蘊含化學變化,屬于化學工藝,故正確;D、觀察物質變化時伴隨的現象,不一定能判斷有無化學變化發生,要根據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判斷,故錯誤.故選:D.【分析】A、根據化學變化的概念進行分析;B、根據化學變化的特征進行分析;C、根據化學工藝進行分析;D、根據化學變化的特征和伴隨的現象進行分析.8.(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李明同學在做蠟燭燃燒的探究實驗時,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他驚奇地發現蠟燭又能重新燃燒起來。由此,他大膽地做了一個推測,此白煙是( )A.氧氣 B.二氧化碳C.棉線 D.石蠟的固體小顆粒【答案】D【知識點】蠟燭燃燒實驗【解析】【解答】氧氣、二氧化碳不能燃燒,棉線不能形成白煙,故該白煙為石蠟的固體小顆粒;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分析,由題意可知該白煙有可燃性。9.(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汽油在空氣中燃燒時會伴隨著下列實驗現象,其中最能說明汽油燃燒是化學變化的現象是()A.產生火焰B.放出大量的熱C.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壁上出現小水滴D.將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迅速倒過來,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答案】D【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解析】【解答】將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迅速倒過來,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因為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生成,所以能說明汽油燃燒是化學變化。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化學變化的特點是有新物質生成分析。10.(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以“化學是否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為辯題,下列不能成為支持正方觀點的論點是A.利用化學合成藥物,科學使用保障人體健康B.利用化學研發清潔能源,推廣使用減少空氣污染C.利用化學合成新型材料,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D.利用化學開發化工材料的生產工藝,大量生產滿足所有需要【答案】D【知識點】化學的研究領域和用途【解析】【解答】A、利用化學合成藥物,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該選項不符合題意;B、利用化學研發清潔能源,可以減少污染,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利用化學合成新型材料,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該選項不符合題意;D、大量生產化工產品,容易造成浪費,該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掌握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解答該題的關鍵。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有:(1)節約水電;(2)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減少白色污染;(3)綠色出行;(4)做好垃圾分類;(5)適量使用農藥化肥。11.(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完成下列表格原子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元素名稱 ① 氦 鋰 鈹 硼 ② 氮 氧 ③ 氖元素符號 H ④ ⑤ ⑥ ⑦ C ⑧ ⑨ F ⑩ 原子序數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元素名稱 鈉 鎂 磷 硫 氬 鉀 鈣元素符號 Al Si Cl 【答案】氫;碳;氟;He;Li;Be;B;N;O;Ne;鋁;硅;氯;Na;Mg;P;S;Ar;K;Ca【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解析】【解答】前20號元素依次為:氫(H)、氦(He)、鋰(Li)、鈹(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鈉(Na)、鎂(Mg)、鋁(Al)、硅(Si)、磷(P)、硫(S)、氯(Cl)、氬(Ar)、鉀(K)、鈣(Ca)。【分析】掌握元素周期表前20號元素的漢字及其元素符號是解答該題的關鍵。12.(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用下列變化或性質前對應的字母填空。A.物理變化 B.物理性質 C.化學變化 D.化學性質(1)冰雪融化 ;(2)酒精揮發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4)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 ;(5)銅絲易彎曲 ;(6)食物在夏天易變質 ;(7)大理石可以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8)鎂是銀白色固體 ;(9)有機物受熱易分解 ;(10)人的呼吸 。【答案】(1)A(2)A(3)C(4)C(5)B(6)D(7)D(8)B(9)D(10)C【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解答】(1)冰雪融化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2)酒精揮發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3)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過程中有新物質四氧化三鐵生成,屬于化學變化;(4)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5)銅絲易彎曲,屬于物理性質;(6)食物在夏天變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7)大理石可以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8)鎂是銀白色固體,描述的是顏色、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9)有機物受熱易分解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10)人的呼吸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氣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穩定性;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味道、溶解性等;性質和變化,性質是特性,變化是過程,描述性質一般用“能、易、難、會、可以”等。(1)冰雪融化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2)酒精揮發的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3)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過程中有新物質四氧化三鐵生成,屬于化學變化;(4)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5)銅絲易彎曲,屬于物理性質;(6)食物在夏天變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7)大理石可以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8)鎂是銀白色固體,描述的是顏色、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9)有機物受熱易分解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10)人的呼吸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氣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13.(2024九上·涼州開學考)某同學對蠟燭的燃燒進行探究:①點燃一支蠟燭,用一只燒杯倒扣在燃著的蠟燭上,蠟燭燃燒片刻后熄滅,如實驗一、②再點燃蠟燭,然后吹滅,看到燭芯產生一縷白煙,用火柴點燃白煙,蠟燭重新被引燃,如實驗二、③將粗細均勻的木條水平放在蠟燭的火焰上,稍加熱后觀察木條燃燒現象,如實驗三、(1)操作①中,蠟燭能燃燒片刻的原因是 。(2)操作②中,關于白煙的成分,有同學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煙是水蒸氣;B.白煙是石蠟固體小顆粒;C.白煙是二氧化碳。你認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填序號) ,理由是 。(3)該同學在做實驗一的過程中,發現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被熏黑,你認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適的是 A 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B 查找資料,了解石蠟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么C 認為與本次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D 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4)木條處于外焰的部分最先變黑,說明蠟燭的外焰溫度最 。【答案】燒杯內有一定量的空氣,空氣中含有氧氣,能支持蠟燭燃燒;B;水蒸氣、二氧化碳都是無色氣體不能形成白煙且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燒,而石蠟固體小顆粒可以燃燒;C;高【知識點】蠟燭燃燒實驗;定性實驗(控制變量、空白實驗、對比實驗)【解析】【解答】(1)根據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氧氣的助燃性分析,蠟燭消耗完杯內的氧氣便熄滅了;蠟燭能燃燒片刻的原因是燒杯內有一定量的空氣,空氣中含有氧氣,能支持蠟燭燃燒;(2)白煙是固體小顆粒,水蒸氣、二氧化碳都是無色氣體不能形成白煙且根據物質的可燃性分析,水蒸氣、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燒;故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B,理由是水蒸氣、二氧化碳都是無色氣體不能形成白煙且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燒,而石蠟固體小顆粒可以燃燒;(3)本題研究了蠟燭的燃燒,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底部出現了大量黑色物質,發現了問題,應該反復實驗,來研究黑色物質的成分;也可以查閱資料、或與同學討論、或咨詢老師,來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則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也不符合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A、 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就是進行對比實驗,做法正確;B、查找資料,了解石蠟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么,符合科學探究的過程,做法正確;C、認為與本次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就是沒有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做法錯誤;D、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做法正確。故選C;(4)木條處于外焰的部分最先變黑,說明蠟燭的外焰溫度最高。【分析】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燃燒反應必須同時滿足如下三個條件才能發生:(1)物質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2)可燃物與充足的氧氣接觸;(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1)使溫度降低著火點以下,如用嘴吹滅燃燒的蠟燭;(2)隔絕氧氣或空氣;如油鍋著火時,可蓋嚴鍋蓋;(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如森林失火時,經常砍掉一片樹木形成隔離帶。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片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開學檢測初中化學試卷(學生版).docx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片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開學檢測初中化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