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慶實驗中學2024級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學科試題說明:1.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的指定區域內。2.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2小題,每小題1.5分,共48分)1.考古學家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烏爾遺址中發現了一批泥板文書,其中一塊泥板提到:“洪水退去后,恩基神賜予人類谷物與法律?!边@一發現可以佐證A.宗教神話的決定作用 B.文字載體多樣化特征C.原始農業的高超技術 D.早期文明的發展水平2.公元前8至前6世紀,古希臘人的地理認知范圍不斷拓寬。起初他們將充滿風暴和危險的黑海稱為“不好客海”,但隨著航海技術發展,他們改稱黑海為“好客?!保诤7Q謂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是古希臘A.殖民范圍擴大 B.文化中心轉移 C.奴隸貿易發達D.國家統治穩固3.中亞地區出土了一件波斯帝國黃金雙輪戰車模型。制作于公元前6-前4世紀,戰車正前部有古埃及神的浮雕,車夫和官員均身穿米底人服飾。該文物顯示出波斯帝國A.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B.官僚體系的完善性C.造車技術源自中亞 D.實行國家政教合一4.13世紀英國《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未經同級貴族依法裁判,不得被逮捕或剝奪財產”;而14世紀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倡議召開由貴族、教士和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與教會爭奪權力。這反映英法兩國A.確立近代法制觀念 B.貴族主導國家發展C.強化封建等級制度 D.王權發展路徑差異5.日本奈良時代,積極仿效唐朝進行改革。制定于718年的《養老律令·學令》規定:“周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傳,各為一經,孝經、論語學者兼習之······通五經者,大經并通,孝經、論語皆須兼通?!边@一規定表明日本A.主張全面移植唐朝文化 B.建立中央集權制度C.幕府灌輸封建等級觀念 D.重視儒家倫理教育6.梯田是安第斯山區古印加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修筑梯田所需的工作量極大,包括準備建設材料、設計與規劃、確認土地所有權關系、重塑山地與平整地面、調整河流方向,甚至包括土壤運輸。國家通常也會將新征服地區的勞動力遷移到核心區參與修建。這主要說明印加帝國A.建筑藝術理念先進 B.農業管理技術成熟C.自然地理條件優越 D.社會動員能力突出7.下表所示為15世紀歐洲部分領域的經濟數據,從中可以推知領域 具體數據貴金屬流通 1450-1490年,歐洲黃金年產量從4噸降至2.5噸,白銀因黑死病導致開采勞動力短缺而減產30%東方貿易成本 威尼斯商人從亞歷山大港購買1磅胡椒,成本為0.1杜卡特,運至巴黎后售價達14杜卡特,利潤約140倍貨幣購買力 1400-1500年,西班牙塞維利亞小麥價格上漲260%,同期銀幣含銀量因成色不足下降40%商業格局 1490年威尼斯控制歐洲70%的東方香料貿易,熱那亞商人壟斷黑海糧食運輸,伊比利亞半島90%的貴金屬依賴進口A.封建莊園經濟的全面崩潰 B.商業革命引發了價格革命C.貨幣短缺加速了航路探索 D.殖民擴張帶動了資本積累8.巴西木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珍貴硬木樹種,完全成熟需要80年以上。新航路開辟后,巴西木很快變成了殖民者獲得現金的商品。根據現代學者估計,16世紀歐洲各國從巴西平均每年砍伐約8000噸巴西木。上述現象反映出A.世界殖民體系已經確立 B.殖民地經濟依附性日益加深C.殖民地經濟結構的單一 D.早期全球化進程的負面影響9.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政府給它的特權是可以協商簽訂條約,發動戰爭,這樣它就成了在亞洲的獨立主權個體,到17世紀中葉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占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據此判斷,荷蘭東印度公司是A.具有了部分國家職能的貿易機構 B.自由貿易政策的產物C.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的壟斷組織 D.有限責任公司的典型10.16世紀的西歐,人們在發現并研究古代希臘、羅馬文獻的同時,也熱衷于發掘地下的古代文物。人們大量搜集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銘文和雕刻,從古羅馬的遺址里發掘出無數藝術品。這一現象A.適應了資產階級文化發展的需要 B.實現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C.體現出理性主義已成為時代潮流 D.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11.康德曾認為法國大革命“用實例證明了人的道德的新生”。1798年他提到法國革命說:“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富有教養的民族正在進行的革命······充斥著悲慘和兇殘,一個有正常思想的人希望若想再次進行這種革命的話,決不會以如此的代價來經歷之?!庇纱丝芍档?br/>A.鼓勵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 B.提倡暴力革命C.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 D.反對主權在民12.1707年英國議會通過《任職法案》,規定“凡從王室新近獲得官職或者領取俸祿者,均不得當選為下院議員;凡已當選的下院議員在任職期間接受國王官職和俸祿的,也將被取消議員資格?!痹擁椫贫仍O計旨在A.獲取民眾對議會主權的支持 B.否定封建等級制度的合法性C.維護議會的獨立性與權威性 D.建立對責任內閣的監督機制13.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威廉一世試圖使用“德國的皇帝”這一稱號,但由于其含有對其他各邦擁有主權的意思而被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國王拒絕,最終改為只具有民族意義的稱號--“德意志皇帝”。這反映出,德意志帝國A.外部的安全壓力增加 B.實行中央集權制C.社會結構具有脆弱性 D.內部的權力分散14.鑒于“大量兒童在星期日摔跤、打架、逗牛、逗雞和踢足球······簡直就是半野蠻的年輕人”的狀況,羅伯特·瑞克斯于1780年創建了英國首家星期日學校,意圖提高童工的閱讀、書寫、算術和勞動技能。隨后,星期日學校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星期日學校的推廣A.推動英國初等教育日益普及完善 B.刺激群眾性體育運動興起C.消除了青少年犯罪等問題的隱患 D.適應了工廠制度發展要求15.18世紀中葉之前,美利堅人對荒野和高山景色都漠不關心。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民間保護力量和聯邦政府的聯合推動下,美國在遠離城市的荒野之地建立了一系列保留著壯美自然景觀的國家公園。這一變化反映了A.自由主義影響城市建設 B.政府管理職能顯著增強C.社會發展影響價值取向 D.政府政策起決定性作用16.下圖為1895~1909年英國在華公司數占外國在華公司總數的比重變化情況。導致變化的原因是A.民族救亡運動的高漲 B.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C.英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D.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17.19世紀中葉,某思想家提出:工業社會孕育的新階級必將推動革命,革命將成為唯一合乎邏輯的結果。這不是因為資本主義在道德上站不住腳,而是它已然落后于時代,也就注定了滅亡的命運。這一論述體現了A.啟蒙思想家對理性社會的構想 B.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的設想C.馬克思對社會規律的科學闡述 D.亞當·斯密對勞動價值的判斷18.1871年4月15日,巴黎公社頒布法令,把反動政府走狗的“一切動產和不動產,以及各種有價證券,都由國家管制”,成立商業部、工部局、稅務總局等專門辦事機構,負責公社對糧、煤和各種日常用品的來源和供銷。這些舉措A.打碎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 B.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權利C.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D.嘗試對私有制經濟改造19.1875年,葡萄牙成立里斯本地理學會,成員多為企業主;1873年至1899年間,法國各地成立34個地理學會;1873年荷蘭也成立了地理學會,其成員積極在印度、蘇門答臘等地區展開科考活動。19世紀后期,西方大量地理學會的涌現A.推動了全球航路的開辟 B.反映了地理學科的成熟C.適應了殖民主義的需要 D.促進世界市場初步形成20.1890年,伊朗國王納賽爾丁與英國簽訂煙草專賣協議,引發強烈不滿。巴扎商人關閉集市和主要煙草種植區,民眾紛紛拿起武器涌上街頭。納賽爾丁只好同意取消煙草專賣權,英國被迫同意伊朗以50萬英鎊的價格贖回煙草專賣權。這反映出伊朗A.專制制度趨于僵化 B.立憲革命的基礎廣泛C.民眾民族意識增強 D.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21.下圖是1905年美國某雜志刊載的漫畫《別插手》。該漫畫反映A.美國與歐洲的關系持續惡化 B.拉美面臨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C.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動搖 D.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2.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下列表述符合這一史觀的是A.上帝意志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B.巴黎公社解決了法國社會階級矛盾C.美國完全依靠林肯維護了統一 D.一戰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23.巴黎和會的核心機構是“四人會”,即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奧蘭多,所有重大議題均由四國首腦閉門商議,其他國家代表僅能被動接受決議。由此可知,巴黎和會A.加強了集體安全體系 B.貫徹“全體一致”原則C.具有強權政治的色彩 D.賦予國際聯盟權威性24.1925年,蘇聯谷物總產量達到7247萬噸,接近戰前水平,工業總產量為戰前的73%,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這些成就的取得A.保證了國內戰爭的勝利 B.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標志蘇聯工業化的實現 D.阻礙了農業集體化的開展25.1919年,列寧提及亞洲革命時指出:“這里的斗爭不僅是被壓迫民族的怒吼,更是世界歷史轉折的明證-舊有的、孤立的民族反抗正在被賦予新的斗爭形式和階級內涵。”在此列寧強調的是,亞洲A.普遍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 B.新興力量崛起推動革命轉型C.出現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 D.已由民族革命轉向民主革命26.在1922年第一次不合作運動中,甘地大力提倡農民開展手紡運動,抵制英貨,使英國紡織品的進口下降了28%,印度自產的紡織品數量猛增27%。甘地領導的這一運動①改變了印度經濟結構 ②打擊了英國殖民者③有利于增強人民信心 ④實現了印度的自治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27.1933-1938年,德國重工業在GDP的比重不斷攀升,重工業基地魯爾區失業率從30%降至1%。此同時,日本某軍工基地造船廠雇員從1.2萬增至4.8萬,從美國進口的軍事物資占70%。這反映出當時A.世界大戰已經不可避免 B.國際分工體系畸形化C.德日工業實力差異懸殊 D.法西斯國家瘋狂備戰28.1947年3月,財政危機嚴重的英國政府無法再給希臘和土耳其提供經濟、軍事援助,英國政府知會美國,希望美國能夠對希臘和土耳其提供援助,總統杜魯門認為期待已久的機會已經到來。這說明A.英國均勢外交政策回歸 B.合作共贏成為國際共識C.美國積極謀求世界霸權 D.世界緊張局勢不斷緩和29.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認為,自由放任已壽終正寢,嘗試將其復活的努力純屬愚蠢。聯邦政府不能拒絕或逃避普羅大眾強烈相信它應該承擔的義務。由此可知,他當時最可能推行的措施是A.逐漸放棄金本位制度 B.不斷提高進口商品關稅C.擴大社會保險的范圍 D.縮減聯邦政府財政支出30.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確立了尊重國際社會主體多樣性的原則。在萬隆精神的指引下,發展中國家正形成一種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和集團對抗,強調自主性與平等共治的“全球南方安全觀”。該安全觀A.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B.蘊含了不結盟的外交思想C.鞏固了世界多極化格局 D.體現了國際舊秩序的瓦解31.196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新任領導人杜布切克在《行動綱領》中提出:執行“更積極的歐洲政策”,與所有國家建立互利關系;加強國內外企業與市場聯系,融入世界經濟。這一綱領的提出A.助推了國際意識形態斗爭的緩和 B.意在突破傳統經濟體制的束縛C.表明尋求自主發展已成東歐主流 D.折射出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分裂32.1957年,黃金海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宣布獨立。首任總理恩克魯瑪摒棄殖民時期舊稱,將國名定為“加納”,這一名稱源于曾盛極-時的古代西非加納帝國。有研究指出:“選擇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名稱,暗含對殖民文化解構與本土文化重構的雙重考量?!庇纱丝梢姡骺唆敩斆凹蛹{”意在A.弱化西方殖民統治的歷史印記 B.重建古代帝國的統治秩序C.強化與阿拉伯世界的歷史紐帶 D.構建現代國家的文化根基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3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世紀晚期,1300年前后,出現在修道院的一項發明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那就是帶擒縱器的齒輪鐘。當時的教士們有必要確定更為準確的時間,以便安排他們的祈禱與其他工作。但丁在1320年的《神曲》中就已經提到:“如同鐘表里的許多齒輪,互相協調,各自轉動?!?br/>-摘編自[德]馬丁·海德格爾《時間概念史導論》材料二18世紀的歐洲人日益習慣于精確的時間。精確的時間一方面意味著人們對時間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一部分人需要屈服。仆人、工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紀律限制,并不得不屈服于鐘表(工作時間)對他們的控制。這當然是一種外在的強制力。而18世紀的教育者們開始培養起的新一代人,卻將這種外在強制力逐漸轉化為自身的強制力。-摘編自[英]大衛·梅森《近代歐洲200年》材料三時間測量技術的改善,對待時間的基本態度的重大變化-兩者引起了一種普遍性的提速感。在一些領域,比如音樂(尤其是軍樂進行曲),人們可以明顯體會到這種變化。在18世紀早期,安哈爾特-德紹公國的利奧波德一世率先在軍隊操練中對齊步走作出了相關規定。當時德意志士兵每分鐘需行進60步,后來改為72步。而到了十九世紀初,在反抗拿破侖的戰爭中,則普遍都是114步了。-摘編自[英]埃爾頓《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4-18世紀鐘表應用領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鐘表推廣帶來的社會影響。(6分)34.(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戰爭罪行的概念是相當模棱的、混亂的。但在二戰以后,特別是紐倫堡和東京國際軍事法庭兩大審判以后,戰爭罪行的概念明確多了。依照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六條(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五條)規定,可以分為下列三種:(一)破壞和平罪,即策劃準備、發動或執行侵略戰爭,或違反國際條約、協定或保證之戰爭,或參與旨在實現上述任何一種罪行之共同計劃或陰謀。(二)戰爭罪,即違反戰爭法規或慣例之行為。(三)違反人道罪,即在戰爭發生前或戰爭進行中,對平民進行的謀殺、滅絕、奴役、運往他地或其他殘暴行為等。-摘編自梅汝璈《戰爭罪行的新概念-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關于戰爭罪行的國際法原則的一些主要的變化和發展》材料二兩次世界大戰后,以戰勝國為主體的國際社會都對戰敗國所犯戰爭罪行進行處置。兩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不同導致戰勝國對戰爭罪行處置的方式也不同。一戰后戰勝國為維護霸權利益,片面追究戰敗國的“戰爭責任”,主要集中于“戰爭賠款”,最終導致戰爭罪行審判破裂。而二戰后反法西斯盟國總體上以合作的態度準確界定法西斯戰爭罪行的法理范疇,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軍事法庭懲治,為現代國際法中關于處置戰爭罪行的理論詮釋奠定基礎。-摘編自宋立彬《兩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對戰爭罪行處置的比較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戰爭罪行概念進一步明確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處置戰爭罪行方式的進步性。(6分)35.(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冷戰時期西方學界的冷戰研究形成三個學派?!皞鹘y派”認為,冷戰作為一種“非戰非和”的大國關系,是蘇聯“非理性”挑戰與美國“理性”應對的結果?!靶拚伞闭J為,美蘇戰時同盟的瓦解及對抗的升級,應由美國承擔主要責任?!昂笮拚伞贝砣宋锛拥纤拐J為,蘇聯的政策行為使得美國公眾和國會在政策制定者決策之前就選擇了支持對蘇遏制。在《長和平:冷戰史考察》中,他研究了為何美蘇經歷40多年冷戰卻未陷入正面戰爭,稱之為“長和平”。文安立是冷戰結束后西方“冷戰史新研究”的領軍學者,《全球冷戰:第三世界的干涉與我們時代的形成》一書,將冷戰研究拓展到美蘇在第三世界的爭奪,認為“冷戰是殖民主義以略微不同方式的繼續”,“冷戰既是美國史一部分,也是全球史一部分”。他的研究重視使用多國多語檔案,《劍橋冷戰史》由文安立等20國71位冷戰學者共同完成,從高端政治話題到日常生活,從領導人的決策到市井小民的普通經歷,都成了冷戰研究的話題。-摘編自夏亞峰《英文學術界冷戰史研究二十年:回顧、批判與展望》(1)根據材料,概括冷戰時期西方學界冷戰研究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冷戰結束后西方學界冷戰研究的新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8分)3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百年歷史風云千頭萬緒,掌握其基本發展線索與脈絡既有益也有必要。歷史學家王紅生在其著作《二十世紀世界史》中,力圖通過如下一些概念建構闡述20世紀世界史的基本框架。首先是“資本主義”。20世紀是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世紀。第二個概念是“社會主義”。20世紀是社會主義的悲喜劇。第三個概念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思潮緣起于西方,20世紀成為東方社會思想的主軸。第四個概念是“法西斯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概念相比,法西斯主義是20世紀獨有的概念。-摘編自王紅生《二十世紀世界史》圍繞20世紀世界史的一個或多個概念,結合相關史實,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高一歷史期末考試參考答案1-5 DAADD 6-10 DCDAA 11-15 ACDDC 16-20 DCDCC21-25BDCBB 26-30 BDCCB 31-32 BD33.(1)變化:從修道院(教會)擴大到工業生產、日常生活、音樂演奏、軍隊操練、學校教育等領域。(2分)原因:工業革命促進了技術變革,工廠制度的確立強化了時間觀念;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近代教育促進了人的自我意識、時間意識的不斷強化。(4分)(2)影響:增強了人們的時間觀念,使日常生活更有規律;促進了工廠管理的規范化,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軍事訓練和步兵操典的規范化程式化;導致了資本家對雇工控制和剝削的加強。(6分)34.(1)原因: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協同努力;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推動;國際法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紐倫堡和東京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推動;國際社會對懲治戰爭罪犯的強烈要求。(8分)(2)進步性: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霸權思維,注重彰顯國際公平與正義;運用國際法庭審判法西斯戰犯,確保了程序的公正性與權威性;全面追責戰爭罪行,有助于防止新的大戰爆發;有助于國際法的完善和發展,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6分)35.(1)特點:重點關注冷戰的起源;研究中心是美蘇對抗(關系);派別(觀點)分明,針鋒相對。(6分)(2)變化:拓寬冷戰研究的領域(關注冷戰對第三世界的影響);創新史學研究的范式(全球視角下的冷戰研究)。(4分)原因: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國際合作的加強;史料內容的豐富,對多類型史料(檔案)的綜合運用;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4分)36.(12分)示例:20世紀是社會主義的悲喜劇。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蘇聯建立后,蘇聯模式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二戰后,蘇聯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沒能成功突破蘇聯模式。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的改革發生了根本方向性錯誤,使局勢失控,最終致使蘇聯于1991年解體。東歐國家也一直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在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過程中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使東歐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了劇變,社會主義事業遇到挫折。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后,中國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1978年12月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創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總而言之,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也經歷了艱難曲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一片光明,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