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大灣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統一測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在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中,每每發現用窖穴儲藏的大量谷物,還發現有各式各樣的酒具。如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有帶圓耳的小茶碗形酒杯和帶孔的高腳酒杯等。這說明當時( )A.非常重視祭祀活動 B.原始農業取得一定發展C.糧倉儲藏技術改進 D.氏族內部出現財富分化2.賜貝是商末至西周早期廣泛開展的政治活動。商王的賜貝對象多為內服近臣;西周早期,除內服近臣外,周天子還向四方諸侯、周邊部族首領等賜貝。這反映了( )A.商末貝幣尚未廣泛流通 B.華夏認同觀念基本形成C.天子強化政治統屬關系 D.西周借賜貝籠絡股貴族3.西周中后期的青銅器銘文中開始出現以田易物的零星信息。如衛孟銘文記載:矩伯重獲貴族身份后,為了參加周天子在豐都舉行的朝會諸侯的典禮,用十三田(每田約百畝)向從事工商業的貴族裘衛換取一件玉璋、兩件赤色玉琥、兩件鹿皮披肩和一件雜色蔽膝。這反映出當時( )A.私營工商業的繁榮發展 B.宗法禮樂制名存實亡C.土地私有化趨勢的出現 D.中央與地方關系松散4.戰國時,商鞅變法規定,“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異者,倍其賦”“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漢武帝以后,社會大家族又開始出現,比如東漢桓帝年間,姜肱幾兄弟“友愛天至,常共臥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政治的確立 B.九品中正制的實行 C.門閥士族的崛起 D.儒家倫理觀念影響5.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須“德充才盛”,經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C.徹底改變了鄉里評議的傳統 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6.韓愈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佛教與“天命”不一樣,它不具有降災或賜福的能力。程顥和程頤則認為“佛氏之道,一務上達而無下學,本末間,非道也”,即佛教并沒有“體用合一”、“上下合一”的思維模式。韓愈和“二程”提出這些主張意在( )A.闡明自然界規律 B.融合儒佛兩家思想精髓C.傳播無神論思想 D.維護儒家思想正統地位7.唐宋以來,“閩省沿海民人,多仗海船貿易,每屆回棹之時,不獨米糧隨處糶濟,銀錢、貨物充盈店鋪。一人販洋而歸,家庭、親族無不倚賴”。這體現了( )A.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 B.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C.宗法血緣關系的強化 D.對外貿易重心的轉移8.下表是唐宋兩代漕運中糧食運量的對比簡表(單位:萬石)。其中數據變化的關鍵因素是( )朝代 一般年運量 最高年運量唐朝 100 400宋朝 735 935A.造船航海技術的突破 B.政治中心的轉移C.經濟地理格局的變遷 D.人口流動的加速9.南宋時期,賀壽、贈祝、以詞代簡等應用性詞作中,常常不局限于記事或傳達情感,議論化的成分比較常見。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的尖銳 B.理學觀念的影響C.市民階層的需求 D.南方文化影響力上升10.“執奏”指官衙在接收皇帝詔旨后,暫不執行,并上奏表示質疑和反對。明代“執奏”的主體主要為六部、六科與內閣,皇帝不論下發何種類型的詔旨,均可受到不同接收部門連章累疏的“執奏”。明代“執奏” ( )A.打破了君主乾綱獨斷的傳統 B.加強了對專制皇權的彈性約束C.促進了“密折”制度的產生 D.消除了宰相制度廢止后的弊端11.據《明史》記載,洪熙元年(1425年),“增市肆門攤課鈔”;宣德四年(1429年),在運河沿岸濟寧、臨清、徐州、淮安、揚州、九江、金沙洲等地設立“鈔關”,收取“船料”“貨稅”。這反映出當時( )A.明朝政府殘酷剝削民眾 B.城鎮商品經濟得到發展C.商稅成為財政主要來源 D.重農抑商思想影響深遠12.與明朝相比,清朝農業經營的單位規模有所縮小,牛耕普及程度也遜于明朝,精耕細作越來越表現出“多勞”傾向。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受到遏制 B.農業發展停滯 C.農業難以實現轉型 D.人口大量繁衍13.明末清初某商號賬本載:“四月,收漢口客會票三張,兌付松江布款計銀五百兩;九月,與杭商合本采閩茶二千斤,息約四分,立契分紅;另支紋銀百兩購湖絲,委蘇匠成綢。”該賬本說明當時( )A.商業信用推動跨地域資本整合 B.賦役白銀化促使農產品商品化C.區域性商人群體壟斷商品貿易 D.商貿的繁榮驅動貿易網絡擴張14.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期間,英國商船水手酒后打死中國人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人交出兇手,按《大清律例》由一人償命,但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以領事裁判權為由,要求私自開審兇手。林則徐便托人翻譯瑞士法學家艾默瑞奇·德·瓦特爾的著作《萬國律例》,查明義律根本沒有領事裁判權。這表明( )A.中華法系讓步于英美法系 B.中國認可國際交涉慣例C.林則徐有一定的國際視野 D.《南京條約》引發司法沖突15.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試圖按照古代大同思想來改造中國社會。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資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車、輪船,意圖效法西方。這反映出( )A.太平天國階級屬性變化 B.時代變化影響農民運動C.太平天國運動走向成熟 D.“中體西用”思想廣泛傳播16.19世紀60年代后期,清政府詔令從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蘇南、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江南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移民啟動。上述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洋務運動的持續開展 B.江南社會重建的需要C.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D.通商口岸經濟的發展17.左宗棠收復新疆軍費來源情況表(1874—1877年)項目 協餉 洋款 華商商款 禮部撥款 西北捐輸 其他數額 (銀兩) 2049萬 800萬 560萬 450萬 167萬 245萬(注:由稅收富裕的省份撥款協助地方貧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稱為協餉;清政府通過出售政府官職、國家榮譽獲得財政收入的渠道稱為捐輸。)據表推知,清末( )A.南北經濟的發展嚴重失衡 B.稅源主體發生改變C.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 D.中央政府財政危機18.1875年,閩浙總督李鶴年在奏章中將臺灣劃分成“臺灣腹地”和“臺灣番地”。總理衙門以上諭的形式嚴厲斥責李鶴年這一行為,指出“當一視同仁,不得謂化外游民”。這反映了清政府( )A.化解了邊疆危機 B.國家意識增強C.仍堅守夷夏觀念 D.地方治權削弱19.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壽辰,清政府開設了一場恩科,名為甲辰恩科。其中一場會試試題為“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這可以用來說明清政府( )A.利用外交手段維護利益 B.全面接受西方教育理念C.清末新政取得顯著成效 D.重視國際法的研究應用20.《申報》作為當時有廣泛影響力的報紙,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多次對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譏笑和嘲諷,并一直認為中日戰爭中國必勝。但戰后《申報》又高度贊揚日本改革,主張中國應仿效日本進行變法。這種變化反映了A.政府放松了對言論的監管 B.報刊報道態度影響戰爭勝負C.國人對戰爭進行深刻反思 D.清王朝制度變革以失敗告終21.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寫道:“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發憤,排群議,冒群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從中可以看出,戊戌政變的主要目的是( )A.結束封建制度 B.促進思想啟蒙 C.維護國家統一 D.挽救民族危亡22.1898年光緒皇帝派榮祿等人召見康有為代為問話,當榮祿問康有為如何變法時,康有為回答道:“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在“百日維新”期間,維新派提出很多變法措施,如:取消旗人特權,讓其自謀生計;取消重疊機構,裁撤冗員。該材料反映出維新變法( )A.潛伏著失敗危機 B.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根基C.緩和了社會矛盾 D.倡導建立君主立憲政體23.科舉制下,中國農村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士紳階層,他們在農村基層弘揚儒學,興建學校。隨著清末科舉制被廢止,穩定的士紳階層逐漸消亡,而主導選官的學堂則主要集中在京城、省會及個別大城市。據此可知,清末選官制度的變革( )A.影響了基層文化生態 B.沖擊了傳統的擇業觀念C.促進了教育內容革新 D.緩解了地主與農民矛盾24.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提到:“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梁啟超意在說明( )A.維新變法促進國人覺醒 B.民國初年政治格局混亂不堪C.政治制度亟需變革創新 D.民主共和缺乏廣泛心理基礎25.據統計,1935—1936年間日本對華北開展的經濟情報調查高達25次,調查要點之一便是對華北民眾在戰時經濟負擔能力限度的觀察。此舉措體現出日軍( )A.擴大侵華戰爭的戰略意圖 B.推行“以戰養戰”的政策C.加強對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D.實行“以華制華”的方針26.下表所示為1938年和1942年中國西南地區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運營里程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的主要背景是( )交通運輸方式 1938年 1942年公路/公里 6000 16000鐵路/公里 454 1106航空/公里 不到1000 超過20000內河水運/公里 * 10975*說明:1938年西南地區內河水運里程數據不詳,全國內河水運總里程為20000多公里。A.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B.地方軍閥割據的加劇 C.新型交通工具的引進 D.持久抗戰形勢的發展27.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接見非洲代表時,明確指出整個非洲的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反對資本主義,不是建立社會主義;強調非洲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斗爭更有世界意義。其認識( )A.首次突破“一邊倒”的理念 B.蘊含著求同存異的外交智慧C.消弭了中非外交理念分歧 D.打破了美帝國主義孤立封鎖28.20世紀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農村,牲口價格猛漲,原來一匹大牲口不過一千元,小毛驢只賣三四百元。后來一匹大牲口漲價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驢更時興,漲到了八百元以上。這主要是由于( )A.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不再 B.機械化耕作方式推進緩慢C.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29.1979年2月,鄧小平到達美國休斯敦的騎術表演場,欣然接受了美國女騎手送上的牛仔帽并戴在頭上。這一細節引發了世界范圍的熱烈報道。引發熱烈報道是基于( )A.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B.中國釋放出的對外開放信號C.美國摒棄冷戰思維 D.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30.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并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成為中國期貨交易的開端;到1991年7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開業,全國性證券交易市場形成。這反映出( )A.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B.社會經濟結構優化調整C.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 D.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二、材料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時期的“中國”是為區別傳統諸侯國勢力與邊疆各蠻族勢力而提出的概念。其勢力范圍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是作為天下概念之中處于世界中心的中國。士人心目中理想的局面,即“天下大同”,禮樂教化才能真正意義上使蠻夷“歸臣王道”。古代中原王朝以“中華文化圈”為核心,形成了朝貢體系。這種體系強化了“中國”作為政治正統和文化高地的地位。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沖擊使“天下觀”逐步瓦解。甲午戰爭后,梁啟超在《新民說》中首次引入“民族國家”概念,強調“國家思想”的重要性。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將“中華民族”定義為包含漢、滿、蒙、回、藏的統一民族。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概念進一步擴展為全民族共同抗敵的共同體。——摘編自邊云霞、許有劍《從“天下”到“中國”;中國概念的變化和演進》材料二 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構想:“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這就是我們要造成的新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由觀念而成為現實。但對于新生的政權來說,它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塑造新的國家形象,以強化國民對“新中國”的政治認同。如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新的經濟秩序,推行新的社會改革、塑造新的國際形象,以及“新中國”故事的形象化書寫、“新中國”記憶的歷史性塑造等,最終以“合力”的作用,使新政權在建國初完成對國家形象的初步建構,并贏得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同。——摘編自周良書《“新中國”觀念的生成和國家形象的初步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概念內涵的演變,并從政治和思想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在近代發生演變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在建國初是如何實現國家形象構建的。32.[黨報黨刊與時代主旋律]材料 下表1921—1956年中國共產黨黨報黨刊的名稱統計時期 代表性報刊1921—1927年 《中國青年》《青年工人》《青年勞動》《工人周刊》《工人教育》《農民運動》《湖南農民》《勞動與婦女》《中國婦女》等1927—1937年 《紅旗》《瑞金紅旗》《紅旗日報》《紅色中華》《赤色青年》《列寧青年》《蘇區工人》《工農兵》《斗爭》《斗爭先鋒》《戰斗生產》等1937—1945年 《抗戰日報》《抗戰建國》《全民抗戰》《犧牲救國》《大眾文化》《新群眾》《群眾導報》《文藝戰線》等1945—1949年 《解放報》《人民日報》《人民文藝》《人民戰士》《群眾報》《群眾文藝》《新華周報》《新華通訊》《民主日報》《民主青年》等1949—1956年 《黑龍江日報》《云南日報》《河南日報》《浙江工人報》《鐵道工人報》《武鋼工人報》等——據潘祥輝《中國共產黨報刊名稱的歷史演進與內在邏輯》整理黨報黨刊的名稱符號承載著不同時期的“時代主旋律”。從材料中任選一個時期,指出黨報黨刊反映的“時代主旋律”,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列出所選歷史時期,時代主旋律表述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三、綜合題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民國第一大案”的理想與現實材料 1911年11月,原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知縣姚榮澤假意革命,并借機殺害革命青年周實、阮式,后案發。1912年初,上海滬軍都督府都督致電大總統,堅決要求將姚榮澤嚴厲懲罰。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初步了解事件后,回電稱:“民國方新,對于一切訴訟,應采用文明辦法。況此案情節重大,尤須審慎周詳,以示尊重法律之意。擬由廷派精通中外法律之員承審,另選三名通達事理、公正和平、名譽素著者為陪審員,并準許原告與被告兩方聘請辯護士到堂辯護。審訊時,任人旁聽。如此,則大公無私,庶無失出失入之弊。”1912年3月23日,此案在上海南市市政廳正式開審。除3名裁判官外,還有7名陪審員,以及原告律師和被告律師參與庭審。7名陪審員中4人同意對姚榮澤法外施恩,4人還在庭外上書總統袁世凱(當時孫中山已辭職),請求赦免姚榮澤的死刑。最終,法庭判姚榮澤終身監禁。3個月后姚榮澤被特赦出獄。——據付杰、李唐《法治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姚榮澤案:“民國第一大案”的啟示》等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民國第一大案”中的“文明辦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民國初年法治的“理想與現實”為主題,談談你對該案的結果的看法。(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B2.C3.C4.D5.D6.D7.A8.C9.B10.B11.B12.D13.A14.C15.B16.B17.D18.B19.D20.C21.D22.A23.A24.D25.A26.D27.B28.D29.B30.D31.(1)演變:先秦時期“中國”是區別中原與邊疆的概念,范圍在中原,是天下中心;近代“中國”成為民族國家概念,范圍是全體中華民族生活區域。原因:政治:西方列強侵略,“天下觀”瓦解,民族危機加深,需要民族國家概念凝聚力量;思想文化:西方民族國家思想傳入,先進中國人(如梁啟超、孫中山等)傳播民族國家觀念,推動“中國”概念演變。(2)建構:政治上,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政治制度,建立新政治秩序;經濟上,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官僚資本、開展三大改造等,建立新經濟秩序;社會改革上,推行婚姻制度改革等社會新風尚;國際上,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塑造新國際形象;文化上,宣傳新民主主義文化,書寫“新中國”故事,塑造國家記憶。32.示例一時期:1919—1927年。主旋律:中國共產黨號召各進步階級、階層走向聯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推動國民革命運動。闡述:這一時期處于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為了打倒勢力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聯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與國民黨進行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表中這一時期的黨報黨刊多以階級、階層等群體命名,如《中國青年》《工人周刊》《湖南農民》《中國婦女》等,青年、工人、農民等都是國民革命的重要參與力量。以社會階層命名的報刊顯示了這一時期黨報黨刊的重要任務是啟發各階級的覺悟,發動各階層參與革命,促進團結,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推動革命形勢向前發展。示例二時期:1949—1956年。主旋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人民群眾,鞏固人民政權,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闡述:這一時期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迅速建立起地方各級人民政權,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基本框架。為了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加快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工業化建設。表中這一時期黨報命名以“地名十日報”、“職業(階級)+日報(報)”為特征,如《云南日報》《鐵道工人報》《武鋼工人報》等,形成了黨報體系的統一格局。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發展報業作為保障人民民主權利、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以各省名稱命名的日報紛紛創立,有利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工人類報刊的創立,體現了黨對工業、工人的關注,有利于推動工業化建設。(“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33.(1)“文明辦法”:由專門的司法機關獨立開展審判;引進民眾陪審制度;允許犯罪嫌疑人聘請律師;公開審判、宣判。(2)示例一看法:盡管案件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庭審過程促進了近代民主法治觀念的傳播。從結果來看,殺害革命者的舊官僚逃過了法律的制裁,這大大打擊了革命士氣,也損害了新政權的威信。但這次庭審進行了一次近乎理想化的近代法庭審理的演習。南京臨時政府最終選擇公開審理,而不是由軍政府都督或大總統對嫌疑人直接定罪,傳播了孫中山的五權分立思想;組成陪審團、聘請律師、任人旁聽等做法也使上海市民近距離接觸到近代審判模式。尤其是最終陪審團的意見對法庭定罪產生重大影響,這有助于激發國民的民主法治意識。雖然案件最終由于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沒能以法律手段為革命青年“報仇”,但廣大民眾經受了鍛煉,更能認清北洋政府的反動本質,為后來的革命運動及思想解放運動提供了動力。綜上所述,社會進步總是與曲折相伴,朝理想進發需要一代代有志之士接續奮斗。示例二看法:現實證明,當時中國并不具備引進近代理想化的司法制度的條件。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移植西方民主共和政體模式,制定并頒布憲法性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希望借此實現共和理想。但在當時的中國,傳統經濟和社會結構根深蒂固,保守勢力強大,群眾對西方民主法治模式了解甚少,基于這些因素,多數“名譽素著”的陪審員對殺害革命者的舊官僚抱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加之,革命成果在民國建立后不久便被袁世凱竊取,北洋政府并未給予庭審結果以充分的尊重。總之,引進西方理想化的審判制度脫離了當時中國的具體國情,導致殺害革命者的舊官僚逍遙法外,難以起到鞏固革命的效果。(“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