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七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1980年,考古工作者對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層進行了發掘,清理出長方形房址10余座、灰坑30余個,出土磨制石器100余件、陶器200余件,其中3座房址出土了玉錐形器共5件。據此可以推斷,這一時期的三星堆文化( )A.已出現社會貧富分化 B.手工業制作技術世界領先C.與中原地區交流頻繁 D.已具備早期國家初始形態2.戰國時期發展本國文字成為諸侯異政、思想紛紜的主要表現。秦朝規范了語言和書寫方式,建立了一個國家認可的文化體系,把所有從事帝國事務及渴望為帝國服務的人都聯結起來。這有利于( )A.結束列國紛爭政治局面 B.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C.奠定古代政治制度格局 D.確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3.河西魏晉墓中有大量的壁畫,除了出現比例很高的狩獵場面(圖1),還有不少釀醋(圖2)釀酒、溫酒和宴飲場景。據此可知,魏晉時期( )A.個體農耕經濟在西北逐步推廣 B.民族交融推動經濟發展C.少數民族貴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D.邊疆地區華夏認同加強4.安史之亂后,爵位的授予從“非李氏不王”到加封異姓,宰相人數再次變為十幾人乃至二十幾人,任期多變,頭銜多變,如變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機務”、“參掌機密”、“參知政事”等。這表明( )A.君相斗爭異常激烈 B.藩鎮割據邊防空虛 C.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D.統治策略適時調整5.北宋雖有不準遼朝商人私下赴宋經商的禁令,但實際情況是“北界甚有人戶衷私興販”。宋朝商人、河北沿邊州郡的百姓同樣潛入遼境“私相貿鬻”,用糧食、布帛等換取皮裘之類的畜產品。這表明北宋時期( )A.邊境互市貿易活躍 B.榷場貿易適應雙方邊民需要C.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D.經濟互補促進民間貿易發展6.據有關記載,萬歷三十二年,糧價為每石值銀6錢5分。萬歷四十三年,河南正兌米折價為每石值銀9錢5分。天啟四年,官府米價為每石值銀8、9錢。崇禎五年,上海米價為每石值銀1兩。崇禎十二年米價升到每石值銀1兩8、9錢。這反映了當時( )A.人口膨脹迅速引發糧食危機 B.農業多種經營沖擊原本經濟秩序C.外國白銀大量流入廣泛流通 D.一條鞭法賦役征銀影響糧食價格7.1861年11月,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 主張“盡心和議”,受到了外國列強的歡迎和支持。1862年2月,清政府就宣布對東南地方官“借師助剿”“不為遙制”。英法兩國公使聲稱,“情愿幫助官軍剿賊,并派師船駛往長江,協同防剿”。這可用來解釋( )A.中國邊疆危機的日益嚴重 B.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太平天國走向失敗的原因 D.中國早期現代化嘗試的起步8.《江西第一次全省農民代表大會宣言》中提到,“幾千年來被壓迫被剝削被輕視的我們,此次因組織了農民協會,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點——南昌,開我們……第一次代表大會”,“江西農民久受軍閥壓迫,一旦聞革命軍到來,即出死力幫助”。此次大會召開期間( )A.中共一大召開后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 B.國共合作揮師北伐C.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D.清朝統治土崩瓦解9.人民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后的第一年內,解放軍在各個戰場沉重打擊進犯之敵,俘虜敵軍67.7萬人,繳獲各種炮6100余門,坦克36輛,繳獲和擊毀敵飛機60架,艦艇19艘。這( )A.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B.摧毀了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C.得益于《論聯合政府》的指導 D.反映了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10.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認為“賣命不賣姓”。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 B.推動了“一五”計劃的開展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D.促進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11.羅馬法規定:如果在遺囑人死亡時留有遺腹子在后續財產繼承環節,遺腹子作為遺囑人的自然繼承人或者法定繼承人,有權針對遺囑提出“不合義務之遺囑”的指控。這表明羅馬法( )A.注重法律的程序正義 B.保護私有財產權不可被侵犯C.具有形式主義的特征 D.蘊含尊重生命的自然法精神12.1602年,荷蘭的大商人集股組建了新型的海外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公司從政府那里得到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廣闊區域的貿易壟斷權,公司有權代表國會對外宣戰、招募軍隊、在殖民地發行貨幣和任命官員等。該公司的組建( )A.說明荷蘭長期控制著世界航海霸權B.體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新型經營方式C.便利了工業革命后商品輸出的需要D.表明荷蘭民眾通過物資援助其他國家13.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災害、戰爭頻發 B.土豆等新物種的種植及普及C.歐洲大規模海外移民 D.工業革命后優質化肥的推廣14.20世紀30年代初期,蘇聯積極引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數百家企業參與國內高爾基汽車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第聶伯河水電站等重大工程建設。同時,還允許外資通過租讓制參與國內石油和礦產開采。蘇聯的上述措施( )A.維護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B.體現了新經濟政策的開放精神C.改善了經濟結構失衡問題 D.緩解了斯大林模式帶來的困境15.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歷次經濟危機中,美國失業者絕大多數是黑人和非熟練工人等藍領體力工人。80年代開始,白領工人失業人數不斷增加,到90年代中期,白領工人的失業人數比藍領工人多出數萬人乃至十余萬人。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國家”弊端初步顯露 B.社會民權運動的頻發C.科技革命引發產業結構轉變 D.經濟“滯脹”問題加重二、材料題16.在從“民族振興”到“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學校體育工作發揮著獨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洋務派興辦的洋務學堂,一般都開設體育課。天津水師學堂“學生入堂,慮其或失文弱,授之槍,俾習步伐;樹之桅,俾習升降”。《光緒政要》載:“蓋自開堂以來,一日間中學西學文事武事,量晷分時,兼程并課。”學校的正式體育課,包括擊劍、刺棍、木棒、啞鈴、足球、跳欄、跳高等項,此外還有游泳、滑冰、平臺、木馬、單雙杠及爬山運動等。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級各類學堂均開設“體操課”,小學每周三小時,中學二小時,高等學堂三小時。章程還對各級學堂體操課的內容、目的作了具體的說明。——摘編自崔樂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等材料二 陜甘寧邊區政府明確規定學校“課程內容都以抗戰為中心教材”,要求體育教學必須與軍事化相結合。“要求行動軍事化——集會、解散迅速,在山野、田間隨時隨地可以上課……”“加強軍事學習——如爬山、賽跑、擲手榴彈、射擊、野戰、刺擊技術、防空防毒演習等。”邊區學校體育盡管基礎較差,但都能堅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延安保小的象棋、跳棋、對角棋、老虎棋等棋子都是同學們從延河邊撿來的石頭、小圓球、石塊磨成的。邊區學校體育不是少數人壟斷的選手體育,每個學生都有享受體育活動的權利,人人參加體育活動,讓體育在學校普遍化。——摘編自黨挺《延安體育之研究(1935—1948)》材料三 1949年10月,在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朱德指出:“現在我們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的利益服務。”1979年,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確立了學生堅持“三好”的方針,即正確處理好德、智、體三者之間的關系。同年,國際奧委會執委會通過《名古屋決議》,中國體育正式合法地進入國際體壇。各級體委在大中城市推進建立由基層運動隊(中小學)、普通業余體校、重點業余體校和優秀運動隊層層銜接的青訓體系,以激發中國體育發展活力。——摘編自張守冬、王朝軍《中國共產黨百年體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學校體育教育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延安時期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意義。(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79年前后新中國學校體育教育理念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美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德雷爾在《戰時中國:1901~1949》一書中,將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前中國本土對日作戰定義為“抗戰”,而僅將1941年之后的階段納入“二戰”范疇。法國歷史學家亨利·米歇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著述中將二戰史敘事集中于歐洲和太平洋戰場,淡化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地位。阿諾德·湯因比、約翰·基根等西方著名歷史學家在諸如《國際事務概覽·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史》《二戰始末》等著作中對中國即便有所提及,也只是一閃而過,且描述方式多有負面傾向。英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英國《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均明確第二次世界大戰始于1939年。——整理自利德爾·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提煉材料中西方學者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達清晰。)三、綜合題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東漢末年至魏晉之際,北方兵連禍接,以及由此造成的饑饉、瘟疫等,使北方士民紛紛背鄉離井。遷移的主要路線有二、一是由關中流入長江中游的荊、襄一帶,然后或渡江南下,或西奔入蜀定居于成都平原;另一支則直接從中原經淮河一線流向東南地區的揚州、杭州,乃至更遠的嶺南地區。其中徐州、南陽為最大的人口集散之地,經常匯集百萬人口。——選編自馬強《魏晉之際人口遷移與江南經濟的開發》材料二 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下南洋”,是近代中國人海外移民的高潮。早期進入南洋的華人為了生存到苦力行業做活,曾有人說過當時的狀況“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作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成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于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印尼加里曼丹島山口洋市的田野調查也說明,山口洋有20多萬人,60%是華人,他們大多是廣東汕尾市客家人的后裔,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客家話甚至成為當地的流行語。每年正月十五、當地都會舉行諸神大游行活動。由于當地神廟眾多,山口洋市也被稱作“千廟之市”。——摘編自陳秋沛《淺析晚清下南洋中華人對南洋的影響》材料三 早期資本主義時代的人口國際遷移的流向是由宗主國向殖民地的遷移,20世紀60年代后國際移民的主流是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遷移,發達工業化國家成為國際移民的首選國。1973年油價上漲后,大批勞動力迅速流向中東。1975年,中東地區的外籍工人達200萬,1985年,有320萬亞洲人在海灣國家做工,其中200萬以上在沙特阿拉伯。全球經濟所締造的統一國際勞動力市場在新移民的呼應下應運而生,兩者互動的結果是使新的全球勞動力市場不斷累積且充滿活力。——摘編自王希恩《當代族際人口流遷與民族過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東漢末年至魏晉之際人民遷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其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分析“下南洋”帶來的影響。結合所學,舉兩例說明華僑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二戰后全球勞動力的主要流入地,并簡評現代國際人口遷移。參考答案1.A2.B3.B4.D5.D6.C7.C8.B9.A10.A11.D12.B13.B14.B15.C16.(1)特點:政府高度重視;軍事色彩濃厚;學習西方近代體育(或內容豐富、覆蓋面廣、體操課地位突出);制度化發展。(2)意義:提升了學生的政治覺悟和軍事技能,適應了民族革命戰爭的需要;培養和弘揚了艱苦奮斗精神,支持了抗日根據地建設;為新中國學校體育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3)變化:從增強體質,保衛祖國,關注國內體育事業到全面發展,激發活力,關注參與國際體育事業。原因: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性偉大轉折;改革開放為中國體育體制改革提供了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中國體育重返國際體壇;對體育教育規律認識更為全面深刻。17.示例:西方學者刻意淡化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重大貢獻。這些觀點是錯誤的。首先,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早開辟且最持久的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在中國。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從而揭開了二戰的序幕,中國局部抗戰也由此開始。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這也成為二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戰,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抗戰歷時14年之久,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大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同時也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直至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其次,二戰是法西斯國家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展開的全球性戰爭。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標志著二戰的全面爆發。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二戰隨即發展到全球階段。其間,中國戰場長期牽制日本主力,從戰略高度有力配合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秩序的塑造,先后參加或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開羅會議與《開羅宣言》、聯合國等相關活動,為盟國間的合作及重構戰后世界秩序作出了重大貢獻。綜上所述,世界大戰的起點在中國,中國以巨大犧牲為代價,為人類和平與正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西方學界對中國抗戰的淡化,本質是“歐洲中心論”、冷戰思維、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等共同作崇的結果。這一態度,嚴重偏離了歷史事實的整體性與客觀性,無助于全面、深入把握二戰的歷史脈絡及其深遠影響。18.(1)特點:被迫移民;遷移方向以東南為主;遷移人數多(規模大)。影響:促進了江南開發(或答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推動了山區少數民族逐漸與漢族交融(民族交融);為后世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2)影響: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舉例:抗戰期間,海外華僑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華僑青年回國參戰;國外華僑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第一屆全體會議,籌備新中國。(3)流入地:西歐、北美等發達地區;中東產油國簡評:對遷入國:現代國際人口遷移使高級科技人才流入遷入國,為遷入國節省了大量的教育與培訓開支,促進了遷入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也引發了文化沖突等社會問題。對遷出國:移民寄回母國的匯款增加了遷出國的外匯和投資能力,但也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流失,不利于自身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世界:促進了全球人才資源的交流學習,推動知識和技術在全球傳播,促進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可能加劇全球發展不平衡,人才集中在發達國家手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從三個角度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評價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