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3級高二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題
考試時間:75分鐘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龍山文化時期,人們發明了安柄使用的石鐮和蚌鐮等新農具,可以把原來摘取禾穗改變為連稈收割。部分地區出土的收刈工具如石刀,不僅數量多,而且還有所改進,一般都加寬加長,刃部更加鋒利。由此可知,龍山文化時期()
A.精耕細作農業形成 B.原始農業已經出現
C.階級分化現象初現 D.經濟發展水平提高
2.《尚書商書·盤庚》中記載“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咨胥怨”。盤庚面對商王朝“五代九王”統治混亂、水災頻發等危機,通過占卜、動員、威懾等方式克服了反對意見,終于遷都于殷,實現了商王朝的中興。此舉()
A.擴大了商王的直接控制范圍 B.確立了商王獨尊的絕對權力
C.穩定了商代的社會政治秩序 D.規范了商王室王位繼承秩序
3.《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梁惠王對當時社會現象發牢騷問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這說明戰國時期()
A.區域間販運貿易日漸興盛 B.政策調整加速了社會流動
C.小農經濟沖擊了等級秩序 D.兼并戰爭引發大規模移民
4.秦朝末年,陳勝、吳廣以“大楚興,陳勝王”為口號,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揭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在這場歷史巨變中,最終來自楚地的項羽和劉邦,成為最高統治權的角逐者。經過楚漢戰爭,劉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據此,以下推斷合理的是()
A.秦統一后未能有效實現國家文化心理的統合
B.秦朝在原楚國地區的統治比其他地區更殘暴
C.知人善任是劉邦最終獲取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D“楚”成為秦末凝聚所有反秦勢力的文化符號
5.如表為文獻對先秦至兩漢時期儒生區域分布狀況的記載。這一變化表明()
文獻 記載內容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共列錄先秦時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齊魯人四十五人,約占58.44%
《史記儒林外傳》 共列錄西漢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齊魯人二十八人約占71.79%
《漢書儒林傳》 綜合西漢一代著名儒生的區域分布,齊魯人占45.60%
《后漢書儒林列傳》 東漢著名的儒學學者,齊魯人約占36.36%
A.儒生數量總體不斷下降 B.齊魯地區儒學發展衰微
C.儒學傳播范圍逐漸拓展 D.兩漢時期儒學受到沖擊
6.北朝時期,一些軍事將領相互聯姻,形成關隴集團,集團內部包括鮮卑貴族上層元、長孫、獨孤諸族,也包括過去北方的門閥,如京兆韋氏、弘農楊氏等,還有遷徙到關隴地區的河東門閥,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關隴集團的形成()
A.成為九品中正制的根基 B.保證了北方的長期穩定
C.加劇了南北政權的對立 D.順應了當時的歷史趨勢
7.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主要與信仰、巫術及鬼神崇拜相關。到唐代,民眾踏青郊游、聚會飲宴逐漸成為這些節日的重要內容。這反映了唐代()
A.庶民的社會地位提高 B.民眾重視現世生活享受
C.商品經濟占據優勢地位 D.節日的信仰色彩消失
8.唐代宗時,中央置樞密使,并以宦者為之,負責“宣傳機密詔奏,承受表奏,于內中進呈,若皇帝有所處分,則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學士”,但為臨時性機構。至德宗時逐漸制度化,其長官也被授予“掌機密”“知樞密”“典樞密”等銜。唐代樞密使的演變()
A.得益于封建專制皇權的強化 B.反映了君權遭到宦官的侵奪
C.推動了國家權力中心的轉移 D.提高了中樞機構的運轉效率
9.安史之亂后,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唐政府先后出臺了許多新的稅收項目,使賦稅制度越來越混亂。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在宰相楊炎的建議和推動下,對國家稅收體制做出重大調整。調整后的制度()
A.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B.征稅主要標準從財產轉為人丁
C.增加了稅收名目 D.以均田制為基礎
10.兩漢時期沒有具體的個體”或“個人”觀念,有的只是慈父“孝子”“仁君”“忠臣”等“角色化”的對“人”的代稱。魏晉時期人們直接回到作為個人的“人”的內心之中,審視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這一變化說明()
A.門閥政治影響力弱化 B.佛道思想融入了儒學
C.儒家倫理受到了挑戰 D.地方教化已出現扭曲
11.北宋初年汴京城中有賣筆者,“其筆甚大,全用勁毫,號散卓筆,市中鬻者,一管百錢”,相比之下糧價“都下粟麥至賤......斗值十錢”。此類現象在當時社會并不足奇。這反映出宋代()
A.科舉制豐富了市民生活 B.治國理念沖擊社會生活
C.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有限 D.理學日漸成為主流思潮
12.下圖為元帝國構建示意圖。據圖可知,元朝()
A.行省制是對中央行政制度的創新 B.邊疆治理呈現與內地差異化特征
C.實行中書省總領全國軍務的制度 D.蘊含了多元統一的國家治理智慧
13.元代時,稅糧以江南諸府為最,每年漕運東南之米數百萬石。1297年,江南諸道御史大夫徹里認為“江浙稅糧甲天下”。這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
A.經濟地位日益重要 B.經濟出現轉型趨勢
C.商品經濟不斷發展 D.賦稅負擔逐漸加重
14.如表是宋代學者關于當時體育運動的論述。他們意在通過發展體育運動()
內容 人物
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 司馬光
君子之射,以中為勝,不必以貫革為勝。 張載
夫學之有射圃,非曰不忘武備也,蓋將以養德焉。 朱熹
A.改變積弱現狀B.推動軍事發展 C.滲透道德教育 D.提升人民體質
15.明之閣臣即使有理想,有主張者,也必須先勾結宦官不可,否則一切政事都受到宦官阻梗,不能上達皇帝,如張居正為一代能臣,其任首輔時亦要密結司禮太監馮保,才能策動當時的政事。據此分析明朝()
A.宦官制約閣臣強化皇權 B.宦官專權導致政治黑暗
C.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宦官權力比閣臣大
16.雍正年間,皇帝在《朱批諭旨》自撰前言中強調“耳目不廣,見聞未周,何以宣達下情,洞悉庶務?”鄂爾泰雖是雍正最寵信的重臣之一,但雍正在給鄂爾泰之侄鄂昌奏折的朱批中告誡:“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爾泰亦不必令知。”據此可知,密折制()
A.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徑 B.強化了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C.標志古代官僚體制的完善 D.使皇權專制達到了頂峰
17.清代《帝京景物略》記載:“正陽門外西河沿,街南多糧坊,商販自通州漕運抵此;街北則茶樓酒肆鱗次,夜夜燈火如晝。其東巷專營皮貨氈毯,西巷匯聚南北藥材,四方客商各趨其市。”這反映了當時()
A.長途貿易的興盛 B.工商業市鎮繁榮
C.專業化市場的發展 D.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18.明末文人對江南才女的言論統計表(部分)
人物 作品 觀點
李贄 《答以女子學道為見短書》 余竊謂,欲論見之長短者,當如此,不可止以婦人之見為見短也
趙世杰 《精刻古今女史》 海內靈秀,或不鐘男子而鐘女人。其稱靈秀者何?蓋美其詩文及其人也
陳兆侖 《生秋閣詩序》 誠能于婦職余閑,瀏覽墳素,諷習篇章,因以多識故典,大啟性靈,則于治家相夫課子,皆非無助
該表說明當時江南地區()
A.經濟發展沖擊了思想界 B.民主啟蒙思想已經萌發
C.程朱理學地位出現撼動 D.女權運動有實質性突破
19.《南京條約》簽訂后,道光帝、耆英等以為通過進一步與英涉”便可換取所謂“萬年和好”,于是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同時,認為給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國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這反映了()
A.民族危機下救國方案的探索 B.統治階層試圖重構國際體系
C.對外關系漸向近代外交轉型 D.晚清政府缺乏民族國家意識
20.晚清時期“天朝上國”觀念盛行,多數士大夫對西方認識膚淺。但郭嵩燾在《使西紀程》中,詳記西方政、經、文等情況,肯定西方議會、選舉,認為西方富強源于政文先進,不止在技術。據此可知,當時()
A.清政府已全面西化 B.西方民主廣泛傳播
C.傳統華夷觀念徹底摒棄 D.部分人士深化對外認知
21.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曾評價道:及時締結的1895年6月20日條約,法、俄的影響在北京得到牢固地樹立,這真正地開辟了我們殖民政策史的一個新紀元。這里的新紀元反映了()
A.西方國家加大了對華資本輸出 B.法國占據侵華格局的優勢
C.三國干涉還遼取得了勝利 D.中華民族的覺醒得以真正實現
22.錢穆曾指出,“清儒考證之學,盛起于吳皖而流衍于全國,獨湖湘間被其風最稀”。在維新運動中,湖湘之人更關心經濟、民政、吏治等實際問題,積極修建鐵路、開辦學堂、創辦報刊。據此可知,湖南省維新運動()
A.以改善民生為核心內容 B.源于維新思想最先萌發
C.促成戊戌變法條件成熟 D.重視解決社會實際問題
23.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公布的國歌稱“亞東開發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山河普照......”此歌詞體現了()
A.推翻腐朽清朝政府的民眾意志 B.用西方思想改造傳統儒家文化的趨向
C.實行民主共和的時代精神 D.把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24.民國初年,由于結社合法化,加之內閣政治前景的展現,各色各樣的政黨大量涌現。這體現出當時()
政黨名稱 代表人物及人員構成 活動
統一黨 張謇、蔡元培;光復會、立憲派、舊官僚等 被袁世凱用金錢拉攏;張謇提供資源
共和黨 黎元洪;舊官僚、立憲派等 合并統一黨等團體,聯合民主黨組成進步黨,與袁世凱政治結盟
民主黨 梁啟超;立憲派、舊官僚等 與共和黨、統一黨合并為進步黨,梁啟超輿論造勢
A.同盟會的政治分裂 B.士紳壟斷國家權力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政治轉型的復雜性
25.下表所示是《新青年》刊發的文章的分類統計情況。這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
類型 篇數/ 篇 主要關鍵詞 主要涉及的話題
政治 文化 174 政治、社會主義、勞動 民治、歐戰、外交、革命、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等
哲學 思潮 285 馬克思、哲學、人口 孔子、老子、莊子的思想哲學,國外哲學家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科學問題以及勞工問題,等等
社會教育 174 青年、女子、勞動 青年和女子問題、男女問題、人口問題、勞動和工人問題等
語言文學 510 文學、改良、戲劇 文學和戲劇的革命與改良、白話文、世界語、注音字母、漢字筆畫等
A.已成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力軍 B.肩負思想啟蒙與社會改革重任
C.努力調和新舊文化之間的沖突 D.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奮斗目標
26.在19世紀的西方“勞動者”指的是產業工人。1920年在上海發起的中華勞動公會的宣言中則指出:“我們中國人對于“勞動”二字的觀念很不明了.......這“勞動”二字是包含勞
力、勞心兩類的人,如像醫生、教員、新聞記者以及公司工廠充當雇員的人皆是勞動家,和作苦工的人是一樣的。”這反映出民國初知識界()
A.探索改造社會的新路徑 B.開始反思西方文明弊端
C.普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D.要求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7.據如表可知,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軍事與債務支出統計
年度(年) 金額(百萬元) 占總支出的比重(%)
1929~1930 445 82.7
1930~1931 602 84.1
1931~1932 574 84.0
1932~1933 531 82.3
1933~1934 617 80.3
A.官僚資本膨脹B.注重經濟建設 C.面臨財政危機 D.積極準備抗戰
28.1933年2月,蘇區的對外貿易局設在增設的政府機構“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下,后來還在福建省、江西省各縣設立了外貿分局,在重要口岸設立了采購辦事處,拓寬水陸貿易通道。蘇區此舉()
A.出于民族危機導致的經濟困境 B.利于擴大蘇維埃政府群眾基礎
C.提升了蘇區的基層治理水平 D.促使國民政府實施經濟封鎖
29.1941年,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黨外人士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提案,經民主討論后被采納。邊區政府還定期召開軍政民代表大會,討論軍事部署與根據地建設。這些做法()
A.贏得了國內各黨派的擁護 B.踐行了革命統一戰線原則
C.擴大了邊區統一戰線的范圍 D.強化了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
30.1948年,西北局編印的《黨員課本》中,所附入黨誓詞為“誓為共產主義,堅決奮斗到底。密切聯系群眾,不斷努力學習。實行黨的政策,服從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倘有違反行為,愿受黨的處分。”這一誓詞()
A.展現了解放戰爭時期的需求 B.開創了入黨宣誓的歷史
C.促進了農民黨員的增加 D.加速了戰爭戰略反攻的到來
二、材料題(本題包括3小題,共40分,均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
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西周時代的喪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稱為“族墳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買賣,而是由專門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歷代國君,也陪葬關系密切的大貴族。《周禮》記載“先王之葬居中”“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
-摘編自李如森、劉云偉《試論戰國族墳墓制度的崩潰與衰亡》
材料二秦始皇帝陵一陵獨尊,占地規模十分巨大,陵區甚至達到五十多平方千米,過去是無力營建這種規模墓葬的。同時,寢殿、便殿、陵邑等附屬設施也遠較過去完備。
-摘編自趙化成《從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漢“獨立陵園制”的演化軌跡》
材料三北魏以來,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弧方形墓為主,這種墓早期集中于鮮卑族生活地區,后來逐步擴散開來。在這些墓葬的隨葬品中,有時會有一些稀罕的物件,比如北周李賢墓就出土了來自中亞巴克特里亞的鎏金銀瓶和伊朗風格的玻璃器。
-摘編自倪潤安《西魏北周墓葬的發現與研究述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墓地形制的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始皇帝陵形制形成的背景。(7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稀罕的物件”出現在北朝墓葬中有關的歷史現象,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墓葬形制變化的認識。(3分)
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創立新營制,仿照西法編練淮軍。1862年,淮軍組建洋槍隊;到1868年8月“剿捻”結束時,淮軍全部更換洋槍,率先完成向熱兵器的過渡。19世紀80年代,李鴻章將淮軍中的長夫(軍隊中長期征用的民工)發展為工兵,淮軍增加了一個新兵種。至此,淮軍已基本建成步、騎、炮、工等多兵種合成軍隊,這在中國兵制編制上是一個突破。李鴻章的國防思想是以海防為重心,淮軍主力部隊承擔陸上防務。淮軍與北洋海軍相配合,建立起以環渤海防御圈為核心的近代國防體系。淮軍作為清朝國防軍的主力,在反侵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摘編自于昊《淮軍與近代國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國陷入軍閥混戰,軍隊淪為私人工具。中國共產黨從南昌起義(1927年)開始創建人民軍隊,提出“黨指揮槍”原則。土地革命時期,紅軍以游擊戰為主要戰術,依托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模式。古田會議(1929年)確立軍隊思想建設原則,強調軍隊為革命服務的性質。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與國民黨合作抗日,從游擊戰向運動戰過渡。同時,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系統闡述游擊戰與正規戰結合,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從游擊戰轉向大規模陣地戰,建立起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級體系。
-摘編自黃玉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簡史》
材料三改編之初,新四軍主要立足江南尋求東向發展。在發展華中過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東南局對新四軍發展方向問題發生分歧,在實際斗爭中形成以蘇北為重點的發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準備讓新四軍西向河南發展,但因敵情變化被迫終止。8月,華中局再次提出西向發展,中共中央考慮到國共關系而沒有批準。1942年,基于抗戰勝利的預期和掌握山東的需要,劉少奇要求新四軍向山東發展,但因華中形勢困難未能實現。1944年,為配合美軍登陸杭州灣計劃以及爭取戰后政局先機,中共中央布置新四軍向西、南兩個方向發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為以東南為主。
-摘編自黃志高《抗戰時期新四軍發展方向的選擇與調整》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淮軍在晚清發揮的作用。(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特點。(5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抗戰時期新四軍華中抗戰的意義。(3分)
33.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框架(部分)
大一統的一元行政 “要在中央”、國家統一是我國古代大一統國家治理理念和治理體系的關鍵要素。
選賢任能 選用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是國家治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治安中國”與“華夷一家” 邊疆與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統國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編自卜憲群《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
圍繞上述材料中內容,選取中國古代史的一個時期,就該時期的國家治理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
2023級高二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答案
歷史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A C D B A A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C A B C A D D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C D B A C B D A
31.(1)特點:反映宗法分封體制;受井田制影響;等級色彩濃厚。(1點2分,2點3分,3點4分)
(2)背景: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封建經濟的發展;皇帝獨尊理念的影響。(1點2分,2點4分,3點6分,4點7分)
(3)歷史現象:中外交流。認識:墓葬制度是一定時期社會發展的反映;墓葬制度隨時代發展而變化。(點1分,共3分)
32.(1)維護了清朝統治,延緩了清王朝的衰亡進程;率先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裝備,建立了新兵種,推動了軍隊近代化;淮軍與海軍配合,建立了近代國防體系,提升了清朝國防能力。(6分)
(2)明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思想建軍與政治建軍相結合;呈現出軍隊性質的革命性與人民性;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利益;擁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雄厚的群眾基礎。(1點1分,共5分)
(3)意義:配合了其他戰場的抗戰活動;沉重打擊了日偽政權的統治;在華中敵后堅持抗戰,大大振奮了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1點1分,4取3,共3分)
33.示例一
觀點:西漢加強鞏固大一統措施。
論述:西漢時期,國力強盛,消除了地方勢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西漢初年推行郡國并行制,在西漢初年起到了維護中央集權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王國問題突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逐步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漢武帝實行內外朝制度,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權力,推行察舉制,刺史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了文化的統一,有利于維護自身統治。在邊疆問題上,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采取軍事管轄,擴大了漢的版圖。總之,漢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示例二
觀點:唐朝通過多種舉措實現了有效的國家治理,推動盛世局面出現。
論述:唐朝時期,政治上強化大一統行政:唐朝前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分工又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國家政令的統一推行,維護了大一統局面。地方上,在州縣兩級制基礎上,設道作為監察區,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保障了中央對地方治理的有效性。人才選拔上,選賢任能,完善科舉制度,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打破門第限制,為國家選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員。這些人才來自不同階層,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治理能力,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他們為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民族治理華夷一家”,唐朝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稱為“天可汗”。在邊疆地區,通過設立都護府、都督府等機構進行管理,如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有效管轄邊疆地區。同時,采取和親、冊封等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民族的友好交流與融合,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為國家的安定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綜上所述,唐朝在政治、人才選拔、民族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實現了國家的有效治理,鑄就了大唐盛世的輝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作市| 邯郸市| 正定县| 东宁县| 定安县| 大埔区| 嘉禾县| 宁都县| 泸西县| 黄浦区| 长泰县| 武汉市| 陆河县| 渝北区| 漳州市| 乌拉特前旗| 河间市| 洛浦县| 获嘉县| 江安县| 喀喇沁旗| 平安县| 长海县| 海门市| 驻马店市| 祁连县| 洛浦县| 高陵县| 米林县| 甘德县| 南部县| 得荣县| 慈利县| 霍邱县| 包头市| 潜江市| 清水县| 平阳县| 枝江市| 广西| 辽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