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 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3、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6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薈萃的中心。稷下先生們的宇宙生成思想、陰陽五行思想、物極必反思想、重義輕利思想、禮法兼宗思想,均為后世學者所繼承弘揚。其所創造的各種概念和范疇,也為后世學者長期沿用并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由此可見,稷下學宮A.為百家爭鳴局面興起創造了條件 B.促進了教育體系的日益繁榮C.推動了中華思想文化的形成發展 D.為齊國爭霸培養了各類人才2.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建成的功德窟,其中的父母恩重經變是依據東土僧人所撰的《父母恩重經》繪制。而南宋時期大足寶頂山大佛灣的石刻父母恩重經變,生動地再現了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辛勞情景。這反映出當時A.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和技術進步 B.佛教與中原本土儒家思想的合流C.佛道思想的并用有助于社會教化 D.外來宗教強烈沖擊本土儒學地位3.記載史詩《吉爾伽美什》的不同版本泥版,不僅發現于美索不達米亞,還發現于敘利亞、利凡特和安納托利亞等地;史詩還被翻譯成許多語種,如赫梯語、胡里語等。這說明《吉爾伽美什》A.是研究兩河流域史的唯一史料 B.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史詩C.所產生的影響的范圍較為廣泛 D.能證實楔形文字的創造過程4.印歐人沒有掌握農業種植技術,只能靠捕獵為生,尋找食物成了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游牧和遷徙成為印歐人最顯著的特征。從材料可以看出印歐人遷徙的根本原因是A.食物的缺乏 B.為獲得更多財富C.軍事實力強大 D.游牧的生產方式5.19世紀40-70年代,大量“契約華工”輸入拉美地區,后定居當地,逐漸形成華商階層。在聚居區,經營小商品和手藝,辦華人學校、報紙,也介紹居住國文化習俗。據此可說明,華工群體A.促進了地區文化的交流碰撞 B.改變了當地的商業經營模式C.推動了拉美主流文化的形成 D.建立了社區基層的管理方式6.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的凸釘裝飾玻璃碗屬于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制品,其凸起的凹球面裝飾在薩珊時期的伊朗高原曾頗為流行。類似的玻璃器在朝鮮、日本等地亦有發現。這可用于印證A.北周與薩珊王朝存在朝貢關系 B.古代商貿活動促進了文化傳播C.薩珊王朝玻璃制造業技術成熟 D.東亞區域文明整合度相對較高7.長期以來,歐洲人熱衷于來自中國的絲綢、織錦等紡織品和工藝,印有中國特有圖案的“華托裙”成為很多歐洲貴婦喜愛的服飾。到18世紀中期,中國服飾裝扮的化裝舞會一度成為歐洲大眾的時尚活動。這種現象A.源自生產技術的革命性進步 B.反映出商品流動伴隨著文化傳播C.是啟蒙思想得到普及的結果 D.折射出歐洲對于工藝技術的渴望8.美國學者梅天穆提出“成吉思汗大交換”的概念,認為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世界帶來空前的流動,包括物產、人口、文化和疾病的傳播,是“全球化”的源頭。這一觀點A.揭示了全球聯系真正的歷史起源 B.全面肯定了蒙古帝國的歷史貢獻C.否定了西歐開辟全球航路的功績 D.肯定了蒙古西征促進了世界交流9.1926年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已經 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 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亞洲本身都變了”實際是指亞洲地區A.西方殖民體系解體 B.新興國家現代化建設C.民族解放運動發展 D.列強爭奪殖民地加劇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增加了線性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遺產三種遺產項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如表所示,我國有多項遺產列入。這遺產種類 中國入選的典型代表線性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記憶遺產 清代科舉大金榜、《本草綱目》、南京大屠殺檔案、甲骨文……A.維護了文化遺產的民族性與多樣性 B.體現了中國文化領先世界C.展現了中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性 D.體現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11.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貴族墓葬中發現,陶質酒器爵、盉與玉璋、青銅鈴等形成較為穩定的禮器組合,同一文化階段(如三、四期)的墓葬中,其數量、擺放位置高度規范,另伴有豬下頜骨等動物犧牲。這表明二里頭社會A.形成禮制雛形 B.產生階級分化C.依賴農業經濟 D.盛行圖騰信仰12.隋文帝時,突厥突利可汗歸附,隋冊封其為啟民可汗。大業三年(607年),啟民可汗率部眾至隋煬帝行在榆林朝覲,“上表謝恩”“跪伏甚恭”,并請求“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煬帝雖未完全應允其改服易俗的請求,但設宴厚賜,給予其極高禮遇。這折射出隋朝A.實現了對突厥地區直接管轄 B.積極推動漢文化認同C.開創了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 D.羈縻懷柔的邊疆策略13.宋元時期,松江府“土宜種棉,民習紡織”,至元代“栽花(棉花)者多,種稻者少”,形成“紡織不止鄉落,雖城中亦然”的局面。同時,湖州農戶“以蠶桑為歲計”,富戶“育蠶有至數百箔”,導致“田疇少,民惟種桑販葉,租賦仰給商賈”。這反映出宋元時期A.政府大力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 B.工商業市鎮在全國普遍興起C.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 D.棉紡織技術得到革命性發展14.明永樂年間,滿剌加(今馬六甲)國王數次親率使團來華朝貢,受到永樂皇帝隆重接待。明朝授予其國王印誥,并遣使護送歸國。滿剌加國王還曾請求明成祖封其國山,成祖賜名“鎮國山”,并親撰碑文立碑于山上。據此可知,明朝與滿剌加的交往A.強化了以明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 B.推動了明朝外交方式的轉型C.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的民間貿易 D.推動了儒學在東南亞的傳播15.以下是1870-1905年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統計表(單位:億海關兩)。影響對外貿易總值變化的因素有年份 1870 1875 1881 1884 1888 1892 1899 1900 1905貿易總值 1.21 1.40 1.66 1.43 2.17 2.38 4.61 3.70 6.75①清政府政策的調整 ②朝貢貿易的發展③歐洲列強無暇東顧 ④對外戰爭的影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辛亥革命時期,上海等地出現了女子北伐隊等團體。她們雖以“追蹤前代女軍人事業”為號召,但當她們在宣言中疾呼“專制必除,共和之政必建,滿清之焰必摧,漢族之光必復”時,其追求已遠超古代女將的功業。這主要反映了A.女性政治地位迅速提升 B.反封建專制的時代要求C.政治變革推動習俗演變 D.婦女成為反清核心力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親臨洛陽賑災,目睹糧食供給不足的現象,便有了打通南北河道的初步構想,與此同時,隋朝也面臨著東北方高麗政權以及北方、西北方突厥勢力所帶來的邊境壓力,亟需建立強大的軍事后盾。除了上述原因外,隋煬帝本人對江南美景的向往也推動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的誕生有其必然性。-摘編自閆春偉《隋煬帝時期大運河對南北經濟的影響研究》材料二元代漕運管理機構設置受到漕運路線的影響,通惠河開通后的第二年,設置了通惠河運糧千戶所,專門掌管通惠河的運糧,不同河段還有不同的“都漕運司”管轄,相互“交割”,責任明確,確保漕運的暢通。此外,每年十二月,戶部還會根據是否完成漕運額數,對漕運官吏進行考核。—摘編自鐘行明《元明清大運河管理制度的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朝運河開鑿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完善運河管理制度的具體措施和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甲午戰敗后,“實業救國”思潮勃興。張謇提出“父教育而母實業”,主張以實業滋養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他以南通為試驗田,創辦大生紗廠等企業,構建了“實業—教育——慈善”三位一體的地方自治模式。同時,清政府設立商部、頒布《公司律》,試圖將民間資本納入國家主導的工業化軌道。這種模式既借鑒了西方工業文明,又依托傳統鄉土資源,被時人視為“以中國方法解決中國問題”的路徑探索。————摘編自章開沅《張謇傳》材料二《辛丑條約》簽訂后,實業救國的局限性逐漸顯露。嚴復在《原富》按語中指出:“民力已墮,民智已卑,民德已薄,雖有富強之政,莫之能行。”20世紀初,梁啟超以《新民說》為題,連篇累牘地寫了大量文章,痛陳中國國民性的問題,他認為,中國人的第一個缺點是“奴隸性”,甘于忍受暴君異族的統治,不敢起來反抗;第二個缺點是一盤散沙,不團結,只重私德,不重公德;第三個缺點是“民智低下”“智慧不開”,遇事退縮,缺乏尚武精神和進取氣質。1905年科舉廢除切斷了士紳階層與傳統制度的紐帶,新式知識分子開始倡導“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將救亡重心從物質建設轉向人的現代化。————摘編自楊義根《梁啟超改造國民性構想之評說》(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戰爭后“實業救國”主張的實踐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初救國主張的新變化,并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歷史原因。(8分)19.(教材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蒙古的三次西征,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蒙古西征還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由東向西遷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大批移民自西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他們來自不同地域,說著不同的語言,被稱為“色目人”,意即各色名目的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蒙古西征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摘編自《選擇性必修3》材料二 1960年,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訪問非洲,他不無感慨地說:“變革之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民族意識的這種增長是個政治事實。我們大家都必須承認這個事實,并且在制定國家政策時把它考慮進去。”———摘編自《選擇性必修3》(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產生了那些影響 (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麥克米倫這段話反映了怎樣的政治文化現象 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動力是什么 (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動態載體。在人口遷徙的歷史進程中,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間產生交匯、沖突、融合。圖為人口遷徙、族群、文化三者關系圖。選擇世界近現代史上某一人口遷徙事件或活動,結合圖及所學知識,對這一遷徙加以闡釋。(要求:運用圖所示三者關系及所學知識對這一遷徙進行闡釋;闡釋須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c D A B B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A D c A D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4分)(1)原因:北方糧食供給壓力;邊疆軍事威脅;隋煬帝對江南的向往與統治野心;整合南北經濟,加強中央集權。(6分,答出三點即可)(2)措施:實行分段管理;嚴格責任制度,不同河段漕運官員需辦理“交割”手續,確保運輸環節銜接順暢;實行考核獎懲機制。(4分,答出兩點即可)影響:專業化管理和明確分工保障了漕運系統的暢通,提升運輸效率;加強了對漕運的控制,鞏固了政治經濟統治基礎,強化了中央集權;穩定的漕運制度推動了南北物資交流,帶動沿線商業市鎮繁榮。(4分,答出兩點即可)【評分細則】(1)原因6分,每點2分,能夠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并予以概括。(2)措施4分,每點2分,從材料中提取概括。影響4分,答出兩點言之有理即可。18.【答案】(14分)(1)特點:教育與實業結合:本土化路徑探索;官民協同推進;漸進改良性質。(6分,答出三點即可)(2)變化:從器物層面的實業救國轉向國民性改造與思想啟蒙。(2分)原因:實業救國的局限性暴露;民族危機深化;科舉制度廢除;西學傳播深化。(6分,答出三點即可)【評分細則】(1)特點6分,每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2)變化2分,要能體現“國民性改造”這一關鍵字眼,原因6分,每點2分,能夠結合所學,言之成理即可。探索”可以得出,本土化路徑探索;結合所學可知,實業救國主張就有漸進改良的性質。(2)變化:根據材料二“痛陳中國國民性的問題”“將救亡重心從物質建設轉向人的現代化”可以得出,從器物層面的實業救國轉向國民性改造與思想啟蒙。原因:可以從實業救國的局限性暴露、民族危機深化、科舉制度廢除以及西學傳播深化等角度作答。19.(教材原題)【答案】(12分)(1)影響: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帶來嚴重破壞;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引發了亞歐大規模民族遷徙,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變化。(6分,答出三點即可)(2)現象:非洲追求獨立變革。(2分)動力:非洲民族意識覺醒;民族獨立思想傳播。(4分)【評分細則】(1)影響6分,每點2分,能夠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并進行概括。(2)現象2分,主要從材料中提取概括。動力4分,每點2分。20.【答案】(12分)示例:論題:近代歐洲的人口遷移推動文化交流。(2分)論述:15世紀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到19世紀,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和交通進步,加之此時歐洲革命、戰爭導致政局動蕩,促使歐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非洲不斷遷移;歐洲的移民和黑奴貿易,再加上本土人口受到疾病影響大量死亡,改變了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人口結構,使得原有族群走向衰亡,新的族群形成,這有利于文明的交融,推動文化重構,形成新的文化認同;同時,引起動植物的世界大交流,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歐洲的移民伴隨著殖民掠奪,增加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給美洲和非洲帶來了災難,使本土文化逐漸被取代。(10分)【評分細則】本題論題2分,闡述說明部分10分。等級 評分標準一等(9-12分) 論題明確;要素分解全面、科學,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二等(5-8分) 論題明確;要素分解較全面,論證較充分;表述清楚三等(0-4分) 論題不明確或偏離材料主題;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