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期末考試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內蒙古敖漢趙寶溝聚落遺址距今6800年左右。聚落房址可以分為三類,大型房址中出土了精美的尊形陶器,推斷為重要氏族首領的居所;中型房址中出土了成組的陶器組合,居住者為氏族首領;小型房址中只有簡單陶器,主人為一般居民,有的房址中出土大量的石器和石料,主人應與石器制作和加工有關。以下關于趙寶溝聚落情況的說法正確的是()①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②氏族成員的地位發生分化③已經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④生產活動中出現社會分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清代學者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材料說明西周政治制度的顯著特征是()A.通過分封同姓諸侯加強對地方的統治B.通過血緣姻親關系與地緣結合強化王權C.通過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來鞏固統治秩序D.通過服飾規范等禮樂制度維護貴族等級特權3.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而周邊民族被稱為戎狄蠻夷等。經過頻繁的往來和密切聯系,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A.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B.華夏認同觀念的逐步發展C.開始出現民族交融的局面 D.民族交往主要方式是戰爭4.探究因果關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技能。根據提示,表中應填入()①使用鐵器和推廣牛耕提高了生產力②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③農民起義頻繁④各國競相實施富國強兵的變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秦始皇為“求其寧息”而采取的措施是()A.創設皇帝制度 B.全面推行郡縣制C.實行郡國并行制 D.焚書坑儒6.《史記》言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太史公行文簡略未列郡名,導致后世眾說紛紜,至1948年譚其驤先生《秦郡新考》考定內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時人以為蓋棺之論。但02年出土的里耶秦簡記載傳世文獻前所未聞的“洞庭”和“蒼梧”二郡,而無“黔中”和“長沙”,并明確記載蒼梧郡是秦始皇二十五年設立,當必為秦三十六郡之一。07年入藏的岳麓秦簡又貢獻了個前所未聞的“江胡郡”。現在學者主流不再把秦代看成靜態固定的三十六郡,而認為有秦一代行政區域是一個不斷裁撤變更的動態過程。這兩種不同的歷史觀點說明了()A.歷史學家必須重視歷史的真實性,歷史的價值判斷可以忽略B.兩種觀點都不可信,均缺乏相應的文獻資料和檔案記錄C.歷史學本身就存在很多爭議,史學家不必據于爭議D.在歷史研究中,新史料的出現可能會沖擊傳統史觀7.《漢書》記載:“漢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據此判斷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澤貴族 B.實現民族交融 C.解決七國之亂 D.削弱王國勢力8.公元前110年,漢武帝令郡國將應繳納的貢品及運輸費用一并折價交給均輸官,由其在價低的地方采購物資,除一部分用作官需等目的外,其余的轉運到價貴的地方出賣。這一做法旨在()A.增加政府收入 B.減輕農民負擔 C.促進商業發展D.控制地方經濟9.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示意圖。其中序號所對應的朝代全部正確的是()①西晉②東晉③北魏④唐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西晉雖統一全國,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多個政權并立。這一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特征是()A.民族交融與繁榮開放 B.經濟發展與文化停滯C.民族融合與區域開發 D.中外交流與政權分裂11.據史籍記載,唐中后期“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該記載描繪了唐中后期()A.藩鎮割據 B.朋黨之爭 C.宦官專權 D.農民起義12.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據此可以推斷,唐太宗采取了()A.嚴密的監察政策 B.公平的選官政策 C.互惠的開放政策 D.開明的民族政策13.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論及唐代制度時說,在地方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的制度。這兩種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后一千年的穩固基礎。“這兩種制度”是指()A.分封制和郡縣制 B.郡縣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舉制和郡縣制 D.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14.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授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15歲以上)負責一定的徭役。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帛或布代役,成為庸。這一調整()A.加強了農民的租役負擔 B.加強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直接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D.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15.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政治家儒玄雙修,以儒學治國,以玄學自修;道教稱“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學造詣。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主導地位動搖 B.玄學逐漸成為統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會影響擴大 D.思想文化領域碰撞交融16.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劇《霓裳羽衣舞曲》則源于印度婆羅門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亞元素。以上現象反映出唐朝的文化特征是()A.兼收并蓄 B.風格單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傳統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周時期,由于是以周王朝為核心的宗族聯盟滅掉了商朝,且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國,屏藩周室”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國各地被成百上千個邦國所分割,他們雖然名義上有一個共主--周天子,可在邦國之內卻獨立行使統治權、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過問。而秦末漢初之時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則是主張分封制、郡縣制并存的一種政權構建方式。分封的諸侯國不再像西周的邦國那樣保持行政上的獨立完整性,總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權的干預與制約。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張下的諸侯分封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時期舊的分封思想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功臣、先代貴族后裔。幾十年后,“七國之亂”爆發,分封的諸侯國由此經歷了大的轉變。--摘編自劉文超《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材料二《史記·秦本紀》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其國家的形態結構與夏商西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是一種“中央一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全國境內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政管轄范圍之內,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異。郡縣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權和統一。--摘編自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周的分封制與漢初的封國制有何異同。(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郡縣制的特點及其影響。(8分)18.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他著重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倡導實行“仁政”,省刑罰,薄稅斂,爭取民心,認為這樣就可以無敵于天下而達于一統,反對以暴力為手段的兼并戰爭。······他認為人天生就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它們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人的修養就是要將這些“善端”在生活中發揚擴大,避免因受外事外物影響而陷于邪惡,最終養成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摘編自《漢書·董仲舒傳》(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誰?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他”在社會政治方面的核心思想主張,并分析“他”提出這一主張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些思想的積極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隋唐時期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不僅有權對宰相作出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以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婦女受過詩書、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唐朝對外交往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職責,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制度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盛唐氣象的表現并簡析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朝的對外開放繁榮,除中外使節往返,還有商旅流動、僧侶請益、留學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僅采取了諸如任其往來貿易、開放官學等種種優惠措施,將大批商人、學者等吸引進來,還營造出寬松的環境使他們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便于商品外銷,手工業者專門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產品。唐太宗處理當時國際關系的宗旨是“德澤布”,即“天下和為一家”、“中國貴尚禮義,不滅人國”。在此精神的指導下,唐朝與周邊國家和平交往,“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豐足,皆有便宜。”······唐都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摘編自周尚兵《唐代對外開放的特征及歷史意義》材料二唐代絲綢之路請根據材料提取有關唐代對外開放特點的兩條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分析說明。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期末考試答案【答案】1.C 2.B 3.B 4.D 5.B 6.D 7.D8.A 9.A 10.C 11.A 12.D 13.D 14.D15.D16.A17.【小題1】同:目的都是為鞏固統治;且分封制下層層分封的都是土地和人口。(2分)異: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而漢初的郡國并行制只分封同姓子弟;西周的分封制之下,諸侯在自己封地內掌握較大的權力,有獨立性;漢初的郡國并行制之下,王國權力縮小,受到中央政府的適當制約。(任答兩點得4分)【小題2】特點:打破了世襲的血緣政治,郡守、縣令直接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血緣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4分)影響:郡縣制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維護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任答兩點得4分)18.【小題1】人物:孟子(或孟軻)。(2分)核心政治主張:“仁政”。(2分)主要原因:受孔子“仁”的學說的影響;戰國時期分裂和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相信人性本善。(任答一點得2分)【小題2】主張:“罷黜百家,尊崇儒術”。(2分)積極影響:董仲舒的思想為漢武帝所采納,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任答兩點得4分)19.【小題1】職責:中書省負責草擬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2分)作用: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提高了辦事效率。(任答兩點得4分)【小題2】表現: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交往與交融進一步發展;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學藝術的多彩與繁榮;對外交往活躍,長安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對世界影響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任答兩點得4分)原因:統治者勵精圖治,政局相對穩定;實行開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統治者的博大胸懷;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等。(任答兩點得4分)20.信息一:唐代對外貿易路線發達。說明: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可達東南亞和南亞,通波斯灣、紅海,可與大食相通;從長安出發向西,出玉門關跨蔥嶺穿過大食到地中海,與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相通。信息二:唐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說明: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