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教學 目標 1.歷史解釋:理解“洋務派”“洋務運動”“早期現代化”的含義。 2.時空觀念:了解洋務運動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美日侵略臺灣、左宗棠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的過程。 3.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洋務派早期現代化探索的活動,培養放眼世界的心態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通過學習臺灣人民抵抗美、日侵略,左宗棠收復新疆,馮子材抗擊法國侵略的相關史實,感悟他們身上的愛國精神,認識到新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唯物史觀:運用辯證思維對洋務運動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重點 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19世紀中后期邊疆危機的表現;中法戰爭。 難點:評價洋務運動;理解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中法戰爭清政府不敗而敗的原因。教法 學法 以“教學評一致性”教法為主,結合圖示法、史料教學法、情境創設法、小組討論法進行教學。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鴉片戰爭清軍戰艦》《甲午戰爭清軍戰艦》圖片(見課件)。教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在這兩場戰役中清軍的戰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為什么清軍的裝備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統治者為什么會一反常態,使用西方的軍事裝備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課《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教師隨筆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洋務運動 1.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19世紀50—60年代的清政府面臨怎樣的內外局面。 答案:局面:內憂外患,即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列強侵略。 2.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的主張是什么。 答案: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3.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4.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他們在何時進行了洋務運動 其口號是什么 答案:(1)主要代表: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 (2)時間: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3)口號:“自強”“求富”。 5.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李鴻章認為中國在哪一方面遠落后于西人。為解決這種狀況,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是如何做的 答案:(1)方面:武器落后。 (2)具體做法:從19世紀60年代起,以“自強”為口號,先后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軍事工業。 6.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洋務派官員遇到了什么新問題。為解決此狀況,洋務派做了什么工作 答案:(1)新問題:缺乏人才。 (2)具體做法: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7.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概述洋務派是如何發展民用企業的。 答案: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近代民用企業。 8.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列舉洋務派建立新式海陸軍的史實。 答案:(1)陸軍: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練兵,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 (2)海軍:①到19世紀80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規模最大)等海軍。②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③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 9.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歸納洋務運動的作用。其地位如何 答案:(1)作用: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地位: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 10.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洋務運動難以擺脫破產厄運的原因。 答案:(1)外國勢力的擠壓。 (2)清政府內部腐敗。 (3)洋務派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沒有變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11.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這段話反映了李鴻章的哪一觀點。你怎樣看待他的觀點 答案:(1)觀點:洋務運動僅僅單純地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而不從根本上變革制度,就像是紙糊的老虎,無法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最終難免破產。 (2)評價:在不改變封建專制制度的前提下,進行一些早期現代化的改革,試圖以此維護封建統治,自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其改革也不可能取得質的飛躍。李鴻章似乎也深知這一點,故此一說,是有其道理的。但洋務運動畢竟走出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實質性的第一步,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推動中國生產方式的變革等很多方面還是具有許多“開拓性”的地方。 過渡語: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沒有改變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和思想,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同時,西方列強對我國邊疆地區虎視眈眈,敵寇蠶食,邊防告急,如何應對邊疆危機呢 板塊二 美、日侵略臺灣 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講述美、日是如何侵略臺灣的。 答案:(1)美國侵略臺灣:19世紀60年代,美國軍艦進犯臺灣,遭到當地人民堅決抵抗。此后,美國轉而支持日本侵略臺灣。 (2)日本侵略臺灣:日本侵略臺灣以琉球事件借口。1874年,日軍進攻臺灣南部。日本難以取勝,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從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后撤兵。 過渡語:正當清政府與日本交涉臺灣之時,俄、英兩國又趁火打劫,入侵我國新疆地區,造成西北邊境危機叢生。 板塊三 收復新疆 1.閱讀史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了解西北邊疆危機有哪些。“海防”與“塞防”之爭是怎么回事 答案:(1)西北邊疆危機:①1865年,中亞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占領南疆大部分地區和北疆部分地區。英、俄兩國無視中國主權,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②1871年,俄國出兵占領新疆伊犁地區。 (2)“海防”與“塞防”之爭:直隸總督李鴻章認為海防重而塞防輕,主張將塞防經費移辦海防。陜甘總督左宗棠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復新疆。清政府采納左宗棠等人的意見。 2.觀看《左宗棠抬棺率八萬湘軍收復新疆》視頻(見課件),識讀《清軍收復新疆形勢圖》等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談談左宗棠是如何收復新疆的。 答案:(1)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2)1876年,左宗棠指揮清軍劉錦棠部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北疆,然后攻克達坂城等地,挺進南疆。 (3)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和擁護下,清軍于1878年消滅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除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領土。 (4)清政府通過艱難的外交談判,收回被俄國侵占的伊犁地區大部分領土。 3.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回答,清政府是如何管理西北邊疆的 有何歷史意義 答案:(1)管理:1884年,清政府改稱西域為“新疆”,建立新疆行省。 (2)歷史意義:加強了中央對新疆的管轄,鞏固了西北邊防,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 過渡語: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吞并分裂新疆的陰謀,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但是在19世紀中后期,還有一個歐洲強盜正用貪婪的目光窺視著我國資源豐富的西南邊疆!為實現其罪惡陰謀,它先并吞越南,進而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三次侵華戰爭——中法戰爭。 板塊四 中法戰爭 1.識讀《中法戰爭形勢圖》和圖文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概述中法戰爭的背景、爆發、主要戰事和結果。 答案:(1)背景:①19世紀中后期,法國侵略越南后,又將矛頭指向中國。②駐扎在中越邊境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應越南邀請,率部助越抗法,多次取得重大勝利。 (2)爆發:1883年12月,法國對駐守越南北部的清軍發動進攻。 (3)主要戰事:①1884年,法國艦隊在馬尾突襲福建水師,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②法軍占領基隆,進犯淡水,督辦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部反擊,取得勝利。③1885年初,馮子材率軍取得鎮南關大捷,收復諒山等地,扭轉了戰局。 (4)結果:清政府以勝求和,在天津簽訂中法《越南條款》,承認越南受法國“保護”,同意中越邊界開埠通商,中國以后修筑鐵路要同法國人“商辦”等條件。從此,法國的勢力侵入中國云南、廣西。 2.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清政府是如何管理臺灣的。有何歷史意義 答案:(1)管理:1885年,清政府決定撤銷臺灣府,建立臺灣行省。 (2)歷史意義:加強了臺灣的海防地位,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結束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先后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倡導和推行了洋務運動。這一運動,雖未使中國走向富強,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從而使古老的中國開始順應世界潮流——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與此同時,19世紀中后期,列強加緊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中國出現邊疆危機,如美、日侵略臺灣,阿古柏侵略新疆和俄國侵占新疆伊犁地區,中法戰爭等。板書 設計當堂 達標教學 反思 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節點。因此在本課的講述中,要圍繞“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進行講解。通過對文字、圖片等資料的講解和分析,讓學生理清基礎知識的脈絡,理解洋務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正文及相關史事的內容,了解邊疆危機,培養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改進存在的問題,如課堂活動較少、對知識點的過渡不夠靈活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