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學 目標 1.時空觀念:通過《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了解甲午中日戰爭時間、地點及過程;了解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狂潮的史實及劃分勢力范圍圖示。 2.歷史解釋:通過比較《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理解《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以及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通過《時局圖》,明確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 3.史料實證:閱讀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 4.家國情懷:體會鄧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擊侵略、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信念;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事跡,感悟偉大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重點 難點 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馬關條約》的內容;張謇“實業救國”思想。 難點:《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門戶開放”的實質和影響。教法 學法 以“教學評一致性”教法為主,結合圖示法、小組合作探究、材料教學法進行教學。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并朗讀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見課件)。教師:我們知道,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是寫給祖國失去的七塊領土的。這首詩寫的臺灣是怎樣離開祖國母親的呢 詩中的“夏日”指的是哪一個國家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教師隨筆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1.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 答案:(1)日本對朝鮮覬覦已久,征服朝鮮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重要步驟。 (2)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道起義。應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也乘機出兵朝鮮。 2.觀看《甲午大海戰》視頻(見課件),識讀《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等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概述甲午中日戰爭的進程。 答案:(1)爆發:1894年7月,日軍進攻駐守朝鮮的中國軍隊,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2)進程:①平壤戰役:1894年9月,日軍分多路圍攻平壤,中國守軍奮起反擊,左寶貴犧牲,葉志超棄城逃跑,平壤陷落。②黃海海戰:1894年9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受傷后仍堅持督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指揮兩艦官兵英勇戰斗,與艦同沉。戰后,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日軍趁機奪取了制海權。③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率部孤軍迎敵,寡不敵眾而戰敗。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犯下令人發指的罪行。④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答案:(1)中國軍隊裝備落后,軍備不足。 (2)部分官兵貪生怕死、臨陣逃脫。 (3)李鴻章“避戰自保”、妥協退讓,貽誤戰機。 4.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馬關條約》的簽訂。 答案: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清政府被迫簽訂。 5.結合教材知識,列表歸納《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其危害。 答案: 項目主要內容危害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賠款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通商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腹地設廠日本可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6.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答案:(1)使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嚴重破壞。 (2)巨額賠款迫使清政府大舉外債,遭到列強進一步控制。 (3)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 (4)列強通過投資辦廠加緊對華資本輸出。 (5)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過渡語:《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板塊二 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1.閱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三國干涉還遼”的概況。 答案:《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國聯合法國、德國進行干涉,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向中國索取3 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閱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列強瓜分中國的表現,談談你對漫畫《時局圖》(見課件)的認識。 答案:(1)瓜分中國的表現:搶奪路礦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2)認識:《時局圖》反映了《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機。 3.閱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照會的原因、內容和影響。 答案:(1)原因: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狂潮時,美國正忙于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他顧。 (2)內容:美國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 (3)影響:列強不但劃分了“勢力范圍”,而且彼此協調關系,共同奴役中國。 過渡語: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同時也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列強對華經濟侵略主要方式開始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列強瓜分中國,同樣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阻礙。 板塊三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閱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概述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指出張謇的主張和創辦的實業。 答案:(1)歷程:①19世紀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務運動影響,我國開始出現商辦企業。②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走上“實業救國”道路。③此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 (2)主張:“實業救國”道路。 (3)實業:創辦大生紗廠。 2.閱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歸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答案:(1)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后。 (2)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3)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結束語:日本制定“大陸政策”,意圖一步步侵略中國,東學道人起義的偶發事件成為整個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索,中日相繼爆發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衛戰役等主要戰役,在戰役中涌現出鄧世昌、林永升、徐邦道、丁汝昌等無數愛國英雄。但戰爭最終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曲折中發展。導 與 學 過 程板書 設計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當堂 達標教學 反思 本堂課主要講述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黃海海戰中以致遠艦為代表的清軍將士浴血疆場和清朝統治者的腐朽無能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實現了對學生的啟發式教育。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及視頻的使用,使學生對事件的發展脈絡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重難點知識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由于本節課內容較為復雜和繁重,在設計時以知識體系貫穿整堂課程,旨在讓學生能夠明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在教學設計時還是缺少一些靈活性和創新性,對于個別環節還需要多思考、多結合學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