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 目標 1.史料實證:運用相關的歷史文獻、圖片、影像等史料,如中共七大的報告、日本投降書、抗戰勝利后的慶祝場景等,引導學生分析、解讀史料,以論證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過程和意義。 2.歷史解釋:理解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通過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意義等進行分析和解釋,理解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點。 3.時空觀念:了解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事,梳理抗日戰爭勝利階段的重大事件的時間順序和空間分布。 4.家國情懷:了解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5.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明白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重點 難點 重點: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共七大與毛澤東思想;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難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教法 學法 以“教學評一致性”教法為主,結合問答法、表格法、多媒體教學法、討論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材料分析法進行教學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艾青詩作《人民的狂歡節》和圖片(見課件)。教師:這是愛國詩人艾青發表于1945年8月的詩《人民的狂歡節》。“人們從各個角落涌出/向街上奔走/向廣場奔走……笑呀!叫呀!奔呀!跳呀!舞蹈呀!擁抱呀!……這是偉大的狂歡節!勝利的狂歡節!”這首詩表達出了當時人們的喜悅之情,是什么事件讓當時的人民狂歡呢 現在我們來學習第19課《抗日戰爭的勝利》,去揭開謎底吧! 教師隨筆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1.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 答案:(1)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鄭重提出“全民族實行抗戰”的主張。 (2)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確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對國民黨確定抗戰路線起了推動作用。 (3)中國共產黨廣泛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構成了抗擊日寇的戰略格局。導 與 學 過 程 2.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誰在哪一著作中提出的 其目的是什么 主要觀點有哪些 有何作用 答案:(1)提出: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2)目的:駁斥當時國民黨內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 (3)觀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4)作用: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對全國抗戰具有戰略指導意義,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3.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應對的 有何意義 答案:(1)背景:①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調整侵華策略,逐漸將主要兵力用于打擊敵后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主戰場。②國民黨統治集團內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團結抗戰的局面出現嚴重危機。 (2)應對:193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投降,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的方針。 (3)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維護了統一戰線的團結抗戰大局。 4.識讀圖文資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抗日根據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得以發展 有哪些重大意義 答案:(1)措施:①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按照“三三制”原則,實行民主建政;②推行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運動,減輕人民負擔;③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意義: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隊得以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根據地民主政權成為全國政權建設的模范。 5.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 答案:(1)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抗戰大局。 (2)中國共產黨人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 (3)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過渡語: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共七大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中共七大是黨的歷史上一次承前啟后的重要會議,通過理論創新、政治動員和組織建設,不僅為抗戰勝利提供了保障,更為后來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指明了方向。 板塊二 中共七大與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 1.觀看視頻《中共七大的召開》(見課件),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歸納中共七大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答案:(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教師隨筆導 與 學 過 程 (2)內容:①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③選舉產生中央領導機關。④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3)歷史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2.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毛澤東思想是怎樣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這在黨的歷史上有何意義 答案:(1)確立: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 (2)歷史意義: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過渡語:中共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它使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形成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抗日戰爭是如何走向最后勝利的。 板塊三 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歸納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 答案:(1)1945年7月,美、英、中三國代表在德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并規定《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2)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隨即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 (3)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4)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2.觀看視頻《日本宣布戰敗時的真實影像》(見課件),識讀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日本投降的過程和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的史實。 答案:(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2)1945年10月,臺灣人民歡慶回到祖國懷抱。 3.識讀圖表(見課件),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答案:(1)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 (2)抗日戰爭的勝利,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3)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礎。 (4)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中華民族贏得崇高的聲譽。 結束語: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中國共產黨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地解決了這場民族解放斗爭的對象、主體、道路和前途四個關鍵的基本問題,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作出歷史性貢獻,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板書 設計 抗日戰爭的勝利當堂 達標教學 反思 在本堂課教學過程中,立足于教學實際,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因人因材施教,釆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去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結合前面所學的近代史知識,分析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意識;結合現實,客觀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通過教學讓學生清楚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史實,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正義性特點。不足之處:上課過程中,師生的互動不足,學生的參與不夠熱烈;對于一些事件的歷史解釋不夠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