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基礎信息 課 題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設計人教材版本 部編(2024)版七上 課時計劃 1課 型 新授課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學習目標 課標分析 依據2022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道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了解商鞅變法等重要改革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理解社會制度變革與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認識這一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培養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歷史上冊夏商周向秦漢過渡的關鍵內容,承接春秋時期的社會動蕩,主要講述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變法運動(以商鞅變法為代表)和經濟發展(含都江堰),展現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為后續學習秦漢大一統奠定基礎,在古代史體系中起承前啟后作用。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了解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對戰爭、改革等歷史事件有興趣,但對“社會轉型”“封建制度確立”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難,對變法措施與社會變革的關聯分析不足,需借助地圖、史料、案例等直觀素材引導。目標敘寫 1. 能說出戰國七雄的名稱和位置,列舉典型兼并戰爭(如長平之戰),分析戰爭特點及對統一趨勢的推動。2. 能闡述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政治、經濟、軍事)及對秦國發展的作用,理解變法與社會轉型的關系。3. 能說明都江堰的修建時間、設計者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認識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4. 認識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必然性,理解改革和科技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評估指標教學活動導學環節 學習活動 評估要點學情前測 展示春秋與戰國諸侯國數量對比圖,提問:“從圖中能看出戰國時期政治格局的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帶來什么影響?” 學生觀察圖片對比,結合所學回答,分享對戰國“大國兼并”“戰爭加劇”等趨勢的認知。 了解學生對戰國政治格局的初步理解,確定教學中對“兼并戰爭與統一趨勢”的講解側重。情境導課 播放商鞅變法影視片段(如“立木為信”),提問:“戰國時期各國為何爭相變法?變法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嗎?” 學生觀看片段后分組討論,激發對變法背景和作用的探究興趣,明確本課將圍繞“戰爭、變法、發展”展開。 學生能聚焦“變法與社會問題”的關聯,對戰國時期的變革產生好奇,積極參與討論。任務一:戰國七雄與兼并戰爭 呈現戰國七雄分布圖,讓學生標注七雄位置;結合長平之戰史料(如“坑殺趙軍四十萬”),分析戰爭特點(規模大、殘酷性強)及影響(加速統一、推動各國改革)。一)。 能準確說出七雄名稱和方位(如秦在西、齊在東),清晰闡述兼并戰爭的雙重影響(破壞社會與促進統任務二:商鞅變法與社會轉型 展示商鞅變法史料(如“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梳理變法在政治(確立縣制、廢除世襲特權)、經濟(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軍事(獎勵軍功)方面的內容;討論變法如何推動秦國成為強國及封建制度確立。 能完整闡述變法主要內容,理解其對秦國國力增強(如軍隊戰斗力提升)和社會轉型(如地主階級崛起)的作用。任務三:都江堰與經濟發展 展示都江堰示意圖(魚嘴、飛沙堰、寶瓶口),講解李冰主持修建的原理(防洪、灌溉兼顧);分析其對成都平原農業發展(“天府之國”)及秦國經濟實力的作用。 能說明都江堰的修建者和核心設計,理解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價值及對農業生產的推動。效果檢測 設計檢測題,選擇題(如“戰國七雄中位于最西邊的是( )A.秦 B.楚”)、填空題(“商鞅變法中,確立土地私有制的措施是____”)、材料分析題(給出都江堰治水史料,分析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評價方式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 學生獨立完成檢測題,自評后小組互評,教師講解。重點評估對變法內容、戰爭特點、都江堰作用的掌握程度。課堂小結 從“戰爭推動改革—改革促進發展—發展加速統一”梳理本課,提問:“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為秦朝統一奠定了哪些基礎?” 學生自由發言,總結戰國時期在政治(中央集權雛形)、經濟(農業發展)、軍事(強國崛起)方面的變革對統一的鋪墊作用。 學生能關聯戰國變革與秦朝統一的邏輯,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過渡性。作業布置 分層作業,基礎作業為繪制“戰國時期社會變革”思維導圖(含戰爭、變法、水利);拓展作業是撰寫短文《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分析》,結合史實論述。 分層評價作業,基礎作業看思維導圖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拓展作業看對變法成功因素(如統治者支持、措施務實)的分析深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