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基礎信息 課 題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設計人教材版本 部編(2024)版七上 課時計劃 1課 型 新授課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學習目標 課標分析 依據2022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了解夏商周時期在青銅鑄造、文字、天文歷法等方面的科技文化成就;認識這些成就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意義,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教材分析 本課是夏商周時期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該時期科技與文化領域的代表性成就,包括青銅鑄造工藝、甲骨文與金文、天文歷法等,展現了早期國家階段中華文明的燦爛開端,為理解后續春秋戰國文化發展奠定基礎,在古代文化史中具有源頭性地位。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青銅器、甲骨文等文物有直觀認知,對“國寶”類話題興趣濃厚,但對科技成就的工藝原理(如青銅鑄造)、文字演變邏輯、文化成就的社會功能理解較淺,需結合實物圖片、考古案例和生活化類比幫助理解。目標敘寫 1. 能說出夏商周時期青銅鑄造的發展階段,列舉代表性青銅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描述其工藝特點(如泥范鑄造法)及用途(禮器、兵器等)。2. 能區分甲骨文與金文的載體和特點,說明甲骨文的歷史價值(我國已發現最早的成熟文字)。3. 能舉例說明夏商周時期在天文歷法(如夏歷、甲骨文記載的日食月食)、音樂(如編鐘)等方面的成就。4. 認識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的輝煌性,理解其作為中華文明源頭的意義,增強文化自信。 評估指標教學活動導學環節 學習活動 評估要點學情前測 展示司母戊鼎、刻字甲骨、編鐘的圖片,提問:“這些文物來自哪個時代?你能從它們身上發現哪些科技或文化信息?” 學生觀察圖片,結合常識回答,如“鼎是青銅器”“甲骨上有文字”,分享對文物的初步認知。 了解學生對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的已知程度,確定教學重點(如青銅工藝、文字特點)。情境導課 播放《如果國寶會說話》中關于司母戊鼎或甲骨文的片段,提問:“夏商周時期的人們如何創造出這些令人驚嘆的成就?這些成就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面貌?” 學生觀看視頻后討論,激發對文物背后科技與文化內涵的探究興趣,明確本課將圍繞“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展開。 學生能聚焦“成就與社會的關聯”,對古代科技文化產生好奇,積極參與討論。任務一:青銅鑄造的輝煌 呈現青銅鑄造工藝流程圖(泥范鑄造法),結合司母戊鼎(規模)、四羊方尊(造型)等實物圖片,分析夏商周青銅鑄造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討論青銅器的功能(禮器象征權力、兵器用于戰爭、工具用于生產)及文化意義(體現等級制度)。 能說出至少2件代表性青銅器,描述其工藝特點(如體積大、造型精美),理解青銅器“國之重器”的象征意義。任務二: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展示甲骨文(龜甲獸骨)與金文(青銅器銘文)的拓片,對比兩者的載體差異;解讀簡單甲骨文字(如“日”“月”象形字),分析甲骨文的造字特點(象形、指事等)及史料價值(研究商周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能區分甲骨文與金文的載體,舉例說明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理解其作為“漢字源頭”的歷史地位。任務三:天文歷法與藝術成就 呈現甲骨文記載的日食、月食記錄,結合“夏歷”的史料,說明當時天文歷法的發展(如確定四季、月份);展示編鐘圖片,介紹其在祭祀、宴樂中的用途,體會古代音樂藝術的成就。 能舉例說明夏商周在天文歷法(如甲骨文記日食)或音樂(如編鐘)方面的成就,認識科技與生活、藝術的關聯。效果檢測 設計檢測題,選擇題(如“我國已發現的最早成熟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填空題(“商周時期青銅鑄造采用的工藝是____”)、材料分析題(給出一段甲骨文卜辭,讓學生分析其反映的歷史信息);評價方式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 學生獨立完成檢測題,自評后小組互評,教師講解。重點評估對青銅工藝、文字特點、科技文化成就的掌握程度。課堂小結 從“科技(青銅、天文)—文化(文字、藝術)”兩方面梳理本課,提問:“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為何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源頭?” 學生自由發言,總結該時期成就對后世的影響(如文字為漢字發展奠基、青銅工藝影響后世冶金),理解其源頭性意義。 學生能關聯夏商周成就與中華文明的延續性,認識其歷史地位。作業布置 分層作業,基礎作業為繪制“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分類表(科技類、文化類);拓展作業是撰寫短文《一件夏商周文物背后的故事》,選擇一件文物描述其工藝或內涵。 分層評價作業,基礎作業看分類表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拓展作業看對文物工藝或文化內涵的理解深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