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基礎信息 課 題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設計人教材版本 部編(2024)版七上 課時計劃 1課 型 新授課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學習目標 課標分析 依據2022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道秦統一中國的史實,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家國情懷和史料實證素養。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歷史上冊秦漢時期的開篇,承接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講述秦滅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及鞏固統一的措施,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為后續漢唐大一統局面奠定基礎,在古代史體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秦始皇及“統一”概念有初步認知,通過影視、書籍等對兵馬俑、長城等有直觀印象,但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內涵、統一措施的具體作用理解較淺,抽象思維能力有限,需結合地圖、史料、情境模擬等直觀方式幫助理解。目標敘寫 1. 能說出秦滅六國的時間(前230-前221年)、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及秦朝建立的基本信息(前221年、嬴政、咸陽),分析統一的原因(商鞅變法、民心所向等)及意義。2. 能闡述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理解其強化中央對地方控制的作用。3. 能列舉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修長城等),說明其對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家穩定的影響。4. 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歷史必然性,增強對國家統一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評估指標教學活動導學環節 學習活動 評估要點學情前測 展示戰國七雄地圖與秦朝疆域圖對比,提問:“兩圖在國家數量和疆域范圍上有何變化?這種變化是如何實現的?” 學生觀察地圖對比,結合已有知識回答,分享對“秦滅六國”“疆域擴大”等趨勢的認知。 了解學生對秦統一基本進程的認知,確定教學中對“統一原因”的講解側重。情境導課 播放《秦始皇》影視片段(如統一儀式、頒布法令場景),提問:“秦始皇完成統一后,如何管理這片廣闊的疆域?他的措施對后世有何影響?” 觀看視頻后分組討論,激發對秦朝制度建設和鞏固措施的探究興趣,明確本課圍繞“統一進程—制度創新—鞏固措施”展開。 學生能聚焦“統一后的治理”,對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措施產生好奇,積極參與討論。任務一:秦滅六國與秦朝建立 呈現商鞅變法成效數據、秦王嬴政用人史料(如重用李斯、王翦),小組討論秦統一的優勢條件;結合動態地圖梳理滅六國順序;解讀“六合之內,皇帝之土”等史料,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結束分裂、奠定統一基礎等)。 能準確說出秦滅六國的時間和順序,分析統一的原因(如國力強盛、策略得當),闡述統一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意義。任務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展示秦朝行政體系示意圖,講解皇帝制度(皇權至上)、三公九卿制(分工協作)、郡縣制(中央任命官員)的內容;組織“分封制vs郡縣制”辯論,理解郡縣制對中央集權的強化作用。 能清晰描述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層結構,在辯論中說明郡縣制如何避免地方割據,理解其對國家統一的保障作用。任務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呈現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差異圖片,讓學生模擬“商人經商”體驗不便;分組梳理文化(小篆)、經濟(圓形方孔錢、度量衡)、交通(車軌、馳道、靈渠)、軍事(長城)等措施;分析這些措施對促進交流、鞏固統治的作用。 能列舉至少4項鞏固措施,通過模擬活動理解統一的必要性,分析其對經濟文化整合和邊疆穩定的影響。效果檢測 設計檢測題,選擇題(如“秦朝都城是( )A.咸陽 B.長安”)、填空題(“秦統一文字的標準字體是____”)、材料分析題(給出“車同軌,書同文”史料,分析其作用);評價方式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 學生獨立完成檢測題,自評后小組互評,教師講解。重點評估對統一進程、制度內容、鞏固措施的掌握程度。課堂小結 從“統一進程—制度創新—長治久安”梳理本課,提問:“秦朝的統一和制度建設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長遠影響?” 學生自由發言,總結秦朝開創的統一局面和中央集權制度對后世王朝的影響,理解其歷史開創性。 學生能關聯秦朝制度與后世發展,認識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奠基作用。作業布置 分層作業,基礎作業為繪制“秦統一中國”時間軸(含關鍵事件);拓展作業是撰寫短文《假如我是秦朝官員》,描述如何執行中央政令。 分層評價作業,基礎作業看時間軸的準確性;拓展作業看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解和場景還原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