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基礎信息 課 題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設計人教材版本 部編(2024)版七上 課時計劃 1課 型 新授課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學習目標 課標分析 依據2022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道西晉的統一及短暫而亡的史實,了解北方各族內遷的情況,認識這一時期民族遷徙與交融的歷史趨勢,培養時空觀念和民族認同感。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的重要內容,上承三國鼎立局面,下啟東晉南朝與十六國并立的歷史。主要講述西晉的建立、統一、衰亡及北方各族內遷的過程,展現了三國分裂后短暫統一又陷入動蕩的歷史轉折,在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的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作用。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對三國歷史有一定了解,對朝代更替故事興趣較高,但對西晉短期統一后迅速衰亡的深層原因理解較難,且對民族遷徙的概念較為陌生。需結合史料和地圖,通過情境分析引導其理解歷史因果,認識民族交融的意義。目標敘寫 1. 能說出西晉建立的時間、建立者、統一時間及滅亡原因,梳理西晉從統一到衰亡的時間線,培養時空觀念。2. 能闡述“八王之亂”的背景和影響,分析西晉統治腐朽與社會動蕩的關系,提升歷史解釋能力。3. 能結合地圖指出北方各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內遷的區域,說明內遷對民族交融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增強民族認同。4. 認識到統治者的治理能力和民族政策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理解民族交融是歷史發展的重要趨勢。 評估指標教學活動導學環節 學習活動 評估要點學情前測:展示三國后期形勢圖和西晉疆域圖,提問:“三國局面是如何結束的?西晉統一后為何又迅速陷入混亂?”引導學生結合三國知識初步思考。 學習活動:觀察地圖,回顧三國末期歷史,分享對西晉統一的初步認知,提出如“西晉是誰建立的”“統一后發生了什么”等疑問。 評估要點:了解學生對西晉建立背景的熟悉程度,判斷其對三國向西晉過渡的歷史時序把握,確定教學側重點。情境導課:播放關于“八王之亂”的動畫片段(展示戰亂對社會的破壞),提問:“西晉統一僅30多年就爆發大規模內亂,這與統治階級的行為有何關系?”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學習活動:觀看視頻后分組討論,分析動畫中反映的西晉統治問題,如皇室爭斗、社會動蕩等,明確本課將探究西晉衰亡和北方民族內遷的主題。 評估要點:學生能從視頻中提取西晉統治腐朽的信息,對其衰亡原因產生好奇,積極參與討論,理解課程主題。任務一(西晉的建立與統一):閱讀教材并結合《西晉疆域圖》,梳理西晉建立(266年,司馬炎,定都洛陽)和統一(280年滅吳)的基本史實;展示西晉初年統治階級奢侈腐化的史料(如石崇與王愷斗富),分析統一后社會潛伏的危機。 學習活動:能準確說出西晉建立和統一的時間、人物、都城;從史料中歸納出統治階級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等問題,理解這些是西晉衰亡的隱患。任務二(八王之亂與西晉滅亡):展示西晉皇室分封示意圖和“八王之亂”時間線,小組討論動亂爆發的直接原因(晉惠帝昏庸、諸王爭權);結合史料分析動亂對經濟、民生的影響,以及匈奴滅西晉(316年)的結局。 學習活動:能闡述“八王之亂”持續16年,導致社會經濟凋敝、人口銳減;說出316年西晉被匈奴所滅,理解統治集團內耗是滅亡的重要原因。任務三(北方各族的內遷):展示《北方民族內遷示意圖》,標注匈奴、鮮卑、羯、氐、羌的遷徙路線和定居區域;呈現內遷各族與漢族交往的史料(如生產方式、生活習俗交融),分析民族內遷的影響。 學習活動:能在地圖上指出各族內遷到黃河流域的分布;歸納出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同時也加劇了民族矛盾,為十六國局面埋下伏筆。設計檢測題,選擇題(如“西晉的建立者是( )A. 司馬懿 B. 司馬炎 C. 司馬昭”)、填空題(如“西晉末年爆發的____,嚴重削弱了西晉的統治”)、材料分析題(給出北方民族內遷的史料,分析其對民族關系的影響);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結合。 學習活動:學生獨立完成檢測題,小組內互評答案,教師講解易錯點(如區分西晉建立與統一的時間),統計正確率評估知識掌握程度。從知識回顧(西晉建立與統一、八王之亂與滅亡、北方民族內遷)和歷史感悟(西晉衰亡的教訓、民族交融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小結。 學習活動:學生發言總結,如“統治腐敗會導致國家滅亡”“民族交往促進共同發展”等,相互補充形成對本課的整體認知。 評估要點:學生能梳理西晉歷史脈絡,理解統治政策與國家命運的關系,認識民族交融的重要性,達成情感態度目標。分層作業:基礎作業為繪制“西晉興衰與北方民族內遷”時間軸;拓展作業為撰寫短文《從西晉滅亡看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學習活動:按要求完成作業,基礎作業鞏固歷史時序,拓展作業結合史實進行思考。 評估要點:基礎作業看時間軸的準確性;拓展作業看觀點是否結合西晉史實,論述是否合理,體現對歷史教訓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