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考試結束時,將答題卡交回。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蘇美爾人在與洪水、干旱對抗的過程中,發展了水利技術;埃及人制定太陽歷,將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這表明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征 B.農業是文明產生的重要前提C.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環境影響 D.大河流域更適合文明的產生2.到1300年,英國的大部分重要城市已經常設市長一職進行市政管理,且市長由市民自行選舉產生,這改變了過去城市官員由國王或領主任命并對其負責的局面。這一變化A.體現了近代國家意識的興起 B.導致了英國的分裂割據C.反映了城市管理機構的完善 D.適應了工商業發展的要求3.在描述古代某區域文明時,有同學使用了“中安第斯山區”“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等關鍵詞。據此判斷,該文明是A.瑪雅文明 B.印加文明C.阿茲特克文明 D.波斯文明4.1556年,法國里昂市政檔案記載:“本地集市大麥售價達20蘇,而三十年前同等谷物僅值5蘇。······今歲糧倉充盈,何以面包價格仍較父輩時代翻了兩番?”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B.重商主義政策限制谷物流通C.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不斷下降 D.美洲白銀流入導致貨幣貶值5.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此起彼伏。圖1反映的歷史事件圖1A.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統治 B.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C.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D.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理論準備6.18世紀,英國某學者認為,“當一個人使用自己的資本來維持產業時,他總是努力······產生最大的價值。······他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自然會引導他去采用最有利于社會的分工方式”。據此可知,該學者A.批判資本主義的弊端 B.強調資本原始積累C.否定理性主義的作用 D.反對政府過多干預7.圖2為學者們對近代某歷史事件的評價。該事件是·澆灌了歐洲的平原,也讓“民族”的概念深入人心。 ·體現了“絕對戰爭”的本質,即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在大陸延續。 ·用大炮轟碎了領主的特權......農民第一次意識到,他們可以不是農奴。圖2A.德國統一戰爭 B.拿破侖戰爭C.英國光榮革命 D.俄國農奴制改革8.1803年,圣西門曾指出,“假如法國突然失去了三千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手工業者,國家會立刻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如果失去三萬名貴族、主教和官員,卻不會對社會造成任何損害”、該言論A.描繪了理想王國的藍圖 B.反映了法國封建等級制度森嚴C.批判了法國的現實制度 D.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改變9.19世紀初,拉美科學家們將自由、獨立和理性作為科學執行政治和社會功能的新框架,認為“美洲的自然法則必須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來發現······歐洲的科學框架無法解釋我們的現實”。這說明當時在拉丁美洲A.國家認同引發社會變革 B.獨立運動摧毀殖民體系C.思想啟蒙激發民族意識 D.革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10.圖3為1871年4月巴黎公社頒布的面包房法令(部分)。它們圖3A.體現了巴黎公社政權性質 B.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C.是對福利國家的早期實踐 D.推動了無產階級的聯合11.圖4反映的歷史現象圖4A.形成于十九世紀中期 B.導致了柏林會議的召開C.為一戰爆發埋下了隱患 D.拉開了全面入侵非洲的序幕12.針對本國某政策,列寧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必要階段”、展所創造的方法來比較緩慢地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列寧在此A.闡明了新經濟政策的實質B.看到了蘇聯模式的先天不足C.決定停止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指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13.圖5、圖6反映的的共同主題為A.巴黎和會導致英德矛盾激化 B.國際聯合加速二戰勝利進程C.二戰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發展 D.一戰使德國的國際地位下降14.圖7出自1938年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講話。這表明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現今已成功解決,不過我認為,這只不過是將來整個歐洲實現全面和平的序幕而已。 我們認為昨晚簽署的協定,還有《英德海軍協定》都象征著兩個民族對永不再次自相殘殺的渴望。圖7A.英國奉行綏靖主義政策 B.歐洲戰爭策源地即將形成C.歐洲緊張局勢得到緩和 D.歐洲集體安全體系已建立15.圖8內容最有可能出自當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與會國并不認為這種不同構成對穩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碼礙……和平共處的原則,是代替“冷戰”和可能發生的全面核災禍的唯一的辦法。圖8A.1961年《不結盟國家的國家或政府首腦會議宣言》B.1991年《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C.1991年《歐洲聯盟條約》D.2013年《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協議》16.表1為1946年和1962年法國就業人口分布變化情況。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表1年份 行業 農業 工業 服務業1946 36 32 321962 15.7 39.6 44.7A.社會運動的影響 B.宏觀調控的加強C.科技革命的推動 D.社會結構的變化17.2008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GDP總量在全球所占的比重從1990年的36.9%提升至51.3%;受中國、印度等國高速增長拉動,2022年占比進一步升至58.3%。這一現象A.說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動力不足B.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C.反映了一超多強政治格局的結束D.彰顯了區域經濟集團的優勢18.據《周禮·外之》載,周王設外史,負責對文字字體進行厘正,并把文字規范傳達到四方諸侯國。字形的規范A.體現了森嚴的等級秩序 B.反映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C.保障了政令的暢通傳達 D.推動了華夏文化共同體的形成19.孔子注重通過音樂教學培養人才,提倡曲調平和中正、歌頌先王功業道德的“古樂”,批判當時流行的節奏明快、情感外放的“鄭聲”,認為這種音樂會放縱私欲。下列思想主張中,與孔子音樂觀相契合的是A.克己復禮 B.為政以德 C.有教無類 D.兼愛非攻20.秦律規定,地方政府要定期對使用中的度量衡器進行校正,以保證度量準確,若誤差超過規定范圍,相關官員就要受到法律懲處。這一規定A.有利于經濟秩序的規范 B.反映了秦朝律法的嚴苛C.埋下了秦朝速亡的隱患 D.體現了國家治理的有效性21.加官制度是指給某些官員加上另外一個頭銜,使其可以處理本職以外的某些政務。漢武帝時期選拔了一批心腹近臣,授予他們侍中、中常侍、給事中等加官稱號,使他們可以參與國家機密事務。這一舉措旨在A.解決王國問題 B.提高決策效率C.削弱丞相權力 D.避免外戚干政22.圖9為史書對古代某制度的記載。據此可知,該制度圖9A.推動官僚政治的逐步完善 B.盛行于兩漢魏晉時期C.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D.使選官更加公開公平23.據記載,中國某朝代進士姓名可考者有兩萬九千人,其中兩浙、福建、成都、江南西、江南東五路的占比高達82%。該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24.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朝中期“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為此,唐政府A.允許農戶以庸代役 B.征收賦稅“惟以資產為宗”C.加重對商幫的稅收 D.放松對百姓更換職業的限制25.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江、浙、閩海關,只留粵海關一口通商;之后又陸續頒布了《防范外夷規條》《民夷交易章程》和《防夷八條》等,對洋商的行為進行嚴格管控。這些舉措A.成為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 B.導致中國成為貿易入超國C.是保障農業地位的必然選擇 D.阻礙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0為公元前后歐洲人了解世界的區域示意圖,圖11為亞非歐古代文明的擴展示意圖.圖10圖11--摘自中國地圖出版社《高中歷史地圖冊·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 中世紀歐洲人繪制的地圖中,世界是一個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圓形平地,被橫縱的水域分為亞洲、歐洲和非洲三部分,未知區域則充斥著奇幻動物與恐怖種族。這些地圖并不像今天的地圖一樣客觀地反映空間的比例與尺寸,亦不能為人們出行提供精確的信息。它們主要被用于教堂展示,幫助信徒更好地理解《圣經》中的故事和教義.同時也包含一定程度的古典知識,這是教父與古典天文、自然、地理知識成就達成妥協的結果。-摘編自陳志堅《馬修·帕里斯的行程地圖與中世紀地圖制作者世界觀的轉變》(1)根據材料一,指出公元前后歐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區域,并結合史實說明古代歐洲人了解世界的途徑。(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世紀歐洲地圖編纂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6分)2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2為工業革命的擴展示意圖。圖12-摘自中國地圖出版社《高中歷史地圖冊·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 在19世紀的第一個30年里,曼徹斯特的人口由8.4萬上升到27萬。·.....到19世紀末,歐洲城市中,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六城突破百萬人口,擁有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達16個,25萬以上人口的城市55個.-摘編自劉景華《工業化以來西歐的“鄉村城市化”》等材料三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為“19世紀·流動的世紀”這一論題提供歷史依據。(6分)(2)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說明材料三的觀點。(6分)2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表2為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中的部分代表事件.表2國家 事件埃及 1918年,華夫脫黨成立,其黨綱明確要求英國撤回保護權,結束殖民統治、為此,華夫脫黨強調通過非暴力、合法途徑實現獨立.印度尼西亞 在布爾什維克的鼓舞下,社會民主聯合會(1920年改名為印尼共產黨)開始組建士兵和海員蘇維埃。為推翻荷蘭殖民統治,1926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墨西哥 20世紀三十年代,墨西哥先后頒布《土地分配法》和《石油國有化法案》,根據法案,國家無償分配4500萬英畝土地給100萬農民,并將美、英等國17家石油公司收歸國有。材料二 二戰后,非洲國家出口收入的70%以上依賴咖啡,可可等初級產品,這些初級產品的價格遠低于進口工業品的價格.....20世紀70年代,美國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工業品價格指數上漲300%,而進口原料價格僅上漲150%.--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 1954年,危地馬拉總統阿本斯推行土地改革,觸及了美國聯合果品公司等美國大企業的利益。艾森豪威爾政府以“反共”為名,支持軍事政變,推翻了阿本斯政府,導致危地馬拉陷入長期內戰和政治動蕩。此類干涉還出現在智利、巴拿馬及亞非多國.--摘編自舒建中《美國與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1)根據材料一,概括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二戰后亞非拉國家面臨的發展困境,并提出解決之道。(8分)29.(12分)唐代仕女畫和明清仕女畫展現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社會背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代仕女畫多以宮廷為場景,描繪貴族婦女勞動,賞花、撫琴等日常生活場景,明清仕女畫除描繪貴族婦女,還將目光聚焦于中下層世俗女子。......人物、樹石、建筑的造型及設色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和重彩,在空間關系處理與景物安排上借鑒西法。.....文人畫家還從《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紅樓夢》等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創作出迎合藝術市場的作品.材料二 圖13為唐代張萱創作的《被國夫人游春圖》,描繪了宮廷貴族婦女著胡裝騎馬游春的場景,圖14為明代唐寅創作的《秋風紈扇圖》,圖中仕女手持紈扇佇立于秋風中,削肩細腰,眉目含愁。--摘編自王春蘭《唐代仕女畫與明清仕女畫的比較探究》等(1)根據材料,指出明清仕女畫相較于唐代有哪些變化?(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唐代仕女畫和明清仕女畫各自展現了怎樣的社會背景?(6分)高一歷史參考答案 2025.07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B D B D B C C A C A D A A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C B D A A C C B B D二、非選擇題26.(12分)(1)(6分)了解的區域:相對有限,主要是歐洲大部分地區、北非沿海地區及西亞、南亞等亞洲部分地區。(2分)途徑及說明:政治上,外交活動,如羅馬使者出使其他國家,便于加強對出使國家的了解。軍事上,對外擴張與殖民統治,如希臘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活動,擴大了了解的區域;亞歷山大遠征、羅馬帝國擴張,并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開闊了歐洲人的眼界。經濟上,貿易往來,如通過絲綢之路、地中海貿易、印度洋貿易等,歐洲與北非、西亞進行商業交流,促使歐洲人去了解這些區域的市場、物產等情況。文化上,學者的總結、探險家的記錄等文獻資料(任意答出其中2點即可,共4分)(2)(6分)特點:宗教色彩濃厚;功能上的非實用性;地理認知的局限性(或地理空間簡單);宗教與古代知識的融合(妥協)等。(2分,任意答出其中2點)原因:基督教神學的絕對主導地位(或天主教神權統治的影響);技術與探索能力的局限;古代歐亞非的交往;莊園經濟的自閉性;中世紀宇宙觀的局限等。(4分,任意答出其中2點)27.(12分)(1)(6分)人口流動:交通技術的進步,歐美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同時對外進行殖民擴張,推動了國內人員流動和國際間人員的流動。商品和資本的流動: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世界范圍內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技術(先進生產力)的流動:英國工業革命向歐洲大陸和美國擴散,在殖民擴張中,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思想與文化的流動:自由主義思想從英國擴散全球;共產主義思想通過第一國際等跨國組織在世界傳播;民族主義思想影響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美國南北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明治維新等。社會階層流動加快:初等教育的普及、報刊書籍發行量增加等,進一步打破貴族特權,加快階層流動。(任意答出其中3個角度即可,每個角度2分)(2)(6分)材料三的觀點是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無產階級的崛起和資產階級的滅亡。(2分)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2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全面控制與剝削,推動了無產階級的覺醒,他們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勞資之間的階級矛盾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2分)28.(14分)(1)(6分)特點:非洲獨立意識覺醒;出現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或出現新的領導力量或領導力量更加多元);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斗爭方式更加豐富;斗爭目標體現反封建與反帝的結合等。(任意答出其中3點即可,每點2分)(2)(8分)困境:經濟上,國際貿易的不平等(或單一的經濟、經濟依賴等也可);政治上,受帝國主義的軍事、政治干涉等。(每個角度2分,共4分)解決之道:經濟上,優化經濟結構,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構建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等。政治上,堅持獨立自主,提升自身實力,完善民主法治;構建國際政治新秩序,推動政治多極化趨勢;積極參與不結盟運動等。(每個角度2分,共4分)29.(12分)(1)(6分)變化:描繪對象擴大,關注中下層女子群體,呈現世俗化特征;繪畫手法中西結合;女性形象由豐腴華麗變為瘦弱纖細;迎合市場進行創作,呈現商業化特征。(答出其中任意3點即可,每點2分)(2)(6分)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民族交融;中外交流;思想相對自由,社會風氣開放;女性社會地位較高。(任意3點,每點1分)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市民文化發展;儒家“三從四德”的倫理觀念嚴重束縛女性(思想文化專制);西學東漸。(任意3點,每點1分)閱卷時不必完全拘泥于所給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