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常見無機物的性質、用途與轉化重點考點 專題練2026年高考化學一輪復習備考1.用下列化學知識解釋對應勞動項目不合理的是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A 用大米制麥芽糖 淀粉水解生成麥芽糖B 用次氯酸鈉溶液消毒 次氯酸鈉溶液呈堿性C 給小麥施氮肥 氮是小麥合成蛋白質的必需元素D 用肥皂洗滌油污 肥皂中的高級脂肪酸鈉含有親水基和疏水基A.A B.B C.C D.D2.時,在濃溶液中通入過量,充分反應后,可通過調控溫度從反應后的固液混合物中獲得和固體。已知:、、溶解度(S)隨溫度變化關系如下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通入后開始發生反應:B.時,隨反應進行先析出C.將反應后的固液混合物過濾,濾液降溫可析出固體D.在冷卻結晶的過程中,大量會和一起析出3.在給定條件下,下列過程涉及的物質轉化均可實現的是A.B.C.D.溶液溶液晶體4.下列物質結構或性質與用途相關的是A.鐵粉能與反應,可用作食品保存的吸氧劑B.難溶于水,可用于制作耐高溫材料C.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可用作漂白劑D.能形成分子間氫鍵,可用于工業制硝酸5.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轉化具有重要應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漂白粉溶于水與反應:B.實驗室制備少量:C.工業制硝酸過程中的物質轉化:D.工業制硫酸過程中的物質轉化:6.硼氫化鈉()具有優良的還原性,在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用硼精礦(主要成分為,含有少量、、)制取的流程如圖:已知:偏硼酸鈉()易溶于水,在堿性條件下穩定存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濾渣1的成分為和B.濾渣2是,該物質屬于氧化物C.“制取”時必須在干燥無氧環境下進行D.上述流程涉及的反應存在氧化還原反應7.甲、乙、丙、丁、戊、己為短周期元素組成的常見物質,其中甲、乙、丙、戊在常溫下均為氣體,甲和丁為原子總數不大于4的分子,乙為單質。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易溶于水,溶液顯堿性 B.丙與乙反應時無明顯現象C.氣體戊可通過排水法收集 D.戊與丁生成己的反應為化合反應8.下列物質性質與用途對應關系、錯誤的是A.氧化鋁熔點高,可以用來做耐火材料B.硅的導電性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可用于制造光導纖維C.氧化鈣能與二氧化硫反應,可作為工業廢氣處理時的脫硫劑D.飽和氯水既有酸性又有漂白性,加入適量小蘇打,其漂白性增強9.地球上的生物循環涉及多種含氮物質,轉化關系之一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1個分子中σ鍵與π鍵數目之比為B.反應j中被還原生成C.反應c和反應k均為氮的固定D.反應g中發生氧化反應10.一種以硫鐵礦()為原料生產硫酸并綜合利用燒渣(主要含、、等)制備的工藝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將硫鐵礦粉碎可增大“焙燒Ⅰ”的反應速率B.用NaOH溶液“浸取”的目的是將、轉化為可溶性鈉鹽C.采用98.3%的濃硫酸“吸收”,其主要目的是獲得更高濃度的硫酸D.“焙燒Ⅱ”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11.碳酸鈰[Ce2(CO3)3]是一種稀土材料,工業上常以氟碳鈰礦(主要成分為CeFCO3、BaO、SiO2)為原料制備碳酸鈰,其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已知:①“酸浸”后鈰元素主要以[CeF2]2+的形式存在;②Ce3+在空氣中易被氧化為Ce4+,兩者均能形成氫氧化物沉淀;③“還原”時,加入硫脲()的目的是將[CeF2]2+還原為Ce3+,硫脲被氧化為(SCN2H3)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為了使“焙燒”更充分,應當從焙燒室的底部通入空氣B.“酸浸”的目的是除去氟碳鈰礦中的BaO,因此“濾渣1”為BaSO4C.加入硫脲后發生“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SC(NH2)2+2[CeF2]2+=(SCN2H3)2+2HF+2F-+2Ce3+D.“堿轉酸浸”最好隔絕空氣進行12.下列物質的轉化在給定條件下能實現的是A.B.C.D.13.索爾維制堿法制備純堿的流程如圖所示,我國科學家侯德榜進行改進,去除“灰蒸”過程,利用母液制備銨鹽,也稱聯合制堿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吸氨”和“碳酸化”所用和理論最佳物質的量比為B.操作1可用于實驗室提純氫氧化鐵膠體C.圖示的流程中循環利用的物質僅是D.上述流程中“碳酸化”和“吸氨”這兩步工序可以互換14.催化與反應的物質轉化關系如下。下列對該過程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a、c分別是、B.改變了與的反應歷程C.NO既體現了還原性,又體現了氧化性D.與分子中硫原子雜化軌道類型相同15.在給定條件下,下列制備過程涉及的物質轉化均能實現的是A. B.C. D.NaCl溶液16.部分含Na或含Al物質的分類與相應化合價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A.可存在的轉化B.和均能與溶液反應C.工業上通過電解熔融制備D.若能與反應生成,則中含共價鍵17.部分含鐵或銅元素物質的類別與相應化合價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描述一定不合理的是A.將含h的飽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可制備膠體B.一定條件下,f、g、h均可通過化合反應得到C.b為紅色固體,在強酸性環境中可生成a和gD.h、i具有強氧化性,均可用于自來水的消毒和凈水18.下列結構或性質內容不能說明對應用途的是A.氮氣中氮氮三鍵的鍵能大,可用作保護氣B.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劑C.單晶硅為空間網狀結構,可用作信息工業的半導體材料D.羧基屬于親水基,接入纖維素等高分子材料能提高其吸水性能19.下列關于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雷雨天,空氣中的與可反應生成NOB.與在一定條件下合成氨屬于氮的固定C.分子中鍵與鍵的比值為D.既可作氧化劑又可作還原劑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D A A C A B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答案 B C A C A A D C C1.B【詳解】A.淀粉在酸性或酶催化下水解生成麥芽糖,用大米制麥芽糖符合該過程,A正確;B.次氯酸鈉的消毒作用源于其水解生成的HClO具有強氧化性,而非溶液呈堿性,B錯誤;C.氮元素是植物合成蛋白質、葉綠素等的必需元素,施氮肥解釋合理,C正確;D.肥皂中的高級脂肪酸鈉含親水基(羧酸根)和疏水基(長鏈烷基),可乳化油污,解釋正確,D正確;故選B。2.D【詳解】A.氯氣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次氯酸鈉和水,開始發生反應為,A正確;B.時,氯化鈉溶解度最小,隨反應進行,逐漸增多,則最先析出,B正確;C.由于次氯酸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較大,將反應后的固液混合物過濾,濾液降溫可析出固體,C正確;D.由于氫氧化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較小,次氯酸鈉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較大,在冷卻結晶的過程中,會大量析出,氫氧化鈉則不會,D錯誤;故選D。3.D【詳解】A.CaSO3溶液中存在一定濃度的Ca2+,飽和Na2SO4溶液中的濃度較大,加入飽和Na2SO4溶液可使Qc(CaSO4)>Ksp (CaSO4),溶液中出現CaSO4沉淀,但CaSO4和鹽酸不反應,第二步無法實現,A錯誤;B.FeS2煅燒可生成SO2,SO2與濃硫酸不反應,不能得到SO3,B錯誤;C.HClO光照分解生成HCl和O2,而非Cl2,第一步錯誤,鐵在氯氣中點燃可得到氯化鐵,C錯誤;D.CuSO4與過量氨水可反應生成[Cu(NH3)4]SO4溶液,加入乙醇可降低[Cu(NH3)4]SO4的溶解度,從而析出晶體,兩步均正確,D正確;故選D。4.A【詳解】A.鐵粉與O2反應的性質使其可用作吸氧劑,A正確;B.MgO用作耐高溫材料是因其熔點高而非其難溶于水,B錯誤;C.SO2可用作漂白劑是因為它能與某些有色物質結合生成無色物質,不是因為其具有氧化性,C錯誤;D.NH3制硝酸是因其具有還原性,與它能形成分子間氫鍵無關,D錯誤;故選A。5.A【詳解】A.漂白粉溶于水與二氧化碳發生的反應為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鈣在溶液中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次氯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故A正確;B.實驗室制備氯氣的反應為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共熱反應生成氯化錳、氯氣和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故B錯誤;C.催化劑作用下氨氣與氧氣共熱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生成一氧化氮,但一氧化氮不溶于水,不能與水反應生成硝酸,故C錯誤;D.硫在氧氣中燃燒只能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故D錯誤;故選A。6.C【分析】以硼精礦(主要成分為,含有少量、、等)為原料制取NaBH4,由流程可知,加NaOH溶解、、,將FeCl3轉化成氫氧化鐵沉淀,則操作1為過濾,濾渣1為Fe(OH)3;再加CaO將硅鋁沉淀,則操作2也為過濾,從而除去硅、鋁,最后反應1為NaBO2與MgH2反應生成NaBH4,以此來解答;【詳解】A.由分析知,濾渣1的成分為,A錯誤;B.濾渣2是,該物質屬于硅酸鹽,B錯誤;C.具有優良的還原性,易被氧氣氧化,故“制取”時必須在干燥無氧環境下進行,C正確;D.硼精礦(主要成分為,含有少量、、等)加NaOH溶解、、,分別生成NaBO2、NaAlO2、Na2SiO3,同時生成Fe(OH)3,該過程元素化合價沒有變化,加入CaO生成,該過程元素化合價沒有變化,MgH2與NaBO2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生成NaBH4和MgO,該過程元素化合價沒有變化,故上述流程涉及的反應不存在氧化還原反應,D錯誤;故選C。7.A【分析】甲、乙、丙、丁、戊、己為短周期元素組成的常見物質,其中甲、乙、丙、戊在常溫下均為氣體,甲和丁為原子總數不大于4的10e-分子,乙為單質,結合轉化關系分析可知,甲為NH3,乙為O2,丁為H2O,丙為NO,戊為NO2,己為HNO3,據此分析判斷。【詳解】A.甲為NH3易溶于水,形成的一水合氨溶液顯堿性,故A正確;B.丙與乙反應時生成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有明顯現象,故B錯誤;C.氣體戊為NO2,二氧化氮和水反應,不能通過排水法收集,故C錯誤;D.戊與丁生成己的反應為:3NO2+H2O=2HNO3+NO,不是化合反應,故D錯誤;故選:A。8.B【詳解】A.氧化鋁晶體內作用力為離子鍵,鍵能較大,熔點較高,所以氧化鋁耐高溫,可做耐火材料,A正確;B.光導纖維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B錯誤:C.堿性氧化物CaO能與酸性氧化物反應生成固態的鹽,因而可作為工業廢氣處理時的脫硫劑,減少對大氣的污染,C正確;D.與水反應產生HCl、HClO,溶液中含有HCl使溶液顯酸性,而HClO具有強氧化性,能夠將有色物質氧化變為無色,因此飽和氯水既有酸性又有漂白性。氯氣與水的反應是可逆反應,加入適量固體,反應消耗HCl,使化學平衡正向移動,導致溶液中增大,因而其漂白性增強,D正確;故答案選B。9.B【詳解】A.分子中化學鍵為氮氮三鍵,σ鍵與π鍵的比為,A正確;B.反應j中沒有注明標準狀況,無法計算,B錯誤;C.反應c和反應k均為游離態氮轉化為化合態氮,是氮的固定,C正確;D.反應g中,氮元素化合價升高,發生氧化反應,D正確;故答案選B。10.C【分析】硫鐵礦(主要成分為FeS2)在空氣中焙燒,Fe元素轉化為Fe2O3,S元素轉化為SO2,接觸室中,在催化劑作用下SO2和O2反應生成SO3,再用98.3%的硫酸吸收得到供稀釋用硫酸,焙燒Ⅰ中的Al2O3和SiO2可與NaOH反應,生成Na[Al(OH)4]-、Na2SiO3等可溶性鈉鹽,剩余固體為Fe2O3和FeS2,二者在焙燒Ⅱ發生反應FeS2+16Fe2O32SO2↑+11Fe3O4,Fe3O4可以被磁鐵吸引,通過磁選得到Fe3O4。【詳解】A.粉碎硫鐵礦可以增大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A正確;B.根據分析,用NaOH溶液“浸取”的目的是將Al2O3和SiO2轉化為可溶性鈉鹽,B正確;C.用98.3%的濃硫酸“吸收”SO3的目的是避免形成酸霧,有利于SO3的吸收,C錯誤;D.根據分析,焙燒Ⅱ發生的反應為FeS2+16Fe2O32SO2↑+11Fe3O4,D正確;故選C。11.B【分析】氟碳鈰礦(主要成分為、BaO、)焙燒后,Ce元素被氧化,得到、,之后用稀硫酸浸取,得到的濾渣1為難溶物和,濾液中主要含有等,相繼加入硫脲,根據題目已知信息可知Ce元素被還原為Ce3+,加入硫酸鈉,價Ce元素轉化為固體濾渣,依次加入NaOH溶液和稀鹽酸,得到含的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碳酸氫銨,與結合得到沉淀。【詳解】A .“焙燒”時,從焙燒室的底部通入空氣可以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使焙燒更充分,A正確;B.氟碳鈰礦中含有SiO2和BaO,“酸浸”時,硫酸會與BaO反應生成BaSO4,但SiO2難溶于硫酸,故“濾渣1”中應含有BaSO4和SiO2,B錯誤;C .“還原”時,加入硫脲()的目的是將[CeF2]2+還原為Ce3+,硫脲被氧化為(SCN2H3)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正確;D.Ce3+在空氣中易被氧化為Ce4+,因此“堿轉酸浸”最好隔絕空氣進行,D正確;故選B。12.C【詳解】A.Fe2O3與鹽酸反應生成FeCl3溶液正確,但FeCl3與Cu反應生成FeCl2和CuCl2,而非Fe單質,第二步錯誤;A錯誤。B.過量SO2與NH3·H2O反應應生成NH4HSO3而非(NH4)2SO3,第一步產物錯誤;B錯誤。C.Ca(ClO)2與CO2反應生成HClO正確,HClO光照分解生成O2正確;C正確。D.少量氨水無法使CuSO4直接生成[Cu(NH3)4]2+,需過量氨水,第一步條件錯誤;D錯誤。故選C。13.A【分析】先使氨氣通入飽和食鹽水中而成氨鹽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較小的碳酸氫鈉沉淀和氯化銨溶液,二氧化碳主要來自于碳酸鈣的分解,NaCl+NH3+H2O+CO2=NH4Cl+NaHCO3↓,過濾得到碳酸氫鈉,煅燒得到碳酸鈉,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循環使用,母液通過經過灰蒸后產生的NH3可以循環利用,據此分析。【詳解】A.根據方程式NaCl+NH3+H2O+CO2=NH4Cl+NaHCO3↓可知,“吸氨”和“碳酸化”所用和理論最佳物質的量比為,A正確;B.操作1是過濾,實驗室提純氫氧化鐵膠體用滲析,B錯誤;C.圖示的流程中循環利用的物質有和CO2,C錯誤;D.氨氣溶解度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小,“碳酸化”和“吸氨”這兩步工序不能互換,D錯誤;答案選A。14.C【分析】根據反應過程分析,SO2與O2反應生成SO3,NO參與催化過程,a參與反應生成NO2(b),所以a是O2,SO2與NO2反應生成SO3和NO, 所以d是SO2,c是SO3。【詳解】A.根據分析可知,A正確;B.根據催化劑的作用原理,NO作為催化劑, 改變了反應的途徑,降低了反應的活化能,從而改變了SO2與O2的反應歷程,B正確;C.根據氧化還原反應原理,NO與O2反應時NO被氧化,體現還原性,NO2與SO2反應生成NO,并未體現NO的氧化性,C錯誤;D.根據雜化軌道理論,SO2中S原子價層電子對數是:,是雜化;SO3中S原子價層電子對數是:,也是雜化,D正確;故選C。15.A【詳解】A.濃硫酸與碳加熱生成SO2,SO2與H2S反應生成S,兩步均正確,A正確;B.鋁熱反應生成Fe正確,但Fe與Cl 加熱生成FeCl2錯誤(應生成FeCl3),B錯誤;C.NH3催化氧化生成NO正確,但NO不能直接與水反應生成HNO3(需O 參與),C錯誤;D.NaCl溶液直接通CO2無法生成NaHCO3(需先通NH3),D錯誤;故選A。16.A【分析】由圖可知a、b、c對應物質分別為:Na、Na2O(或Na2O2)、NaOH或a、e、d對應Al、Al2O3、Al(OH)3。【詳解】A.Al2O3無法直接轉化為Al(OH)3,e→d的轉化無法實現,A錯誤;B.Al2O3、Al(OH)3均可以與NaOH生成Na[Al(OH)4]和H2O,B正確;C.工業上在冰晶石存在的條件下,通常電解Al2O3來冶煉金屬Al,C正確;D.b能與水反應則b為Na2O2,電子式為,O和O之間為非極性共價鍵,D正確;故選A。17.D【分析】根據鐵元素化合價和分類,可以得知a是Fe,c是FeO,d是Fe2O3,e是Fe(OH)2,f是Fe(OH)3,g是Fe2+鹽,h是Fe3+鹽,i是鹽;根據銅元素化合價和分類,可以得知a是Cu,b是Cu2O,c是CuO,e是Cu(OH)2,g是Cu2+鹽;【詳解】A.h是Fe3+鹽,可將的飽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備膠體,A合理;B.f是Fe(OH)3,可通過得到,g是Fe2+鹽、Cu2+鹽,如、,可通過化合反應:、反應得到,B合理;C.b是Cu2O,是紅色固體,在強酸性環境中發生歧化反應,方程式為,可生成a和g,C合理;D.Fe3+鹽、鹽均具有強氧化性,但Fe3+鹽不具有消毒作用,其水解生成的膠體可以凈水,D不合理;故選D。18.C【詳解】A.N2分子中氮氮之間存在三鍵,因鍵能較大,使N2的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因此氮氣可作反應的保護氣,故A不符合題意;B.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因而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劑,故B不符合題意;C.單晶硅是半導體,可用作信息工業的半導體材料,與其空間網狀結構無關,故C符合題意;D.羧基為親水基團,纖維素中接入羧基,能使其吸水性增強,故D不符合題意;答案選C。19.C【詳解】A.雷雨天時發生自然固氮,空氣中N2和O2可反應生成NO,A正確;B.氮的固定是將空氣中游離態的氮(N2)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與在一定條件下合成氨屬于氮的固定,B正確;C.單鍵均為σ鍵,叁鍵含有1個σ鍵2個π鍵;分子中鍵與鍵的比值為1:2,C錯誤;D.N2中N元素的化合價可以降低生成NH3或銨根離子等,也可以升高生成NO等,故N2既可作氧化劑又可作還原劑,D正確;故選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