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橋飛架連天塹》教案學科 美術 年級冊別 七年級上冊 共1課時教材 嶺南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一橋飛架連天塹》是嶺南版七年級上冊的內容,此課聚焦橋梁,介紹多種著名橋梁及特點。教材通過展示不同風格橋梁,讓學生了解橋梁建筑與藝術價值,培養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它在教材體系中豐富了學生對建筑藝術的認知,為后續學習建筑相關內容奠定基礎。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美術基礎和觀察能力,但對橋梁建筑藝術了解有限。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不過在分析橋梁設計原理和藝術特色時可能存在困難,且在運用材料制作橋梁模型和用藝術手法表現橋梁方面經驗不足。教學中可結合實例和多媒體,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組織實踐活動提升動手能力。課時教學目標審美感知1. 能感受不同類型橋梁的造型美、結構美和藝術特色。2. 提高對橋梁建筑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藝術表現1. 掌握繪制橋梁結構圖和制作立體橋梁模型的方法。2. 能用不同藝術手法表現橋梁。創意實踐1. 發揮創意,用電腦軟件設計科學美觀的城市景觀橋。2. 嘗試制作不同種類的橋梁,探索力的原理。文化理解1. 了解橋梁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和歷史背景。2. 體會橋梁建筑所蘊含的人類智慧和文化價值。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了解不同類型橋梁的特點和設計原理。2. 掌握繪制橋梁結構圖和制作橋梁模型的方法。3. 感受橋梁建筑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難點1. 理解橋梁設計中建筑學、力學等知識并運用到實踐中。2. 用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橋梁的美感和特色。3. 設計出科學美觀且具有創意的城市景觀橋。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橋梁模型材料、電腦軟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新知導入 展示橋梁圖片(1) 教師打開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張著名橋梁的圖片,提問:“同學們,知道下面這個橋叫什么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思考。(2) 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3)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橋梁相關內容。(4) 介紹橋梁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連接兩地、促進交通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 展示更多不同類型橋梁的圖片,讓學生對橋梁有初步的直觀認識。(6) 簡單描述這些橋梁的外觀特點,如形狀、顏色等,引導學生關注橋梁的多樣性。(7) 提出問題:“這些橋梁除了實用功能,還有哪些方面的價值呢?”引發學生深入思考。(8)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對橋梁價值的理解。 1. 觀察圖片,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2. 參與討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3. 傾聽教師的介紹和總結。4. 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評價任務 回答積極:☆☆☆觀察仔細:☆☆☆思考深入:☆☆☆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橋梁圖片和提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新知講解 介紹港珠澳大橋(1) 教師詳細介紹港珠澳大橋,說明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廣東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于廣東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的一部分。(2) 強調這座大橋因其超大的建筑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3) 展示港珠澳大橋的相關數據和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其規模和壯觀。(4) 介紹截至2024年5月21日9時40分,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顯示出其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和影響力。(5) 引導學生思考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意義和價值,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6) 巡視各小組討論情況,適時參與討論并給予指導。(7) 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8) 總結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更是中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象征。 1. 認真傾聽教師的介紹。2. 觀察圖片和數據,感受港珠澳大橋的規模。3. 參與小組討論,思考港珠澳大橋的意義和價值。4. 代表小組發言,分享討論結果。評價任務 傾聽專注:☆☆☆討論積極:☆☆☆發言有條理:☆☆☆設計意圖 通過介紹港珠澳大橋,讓學生了解現代橋梁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新知講解 活動一:了解不同類型橋梁 展示世界十大名橋(1) 教師展示世界十大名橋的圖片,包括大貝爾特橋、切薩皮克灣大橋、西堠門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明石海峽大橋、金門大橋、米洛大橋、青馬大橋、亨伯橋和倫敦塔橋。(2) 逐一介紹這些橋梁的特點和地理位置,讓學生對世界著名橋梁有更全面的認識。(3)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橋梁的外觀形狀,如拱橋、梁式橋等,總結不同類型橋梁的特點。(4) 提出問題:“這些橋梁在設計上有哪些獨特之處?”讓學生自主思考并記錄下來。(5)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想法。(6) 請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結果。(7) 教師對各小組的匯報進行點評和總結,補充一些學生未發現的設計特點。(8) 引導學生思考橋梁設計與當地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的關系。 1. 觀察世界十大名橋的圖片,了解其特點。2. 自主思考橋梁設計的獨特之處并記錄。3. 參與小組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4. 傾聽其他小組的匯報,學習不同的觀點。評價任務 觀察準確:☆☆☆思考深入:☆☆☆交流積極:☆☆☆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世界十大名橋,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橋梁的特點和設計,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新知講解 活動二:分析具體橋梁設計 介紹十七孔橋(1) 教師介紹頤和園的十七孔橋,說明它是古代園林建筑的藝術杰作,為研究清乾隆時期的園林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2) 講解十七孔橋的設計原因,主要基于封建帝王的象征意義和建筑學、力學的考慮。橋的設計中有9個橋洞,其中中間的橋洞最大,“9”被稱為極陽數,象征著帝王的權威和尊貴。(3) 展示十七孔橋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橋上的望柱,介紹每一根望柱上都刻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獅子,數量達到544只,比盧溝橋上的獅子還要多出59只。(4) 讓學生數一數圖片中獅子的數量,感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5) 組織學生討論十七孔橋這些設計元素的作用和意義。(6) 請學生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7) 總結十七孔橋的設計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也增添了橋梁的美觀和文化內涵。(8) 引導學生思考十七孔橋與頤和園整體風格的協調性。 1. 認真傾聽教師的介紹。2. 觀察圖片,數獅子的數量。3. 參與討論,思考設計元素的作用和意義。4. 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評價任務 傾聽認真:☆☆☆觀察細致:☆☆☆討論積極:☆☆☆設計意圖 通過分析十七孔橋的設計,讓學生了解橋梁設計中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新知講解 活動三:學習制作橋梁模型 講解制作步驟(1) 教師講解從不同角度繪制橋梁結構圖,運用綜合材料制作一個立體橋梁模型的方法。首先,畫出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及預覽效果圖。(2) 展示一些橋梁結構圖的示例,讓學生了解如何準確繪制。(3) 詳細說明根據設計圖準備材料的要點,如材料的選擇、數量的確定等。(4) 演示如何組裝橋梁模型,強調組裝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結構的穩定性、連接的牢固性等。(5) 介紹用點,線,色進行裝飾的方法和技巧,展示一些裝飾精美的橋梁模型作品。(6) 組織學生觀看制作簡易橋梁模型的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制作過程。(7) 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分組進行橋梁模型的制作。(8) 巡視各小組制作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1. 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和演示。2. 觀察示例和視頻,學習制作方法。3. 分組進行橋梁模型的制作。4. 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請教。評價任務 學習專注:☆☆☆制作認真:☆☆☆團隊協作好:☆☆☆設計意圖 通過講解和演示,讓學生掌握制作橋梁模型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實踐練習 布置實踐任務(1) 教師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制作一個不同種類的橋梁,比如制作一個懸索橋或一個斜拉橋,并思考其中的力的原理。(2) 強調制作過程中要注重結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3) 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對橋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和裝飾。(4) 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參考資料和圖片,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任務。(5) 巡視學生的制作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指導。(6)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讓他們互相學習和借鑒。(7) 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正確使用工具和材料。(8) 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 1. 明確實踐任務,選擇要制作的橋梁種類。2. 開始制作橋梁,思考其中的力的原理。3. 與同學交流和分享制作經驗。4. 認真聽取教師的評價和建議。評價任務 任務明確:☆☆☆制作有創意:☆☆☆交流積極:☆☆☆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業設計基礎作業1. 完成課堂上未完成的橋梁模型制作。2. 收集一座自己喜歡的橋梁的資料,制作一份手抄報。3. 用繪畫的形式表現一座橋梁的夜景。拓展作業1. 嘗試用電腦軟件設計一座科學美觀的城市景觀橋。2. 與家人一起參觀一座當地的橋梁,寫一篇參觀感受。3. 設計一個橋梁主題的藝術作品,如雕塑、裝置等。板書設計一橋飛架連天塹1. 港珠澳大橋:規模大、技術高2. 不同類型橋梁:拱橋、梁式橋等3. 橋梁設計:文化內涵、力學原理4. 橋梁制作:繪圖、組裝、裝飾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通過展示大量橋梁圖片和視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度較高。2.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3. 實踐練習環節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橋梁模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之處1. 在講解橋梁設計的力學原理時,部分學生理解困難,應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2. 由于時間有限,學生在制作橋梁模型時有些倉促,部分學生未能完成作品。3. 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在指導過程中未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