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紋話吉祥》教案學科 美術 年級冊別 七年級上冊 共1課時教材 嶺南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課是嶺南版七年級上冊的內容,屬于“造型·表現”與“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教材圍繞魚紋展開,介紹其文化內涵、藝術形式等,讓學生感受魚紋承載的民族文化底蘊。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有一定美術基礎,但對魚紋文化了解較少。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新鮮事物。學習中可能對魚紋文化內涵理解有困難,教師可多舉例、展示作品幫助理解;在創作時可能創意不足,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課時教學目標審美感知1. 能感知魚紋藝術作品的形式美,體會其獨特的審美意蘊。2. 感受不同藝術形式下魚紋的藝術魅力和吉祥寓意。藝術表現1. 掌握魚紋剪紙的基本方法,能剪出富有吉祥寓意的魚紋作品。2. 嘗試用魚紋設計裝飾文創作品,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創意實踐1. 發揮想象力,在創作中融入個人創意,設計出新穎的魚紋作品。2. 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創作中遇到的問題。文化理解1. 了解魚紋承載的民族文化歷史底蘊和民俗文化內涵。2. 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了解魚紋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內涵。2. 掌握魚紋剪紙的創作方法。3. 學會用魚紋設計裝飾文創作品。難點1. 深入理解魚紋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歷史底蘊。2. 在創作中巧妙融入吉祥寓意,體現創意。3. 運用不同藝術形式生動表現魚紋的美感。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講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卡紙、畫筆、剪刀、學生作品范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新知導入 引導進入單元學習(1)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遠古時期人類與魚相關的生活場景圖片,如捕魚、食魚等,向學生介紹早在遠古時期,魚就和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引出本單元的主題——象形會意傳文脈 - 魚。(2) 詳細說明本單元將分三節課探討學習,分別是“魚紋話吉祥”“魚意融生活”“魚形啟巧思”,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整體的了解。(3) 解釋魚紋的定義,即魚紋是以魚形為基本元素構成的紋樣,并且強調魚紋被賦予了“富貴有余”“年年有余”等吉祥寓意,讓學生初步感受魚紋的文化內涵。(4) 提出問題:“魚紋話吉祥可以通過什么樣的藝術形式呈現?”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交流。(5)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傾聽學生的討論內容。(6) 請每個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7) 展示一些以魚紋為元素的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圖片,如繪畫、彩色剪紙、陶藝雕塑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魚紋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呈現。(8) 再次強調魚紋所承載的深厚民族文化歷史底蘊,激發學生對魚紋文化的學習興趣。 1. 觀看圖片,傾聽教師講解,了解魚與人類的聯系及本單元學習內容。2.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參與小組討論。3. 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結果。4. 觀看不同藝術形式的魚紋作品圖片,感受魚紋的魅力。評價任務 思考活躍度:☆☆☆發言準確性:☆☆☆參與積極性:☆☆☆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圖片和講解,讓學生了解魚紋的文化背景和本單元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交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展示不同藝術形式的魚紋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魚紋的多樣性。新知講解 象形文字講解(1) 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古代不同時期關于“魚”的象形文字,向學生介紹“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凡魚之屬皆從魚”,讓學生了解“魚”字的象形特點。(2) 引導學生觀察象形文字“魚”的形態,提問學生從這些象形文字中能感受到魚的哪些特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3) 對比不同時期“魚”的象形文字的變化,分析其演變過程,讓學生體會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4) 展示“魚”的印章,讓學生觀察印章中“魚”的不同形態,感知其審美意蘊,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5) 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魚”的象形文字和印章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象形文字和印章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6) 拓展講解與“魚”相關的其他象形文字或文化現象,加深學生對魚文化的理解。(7) 引導學生思考象形文字與魚紋之間的聯系,為后續學習魚紋的藝術表現形式做鋪墊。(8) 總結象形文字在魚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藝術作品欣賞(1) 展示三魚紋彩陶盆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其器腹外壁繪的三條張嘴露齒的魚,描述魚的形態特征,如唇部翹起等。(2) 講解雖然彩陶盆未畫水,但卻給人以魚在水中吸水吐氣、向前游動的感覺,讓學生體會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和魚紋的簡潔生動之美。(3) 介紹三魚紋彩陶盆的年代和文化背景,讓學生了解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4) 展示一張有時代氣息的花鳥畫,詳細講解藝術家將中國畫的傳統筆法與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結合,使畫面既清新脫俗、生動有趣,又充滿了故事性。(5) 解釋畫面中竹與魚結合的美好寓意,即“富足(竹)”“有余(魚)”,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中象征手法的運用。(6) 展示金代雙魚紋鏡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傳統魚紋飾在銅鏡上的合理運用和巧妙配置,以及水波紋的裝飾作用。(7) 描述金代雙魚紋鏡圖案所表現的雙魚在泛波的水流中浮游覓食的活潑狀態,讓學生感受其靈動的生活氣息和高超的藝術審美情趣。(8) 強調金代雙魚紋鏡在鑄塑工藝上的細膩和對中國古代銅鏡文化的重要貢獻,讓學生對古代藝術作品有更深入的認識。 1. 觀察象形文字“魚”和印章,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2. 欣賞三魚紋彩陶盆、花鳥畫、金代雙魚紋鏡等藝術作品,感受其藝術魅力。3. 傾聽教師的講解,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4. 參與交流分享,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評價任務 觀察能力:☆☆☆理解深度:☆☆☆交流表達:☆☆☆設計意圖 通過對象形文字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魚文化的源頭,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講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魚紋藝術的美和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課堂交流 活動一:感受藝術家情感 作品展示與引導(1) 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魚紋青銅壺(春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畫《魚》(剪紙,庫淑蘭,陜西)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件作品。(2) 提出問題:“這兩件以魚為題材的藝術品表達了藝術家怎樣的情感?”引導學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情感表達。(3)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從作品的造型、色彩、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深入探討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和情感。(4)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學生的討論,適時給予指導和啟發。(5) 請每個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認真傾聽和記錄。(6) 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合理觀點,同時補充和深化對作品情感表達的理解。(7)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不同藝術形式在表達情感上的特點和差異,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8) 總結藝術作品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藝術是情感的載體。 1. 觀察魚紋青銅壺和中國畫《魚》(剪紙)的圖片,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2. 參與小組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3. 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結果。4. 傾聽教師的點評和總結,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情感表達。評價任務 思考深度:☆☆☆討論參與度:☆☆☆表達準確性:☆☆☆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藝術作品并引導學生討論其情感表達,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小組討論和發言環節,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和表達能力的提升,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課堂練習 活動二:魚紋剪紙創作 剪紙步驟講解(1) 教師詳細講解如何通過剪紙設計出魚紋作品,首先介紹基本材料及工具,如卡紙、畫筆、剪刀等。(2) 示范折紙的方法,根據自我設計需求進行折紙,可以折出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紙張,為后續畫圖案做準備。(3) 強調發揮想象力設計圖案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在紙上畫出富有吉祥寓意的魚紋圖案。(4) 講解畫圖案時的注意事項,如線條的流暢性、魚紋的形態特征等,同時展示一些優秀的魚紋圖案范例,供學生參考。(5) 示范按所畫的圖案進行裁剪的技巧,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時要小心。(6) 展示一些常見的裁剪錯誤案例,讓學生了解如何避免出現問題,提高剪紙的成功率。(7) 鼓勵學生在裁剪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發揮自己的創意,使魚紋作品更加獨特。(8) 總結剪紙步驟的要點,讓學生對剪紙過程有清晰的認識。 活動三:文創作品設計 文創設計引導(1) 提出任務:根據剛設計的剪紙魚紋,請嘗試接著用魚紋設計一個文創作品,如杯子、錢包、鑰匙扣、耳環等。(2) 展示一些用魚紋設計的文創作品范例,讓學生觀察魚紋在不同物品上的應用方式和效果,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3)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設計想法,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給予指導和建議。(4) 提醒學生在設計文創作品時要考慮物品的實用性和美觀性,以及魚紋與物品的整體協調性。(5) 請每個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匯報小組討論的設計方案,教師對學生的方案進行點評和指導。(6) 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將魚紋巧妙地融入文創作品的設計中。(7) 提供一些設計資源和參考資料,如不同風格的魚紋圖案、文創作品的設計案例等,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設計任務。(8) 強調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細節,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作品的質量。 1. 傾聽教師講解剪紙步驟,觀看示范操作。2. 選擇材料,進行折紙、畫圖案和裁剪,創作魚紋剪紙作品。3. 觀看文創作品范例,參與小組討論,分享設計想法。4. 根據討論結果,設計并制作文創作品。評價任務 剪紙技巧:☆☆☆創意表現:☆☆☆設計合理性:☆☆☆設計意圖 通過剪紙和文創作品設計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小組討論和設計方案匯報環節,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作品展示與交流 作品展示與評價(1) 組織學生互相之間展示自己創作的魚紋作品,包括剪紙作品和文創作品。(2) 鼓勵學生對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可以包括作品的創意、技巧、寓意等方面。(3) 引導學生用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評價,既要肯定作品的優點,也要提出合理的建議。(4) 請每個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分享設計與制作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5) 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意,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6) 評選出優秀作品,給予表揚和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作熱情。(7) 展示優秀作品,讓學生再次欣賞和學習,鼓勵學生向優秀作品看齊,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8) 總結學生作品展示與交流的活動情況,強調藝術創作中交流和分享的重要性。 1. 展示自己的魚紋作品,向同學介紹作品的設計思路和寓意。2. 對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3. 傾聽其他同學的評價和教師的綜合評價,反思自己的作品。4. 學習優秀作品的優點,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評價任務 評價客觀性:☆☆☆心得分享度:☆☆☆作品創新性:☆☆☆設計意圖 通過作品展示與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強自信心。學生之間的評價和交流,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和借鑒,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的綜合評價和優秀作品評選,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作業設計基礎作業1. 完善課堂上創作的魚紋剪紙作品和文創作品。2. 收集至少三種不同風格的魚紋圖案,并分析其特點和寓意。3. 用文字描述一件你最喜歡的以魚紋為題材的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拓展作業1. 嘗試用其他材料(如布料、木材等)制作一個以魚紋為主題的手工藝品。2. 與家人一起合作,設計一個以魚紋為元素的家庭裝飾方案,并實施該方案。3. 查閱資料,了解更多與魚紋文化相關的歷史故事和傳說,與同學分享。板書設計魚紋話吉祥一、魚紋文化1. 定義與寓意2. 象形文字與魚紋二、藝術形式1. 繪畫2. 剪紙3. 陶藝雕塑等三、創作步驟1. 剪紙:折紙 - 畫圖案 - 剪圖案2. 文創:結合魚紋與物品設計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通過多種藝術作品的展示和講解,學生對魚紋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有了較深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2. 在課堂練習環節,學生積極參與剪紙和文創作品設計,發揮了自己的創意,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3. 作品展示與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強了自信心,同時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不足之處1. 在講解一些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時,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可能是講解不夠生動形象或缺乏實例。2. 在學生創作過程中,對個別學生的指導不夠及時和深入,導致部分學生的作品質量有待提高。3. 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文創作品設計環節有些倉促,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