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制茶具明茶禮》教案學科 美術 年級冊別 七年級上冊 共1課時教材 嶺南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嶺南版七年級美術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圍繞中國茶文化和茶具制作展開。通過展示多幅與茶相關的古畫,介紹品茶禮儀和各類茶具,還講解了陶藝制作茶具的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茶文化內涵,提升藝術素養。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可能較淺。他們有一定的觀察和動手能力,但在陶藝制作技巧上可能欠缺經驗。教學中可能遇到學生對茶文化理解不深入、制作茶具時技巧掌握困難等問題,可通過多展示案例、加強實踐指導來突破。課時教學目標審美感知1. 能感受中國茶文化相關繪畫作品的藝術美,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能力。2. 體會不同茶具的造型美和功能美,增強對美的感知。藝術表現1. 掌握溫杯、醒茶、沖泡等沏茶步驟和鞠躬禮、伸掌禮等品茶禮儀的表現方式。2. 學會用拉坯法和泥條盤筑法制作茶具,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創意實踐1. 在制作茶具過程中,發揮創意,設計出獨特造型的茶具。2. 嘗試將茶文化元素融入茶具設計中,進行創新實踐。文化理解1. 了解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原因,理解茶文化的深厚內涵。2. 明白品茶禮儀背后的文化意義,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深厚內涵和流傳至今的原因。2. 掌握品茶的禮儀,如溫杯、醒茶、沖泡、鞠躬禮、伸掌禮等。3. 認識不同茶具的造型和功能。4. 學會用拉坯法和泥條盤筑法制作茶具。難點1. 深入理解品茶禮儀背后的文化意義。2. 熟練掌握拉坯法和泥條盤筑法的技巧,制作出美觀實用的茶具。3. 將茶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茶具設計中。4. 引導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發揮創意,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講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準備茶具實物、陶藝工具、多媒體課件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介紹單元背景(1) 教師開場,提及俗話說“禮”行天下,不學禮,無以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滲透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引出本單元要用藝術的方式表現日常生活,做到明禮修身等內容。(2) 闡述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說明茶文化不只是享用飲品,還蘊含深厚文化內涵,茶藝是生活藝術也是“禮”的集中體現。(3) 提出問題,如中國茶文化為何能流傳至今,引導學生思考。(4) 展示唐代佚名《宮樂圖》局部、元代趙孟頫《斗茶圖》、宋代趙佶《文會圖》、明代唐寅《品茶圖》局部等與茶相關的古畫,讓學生觀察畫面中人們品茶的場景。(5) 介紹畫面中的人物姿態、動作等,引導學生感受古代人品茶時的氛圍和文化氣息。(6) 提問學生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有怎樣的感受,鼓勵學生積極發言。(7)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進一步強調茶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8) 自然過渡到本節課要探討的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原因和品茶的禮儀等內容。 1. 認真聆聽教師介紹,了解單元背景和茶文化相關信息。2. 觀察古畫,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3. 積極發言,分享自己從畫面中看到的內容和感受。4. 跟隨教師的引導,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評價任務 參與度:☆☆☆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意圖 通過介紹單元背景和展示古畫,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茶文化相關問題,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活動一:探究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原因和品茶的禮儀 分析古畫中的茶文化元素(1) 再次展示之前的古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中與茶相關的元素,如茶具、茶葉、人們的動作等。(2) 講解不同朝代的茶文化特點,結合古畫內容,分析每個朝代人們對茶的喜愛和重視程度。(3)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原因,鼓勵學生從歷史、文化、社會等多個角度思考。(4) 巡視各小組討論情況,適時參與討論,給予指導和啟發。(5) 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6) 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歸納出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如茶的養生功效、文化內涵、社交功能等。(7) 展示齊白石《茶具梅花圖》、豐子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作品,引導學生感受畫家通過作品傳達的茶文化意境。(8) 提問學生從這些作品中體會到了怎樣的茶文化精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 介紹品茶的禮儀(1) 講解溫杯的步驟和目的,即把茶杯洗凈并用沸水淋燙,保持茶杯溫度,使茶香氣更足、滋味更美。(2) 演示醒茶的過程,將茶葉放入燙過的茶杯中,用80°左右熱水沖泡,待茶葉舒展片刻倒掉水,說明這樣做可讓茶葉舒展,使茶口味更正宗、茶湯更潔凈。(3) 介紹懸壺高沖的沖泡方式,適當提高水壺出水位置,讓水流如瀑布般落入杯中,解釋高沖可讓茶葉充分浸潤,釋放色、香、味。(4) 強調賞茶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欣賞茶葉和茶湯顏色的變化,聞茶葉散發的香味。(5) 說明品茶時要等茶溫度適宜再慢慢品嘗。(6) 介紹鞠躬禮的起源和含義,鞠躬禮源于中國商代的“鞠祭”,后來用于表達對地位崇高者或長輩的尊敬。(7) 演示伸掌禮的動作,從腰間伸出手掌,掌心向上,同時欠身點頭微笑,表示“請”或“謝謝”,強調在喝茶過程中使用頻率高。(8) 講述叩指禮的由來,相傳是乾隆下江南時下屬情急之下以屈指代跪形成的禮節,現在也是一種常用的品茶禮節。 1. 分組討論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原因,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2. 認真觀看教師演示品茶禮儀的步驟,學習動作要領。3. 模仿教師的動作,進行簡單的練習。4.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分享自己對茶文化精神的理解。評價任務 討論參與度:☆☆☆禮儀掌握程度:☆☆☆文化理解深度:☆☆☆設計意圖 通過分析古畫和組織討論,讓學生深入探究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詳細介紹品茶禮儀,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品茶規范,增強對茶文化的體驗。活動二:認識不同的茶具 展示茶具實物(1) 拿出紫砂茶具、白瓷茶具、玻璃茶具等實物,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其外觀、材質和造型特點。(2) 介紹紫砂茶具的優點,如透氣性好、能保留茶的香氣等,展示不同款式的紫砂壺。(3) 講解白瓷茶具的特點,如潔白如玉、能更好地襯托茶湯顏色等,展示白瓷茶杯、茶壺等。(4) 說明玻璃茶具的優勢,如透明可視、能清晰看到茶葉舒展過程等,展示玻璃茶壺和茶杯。(5) 介紹茶壺的功能,是泡茶和斟茶用的帶嘴器皿,展示不同造型的茶壺。(6) 講解公道杯的用途,用來裝盛茶湯,后作分茶之用,展示公道杯的外觀和使用方法。(7) 介紹茶夾的作用,主要用于燙洗杯具和夾出茶渣,讓學生感受茶夾的使用手感。(8) 展示茶則、茶寵、茶盤等茶具,分別介紹它們的功能和特點。 引導學生總結(1)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同茶具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2) 巡視各小組討論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提示。(3) 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4) 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歸納出不同茶具的特點和適用茶葉品種等。(5) 提問學生如果自己品茶,會選擇哪種茶具,為什么,了解學生對茶具的喜好和理解。(6) 再次強調不同茶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了解和使用茶具。(7) 展示一些精美的茶具組合圖片,讓學生感受茶具搭配的美感。(8)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不同的場合和個人喜好選擇合適的茶具。 1. 觀察茶具實物,感受其外觀和材質特點。2. 參與小組討論,分析不同茶具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3. 積極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結果和自己對茶具的喜好。4.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習根據場合和喜好選擇茶具。評價任務 觀察能力:☆☆☆討論參與度:☆☆☆總結歸納能力:☆☆☆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茶具實物和組織討論,讓學生直觀地認識不同茶具的造型和功能,了解它們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生對茶具的選擇和搭配能力。活動三:學習陶藝制作茶具的方法 介紹拉坯法(1) 講解拉坯法的概念,是利用拉坯機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動作將泥團拉成各種形狀。(2) 演示取泥及練泥的過程,將泥土揉成圓球固定在旋轉盤上,強調練泥要均勻,去除泥中的氣泡。(3) 展示拉坯機的操作方法,調整拉坯機的轉速,示范如何用雙手控制泥團的形狀。(4) 詳細演示提泥的動作,從泥團底部向上提拉,逐漸形成杯子或茶壺的形狀,提醒學生注意力度和角度的把握。(5) 講解壓口的步驟,用手指在泥上方進行開口大小的收縮調整,使茶具的口部更加規整。(6) 演示裝壺嘴的方法,先將壺嘴造型捏好,再組裝到茶杯處,強調壺嘴的安裝位置和角度要合適。(7) 強調拉坯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如不要觸摸旋轉的拉坯機部件等。(8) 讓學生觀看拉坯法制作茶具的視頻,進一步加深對拉坯法的理解。 介紹泥條盤筑法(1) 講解泥條盤筑法的原理,是將泥條一圈一圈地盤繞起來,形成茶具的形狀。(2) 演示搓泥條的技巧,將泥塊搓成粗細均勻的泥條,提醒學生泥條的粗細要根據茶具的大小來決定。(3) 展示如何將泥條盤繞在模具上,從底部開始,一圈一圈向上盤繞,每一圈之間要壓實,避免出現縫隙。(4) 介紹如何對盤繞好的泥條進行修飾,如用工具將表面刮平、修整形狀等。(5) 講解如何在泥條盤筑的茶具上添加裝飾,如刻花紋、粘貼泥片等,增加茶具的美觀度。(6) 強調泥條盤筑法的優點,如操作相對簡單、可以制作出獨特造型的茶具等。(7) 讓學生觀看泥條盤筑法制作茶具的視頻,了解制作過程的細節。(8) 鼓勵學生嘗試用這兩種方法制作自己喜歡的茶具。 1. 認真觀看教師演示拉坯法和泥條盤筑法的制作過程,學習操作技巧。2. 觀看視頻,進一步了解制作方法和細節。3. 思考自己想制作的茶具造型和使用的方法。4. 準備好材料和工具,為實踐制作做準備。評價任務 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學習積極性:☆☆☆設計意圖 通過詳細演示和視頻展示,讓學生掌握拉坯法和泥條盤筑法的制作技巧,了解兩種方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為學生的實踐制作提供技術支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課堂小結 總結內容(1) 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包括中國茶文化流傳至今的原因、品茶的禮儀、不同茶具的造型和功能、陶藝制作茶具的方法等。(2) 強調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性和魅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了解和傳承茶文化。(3) 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表揚積極參與討論、認真學習制作方法的學生。(4) 展示學生在課堂上的優秀發言和討論成果,給予肯定和鼓勵。(5) 提醒學生在課后可以繼續探索茶文化,嘗試用所學方法制作茶具。(6) 布置課后作業,如完成一份關于茶文化的手抄報或制作一個簡單的茶具模型。(7) 感謝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宣布本節課結束。(8) 整理教學用具和材料,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1. 認真聆聽教師總結,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2. 聽取教師的評價和鼓勵,增強學習信心。3. 明確課后作業的要求和內容。4. 收拾好自己的學習用品,有序離開教室。評價任務 知識掌握度:☆☆☆學習態度:☆☆☆參與積極性:☆☆☆設計意圖 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強化重點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繼續學習茶文化和制作茶具的興趣,布置課后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作業設計書面作業1. 完成一份關于中國茶文化的手抄報,內容包括茶文化的歷史、品茶禮儀、茶具介紹等。2. 寫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和感受。3. 收集不同茶葉品種的資料,分析它們的產地、特點和適合的茶具。實踐作業1. 用拉坯法或泥條盤筑法制作一個簡單的茶具模型,如杯子或茶壺。2. 邀請家人或朋友一起品茶,運用所學的品茶禮儀進行實踐。3. 嘗試根據不同的茶葉品種,設計一套合適的茶具組合。板書設計制茶具明茶禮一、中國茶文化1. 流傳原因2. 相關繪畫作品二、品茶禮儀1. 沏茶步驟:溫杯、醒茶、沖泡、賞茶、品茶2. 禮節:鞠躬禮、伸掌禮、叩指禮三、茶具1. 種類:茶壺、公道杯、茶夾等2. 特點和功能四、陶藝制作方法1. 拉坯法2. 泥條盤筑法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通過展示大量與茶相關的古畫和茶具實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較高。2. 在講解品茶禮儀和陶藝制作方法時,采用了演示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3.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足之處1. 在教學過程中,對部分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導致一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在制作茶具時遇到困難。2. 由于時間有限,學生實踐制作茶具的時間不夠充分,部分學生未能完成作品。3. 在引導學生將茶文化元素融入茶具設計方面,還可以進一步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