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東方風來萬家祥和》教案學科 美術 年級冊別 七年級下冊 共1課時教材 嶺南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課是嶺南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聚焦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介紹中國瓷器、通草畫等藝術品海外貿易情況,闡述其工藝、風格及影響,引導學生了解文化交融下美術發展。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對美術有興趣,有一定美術基礎,但對海上絲綢之路藝術交流了解少。他們身心發展快速,好奇心強。難點在于理解藝術風格變化和審美差異,將結合實例和討論突破。課時教學目標審美感知1. 感受中國瓷器和通草畫獨特藝術魅力,提高對藝術品審美鑒賞力。2. 體會中西審美差異,增強對不同文化藝術風格敏感度。藝術表現1. 掌握通草畫基本創作步驟,能用繪畫形式表現主題。2. 運用所學知識,創作具有一定創意和表現力通草畫作品。創意實踐1. 在創作中發揮想象力,融入個人創意,使作品更具特色。2. 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化理解1. 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對美術發展重要作用,認識文化交流意義。2. 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全球視野。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了解中國瓷器和通草畫藝術特點和歷史背景。2. 理解海上絲綢之路對美術發展推動作用。3. 掌握通草畫創作步驟和方法。難點1. 分析瓷器圖案變化反映的中西審美差異。2. 在通草畫創作中融入創意和文化元素。3. 體會不同文化藝術風格交融帶來的影響。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繪畫工具等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視頻導入 播放視頻(1) 播放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強調其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紐帶。(2) 介紹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了瓷器、絲綢等藝術品跨國貿易,促進宗教藝術傳播,帶動多元工藝技術交融。(3) 指出這條航道不僅輸送商品,更搭建了文明互鑒橋梁,塑造了歐亞非藝術史上兼容并蓄美學風格,為各地美術發展注入跨文化生命力。(4) 提問學生從視頻中獲取的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信息。(5) 總結學生回答,引出中國瓷器和通草畫在海上絲綢之路商貿中的重要地位。(6) 介紹中國瓷器和通草畫因精湛工藝、獨特內容和藝術風格而舉世聞名。(7) 展示一些中國瓷器和通草畫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其藝術魅力。(8) 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中國瓷器和通草畫的進一步探究欲望。 1. 認真觀看視頻。2. 積極回答教師提問。3. 觀察展示的圖片。4.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評價任務 觀看專注度:☆☆☆回答準確性:☆☆☆思考積極性:☆☆☆設計意圖 通過視頻導入,營造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性,為后續學習中國瓷器和通草畫做鋪墊。新課講授 - 陶瓷欣賞 展示瓷器作品(1) 展示青花卡斯特男爵紋章紋盤、紋章紋瓷盤、粉彩三友瓷蓋碗等清代瓷器作品。(2) 介紹紋章瓷是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的一種,屬于“來樣加工”的“訂燒瓷”,因繪制歐洲貴族家族徽章而得名。(3) 展示五彩暗花八寶紋碗、明青花博古圖筆筒、改裝蓋杯、明青白秞開光花卉玉壺春瓶等其他精美中國瓷器。(4) 引導學生觀察瓷器圖案,對比從山水紋到靜物畫的變化。(5) 組織學生討論“瓷器圖案變化反映了中西審美哪些差異”。(6) 參與學生討論,適時引導和啟發。(7) 總結學生討論結果,分析中西審美在圖案選擇、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差異。(8) 播放視頻“瓷器里的中國風”,展示歐洲名畫中出現的中國青花瓷,加深學生對中國瓷器海外傳播的認識。 1. 仔細觀察瓷器作品。2. 參與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3. 觀看視頻。4. 傾聽教師總結。評價任務 觀察細致度:☆☆☆討論參與度:☆☆☆觀點獨特性:☆☆☆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瓷器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瓷器藝術魅力。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理解中西審美差異。視頻播放加深學生對中國瓷器海外傳播的認識。新課講授 - 通草畫介紹 活動一:認識通草畫 講解通草畫知識(1) 介紹通草畫又稱蓪紙畫、米紙畫,融匯中西繪畫原理,結合傳統中國畫和西方水彩畫技法。(2) 說明通草畫是在通脫木髓薄切而成的通草紙上繪制的美術作品。(3) 展示廣州港口、花籃等通草畫作品,引導學生欣賞。(4) 提問學生清代通草畫作品中除人物肖像外的其他內容題材。(5) 總結學生回答,詳細介紹市井風情、耕種養殖、港口與船舶、社會生活、花鳥魚蟲等題材。(6) 展示不同題材的通草畫作品,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其豐富內容。(7) 講解通草畫創作步驟,如鉛筆起稿、馬克筆勾勒、水彩筆上色、局部調整等。(8) 強調創作中構圖飽滿、線條流暢、色彩明快等要點。 1. 傾聽教師講解。2. 欣賞展示的通草畫作品。3. 回答教師提問。4. 了解通草畫創作步驟。評價任務 傾聽專注度:☆☆☆欣賞感受力:☆☆☆回答完整性:☆☆☆設計意圖 系統介紹通草畫知識,包括定義、題材和創作步驟,讓學生全面了解通草畫,為后續創作實踐奠定基礎。創作實踐 活動二:通草畫創作 指導學生創作(1) 布置創作任務,讓學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主題創作通草畫。(2) 強調創作步驟:鉛筆起稿(構圖飽滿,突出主體)、鋼筆勾線(線條流暢,區分主次)、水彩上色(色彩明快,體現光影)。(3) 巡視學生創作過程,觀察學生創作情況。(4) 對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幫助解決問題。(5) 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融入個人創意。(6) 提醒學生注意畫面整體效果和細節處理。(7) 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創作思路。(8) 控制創作時間,確保學生按時完成作品。 1. 確定創作主題。2. 按照步驟進行創作。3. 接受教師指導。4. 與同學交流創作思路。評價任務 主題明確度:☆☆☆步驟規范性:☆☆☆創意融入度:☆☆☆設計意圖 通過創作實踐,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中,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意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品展示與交流 活動三:展示與評價 組織作品展示(1)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通草畫作品。(2) 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創作主題、思路和創意點。(3) 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和觀察。(4) 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從構圖、色彩、創意等方面發表看法。(5) 教師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6) 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建議。(7) 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提高繪畫水平。(8) 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 1. 展示自己的作品。2. 介紹創作情況。3. 評價同學作品。4. 傾聽教師評價。評價任務 展示自信度:☆☆☆評價客觀性:☆☆☆傾聽認真度:☆☆☆設計意圖 通過作品展示與交流,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評價和欣賞能力,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和交流。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1)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瓷器、通草畫等。(2) 強調海上絲綢之路對美術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交流的意義。(3) 總結中國瓷器和通草畫的藝術特點和創作方法。(4) 肯定學生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和進步。(5)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關注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6) 布置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7) 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美術素養。(8) 宣布本節課結束。 1. 傾聽教師總結。2. 思考教師提出的期望。3. 明確課后作業。4. 結束本節課學習。評價任務 傾聽專注度:☆☆☆思考深度:☆☆☆作業明確度:☆☆☆設計意圖 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強化重點。鼓勵學生課后繼續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業設計基礎作業1. 收集一件中國古代外銷瓷器或通草畫的資料,寫一篇簡短的介紹。2. 臨摹一幅簡單的通草畫作品。3. 用文字描述中西審美在瓷器圖案上的差異。拓展作業1. 創作一幅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通草畫。2. 與同學合作,制作一份關于中國瓷器和通草畫的手抄報。3. 參觀當地博物館,了解更多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藝術品。板書設計東方風來萬家祥和一、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紐帶二、中國瓷器1. 紋章瓷等作品2. 圖案變化與審美差異三、通草畫1. 題材:市井、耕種等2. 創作步驟:起稿、勾線、上色四、創作實踐主題、創意、表現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視頻導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為后續學習營造良好氛圍。2. 教學過程中結合大量圖片和實例,學生對中國瓷器和通草畫有更直觀認識。3. 組織學生討論和創作實踐,培養學生思考和動手能力,學生參與度高。不足之處1. 時間把控不夠精準,創作實踐環節時間稍緊,部分學生未完成作品。2. 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不足,部分基礎薄弱學生在創作中遇到困難。3. 評價環節可進一步優化,增加評價維度和方式,提高評價科學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