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宏大不朽古建筑》教案學科 美術 年級冊別 七年級下冊 共1課時教材 嶺南版 授課類型 新授課 第1課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課是嶺南版七年級下冊的內容,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背景、典型類型、藝術特點,以及中西方古建筑的欣賞與對比。教材通過豐富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古建筑的價值和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對美術有一定的興趣,但對古建筑的了解相對較少。他們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好奇心強,思維活躍,但在欣賞和分析古建筑時可能缺乏方法和深度。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方式,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課時教學目標審美感知1. 能夠感受中西方古建筑的美學價值,提高對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2. 體會古建筑的造型、色彩、裝飾等藝術元素所傳達的美感。藝術表現1. 學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臨摹古建筑的某一角或結構,提高繪畫表現能力。2. 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古建筑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評價。創意實踐1. 發揮想象力,對古建筑進行創意改造或設計,培養創新思維。2. 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現古建筑,體驗創作的樂趣。文化理解1. 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2. 認識中西方古建筑的差異,尊重不同文化的建筑風格。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 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背景、典型類型和藝術特點。2. 欣賞中西方古建筑,體會它們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3. 掌握臨摹古建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難點1. 理解中國古代建筑所體現的封建倫理觀念和等級制度。2. 分析中西方古建筑在建筑材料、空間布局、建筑形體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差異。3. 運用所學知識,對古建筑進行有深度的欣賞和評價。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繪畫工具、世界地圖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1) 播放一段包含多種古建筑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2) 視頻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視頻中出現了哪些古建筑?這些古建筑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3)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點評,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宏大不朽古建筑。(5) 介紹建筑藝術的重要性,強調古建筑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6) 展示一些著名的中西方古建筑圖片,讓學生再次感受古建筑的魅力。(7) 提問學生對這些古建筑的了解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8) 簡要說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內容。 1. 觀看視頻,認真觀察視頻中出現的古建筑。2. 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舉手發言。3. 傾聽其他同學的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4. 對教師展示的古建筑圖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評價任務 回答積極:☆☆☆觀察仔細:☆☆☆表達清晰:☆☆☆設計意圖 通過播放視頻和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知識講解 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背景(1) 介紹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體系中的地位,強調它與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世界三大建筑體系。(2) 講解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的特點,展示一些木結構建筑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其大方實用的魅力。(3) 講述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歷程,從原始社會的簡單房屋到封建社會的宏偉宮殿,讓學生了解建筑文化的演變。(4) 分析中國古代建筑與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的關系,強調建筑是時代的產物。(5) 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之處,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6) 總結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背景,強調其光輝燦爛的成就。(7) 提問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筑歷史背景的理解,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8)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糾正,確保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我國典型的古建筑類型(1) 展示不同類型的古建筑圖片,如宮殿、壇廟、祠堂、陵墓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它們的外觀特點。(2) 按照性質和材料結構對古建筑進行分類講解,讓學生明白不同類型古建筑的特點和用途。(3) 結合具體的古建筑實例,詳細介紹每種類型的建筑,如北京故宮、天壇等。(4) 引導學生觀察古建筑的細節,如門窗、屋頂、雕刻等,體會其藝術價值。(5) 組織學生討論不同類型古建筑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6) 總結我國典型的古建筑類型,強調其豐富多樣的特點。(7) 提問學生對古建筑類型的認識,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8)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總結,加深學生的記憶。 1. 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觀看圖片,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背景和典型類型。2. 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參與討論。3. 仔細觀察古建筑的細節,發表自己的看法。4. 對教師的講解和評價進行記錄,加深理解。評價任務 知識理解:☆☆☆討論積極:☆☆☆觀察細致:☆☆☆設計意圖 通過系統的講解和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背景和典型類型,為后續的欣賞和創作打下基礎。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總結能力。活動一:欣賞與評述 活動一:欣賞歷史悠久的中西方古建筑 展示古建筑圖片(1) 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應縣木塔、布達拉宮、北京天壇等中國古建筑的圖片,詳細介紹它們的歷史背景、建筑特點和文化內涵。(2) 展示科隆大教堂、泰姬陵、杰姆的羅馬圓形競技場等西方古建筑的圖片,講解它們的建筑風格和藝術特色。(3)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從建筑的造型、色彩、裝飾等方面入手,分析它們的美學價值。(4) 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古建筑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讓學生明白建筑是文化的載體。(5) 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對古建筑的感受和理解。(6) 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古建筑。(7) 提問學生對中西方古建筑的價值的認識,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8)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完善,加深學生的理解。小組討論(1)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4 - 5人,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古建筑價值的看法。(2) 要求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在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3) 傾聽各小組代表的匯報,對小組討論的情況進行評價和總結。(4) 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古建筑的價值,找出它們的異同點。(5) 組織學生再次討論,深入分析中西方古建筑價值差異的原因。(6) 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7) 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方古建筑的價值。(8) 總結小組討論的成果,強調欣賞古建筑價值的重要性。 1. 認真觀看教師展示的圖片,傾聽教師的講解,了解中西方古建筑的特點和價值。2. 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3. 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討論結果。4. 傾聽其他小組的匯報,學習他人的觀點和方法。評價任務 欣賞準確:☆☆☆討論深入:☆☆☆表達清晰:☆☆☆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圖片和組織討論,讓學生欣賞中西方古建筑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拓寬學生的視野。活動二:探索與交流 活動二:在世界地圖中尋找并標出古建筑 發放世界地圖(1) 給每個學生發放一張世界地圖,讓學生觀察地圖上的地理位置。(2) 引導學生在地圖上尋找中西方著名的古建筑,如北京故宮、科隆大教堂等,并標出來。(3)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古建筑,分享它們的地理位置和特點。(4) 引導學生觀察古建筑的分布規律,分析其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關系。(5) 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發現和疑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精神。(6) 對學生的發現和疑問進行解答和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建筑的分布規律。(7) 提問學生對古建筑分布規律的認識,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8)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總結,強調古建筑分布規律的重要性。比較中西方古建筑的異同(1) 引導學生從建筑材料、空間布局、建筑形體和建筑文化等方面,比較中西方古建筑的異同。(2) 展示中西方古建筑的對比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它們的差異。(3) 組織學生討論中西方古建筑異同的原因,讓學生明白文化差異對建筑風格的影響。(4) 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5) 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和歸納,形成清晰的對比結論。(6) 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方古建筑的相互影響和借鑒,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7) 提問學生對中西方古建筑異同的理解,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8)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補充,加深學生的記憶。 1. 拿到世界地圖后,認真觀察地圖上的地理位置。2. 在地圖上尋找并標出中西方著名的古建筑。3. 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和觀點。4. 傾聽教師的總結和評價,加深對中西方古建筑異同的理解。評價任務 尋找準確:☆☆☆討論積極:☆☆☆分析合理:☆☆☆設計意圖 通過在世界地圖上尋找古建筑和比較中西方古建筑的異同,讓學生了解古建筑的分布規律和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比較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文化差異對建筑風格的影響,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實踐創作 活動三:選擇喜歡的古建筑進行臨摹 講解臨摹方法(1) 展示一些古建筑的臨摹作品,讓學生觀察臨摹的效果和方法。(2) 講解臨摹古建筑的基本步驟,如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的技巧。(3) 強調臨摹時要注意古建筑的比例、結構和細節,力求準確地表現出其特點。(4) 示范如何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古建筑的輪廓,讓學生直觀地學習。(5) 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古建筑進行臨摹,可以是圖片中的某一角或結構。(6) 提醒學生在臨摹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大膽下筆,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請教。(7) 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臨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新。(8) 強調臨摹的目的是學習和提高繪畫技能,培養對古建筑的欣賞能力。學生創作(1) 學生開始進行臨摹創作,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幫助。(2) 關注學生的創作進度和表現,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作品。(3) 對學生的創作思路和方法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巧。(4) 提醒學生注意繪畫的衛生和安全,保持桌面整潔。(5) 鼓勵學生與同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互相學習。(6) 對學生的積極表現和進步給予肯定和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7) 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記錄學生的表現和問題,為評價做好準備。(8) 當大部分學生完成作品后,組織學生進行休息和整理。 1. 觀看教師的示范和講解,學習臨摹古建筑的方法和技巧。2. 選擇自己喜歡的古建筑進行臨摹,認真觀察并大膽下筆。3. 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請教,與同學交流創作經驗。4. 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爭取取得好的效果。評價任務 臨摹準確:☆☆☆線條流暢:☆☆☆創意表現:☆☆☆設計意圖 通過臨摹古建筑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臨摹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繪畫表現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專注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古建筑的魅力。作品展示與評價 作品展示(1) 組織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臺上,讓大家互相欣賞。(2) 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包括選擇的古建筑、創作思路和遇到的困難等。(3) 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尊重他人的作品和發言。(4) 營造積極的展示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視。(5) 對學生的作品展示進行總結和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果。(6) 提醒學生注意展示作品的順序和紀律,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7) 鼓勵學生對其他同學的作品提出問題和建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8) 對學生的提問和建議進行引導和解答,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他人的作品。教師評價(1) 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全面評價,從構圖、線條、色彩、創意等方面進行分析。(2) 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給予具體的表揚和鼓勵。(3) 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方法。(4)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評價學生對古建筑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5) 強調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讓學生正確對待評價結果。(6) 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7) 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表現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合作精神。(8) 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表示滿意。 1. 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介紹自己的創作思路和過程。2. 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作品介紹和評價,學習他人的優點。3. 對其他同學的作品提出問題和建議,積極參與交流。4. 聽取教師的評價和建議,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評價任務 展示自信:☆☆☆評價客觀:☆☆☆態度積極:☆☆☆設計意圖 通過作品展示和評價,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增強自信心。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審美水平。教師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作業設計基礎作業1. 完成一幅完整的古建筑臨摹作品,要求構圖飽滿,線條流暢。2. 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古建筑圖片,制作一個手抄報,介紹古建筑的特點和文化內涵。3. 用文字描述自己最喜歡的一座古建筑,包括它的外觀、歷史背景和給你的感受。拓展作業1. 參觀當地的古建筑,如寺廟、祠堂等,寫一篇參觀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受。2. 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一個古建筑的模型,如紙藝、陶藝等。3. 與同學合作,舉辦一次古建筑文化展覽,展示大家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板書設計第10課《宏大不朽古建筑》一、中國古代建筑1. 歷史背景2. 典型類型3. 藝術特點二、中西方古建筑欣賞1. 美學價值2. 文化價值3. 歷史價值三、臨摹與創作構圖 線條 色彩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等方式,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2.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組討論和交流的方式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3. 實踐創作環節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和創新能力。學生的作品展示和評價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不足之處1. 在講解中國古代建筑的封建倫理觀念和等級制度時,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學深度把握不夠準確。2. 由于時間有限,在學生創作過程中,對個別學生的指導不夠細致,導致部分學生的作品質量有待提高。3. 在評價學生作品時,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之間的互評和自評不夠充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