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2張PPT)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課程標準《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新課導入“1965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的一個小山坡上,挖掘到兩顆古人類門齒化石。這種形狀的牙齒,在人類學中被稱為鏟形門齒。”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閱讀課本并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思考中國早期人類分布有哪些基本特點?中國古代史三大構成部分中國史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史課前導學預習新知中國史三大構成1.中國古代史時間:人類產生——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發展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主要任務:了解并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知道古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描述歷史事件中國史三大構成2.中國近代史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發展階段:清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為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奮斗史。主要任務:了解并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知道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描述歷史事件中國史三大構成3.中國現代史時間: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發展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主要任務:了解并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知道現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描述歷史事件。商和西周——制度的起源1、商朝(信史時代)(1)建立:時間、建立者遷都:多次遷都, BC1400年盤庚遷殷(河南 安陽西北) ,之后270余年未曾徙都。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2)商代文化——甲骨文和青銅器甲骨文一甲骨文二青銅器四羊方尊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是一種成熟的文字(信史時代到來)——用來占卜天意,反映了王權和神權緊密結合。(2)青銅鑄造:工藝精美、規模巨大(1)甲骨文:(3)商朝的國家機構及影響力中央:商王——最高統治者;其下設尹及事務官地方:內外服制度(1)國家機構商朝將統治區域分為內服和外服,分別采取不同的統治方式和組織方式。“內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大體位于以今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外服”指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即當時四周數量眾多的臣服于己方國和部落。通過此制度,商與其他部族形成了一種松散的聯盟關系,商王成為方國聯盟的共主。這有利于緩和商部族同其他部族或方國的矛盾,從而有利于鞏固商的統治。內服(大邑商)外服(四方)內服 商王直接控制 王畿之地外服 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畿外之地商朝的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問題探究1:內外服制的意義(4)商的影響力——疆域(5)、商的滅亡:原因、時間、人物、事件商紂王商朝末代亡國國君。子姓,名受,又稱辛或帝辛。資性敏捷,才力過人。但暴虐無道,好酒淫樂。對內拒諫飾非,誅戮忠良,設炮烙法,剖比干心,囚西伯昌,對外黷武好戰,引起諸侯平民和奴隸的反抗,致使階級矛盾愈演愈烈。曾征服東夷,俘獲大批戰俘。周武王率諸侯伐之,決戰于牧野,商兵陣前倒戈反擊,紂王被迫在鹿臺自焚。根據材料分析商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從中可以得出什么樣的啟示?原因:商朝后期統治腐朽殘暴,導致王朝滅亡。啟示:昏君誤國,統治者應善待忠貞賢能,愛惜百姓,推行仁政(2)周——分封制商:表面臣服,實質獨立。周:(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含義: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目的:鞏固統治;主要諸侯國:魯衛燕晉宋齊影響:鞏固周的統治;擴大統治區域;諸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是后來分裂的重要原因。2.西周(1)周的建立含義:以血緣關系區分親疏遠近分配政治權力的制度;原則:嫡長子繼承制;目的:防止統治集團內部因權力繼承和財產分配而產生的爭斗;內容:規定相對的大小宗關系;作用: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穩定,強化王權,從而實現家國一體化(3)周——宗法制“故天子諸侯之傳世也,繼統法之立子與立嫡也……立賢之利過于立嫡,人才之用優于資格,而終不以此易彼者,蓋懼夫名之可藉,而爭之易生,其弊將不可勝窮。”——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分封制小宗大宗天子諸侯大夫士嫡長子繼承宗法制分封制 、宗法制的關系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商和西周聘禮朝禮饗禮射禮祭禮喪禮婚禮冠禮八 禮禮達到貴賤有序樂“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樂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樂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達到上下“和同”禮樂制——權力維持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血緣紐帶(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現(表)禮樂制度維護的工具維護的工具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的關系分封制:權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級化——天下歸姬;宗法制:權力的繼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歸宗;禮樂制:權力的認同——等級觀念生活化——天下歸序。(3)西周滅亡:①由盛轉衰——國人暴動:原因(人物)、時間、結果;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周厲王暴政,BC841年引發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執政②西周滅亡:時間、原因、人物BC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鎬京商和西周3、商周時期的經濟經濟類型農業 地位土地制度生產工具手工業奴隸制經濟的繁榮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井田制(土地國有制)木石骨蚌青銅等材質的工具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最早開始養蠶繅絲;絹帛是貴族普遍的衣著材料。商和西周探究2: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直接統治夏部族,間接統治其他部族。夏朝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落。商朝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西周特征一: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探究2: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特征二: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分封制示意圖特征三:神權與王權結合02從青銅里淬煉出的文明曙光新課講解2.1 夏的統治1.建立時間:建 立 者:2.地 位:3.政治制度:4.考古發現:公元前2070年禹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①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②夏王是最高的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③夏朝社會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對部族生活的地區直接統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治。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暴君夏桀2.2 商的統治商內 服外 服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落1.建立時間: 建 立 者:2.政治制度:公元前1600年湯①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商朝的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①商王控制著附屬國。②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屬國保持原來地的社會結構,附屬國有很大的自主權,甚至可以對商王發動戰爭。知識鏈接2.2 商的統治商1.建立時間: 建 立 者:2.政治制度:公元前1600年湯①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商朝的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3.考古發現:①甲骨文——神權色彩②青銅器——階級分化2.2 商的統治1.建立時間: 建 立 者:2.政治制度:公元前1600年湯①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商朝的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3.考古發現:①甲骨文——神權色彩②青銅器——階級分化商紂王暴政牧野之戰紂王自焚2.3 西周的統治西 周1.建立時間: 建 立 者:公元前1046年姬發2.政治制度:(1)分封制 (2)宗法制西周分封示意圖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1.目的—為什么分?2.對象—分給誰?3.內容—分什么?4.義務—分到后做什么?5.作用—分的效果?快速問答諸侯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為以后的割據混戰埋下了隱患2.3 西周的統治1.建立時間: 建 立 者:公元前1046年姬發2.政治制度:(1)分封制 (2)宗法制天子嫡長子(大宗)其他兒子(小宗)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對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屬,要對大宗絕對服從;同時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緣關系。知識鏈接2.3 西周的統治1.建立時間: 建 立 者:公元前1046年姬發2.政治制度:(1)分封制 (2)宗法制分封制確立了西周的統治秩序,宗法制鞏固了分封制的統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政治上的表現血緣基礎互為表里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小宗天子諸侯大夫士嫡長子繼承大宗禮樂制宗法制分封制家國同構 邦國有責血緣認同 親疏有別嫡子繼承 迭代有據禮樂規章 社會有序如何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2.3 西周的統治——規范秩序的禮樂制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繪制圖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和井田制的關系。里禮樂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保障:準則基礎:王土表王臣血緣文化政治經濟中間是公田,由8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國王所有的奴隸主土地所有制2.3 西周的統治——奴隸社會、土地國有2.4 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1.農業(1)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制(2)農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2.手工業:青銅器(青銅時代)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點?2.5 從青銅里淬煉出的文明曙光思考2①神權色彩濃厚(甲骨文、祭祀)②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分封制、宗法制)③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尚未實現集權(從內外服到分封)政治①土地國有,集體勞作(井田制)②青銅鑄造發達(大量青銅器)經濟①系統文字(甲骨文,金文)②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華夏文化,炎黃子孫)文化都城內服—王畿外服:商王間接控制方國和部族思考:商朝內外服制的特點,以及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特點:松散聯盟,集權程度不高。當時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打破,統治者還沒有能力對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內外服制是當時能夠實現的、對廣大地區進行有效統治的較好方式,但其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思考1大河原地帶分布廣泛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并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三、商和西周【課堂探究】商朝政治制度有哪些特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尚書·盤庚》“殷道衰,諸侯或不至。殷復興,諸侯歸之。”——《史記》①神權色彩濃厚神權與王權相結合②商王對外服控制力有限,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1.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了共50多種整齊劃一并有一定規律性的刻畫符號,類似的符號還有規律地普遍出現在河北、甘肅等地。這些符號( )A.具有記事、傳達信息的特點B.表明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C.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D.是原始人類無意義的涂鴉解析:根據材料“50多種整齊劃一并有一定規律性的刻畫符號”可知是我國早期的文字,是人們用來記事、傳遞信息的媒介,故A項正確;甲骨文的出現是漢字體系成熟的表現,而不是原始文字,故B項錯誤;陶器上的刻畫符號還處在圖形文字階段,而甲骨文已經脫離圖畫,形成了漢字,故C項錯誤;原始文字是信息的載體,不是無意義的涂鴉,故D項錯誤。鞏固練習A2.考古界把人類出現到青銅器出現這段時期稱為石器時代,又把石器時代細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考古界劃分石器時代的主要依據是(A.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B.貧富分化是否已經出現C.生產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建筑技術的掌握與改進解析:據材料“青銅器”“石器”及所學可知,考古界劃分石器時代的依據是生產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項正確;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并非“劃分石器時代”的依據,A項錯誤;“劃分石器時代”的依據與貧富分化無關,B項錯誤;建筑技術的掌握與改進不是“劃分石器時代”的依據,D項錯誤。鞏固練習C3.考古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有些都城規模較大,其中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分化也比較明顯。這反映了該時期中國( )A.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禮制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D.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解析:各種禮器和階級分層的出現是早期國家的特征,說明這一時期的中國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故選A;“健全”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根據“五帝后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不是夏文化的遺存,排除C;材料信息體現不出當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排除D。鞏固練習A4.杜佑《通典》載:“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于中。”這反映了黃帝時代( )A.土地私有,家庭合作B.授民以田,設立田制C.確立井田,實行分封D.井田充足,紛爭消除解析:本題考查從部落到國家。根據“以塞爭端”“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于中”可以看出,黃帝時代授民以田,設立田制,緩和爭端,故B正確;當時土地私有制尚未確立,排除A;黃帝時代沒有實行分封,排除C;“消除”的說法錯誤,排除D。鞏固練習B5.夏啟發兵討伐有扈氏,大戰于甘。戰前,啟作《甘誓》,稱“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夏啟此舉旨在( )A.維護君主專制的政治倫理B.強調其統治的合法性和權威性C.宣揚其“敬天保民”的思想D.強化鬼神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解析:由材料“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可知啟以上天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意在維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和權威性,故選B項;君主專制形成于封建社會,排除A項;“敬天保民”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天命而非鬼神,排除D項。鞏固練習B6.《史記》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A.帝禹之子啟通過合法的手段繼位B.《史記》比《戰國策》的可信度更高C.可以確定“禹死后,其子啟繼位”D.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暴力爭奪的結果鞏固練習C7.《史記》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從該材料中得出的主要信息是 ( )A.禪讓制未被突破B.禹將天子位傳啟C.王位世襲制開始D.禹將王位禪讓啟解析:“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表明由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也就是王位世襲制的開始,故選C項。啟是禹的兒子,其即天子位,表明突破了禪讓制,排除A項。“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表明禹將天子位傳給了益,排除B、D兩項。鞏固練習C8.二里頭文化遺址為人們了解夏代文明的發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頭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們制作工藝相當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前所罕見。據此可推知( )A.夏代的歷史從此成為信史B.當時糧食產量有一定增長C.夏代奴隸制剝削非常殘酷D.當時社會等級制度森嚴解析:夏代墓葬中陶制酒器的數量空前,這說明當時糧食產量有所增長,糧食有了剩余,這推動了釀酒業和制陶業的發展,故選B項;商朝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信史時代,排除A項;僅由材料得不出夏代奴隸制剝削殘酷、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排除C、D兩項。鞏固練習B9.商朝中央官職大體可分為文職官、武職官和史官三大類,地方則有侯、甸、 男、衛等行政長官。這說明商朝( )A.國家管理體制正日漸完備B.擺脫了神權對王權的制約C.王權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D.官職分工已十分細致明確解析:從材料可知,商朝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官僚機構,說明國家管理體制正日益完備,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的王權與神權密切結合,B項錯誤;商朝王權具有明顯的神權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且材料并未體現“濃厚的宗教色彩”,C項錯誤;“十分細致明確”說法絕對且材料體現不出來,故排除D項。鞏固練習A10.下圖是西周宗法制與分封制關系示意圖,該圖體現出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顯著特征有 ( )①權力高度集中②王權與神權相結合③嚴格的等級差別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鞏固練習C11.《論語》記載:“列諸主在太祖廟堂,太祖之主在西壁東向,太祖之子為昭,在太祖之東而南向,太祖之孫 為穆,對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東陳,在北者曰昭,在南者為穆,所謂父昭子穆也。昭者,明也,尊父,故 曰明也;穆,敬也,子宜敬于父也。”這表明( )A.宗法制利于維護等級秩序B.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C,周王擁有天下共主的地位D.宗法制具有濃厚神權色彩鞏固練習A12.有學者指出,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這不僅是朝代的更迭,也是一種文明的交替,自此,禮樂文化、宗親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據此可知( )A.中華文明缺乏連續性B.周代政治拋棄神權色彩C.周代文明更具進步性D.禮樂文化推動社會進步鞏固練習C小結: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點?①神權與王權結合,神秘色彩濃厚(甲骨文、祭祀)②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權(從內外服到分封)政治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國有,集體勞作(井田制)②青銅鑄造發達(大量青銅器)經濟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②禮樂文化(禮樂制)③開始形成多元一體的心理認同(華夏子孫)文化【素養提升】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中說:“相對于世界其它幾大歷史文化系統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發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系既相對穩定,又不是封閉的……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在數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系。”★歷史理解:閱讀這段話,查閱相關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資料,考察其分布特點,就中華文明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中華文明從其起源看,明顯帶有多元性或多源性的特點。中華大地上的遠古居民,分散活動于四面八方,創造著各具特色的歷史與文化。如舊石器時代分布于長江流域的元謀人和黃河流域的北京人已經明顯表現出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個中心的特點, 進入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是各具特色。統一性趨勢,即由多元向一體融合的趨勢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另一特點。這種融合以黃河流域最為典型,如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所代替。在這種交流融合的基礎上,出現了炎黃部落聯盟。幾經演變,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起來。此后,中華大地各民族統一趨勢更加明顯并出現華夏認同。綜上所述,中華文明多種起源,博大精深,不斷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與頑強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