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下學期高一創新班期末考試試卷歷 史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1.在商朝統治下,商王與周邊的方國和部族的首領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但是方國和部族內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大部分諸侯與王室有血緣關系,而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卻被打破。這一變化表明西周時期( )A.地緣政治取代了血緣政治 B.國家治理能力明顯提高C.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 D.重視建立同源共祖意識2.《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 吳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壽夢二年(前 584 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指使者),吳于是始通于中國。吳伐楚。”這一記載說明,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戰( )A.造成了倫理價值觀的混亂 B.改變了中原的政治格局C.客觀上推動了區域的開發 D.促進了華夏文明的認同3.下圖所示是山東出土的西漢中央政府制作的石質半兩錢范。這一實物的發掘折射出的重大意義在于( )A.穩定錢幣形制規范制作 B.規范鑄幣彰顯中央權威C.錢幣鑄造技藝影響深遠 D.貨幣統一促進區域交流4.宋太宗曾言:“夫教化之本,治亂之源,茍無書籍,何以取法?”宋代出版業興盛,“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學為務,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卷帙,累而數之”。據此可知,宋代出版業的興盛主要得益于( )A.儒學的再度復興 B.商品經濟的繁榮C.社會階層的流動 D.崇文政策的推行5.與北魏、北齊、隋代相比,唐代奴婢、耕牛的受田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一變化( )奴婢 耕牛北魏 人數不限,受田數與農民同 一頭受田 30 畝,限 4 牛北齊 限 300~60 人,受田數與農民同 一頭受田 60 畝,限 4 牛隋代 限 300~60 人,受田數與農民同 一頭受田 60 畝,限 4 牛唐代 不受田 不受田A.阻礙了小農經濟的發展壯大 B.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勢力C.體現儒家對理想社會的設計 D.增加了國家手中掌握的土地6.下表為北宋 995—1080 年年均鑄幣量的情況統計。鑄幣量的變化緣于( )1000 1007 1015 1021 1050 1080 年份 995 年 1077 年年 年 年 年 年 年數量 0.80 1.25 1.83 1.25 1.05 1.46 3.73 5.06A.政府管理的逐漸放松 B.儒學復興的現實需要C.經濟運行的活力增強 D.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7.王夫之主張:“政之善者,期以利民,而其弊也,必至于厲民。”王夫之把“無利于國,無補于民”的執政稱為“稗政”,將“病國虐民”的殘暴手段稱為“苛政”。他還提出:“人也,即天也,天視自我民視者也。”王夫之的主張( )A.否定了儒家倫理綱常 B.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C.論證了勤政的重要性 D.展示了社會治理途徑8.下面是 1860—1894 年清政府留洋官員記錄的西方見聞節選。從列舉的信息中萃取一個主題,最合理的是( )蒸汽機、鐵路、電報、照相等為“奇技淫巧”,英國女王為“夷首”。“信函瞬息可達千里,猶烽火臺之遺意”“民權過盛則亂”。“西洋政教優于中國”,中國應效仿以“開民智、通輿情”。議會制為“萬國競爭”時代的生存法則,應“設議院通民情,興工商固國本”。A.現代化道路的艱難求索 B.傳統華夷觀念的根深蒂固C.向西方學習的社會共識 D.中體西用思想的深入發展9.1937 年,陜甘寧邊區的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號召進行識字運動,下圖是邊區報刊刊發的推廣這場運動的漫畫,畫中的青年同屬于一個識字組。該漫畫可用于佐證當時( )A.青年民主意識的提升 B.文化救亡活動的開展C.邊區的教育水平較高 D.中國收回了教育主權10.苧麻在西方被稱為“中國草”,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纖維之一,經濟價值高。1961 年 1月,苧麻被列為二級農副產品,實行派購。湖南某供銷社為完成國家收購任務,決定在收購苧麻時實行獎勵措施,麻農每交售 50 千克苧麻,供銷社獎勵原糧 25 千克、化肥 15 千克、煤油 7.5 千克、毛線及其制品 0.5 千克、布票 5 米。國家大量收購苧麻的目的是( )A.支持國家工業建設 B.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C.服務國家三線建設 D.探索中國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11.公元前 432 年,面對即將來臨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伯里克利在公民大會上發表演講:“我們所應悲傷的不是房屋和土地的喪失,而是人民生命的喪失,因為房屋和土地不會使人有所增加,而人卻能使它們有所增加。”這一演講旨在( )A.擴大雅典的公民權利 B.建立雅典的民主政治C.強化公民的集體意志 D.緩和平民與貴族矛盾12.16 世紀是英國以議會法令、王室勒令等形式對投機、非法交易等行為進行打擊的一個“小高峰期”,如亨利八世頒布了 4 項禁止糧食投機和囤積的法令,法庭也對搶先批購者、居中轉售者進行了多起審判。這折射出英國( )A.生產力進步受封建勢力壓制 B.價格革命導致市場秩序紊亂C.議會和國王成為利益共同體 D.農業危機倒逼自由主義發展13.格勞秀斯(1583-1645)注意到,“基督徒世界對待戰爭是缺乏克制的”。他提出戰爭合法的理由有“自衛、恢復屬于自己的東西和懲罰”。“自衛”體現在《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關于“自衛權”的規定里,而“懲罰”則見于盟國對法西斯戰敗國的占領和對戰犯的懲處。由此可知,格勞秀斯的主張( )A.表達了對強權政治的痛斥 B.否定了民族國家的戰爭權C.豐富了現代國際法的內容 D.強調了國家主權的重要性14.1921 年 11 月,美國國會通過《母嬰法》。規定聯邦政府要為各州的母嬰工作提供資金援助,并進行指導與監督。馬薩諸塞、康涅狄格和伊利諾伊三州反對該法,馬薩諸塞州還以該法違憲為由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遭到駁回。20 世紀 20 年代后期,《母嬰法》未能通過延期請求而遭終止。這表明美國( )A.政府開始大規模干預經濟 B.民主共和體制遭到沖擊C.各州與中央矛盾日趨激化 D.政治體制影響行政效能15.1929–1935 年間,蘇聯對城市居民實行了票證供應制度。當時市場價高于票證供應價格8-15 倍,但憑證享受國家低價供應者很少,1934 年全國 1.65 億人中,享受糧食票證供應的僅 4000 萬人,享受肉類票證供應的只有 650 萬人。該制度的實行主要是基于( )A.新經濟政策逐步取消 B.工業化資金積累需要C.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 D.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16.1973 年,歷史學家阿爾諾·彼得斯公布了一幅新世界地圖,聲稱該地圖用“等積”投影代替了放大歐洲面積、縮小“第三世界”面積的墨卡托投影。新地圖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采用,全球發行超過 8000 萬份。這反映出( )A.歐洲中心論被取代 B.地圖表達具有政治性C.冷戰局勢趨于緩和 D.聯合國影響力的擴大二、非選擇題( 共 4 大題,17 題 14 分,18 題 14 分,19 題 12 分,20 題 12 分,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地圖學的發展史傳說大禹鑄九鼎,鼎上即有九州地圖,稱《山海圖》。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初步具有比例的概念,地圖的基本要素已經具備,種類為軍事圖和各國各地區圖。漢代的地圖種類更多,出現了地形圖、城市圖、宮殿圖等,涉及的地域也擴大到漢朝周邊。西晉裴秀提出了“制圖六體”的理論,并繪制了《禹貢地域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集。隋唐時期的地圖有了等高線的概念,有的還附有文字,記載了戶口、賦稅、山川等,形成了全國性的圖經或圖志,并成為朝廷制定和實施政令的依據。南宋時期,印刷地圖出現。明代的地圖《廣輿圖》開創了系統地使用圖例和“計里畫方”的制圖方法,并經印刷而大量發行。宋代至明代,各類航海圖也相繼出現。明末時期,西方傳教士將投影法、經緯度測量法帶入中國。清朝政府在傳教士的協助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經緯度測定,繪制了《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標志著中國傳統制圖技術達到頂峰。 ——摘編自葛劍雄《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材料二 清末湖南瀏陽人盧形編繪了一套以“中國”為圖名的《中國歷史戰爭形勢全圖》。1913 年北洋政府陸軍部批示道:“該著考據確鑿,圖說詳明,以之列于文武各學校,不獨開治史之門徑,兼可收尚武之精神。”同時,民初以來國民教育中有關歷史疆域與沿革地理的內容,無不以統合中華民族、振興愛國精神為歸旨。這一時期歷史疆域地圖的編繪,也已開始擺脫“漢族空間”主義,注重邊疆歷史地理的書寫,呈現出民族化與多元化的風格。——編自李鵬《清末民國中國歷史地圖編繪與民族國家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發展特點。(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清末民初地圖繪制的新發展并分析其原因。(8 分)18.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1946 年 9 月,晉冀魯豫解放區召開了財經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局、區黨委兩級財政委員會,統一管理財政、工商貿易和銀行等工作,減少各系統之間的摩擦。11 月,中共中央批轉晉冀魯豫財經會議報告,并肯定這“是一個偉大的成績”。此后各解放區加強了對貨幣斗爭的統一領導。晉察冀在 1946 年 12 月成立了中央局、分局、區黨委三級財經委員會,強化了邊緣區對敵斗爭的領導。——摘編自趙入坤《解放戰爭時期的貨幣斗爭論述》材料二 各地雖在努力推動人民幣的下鄉,但由于人民幣在鄉村的市場仍比較狹窄,雖有部分人民幣下鄉,卻出現下鄉后留不住的現象。如是既增加了人民幣的流通速度,又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量,引發城市物價波動,造成局部性通貨膨脹。1950 年 2 月 21 日,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辦公會議,提出“賣糧只收票子,使人民幣下鄉”與“允許地主用人民幣交糧”的措施,以穩定糧價。7 月 31 日,鄧小平出席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會議,再次強調,要鞏固人民幣,推行人民幣下鄉。——摘編自徐軼朋《溝通城鄉與統一財經——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人民幣下鄉”》(1)根據材料一,歸納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貨幣斗爭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其意義。(8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建國初期人民幣下鄉的背景。(6 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066 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帶兵入侵英格蘭,建立了以土地和貴族爵位分封制為基礎的國家,此后拉丁語和法語成為英格蘭的官方書面語。在 1337 年到 1453 年,英法兩國之間戰爭不斷,民眾迫切要求用英語取代法語,英國的諾曼法國人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歸屬。15 世紀時,新興商人階層英語識字水平大大提高。15 世紀末以后,盡管人文主義作者們仍然重視對拉丁語或希臘語文學著作的學習,但他們意識到了現代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英語教學得到發展。1559 年,議會重新頒布《至尊法案》,并要求全國教會統一使用英文版《公禱書》。14-16 世紀,在諸多要素共同驅動下,英語逐漸成為英國的民族語言。——摘編自稂建中《從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國“現代英語”教育的變遷研究》材料二 17 世紀以來,法語是法國上流社會“先生”的語言,方言則是各地民眾唯一使用并掌握的語言。大革命前夕,法國存在三十多種方言,因語言障礙,方言區的民眾對國內巨大的政治風暴不知情或不關注。革命者將廢除方言、統一民族語言視為傳播共和思想、鞏固共和國的一個必要前提。于是,講法語被視為愛國行為,這一全新的語言觀引發了法國歷史上首場全民性的語言愛國主義運動。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反復,直至 20 世紀初,法語才真正成為法蘭西民族的通用語言。——摘編自曾曉陽《從“先生”的語言到公民的語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 14-16 世紀英語逐漸成為英國的民族語言的原因。(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語言愛國主義運動”的影響。(6 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選官制度,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并且在歷史演變中具備了高度的自治性,能夠不斷自我修復完善并自我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的制度體系,可以對包括皇帝在內的人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制約。從技術和操作性上看,古代的這一制度體系,比較有效地維持了統治秩序的穩定,有利于在統治集團中吸納社會精英,形成較高素質的官僚隊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如政府機構的權力配置與相互制約、科舉選官的操作方式等,已經達到了非常精致的程度,不乏可供現代參考借鑒的成分。——改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某一制度的“自我發展”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高一創新班期末考試歷史答案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D B C B A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C D B B17.(1)地圖記載信息越來越豐富;精確度不斷提高;繪制對象也從區域演變為全國;在發展自身制圖技術的同時,又吸納了外來的先進制圖技術,逐漸與世界接軌;專業性地圖也蓬勃發展。(6 分,任答 3 點)(2)變化:以尚武、愛國為歸旨;民族化;多元化。(2 分)原因:民族危機的加劇;民族工業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傳入;有識之士的推動。(6 分)18.(1)特點:成立相關金融機構;注重貨幣斗爭的統一領導(2 分)意義:有利于穩定解放區物價;有力配合了中共的軍事斗爭;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金融貨幣治理提供了經驗。(6 分任答 3 點)(2)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困難,物價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嚴重,需要穩定物價;逐步實現對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國家需要穩固人民幣的法定地位,鞏固政權;推動城鄉經濟交流,以恢復和發展經濟。(6 分任答 3 點)19.(1)原因:英法戰爭推動民族意識的產生與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文藝復興的影響和宗教改革的推動;統治階級的政策支持。(6 分任答 3 點)(2)影響:傳播共和思想,是革命動員的重要手段;增進民族認同,強化國家和民族情感;淡化階級差別和身份意識,有助于建立平等社會;推動法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然而,法國這一時期的語言運動較為激進,也對地方語言和文化發展造成不利影響。(6 分任答 3 點)20.標題:科舉制度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自我發展和完善,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論述:隋朝統一全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破門閥士族對選官的壟斷,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舉措為寒門子弟提供了進入仕途的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是科舉制度自我發展的起始階段。唐朝繼承和發展了隋朝的科舉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參與到科舉考試中來。武則天時期,首創武舉和殿試,殿試的出現使得考生直接面對皇帝,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對選官的控制,同時也提高了科舉的地位。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宋朝為了防止科舉考試中的舞弊現象,實行了糊名法和謄錄法,以保證閱卷的公平性。此外,宋朝還擴大了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了進士的地位,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這些改革措施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使得宋代文化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采用八股取士的形式。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內容要求,考生必須按照固定的套路寫作,嚴重束縛了考生的思想。然而,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性,明清時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分省錄取等,以平衡各地的錄取名額。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但它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著統治秩序,吸納社會精英。總結:綜上所述,科舉制度從隋朝誕生到明清時期,經歷了不斷的自我發展和完善。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社會的需求進行調整,雖然在后期出現了僵化的現象,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有效地維持了統治秩序的穩定,吸納了社會精英,形成了較高素質的官僚隊伍,其中的一些操作方式,如考試的公平性保障措施等,也為現代考試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創新班期末考試歷史試卷.docx 高一創新班歷史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