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3第29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3第29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課件

資源簡介

(共11張PPT)
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二十九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單元總結
〔網絡構建〕
〔拓展深化〕
一、古代中國商路的變化
1.概況
(1)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
(2)隋唐時期,水、陸并進。
(3)兩宋時期,陸上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出現了另一條北方絲綢之路。
(4)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并進。
(5)明朝時期,海運發達,遠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6)清朝時期,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只準廣州一地“十三行”從事對外貿易。
2.絲綢之路的現實意義
(1)文化意義:絲綢之路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羅馬文化聯系起來,對當今世界各國間的文化與交流有重要的研究、借鑒意義。
(2)世界意義: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成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文化紐帶。
(3)經濟意義
①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拓展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空間,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②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西部地區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實現我國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
(4)民族意義:通過絲綢之路,我國中原與西部各民族之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增多,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趨勢,對維護中華文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發展的階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階段: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
(1)特征:戰后世界進出口貿易量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戰前,也超過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
(2)主要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際貿易迅速增長打下了基礎。
②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入和擴大促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③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
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金融和貿易組織的建立以及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國際貿易的擴大。
2.第二階段:國際貿易發展緩慢、停滯與開始回升的不穩定發展階段。
(1)第一個時期
①特點:國際貿易緩慢、停滯。
②原因: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能源危機的爆發;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農業危機嚴重。
(2)第二個時期
①特點:國際貿易發展速度開始回升。
②原因
a.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后,經濟開始復蘇和增長,促進了國際貿易增長。
b.世界貿易集團化趨勢的加強。
c.科技革命使產業結構優化。國際分工日益廣泛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
d.資本的國際化,跨國公司大量出現,國際間相互投資增加。
e.貿易方式多樣化,貿易手段現代化,服務貿易迅速發展。
f.西方主要國家貨幣匯率的大幅度升降,特別是美元大幅度貶值和日元、德國馬克大幅度升值直接影響貿易的回升。
g.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達成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進一步促進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共55張PPT)
第二十九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時空坐標
線索1:商路與貿易。古代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為東西方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近代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與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各洲間貿易的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漸形成。
線索2:文化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古代絲綢之路及世界其他區域的商路,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國文化隨同其商品一道,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文化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
主干線索
第58講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1.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
2.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一)絲綢之路
1.標志:公元前138年,______出使西域,被稱為“______”。
2.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______、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
張騫
鑿空
割據
[拓展]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1)政治: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2)經濟:促進物種的交流,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
(3)外交:促進絲綢之路暢通,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4)文化“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歷史象征。
(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______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
2.“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______等地。
3.“海上絲綢之路”
(1)早在______,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時期,______、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
里海
西亞
西漢
廣州
[特別提示]“海上絲綢之路”兩條航線
(1)南線:漢武帝時,開通由嶺南合浦郡徐聞縣(今廣東徐聞縣)到達印度南部的航線。
(2)北線:由山東半島到朝鮮、日本的航線。
[拓展]宋代轉為海上貿易為主的原因
(1)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阻斷了陸路絲綢之路。
(2)北宋滅亡后,南宋建都臨安,政治中心南移,促進了海上貿易發展。
(3)兩宋時期,經濟重心由北方黃河流域轉移到江南地區,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3)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
[特別提示]鄭和下西洋中的貿易特征
鄭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國朝貢貿易體制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對外貿易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以不計經濟效益“宣揚國威”的政治目的為主。隨著明朝綜合國力的下降,無力承擔遠洋航行費用,傳統遠航走到盡頭。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質和技術
(1)對外輸出
①隨著中國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______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
③______主要經由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
④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
養蠶
瓷器
(2)對內引入
①西漢獲得了大宛國當地出產的良種“_________”,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______,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
③中亞和西亞的______、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④宋元時期,______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
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
汗血馬
苜蓿
服飾
棉花
[拓展]古代中國絲綢之路貿易商品的演變
漢唐時期,東西方貿易的主要商品為絲綢,故橫跨亞歐大陸的貿易通道被稱作“絲綢之路”。唐宋以后,東西方貿易主要商品轉變為瓷器和茶葉。
[特別提示]棉花的輸入與傳播
棉花原產于印度和阿拉伯地區,宋朝時傳入中國。元朝上海松江地區的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到明朝棉布成為百姓的主要衣料。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此后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
(2)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______,融匯了東西藝術風格。
(3)繼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_________、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4)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5)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
石窟
猶太教
二、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15世紀之前: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______大陸之間。
2.“地理大發現”后
(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
(2)表現
①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咖啡、______、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并成為歐洲人喜愛的商品。
亞歐
煙草
②歐洲的產品也開始在______市場銷售。
③貿易的擴大促進了______公司的出現和發展,如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等。
④以______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美洲
股份
歐洲
[特別提示]新航路開辟的實質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逐漸掌握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導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實質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與東方農耕文明之間的一場較量。
3.工業革命以后
(1)形成了西歐、______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2)類型豐富的工業產品,通過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輸送到世界各地。
北美
[特別提示]工業革命后國際分工發展本質上是由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所操控的世界市場格局,他們利用世界市場提高工業制成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和原材料價格,把亞非拉等殖民地作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4.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1)因冷戰的發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簽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國圍繞貿易、______的談判,仍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
(3)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的結束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的成立,世界貿易突飛猛進。
(4)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些產品往往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關稅
世界貿易組織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條件
(1)買賣雙方的接觸、洽談、協商、協議,以______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產者、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2)同時也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______、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貿易
知識
2.表現
(1)飲茶風俗
①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②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_”。
③英國茶會上用中國茶和中國的茶具來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
④各國創造出新的茶文化。
萬里茶道
〔概念闡釋〕
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的含蓄內斂包含了道家清靜無為和儒家強調自我修養的思想內涵,與講究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相結合,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一。
(2)服飾變化
①17世紀末,回到法國的傳教士穿著中國服裝參加舞會。
②中國服裝的面料、款式、紋樣等,融入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之中。
③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有取名為“______”的中國大袍式系列。
④民國早期設計的_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
孔子
中山裝
(3)鐘表技術
①鐘表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______傳入中國內地。
②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
③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
④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______特色。
澳門
文化
3.發展
(1)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2)除了傳統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______、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也銷往世界各地。
電影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主題
認識絲綢之路
[史料一]唐朝的對外貿易范圍更加廣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開明,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時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來貿易,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中國商人的足跡也遠達非洲和歐洲許多地區。
——摘編自楊曉璐《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綜述》
[史料二]絲綢之路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過了漢朝,設置安西四鎮,駐兵防守,由安西都護府管轄……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時期,從事國際商貿的粟特人,長期操縱著絲綢之路的轉運貿易。他們不僅在經濟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著重要作用。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
[問題1]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
[提示]原因:唐朝封建經濟繁榮為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唐朝政策開明,社會安定,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為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寬松的社會環境;唐朝西部疆域廣闊,先后設置機構管轄,保護沿途商旅貿易往來,為絲路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唐朝文化繁榮,制度先進,對很多國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漢朝以來形成的良好基礎等。
[史料三]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在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歷史上,中國的絲綢、陶瓷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這些傳統的商品至今依然在陸上絲綢之路廣袤的沿線上煥發著青春。
[問題2]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絲綢之路的作用。
[提示]作用: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成為貫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歐亞大陸人民的交往橋梁。
[拓展]
1.陸海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
(1)陸上絲綢之路
①軍事外交:秦漢帝國建立后,形成了“御胡”和“拓疆”戰略。當時朝廷致力于與外藩的朝貢關系,探察并消弭“夷狄”對“天朝”的軍事威脅是國家政策的重心,因此,兩漢派出的使節幾乎全部肩負軍政使命,正是這種軍事外交推動了張騫“鑿空”的偉業。
②商業訴求:西漢以前,從中原到西域早就有斷續、零星的民間商貿活動。張騫通西域后,從長安到中亞、西亞的使節、商賈往來不絕,而東漢的班超、班勇父子在西域的經營活動,除軍政目的外,也有確保商路暢通的意圖。
③傳道弘法:在絲路上,既有外域高僧沿絲路來華傳教,如鳩摩羅什、菩提達摩等;也有中土高僧西天取經,如東晉法顯和唐朝玄奘。
(2)海上絲綢之路
①北方戰亂頻繁,陸上絲綢之路受阻。
②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工商業經濟的繁榮。
③中國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
④唐宋政府重視海外貿易,實行官商分利的政策等。
2.絲綢之路的特點
(1)起源早,歷史悠久。最早的絲綢之路距今已經有 2600余年的歷史。
(2)線路多,覆蓋面廣。古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覆蓋了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地區。
(3)時間長,歷時千年。從漢代張騫“鑿空”到明代絲綢之路衰敗,歷時 1600余年。
(4)重經濟,互利互惠。張騫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軍事目的,但他所開辟的這條道路在后來所產生的作用卻遠遠超出了軍事范疇。可以說,絲綢之路從軍事路、外交路發展為民生路、商業路、文化路,特別是在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絲路兩端以及沿途國家和人民都大受其益。
3.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1)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2)豐富了人民的物質生活。
(3)溝通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促進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
(4)擴大了人類的認知領域,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1.(2023·海南高考·5)瓊劇源于明代傳入的“軍戲”。它以中板為主,融會了多種外來劇種的聲腔和曲牌,到20世紀30年代才有現名。有戲諺云:“生腳儒雅且瀟灑,旦腳文靜又婉嬌。彩旦辣,花生刁,書僮天真梅香飄。”獨特的文化內蘊和表演形式遠播粵、桂等地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這一歷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結助推文化傳承
B.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
C.商路暢通帶動文化傳播
D.藝術形態彰顯文化魅力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瓊劇在融合外來劇種的基礎上形成,因獨特的文化內蘊和表演形式遠傳國內外,可見瓊劇的影響力來自于自身的藝術形式,D項正確;材料信息不涉及瓊劇的故土情結,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人口遷徙的信息,無法得出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的認識,排除B項;材料中同樣沒有關于商路暢通的信息,排除C項。
2.(2025·南通)福建泉州曾發現一塊以印度泰米爾文刻的石碑,碑文為“向莊嚴的濕婆神致敬。愿此地繁榮昌盛。時在釋迦歷1203年哲帝萊月(公元1281年4月),港主為感謝大汗御賜商業執照,特建寺廟,敬奉神靈入坐,并愿吉祥的大汗幸福昌盛”。該碑文可用于研究(  )
A.唐帝國的東西文化交流
B.伊斯蘭教教義的傳播
C.印度的君主向中國朝貢
D.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答案] D
[解析] 這塊石碑的碑文提到“港主為感謝大汗御賜商業執照,特建寺廟”,表明當時的泉州是一個重要的港口,且有來自印度的商人活動。這反映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繁榮和文化交流的頻繁,說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因此,這塊石碑可用于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碑文時間為公元1281年,屬于元朝時期,排除A 項;材料中碑文提到的是濕婆神,屬于印度教,排除B項;材料涉及碑文內容是商業活動,排除C項。
3.(2025·西安)1267年,以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首的天文學家在北京建立觀象臺,他們從西域帶回大批“回回書籍”和阿拉伯天文儀器加以研究,制造出了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以測天象。這說明宋元時期(   )
A.天文學發展具有吸納性
B.科技發展落后于西亞
C.科技發展依賴民族交融
D.科學研究側重天文學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回族天文學家將西域和阿拉伯天文學介紹到中國,為宋元時期天文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反映了宋元時期天文學發展具有吸納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和西亞科技發展的比較,不能得出“科技發展落后于西亞”的結論,排除B項;“科技發展依賴民族交融”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科學研究側重于天文學,排除D項。
4.(2024·安徽高考·14)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
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
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
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增強,商品交流的規模和程度更加頻繁,人們的飲食生活也受到了影響,故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歐洲國家對亞非拉等落后地區的掠奪,無法得出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是通過暴力直接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機器大生產的內容,與工業革命無關,且材料體現不出社會分化,排除D項。
5.(2025·廣州)下圖所示為1947年《申報》上的一則廣告。該廣告可印證當時(   )
A.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西方大國加強對中國文化侵略
C.西式餐飲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
D.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占據優勢
[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干“1947年”“美國新到OK咖啡”及所學可知,近代西方餐飲文化對中國民眾產生顯著影響,C項正確;依據材料無法得出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僅是一則美國咖啡的廣告,無法得出西方大國對中國文化侵略,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數據信息,無法得出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占據優勢的結論,排除D項。
6.(2022·湖北高考·14)1871年12月,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初到美國時,他的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引來無數好奇的圍觀者,這刺激他剪掉發髻并訂制西式禮服。1872年11月,巖倉具視拜見英國女王時已經是全身西式裝扮。這一變化說明(   )
A.維新官員積極踐行“文明開化”
B.日本社會生活開始西化
C.社會習俗的轉變引領改革浪潮
D.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
[答案] A
[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871、1872年,日本明治維新已經開始,巖倉具視出訪歐美,由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轉變到全身西式裝扮,這反映了維新官員學習西方文化、習俗,積極踐行“文明開化”,A項正確;B項中“開始”表述錯誤,排除;材料反映明治維新促進社會習俗的轉變,C項前后顛倒,排除;D項不是材料反映的實質,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东阳市| 蒲城县| 宁河县| 白城市| 房山区| 崇阳县| 通州市| 乌鲁木齐市| 扎鲁特旗| 简阳市| 五台县| 高陵县| 夏邑县| 钟山县| 井陉县| 依安县| 明水县| 绥芬河市| 文成县| 潜山县| 海安县| 大宁县| 甘孜| 香格里拉县| 桦甸市| 新乐市| 六盘水市| 惠东县| 苏州市| 大荔县| 郁南县| 东乡族自治县| 乌兰察布市| 凤台县| 阿拉善盟| 绍兴县| 高安市| 福州市| 河北省|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