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 第5-6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預習銜接.夯實基礎.含解析)-2025-2026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統編版(202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 第5-6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預習銜接.夯實基礎.含解析)-2025-2026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統編版(2024)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預習銜接.夯實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一.選擇題(共16小題)
1.(2024秋 府谷縣期中)如表為《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由此可知,當時(  )
鐵器出土地點 廣西平樂銀山嶺 河南輝縣固圍村 長沙衡陽61座楚墓 遼寧撫順蓮花堡 山西長治分水嶺
鐵器數量(件) 181 93 70余 80余 36
鐵農具數量(件) 91 58 17 68 21
A.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
B.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
C.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
D.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
2.(2024秋 吉林期中)春秋時期出現的“新的生產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銅工具 D.鐵制農具
3.(2024秋 費縣校級月考)“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地、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引發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4.(2024秋 惠來縣期末)夏商西周時期,水利工程興修較少,少有山林開發;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開發山林,擴大耕地,興修水利工程。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 B.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
C.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經濟秩序確立
5.(2024 郁南縣一模)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同時,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說明(  )
A.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
B.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國變法帶來生產工具的改進
D.水利工程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6.(2024 濟寧三模)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
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
7.(2024 棗莊一模)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東周時期朝廷軟弱無力,列國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看來是個多事之秋。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其中“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指的是(  )
A.重農抑商的實施 B.牛耕推廣到全國
C.鐵制農具的使用 D.刀耕火種的消失
8.(2024秋 五華縣期中)周初分封,據稱有七十一國。春秋之時,“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及至戰國,只剩下七雄爭強。這反映出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
A.諸侯爭霸 B.民族交融 C.走向統一 D.中央集權
9.(2024秋 灤州市期中)商鞅變法作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為全面、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廢除了舊的經濟、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經濟、政治體制,從而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材料描述了商鞅變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意義
10.(2024 鼓樓區校級模擬)《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這反映了商鞅變法(  )
A.注重法治,穩定社會秩序
B.承認土地私有,發展經濟
C.推行縣制,便于國家管理
D.推動民族交融,富國強兵
11.(2024秋 嶗山區期末)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
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
12.(2024秋 昂仁縣期中)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有一部分應該歸功于他們的文字。”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
13.(2016 青島)《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滅商君之家。”這段材料說明(  )
A.商鞅變法失敗的原因是觸犯了奴隸主貴族利益
B.社會改革必須順應歷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順應民心處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會付出沉重代價
14.(2024秋 農安縣期中)根據史書記載,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這則材料反映出該時期歷史發展的最突出趨勢是(  )
A.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B.國家數量由多到少
C.諸侯由弱變強 D.周天子由強變弱
15.(2024秋 驛城區校級期末)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對戰國時期的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他們擬定了以下研究主題,其中最合適的是(  )
A.新舊交替: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
B.反抗暴秦:寧有種乎的悲壯吶喊
C.道教產生:奠定傳統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爭奪帝位的楚漢之爭
16.(2024秋 黃石期末)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僅奠定了兩千年的防洪基礎,而且使灌溉面積逐步擴大到約七十萬公頃,成都平原自此成為良田萬頃的“天府之國”。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為秦朝完成統一奠定基礎
B.代表當時科技的最高成就
C.成功解決黃河流域的水患
D.促進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
預習銜接.夯實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6小題)
1.(2024秋 府谷縣期中)如表為《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由此可知,當時(  )
鐵器出土地點 廣西平樂銀山嶺 河南輝縣固圍村 長沙衡陽61座楚墓 遼寧撫順蓮花堡 山西長治分水嶺
鐵器數量(件) 181 93 70余 80余 36
鐵農具數量(件) 91 58 17 68 21
A.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
B.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
C.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
D.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
【分析】本題考查鐵器的廣泛使用,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據題干“《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中不同地區鐵器數量和鐵農具數量的變化可知,鐵器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A項正確;僅從題干中鐵器和鐵農具的數量,無法推斷出當時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排除B項;雖然廣西和長沙地處南方,但是并不能代表整個南方地區,因此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題干并未說明鐵的用途,無法得出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2.(2024秋 吉林期中)春秋時期出現的“新的生產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銅工具 D.鐵制農具
【分析】本題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需要學生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
【解答】A.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故A項錯誤;
B.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故B項錯誤;
C.青銅工具開始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二里頭文明,故C項錯誤;
D.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戰國時期進一步推廣,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故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2024秋 費縣校級月考)“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地、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引發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掌握鐵犁牛耕的出現。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結合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特點解答即可。
【解答】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其經濟上的社會大變革是指鐵犁牛耕的出現和使用,故C項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對鐵犁牛耕的出現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2024秋 惠來縣期末)夏商西周時期,水利工程興修較少,少有山林開發;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開發山林,擴大耕地,興修水利工程。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 B.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
C.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經濟秩序確立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推廣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掌握基礎知識。
【解答】A.“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屬于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影響,排除A。
B.“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屬于兼并戰爭的影響,排除B。
C.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開發山林,擴大耕地,興修水利工程。”及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有助于開墾出大量的荒地,為了適應農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國興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故C正確。
D.春秋戰國時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經濟秩序,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推廣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5.(2024 郁南縣一模)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同時,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說明(  )
A.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
B.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國變法帶來生產工具的改進
D.水利工程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同時,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這說明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說明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不能說明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各國變法帶來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工程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排除BC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
6.(2024 濟寧三模)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
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
【分析】本題考查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知道題干現象反映了當時生產方式的變革。
【解答】春秋末年,牛耕出現,戰國時期進一步推廣。為保護牛,各國禁止宰殺耕牛,加大對盜牛者的懲罰。故題干現象反映了當時生產方式的變革。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不能說明祖先崇拜的消失;題干現象不能反映私有土地的出現、兼并戰爭的影響。故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牛耕的出現和推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2024 棗莊一模)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東周時期朝廷軟弱無力,列國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看來是個多事之秋。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其中“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指的是(  )
A.重農抑商的實施 B.牛耕推廣到全國
C.鐵制農具的使用 D.刀耕火種的消失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掌握鐵犁牛耕的出現。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結合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特點解答即可。
【解答】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其經濟上的社會大變革是指鐵犁牛耕的出現和使用,故C項正確。A項是經濟政策,不是經濟上的大變革,排除。B項是在漢代,排除。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對鐵犁牛耕的出現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2024秋 五華縣期中)周初分封,據稱有七十一國。春秋之時,“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及至戰國,只剩下七雄爭強。這反映出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
A.諸侯爭霸 B.民族交融 C.走向統一 D.中央集權
【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周初分封,據稱有七十一國。春秋之時,‘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及至戰國,只剩下七雄爭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得一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疆域較大的國家,這些國家在客觀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因此選項“走向統一”符合題意,C項正確;諸侯爭霸是導致當時諸侯國數量減少的原因,而非歷史發展趨勢,排除A項;當時諸侯國數量減少的原因是由于諸侯之間的兼并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但不是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排除B項;中央集權建立于秦朝,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趨勢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9.(2024秋 灤州市期中)商鞅變法作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為全面、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廢除了舊的經濟、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經濟、政治體制,從而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材料描述了商鞅變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意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商鞅變法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商鞅變法作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為全面、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廢除了舊的經濟、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經濟、政治體制,從而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可知,題干材料是對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的描述;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D符合題意;商鞅變法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排除A;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排除B;商鞅變法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等知識。
10.(2024 鼓樓區校級模擬)《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這反映了商鞅變法(  )
A.注重法治,穩定社會秩序
B.承認土地私有,發展經濟
C.推行縣制,便于國家管理
D.推動民族交融,富國強兵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相關知識的掌握,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
【解答】據題干“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商鞅變法注重法治,穩定社會秩序。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
11.(2024秋 嶗山區期末)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
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
【分析】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據思維導圖并結合所學知,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各國紛紛變法改革,促進了社會的轉型,中國逐步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ACD三項與圖中“地主階級勢力增強”沒有必然聯系,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相關史實。
12.(2024秋 昂仁縣期中)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有一部分應該歸功于他們的文字。”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文字演變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解答】據所學知識,我國很早就有文字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現在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文字來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
故選:A。
【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文字演變的相關知識點。
13.(2016 青島)《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滅商君之家。”這段材料說明(  )
A.商鞅變法失敗的原因是觸犯了奴隸主貴族利益
B.社會改革必須順應歷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順應民心處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會付出沉重代價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認識。
【解答】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太子立…遂滅商君之家”,聯系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中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觸及到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商鞅最后慘遭車裂而死。故說明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甚至會付出沉重代價。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結果、影響等。
14.(2024秋 農安縣期中)根據史書記載,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這則材料反映出該時期歷史發展的最突出趨勢是(  )
A.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B.國家數量由多到少
C.諸侯由弱變強 D.周天子由強變弱
【分析】本題考查題干所給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發展的趨勢,著重理解春秋爭霸的影響.
【解答】據“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可知,通過春秋爭霸和戰國爭雄,國家越來越少,國家趨向統一。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爭霸和戰國爭雄的影響.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4秋 驛城區校級期末)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對戰國時期的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他們擬定了以下研究主題,其中最合適的是(  )
A.新舊交替: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
B.反抗暴秦:寧有種乎的悲壯吶喊
C.道教產生:奠定傳統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爭奪帝位的楚漢之爭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戰國相關史實的掌握情況。
【解答】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戰國時期的歷史”,聯系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社會劇烈變革。B是發生在秦朝的史實,C是發生在東漢的史實,D是秦朝滅亡之后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史實。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
16.(2024秋 黃石期末)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僅奠定了兩千年的防洪基礎,而且使灌溉面積逐步擴大到約七十萬公頃,成都平原自此成為良田萬頃的“天府之國”。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為秦朝完成統一奠定基礎
B.代表當時科技的最高成就
C.成功解決黃河流域的水患
D.促進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都江堰的修建的意義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僅奠定了兩千年的防洪基礎,而且使灌溉面積逐步擴大到約七十萬公頃,成都平原自此成為良田萬頃的‘天府之國’。”可知,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促進了成都平原這一區域內社會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A項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B在題干材料中未有體現,排除C項;都江堰修建在長江支流岷江流域,C項說法錯誤,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都江堰的修建的意義的相關史實。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平湖市| 荣昌县| 阿尔山市| 五台县| 蓬溪县| 清远市| 大港区| 绥滨县| 雷州市| 扶风县| 扎赉特旗| 海伦市| 北宁市| 清河县| 吉林市| 永善县| 苍山县| 阳曲县| 淮北市| 佛教| 竹山县| 乡宁县| 大冶市| 阿图什市| 龙海市| 内江市| 玛沁县| 东山县| 丹棱县| 永济市| 莱芜市| 梁平县| 庆城县| 丹东市| 海兴县| 工布江达县| 开远市| 霍州市| 日照市|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