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預習銜接.夯實基礎 秦統一中國一.選擇題(共26小題)1.(2024秋 廬江縣期末)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一書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的悲壯”。從政治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 )A.統一度量衡和貨幣 B.焚書坑儒C.修筑長城 D.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2.(2024秋 福田區校級期末)如圖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聯系秦朝的歷史,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①秦朝創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職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統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4秋 泰山區期末)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記載:“周以后的秦朝盡管存在時間短暫,卻用一個組織得很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這些使中國得到了世界上最穩定、最持久的統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國結構”是指( )A.分封制 B.郡縣制C.郡國并行制 D.行省制4.(2024秋 西青區期末)李克強總理曾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秦朝時,為了讓官員“有權不可任性”而設立的官職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5.(2024秋 響水縣期中)它是中國第一帝都。兩千多年前,秦人從這里揮師東進,橫掃六合,成就了華夏一統的泱泱帝國,并由此奠定了中國統一的歷史趨勢。材料中的“中國第一帝都”是( )A.洛陽 B.咸陽 C.長安 D.北京6.(2024 膠州市模擬)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其中,“中國之政”主要指的是( )A.分封制B.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C.郡縣制D.行省制度7.(2024秋 福州期末)湖北云夢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一篇《封診式》,記載了一個鄉村里長發現麻風病疑似患者并向上報告的事例。通過此則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養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C.法律制度的嚴酷 D.基層管理的狀況8.(2024秋 撫松縣期末)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一批圓形方孔銅錢。該銅錢是( )A.和同開寶 B.五銖錢C.開元通寶 D.半兩錢9.(2024秋 大埔縣期末)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 )A.王室衰微的表現 B.商鞅變法的背景C.秦滅六國的過程 D.秦朝統一的意義10.(2024 紅塔區二模)秦時,南郡郡守向所屬各縣重申朝廷律令,規定:各縣長官若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違法行為,就是“不勝任”,發現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嚴懲。這表明,當時( )A.地方治理強化 B.南方土地開發C.社會矛盾緩和 D.中央機構完善11.(2024秋 鄭州期末)我們獲取歷史信息,會有“事實的陳述”和“評論意見”。下列不屬于“事實的陳述”的是( )A.“及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B.“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C.“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D.“(秦皇帝)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12.(2024秋 肥城市期末)與如圖所示的示意圖中①相關的史實是( )A.上承夏商,創立分封 B.諸侯爭霸,鐵犁牛耕C.百家爭鳴,諸國變法 D.結束分裂,完成統一13.(2024秋 鶴城區期末)杜維運在《史學方法論》中說:“所謂原始史料,為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事實自身的遺存,數者皆與事件同時”。按照該標準,下列各項中屬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馬俑 B.《資治通鑒》的記載C.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D.電視劇《大秦帝國》14.(2024秋 長樂區期末)如圖所示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A.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全貌B.秦王完成統一大業全程C.當時制陶工藝水平高超D.秦朝北疆防御體系完備15.(2024 浦口區校級模擬)呂思勉在《呂著中國通史》中寫到:“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好處”包括( )①統一六國②焚書坑儒③推行郡縣制④統一貨幣、度量衡⑤修建陵墓。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16.(2024秋 鼓樓區期末)秦開創的體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材料中“體制”的創立( )A.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C.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D.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17.(2024秋 遷安市期末)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它建立于(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18.(2024秋 博興縣期末)秦朝為維護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君權之下形成了“輔助決策、執行、監督”模式的權力結構。其中起“監督”作用的官職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19.(2024秋 旬陽市期末)秦朝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這強調了秦統一文字( )A.促進了文化的傳承B.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D.適應了國家統一的需要20.(2024秋 建鄴區期中)“起義軍很快占領了大澤鄉,接著攻克蘄縣城。……又集中力量向秦的交通要道——陳縣逼近。”該起義發生于( )A.公元前3世紀初 B.公元前3世紀末C.公元前2世紀初 D.公元前2世紀末21.(2024秋 潼關縣期中)“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統治者在起義軍的包圍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顯赫的秦,僅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導致秦滅亡的原因有(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賦稅沉重③秦朝統一了全國④秦朝的刑法殘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2024 酒泉三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時的吶喊。公元前209年處于( )A.公元前二世紀初 B.公元前二世紀末C.公元前三世紀初 D.公元前三世紀末23.(2024秋 天橋區期末)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次起義爆發并得到各地農民紛紛響應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賦稅很重③秦朝統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殘酷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24.(2024秋 新興縣期末)歷史課堂上,張老師提示“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同學們能立刻聯想到( )A.黃巾起義 B.陳勝、吳廣起義C.李自成起義 D.黃巢起義25.(2024秋 榆樹市校級期末)成語“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是( )A.劉邦、項羽起義 B.義和團運動C.太平天國運動 D.陳勝、吳廣起義26.(2024秋 泰山區期末)成語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明珠,許多成語來源于歷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與下列哪一場戰役有關( )A.城濮之戰 B.馬陵之戰 C.長平之戰 D.巨鹿之戰預習銜接.夯實基礎 秦統一中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6小題)1.(2024秋 廬江縣期末)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一書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的悲壯”。從政治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 )A.統一度量衡和貨幣 B.焚書坑儒C.修筑長城 D.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分析】本題考查秦朝建立的新制度。【解答】解題關鍵是理解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重要影響。A屬于經濟方面,B屬于思想文化方面,C屬于軍事方面,D屬于政治方面。故選:D。【點評】本題屬于中等題,略有難度。注意扎實掌握秦朝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2.(2024秋 福田區校級期末)如圖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聯系秦朝的歷史,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①秦朝創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職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統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朝的有關知識。【解答】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全國后,為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③說法錯誤。秦朝統一使用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①②④在圖片中能體現出來。故選:B。【點評】注意準確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有關內容。3.(2024秋 泰山區期末)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記載:“周以后的秦朝盡管存在時間短暫,卻用一個組織得很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這些使中國得到了世界上最穩定、最持久的統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國結構”是指( )A.分封制 B.郡縣制C.郡國并行制 D.行省制【分析】本題以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國結構”為切入點,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解答】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中央集權制,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在地方廢除西周以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國結構”是指郡縣制。故選:B。【點評】本題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4.(2024秋 西青區期末)李克強總理曾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秦朝時,為了讓官員“有權不可任性”而設立的官職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分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把握御史大夫的職責。【解答】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軍事,御史大夫分管監察百官。故秦朝時,為了讓官員“有權不可任性”而設立的官職是御史大夫。故選:C。【點評】解答此題要熟記并理解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5.(2024秋 響水縣期中)它是中國第一帝都。兩千多年前,秦人從這里揮師東進,橫掃六合,成就了華夏一統的泱泱帝國,并由此奠定了中國統一的歷史趨勢。材料中的“中國第一帝都”是( )A.洛陽 B.咸陽 C.長安 D.北京【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朝統一中國的知識點。【解答】咸陽是秦國的國都,秦滅六國,建立秦朝后,仍然定都于咸陽。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秦朝統一中國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6.(2024 膠州市模擬)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其中,“中國之政”主要指的是( )A.分封制B.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C.郡縣制D.行省制度【分析】本題考查秦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知識點。【解答】秦朝建立后,為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后世沿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郡縣制是秦始皇在地方上實行的制度,分封制是周朝創立的制度,行省制度是元朝實行的制度。故選:B.【點評】要注意區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郡縣制和分封制、行省制度的區別。7.(2024秋 福州期末)湖北云夢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一篇《封診式》,記載了一個鄉村里長發現麻風病疑似患者并向上報告的事例。通過此則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養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C.法律制度的嚴酷 D.基層管理的狀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秦統一六國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設立郡縣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開創了此后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解答】通過題干分析,出土竹簡為秦朝時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鄉村里長發現麻風病向上匯報的事情,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D符合題意。A是西漢時期實行休養生息。B是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C材料題干沒有涉及法律問題。故選:D。【點評】本題通過秦朝郡縣制這一基礎知識為切入口,考查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8.(2024秋 撫松縣期末)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一批圓形方孔銅錢。該銅錢是( )A.和同開寶 B.五銖錢C.開元通寶 D.半兩錢【分析】本題以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一批圓形方孔銅錢為切入點,考查秦朝統一貨幣的相關知識。【解答】為了鞏固統一,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規定以圓形方孔錢(半兩錢)作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所以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一批圓形方孔銅錢。該銅錢是半兩錢。故選:D。【點評】注意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影響。9.(2024秋 大埔縣期末)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 )A.王室衰微的表現 B.商鞅變法的背景C.秦滅六國的過程 D.秦朝統一的意義【分析】本題考查秦朝的統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都城咸陽(今陜西咸陽)。【解答】根據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并所學知識可知,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D項正確;王室衰微的表現是春秋時期,排除A項;商鞅變法的背景是戰國時期,排除B項;秦滅六國的過程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點評】掌握秦朝統一的過程和歷史意義。10.(2024 紅塔區二模)秦時,南郡郡守向所屬各縣重申朝廷律令,規定:各縣長官若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違法行為,就是“不勝任”,發現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嚴懲。這表明,當時( )A.地方治理強化 B.南方土地開發C.社會矛盾緩和 D.中央機構完善【分析】本題考查秦朝對地方的統治。【解答】根據材料“秦時,南郡郡守向所屬各縣重申朝廷律令,規定:各縣長官若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違法行為,就是‘不勝任’,發現了不敢管就是‘不廉’,”可知秦朝對地方治理的強化,故A正確;本題涉及的是政治,未涉及到土地開發,排除B;本題講述的是對各縣長官的管理,并未涉及社會矛盾,排除C;本題是對地方的治理,并沒有涉及中央,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對地方的統治,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識記能力。11.(2024秋 鄭州期末)我們獲取歷史信息,會有“事實的陳述”和“評論意見”。下列不屬于“事實的陳述”的是( )A.“及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B.“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C.“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D.“(秦皇帝)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分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ABC反映的是史實,D是對秦始皇功績的評論。故下列不屬于“事實的陳述”的是“(秦皇帝)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24秋 肥城市期末)與如圖所示的示意圖中①相關的史實是( )A.上承夏商,創立分封 B.諸侯爭霸,鐵犁牛耕C.百家爭鳴,諸國變法 D.結束分裂,完成統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統一的歷史意義的相關史實。掌握中國歷史上的階段特征。【解答】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稱秦始皇)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它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據題干示意圖及所學知識可知,①相關史實是秦朝,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完成了統一。上承夏商,創立分封的是西周;諸侯爭霸,鐵犁牛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國變法的是戰國時期。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分析和判斷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的統一的相關史實。13.(2024秋 鶴城區期末)杜維運在《史學方法論》中說:“所謂原始史料,為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事實自身的遺存,數者皆與事件同時”。按照該標準,下列各項中屬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馬俑 B.《資治通鑒》的記載C.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D.電視劇《大秦帝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什么是原始史料的相關史實。結合所學知識點進行思考解答。【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題干四個選項中,選項A屬于原始史料,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原始史料、什么是二手史料的相關史實。14.(2024秋 長樂區期末)如圖所示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A.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全貌B.秦王完成統一大業全程C.當時制陶工藝水平高超D.秦朝北疆防御體系完備【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位于陜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造型精美,神態逼真,生動傳神,體現了秦漢時期制陶藝術的高超水平,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兵馬俑屬于陶,故選項C符合題意;題干不涉及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也無法體現出秦王統一和秦朝北疆防御體系,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相關史實。15.(2024 浦口區校級模擬)呂思勉在《呂著中國通史》中寫到:“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好處”包括( )①統一六國②焚書坑儒③推行郡縣制④統一貨幣、度量衡⑤修建陵墓。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分析】本題以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的材料為依托,考查的是秦始皇歷史功績的知識。【解答】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為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修建陵墓給人們帶來是深重的災難。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以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的材料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16.(2024秋 鼓樓區期末)秦開創的體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材料中“體制”的創立( )A.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C.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D.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分析】本題考查秦朝的郡縣制。解題的關鍵是對郡縣制的相關知識準確記憶郡縣制的相關知識。【解答】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獨制”應該是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奠定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于秦朝。故選:A。【點評】本題郡縣制的特點,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用排除法解決問題,難度適中。17.(2024秋 遷安市期末)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它建立于(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分析】本題考查了秦朝建立時間。【解答】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秦朝建立時間。18.(2024秋 博興縣期末)秦朝為維護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君權之下形成了“輔助決策、執行、監督”模式的權力結構。其中起“監督”作用的官職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分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知道秦朝起“監督”作用的官職是御史大夫。【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實現統一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故起“監督”作用的官職是御史大夫。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9.(2024秋 旬陽市期末)秦朝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這強調了秦統一文字( )A.促進了文化的傳承B.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D.適應了國家統一的需要【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秦滅六國以后,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解答】據題干“秦朝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結合所學可知,這強調了秦統一文字適應了國家統一的需要。秦統一后,下令全國一律使用以秦篆為基礎的小篆,以統一文字。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鞏固統一措施的相關知識點20.(2024秋 建鄴區期中)“起義軍很快占領了大澤鄉,接著攻克蘄縣城。……又集中力量向秦的交通要道——陳縣逼近。”該起義發生于( )A.公元前3世紀初 B.公元前3世紀末C.公元前2世紀初 D.公元前2世紀末【分析】本題考查了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材料“起義軍很快占領了大澤鄉,接著攻克蘄縣城。……又集中力量向秦的交通要道——陳縣逼近。”描述提到的起義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反秦起義之一。根據歷史記載,這場起義發生在公元前209年。根據所學可知,公元紀年,也稱公歷紀年,或和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后XX年)。100年為一個世紀,世紀就是百位上的數(或百千位上的數)加一。公元前的數值越大,時間上越早,數值越小,時間越晚,公元后的數值越大,時間越晚。因此公元前209年屬于公元前3世紀末的時間范圍,B正確,排除ACD。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2024秋 潼關縣期中)“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統治者在起義軍的包圍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顯赫的秦,僅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導致秦滅亡的原因有(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賦稅沉重③秦朝統一了全國④秦朝的刑法殘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題考查秦的暴政,知道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罰殘酷等。【解答】根據所學可知,導致秦滅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具體表現有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罰殘酷等,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秦朝統一了全國有利于政治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不是秦朝滅亡的原因,③說法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2024 酒泉三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時的吶喊。公元前209年處于( )A.公元前二世紀初 B.公元前二世紀末C.公元前三世紀初 D.公元前三世紀末【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紀年方法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公元紀年法可知,一百年一個世紀,十年一個年代,公元前209年應屬于公元前3世紀,因為公元前的時間數越小離現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9年屬公元前3世紀末。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紀年方法的相關史實。23.(2024秋 天橋區期末)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次起義爆發并得到各地農民紛紛響應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賦稅很重③秦朝統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殘酷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分析】本題以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并得到各地農民紛紛響應的原因。【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農民被征發修筑長城、宮殿、馳道、建陵墓;其刑法極其嚴酷。秦的暴政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秦朝滅亡。故①②④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并得到各地農民紛紛響應的原因,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實。24.(2024秋 新興縣期末)歷史課堂上,張老師提示“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同學們能立刻聯想到( )A.黃巾起義 B.陳勝、吳廣起義C.李自成起義 D.黃巢起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據“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可知,同學們能立刻聯想到陳勝、吳廣起義,選項B符合題意;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時期,李自成起義發生在明朝,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ACD項均與題干無關,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25.(2024秋 榆樹市校級期末)成語“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是( )A.劉邦、項羽起義 B.義和團運動C.太平天國運動 D.陳勝、吳廣起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解答】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大澤鄉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成語“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26.(2024秋 泰山區期末)成語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明珠,許多成語來源于歷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與下列哪一場戰役有關( )A.城濮之戰 B.馬陵之戰 C.長平之戰 D.巨鹿之戰【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末農民戰爭的知識點。【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命令楚軍過漳河,背水扎營。并下令將士帶三天的干糧,然后砸破鍋,鑿沉船,燒掉軍糧。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秦末農民戰爭的有關知識的把握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