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預習銜接.夯實基礎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一.選擇題(共17小題)1.(2024秋 長清區期末)了解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狀況有多種途徑,可信度最高的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發現 C.影視作品 D.學者推斷2.(2024秋 廣安區校級月考)“華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 )A.發祥地是黃河流域B.交通便利,創造了眾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黃帝創立D.雜居相處,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3.(2024 南開區三模)促使遠古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 )A.適應了自然環境 B.習慣了群居生活C.農業生產的發展 D.學會了建造房屋4.(2024秋 臺江區期末)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石塊和燒骨,部分石塊和燒骨上還有加工的痕跡。由此可見,北京人已經( )A.學會使用火 B.懂得制造工具C.過穴居生活 D.能夠飼養家畜5.(2024秋 濟陽區期中)“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是網絡上頗為流傳的詩句,如果要考察“來自元謀”且能“直立行走”的遠古人類,應該去( )A.陜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6.(2024秋 路南區期末)《周易 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舟楫之利以濟不通”。以下考古發現能夠印證記載中“舟楫”的是( )A.遼寧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河南舞陽出土的七孔骨笛C.重慶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7.(2024秋 江陰市校級月考)《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2016年第1版)中寫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發現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籽等。”材料說明北京人( )①會制造石器②會種植粟③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8.(2024秋 濉溪縣校級期末)海內外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每年,滿懷虔誠與崇敬的中華兒女會以多種形式祭祀炎帝和黃帝。其原因是( )A.他們創造了使用至今的漢字B.他們帶領人們根治了水患C.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D.他們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9.(2024秋 欒城區校級期末)《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 C.民族差異 D.國家統一10.(2024 錫山區校級模擬)“1929年,我國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發掘出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他興奮地斷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骨。”材料中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11.(2024秋 湖北月考)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B.會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D.會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12.(2024秋 湖北月考)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種 B.游牧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13.(2024秋 清新區校級月考)好萊塢英雄史詩片《史前一萬年》上映時獲得不錯票房,該片將視線放到了人類的遠古時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時空,回到遠古時期去體驗我國最早人類的生活,那么你應該最好選擇去(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陜西14.(2024秋 朔州期末)下列圖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半地穴房屋 B.打制石器C.稻谷 D.彩陶器15.(2024 金安區校級模擬)距今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這說明,當時( )A.原始農業形成 B.社會分化出現C.禪讓制度盛行 D.中央集權確立16.(2024秋 清新區校級月考)“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這是孫中山對“人文初祖”黃帝的評價。與“平定蚩尤亂”有關的戰役是( )A.牧野之戰 B.涿鹿之戰 C.城濮之戰 D.巨鹿之戰17.(2024秋 上思縣月考)據考古發現,距今約3萬年的山頂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間發現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鐘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燒炙。這說明他們(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C.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實行禪讓制預習銜接.夯實基礎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7小題)1.(2024秋 長清區期末)了解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狀況有多種途徑,可信度最高的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發現 C.影視作品 D.學者推斷【分析】本題考查了遠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吃到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促進了體質的發展。【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考古發現是第一手史料,是了解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狀況可信度最高的方式,選項B正確;神話傳說和影視作品常帶有夸張和虛構成分,可信度不高,選項AC排除;學者推斷的可信度不如考古發現,選項D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和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元謀人。2.(2024秋 廣安區校級月考)“華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 )A.發祥地是黃河流域B.交通便利,創造了眾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黃帝創立D.雜居相處,在不斷交往中融合而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分化政策與民族融合的相關史實,關鍵是對材料信息解讀。【解答】據“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及所學知識可知,從它提到的內容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中華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從古至今,遠古時期的部落交錯者,互相來往,排除各自之間關于習俗、語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異,而是趨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認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走向融合,形成了統一民族。我們后世人稱呼為諸夏民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民族分化政策與民族融合的相關史實。3.(2024 南開區三模)促使遠古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 )A.適應了自然環境 B.習慣了群居生活C.農業生產的發展 D.學會了建造房屋【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類的定居生活.人類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食物,在某個固定地點長期生活.【解答】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即原始農耕出現,它使人類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食物,在某個固定地點長期生活。遠古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們掌握了原始農耕技能,農業生產的發展。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與原始人過定居生活之間的關系.4.(2024秋 臺江區期末)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石塊和燒骨,部分石塊和燒骨上還有加工的痕跡。由此可見,北京人已經( )A.學會使用火 B.懂得制造工具C.過穴居生活 D.能夠飼養家畜【分析】本題考查了遠古北京人,需要把握北京人的生活情況。【解答】北京人遺址中發現大量石塊和燒骨,部分石塊和燒骨上還有加工的痕跡,這反映出北京人會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使用打制的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況。5.(2024秋 濟陽區期中)“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是網絡上頗為流傳的詩句,如果要考察“來自元謀”且能“直立行走”的遠古人類,應該去( )A.陜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分析】本題考查元謀人的相關知識。【解答】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在云南省元謀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塊燒骨,經專家鑒定,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這一遠古人類就是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6.(2024秋 路南區期末)《周易 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舟楫之利以濟不通”。以下考古發現能夠印證記載中“舟楫”的是( )A.遼寧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河南舞陽出土的七孔骨笛C.重慶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分析】本題以《周易 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舟楫之利以濟不通”為切入點,考查炎帝和黃帝的相關知識。【解答】材料中強調的是“舟楫”與船有關,只有D項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與船有關。所以能夠印證記載中“舟楫”的考古發現是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故選:D。【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炎帝和黃帝的相關知識。7.(2024秋 江陰市校級月考)《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2016年第1版)中寫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發現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籽等。”材料說明北京人( )①會制造石器②會種植粟③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分析】本題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會制造石器、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解答】據題干“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發現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籽等”可知,北京人遺址出土10萬多件石器,說明北京人會制造石器,北京人遺址發現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說明北京人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8.(2024秋 濉溪縣校級期末)海內外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每年,滿懷虔誠與崇敬的中華兒女會以多種形式祭祀炎帝和黃帝。其原因是( )A.他們創造了使用至今的漢字B.他們帶領人們根治了水患C.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D.他們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分析】本題考查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和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如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后來,炎黃部落聯盟,打敗蚩尤。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華民族的起源。9.(2024秋 欒城區校級期末)《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 C.民族差異 D.國家統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認同觀念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題干材料顯示《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黃帝,這種觀點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為維護和鞏固多民族國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項正確;BCD項內容從材料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民族認同觀念的相關史實。10.(2024 錫山區校級模擬)“1929年,我國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發掘出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他興奮地斷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骨。”材料中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分析】本題考查北京人的居住地點。【解答】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可知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斗爭,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開始使用天然火,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準確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即可作答。11.(2024秋 湖北月考)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B.會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D.會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分析】本題考查了遠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吃到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促進了體質的發展。【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使用打制的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關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確的是會使用火和打制石器。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況。12.(2024秋 湖北月考)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種 B.游牧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分析】本題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答】由材料“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可看出,半坡原始居民過農耕定居生活。故選:C。【點評】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熟悉程度。考查基礎知識。13.(2024秋 清新區校級月考)好萊塢英雄史詩片《史前一萬年》上映時獲得不錯票房,該片將視線放到了人類的遠古時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時空,回到遠古時期去體驗我國最早人類的生活,那么你應該最好選擇去(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陜西【分析】本題考查了元謀人。在元謀人遺址,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解答】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的云南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體驗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生活應該去170萬年前的云南。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元謀人的歷史地位與生活地區。14.(2024秋 朔州期末)下列圖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半地穴房屋 B.打制石器C.稻谷 D.彩陶器【分析】本題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會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故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圖片是B。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體貌特征與生產生活狀況。15.(2024 金安區校級模擬)距今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這說明,當時( )A.原始農業形成 B.社會分化出現C.禪讓制度盛行 D.中央集權確立【分析】本題考查社會分化的出現。【解答】根據材料“距今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權貴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鉞、漆器、象牙器等”可知,在此時期權貴的陪葬規格更加高,社會已經出現了階層分化,故B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原始農業產生時間大約是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如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屬于原始的農耕時期,排除A;禪讓制盛行是在堯舜禹時期,排除C;中央集權確立是在秦朝時期,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社會分化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16.(2024秋 清新區校級月考)“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這是孫中山對“人文初祖”黃帝的評價。與“平定蚩尤亂”有關的戰役是( )A.牧野之戰 B.涿鹿之戰 C.城濮之戰 D.巨鹿之戰【分析】本題以“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為切入點,考查的是黃帝和炎帝的相關知識點。【解答】相傳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題干中“平定蚩尤亂”的戰役是涿鹿之戰。涿鹿之戰以后,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黃帝和炎帝的有關內容。17.(2024秋 上思縣月考)據考古發現,距今約3萬年的山頂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間發現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鐘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燒炙。這說明他們(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C.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實行禪讓制【分析】本題考查山頂洞人,知道題干現象說明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解答】題干現象說明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經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會縫制衣服。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山頂洞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