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20講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課標解讀:1.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2.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3.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4.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政治制度、選官制度及貨幣情況。(選擇性必修1)核心素養:【時空觀念】以時間為線索,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的史實,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唯物史觀】學習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的史實,認識中國開辟新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解讀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運用本科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實踐、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家國情懷】學習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史料,體會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險阻,感悟紅軍樂觀堅強、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考情考向:年份 試題 考點 考向分析2024 遼吉黑卷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湖南卷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 浙江卷1月 古田會議 2023 新課標卷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 河北卷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 福建卷 工農武裝割據 2022 遼寧卷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 天津卷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浙江卷1月 土地革命時期 1.考查方向: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對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政權建設是考查重點,多強調中國共產黨對群眾工作的重視。2.考查方式:高考以客觀題和主觀題兼有,中共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尤其土地革命。復習備考:1.重點關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對群眾工作的重視;2.紅軍長征的意義及歷史價值等。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考點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結合選擇性必修1)形式上統一 寧漢 合流 “東北易幟”一黨專政 “訓政”憲政外交 對蘇聯: 對英美: 對日本: 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繼續北伐,日本制造“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標志1928年年底,張學良通電,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影響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時間內容實質時間評價1928年五權分立、黨掌握政權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1948年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憲政”的實質是獨裁統治。敵對。停止對蘇貿易,驅逐蘇聯僑民,宣布與蘇斷交依附。發起改訂新約運動(1927年開始),緩和國內反帝情緒《改訂新約運動》主要圍繞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問題變化。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內→逐步轉向抗日(一)政治:專制統治確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知識鏈接:“改訂新約”運動(選擇性必修1·第16課)(1)原因:①民族意識覺醒,主權意識增強;②民族工業的發展;③南京國民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④南京國民政府提升形象鞏固統治的需要。(2)內容: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3)影響:①“改訂新約運動”形式上恢復了我國長期喪失的關稅主權;②減少了一些帝國主義在我國長期享有的特權,否認了領事裁判權的合法性;③增加了國家關稅的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在客觀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④“改訂新約”并沒有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更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處境。核心素養: 結合下圖,理解“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提示:①國民黨派系林立,內部并不統一,軍閥各自為政;②中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及政權,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③帝國主義強占的租界、租借地;④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占領的臺灣及澎湖列島。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勢力,1931年以后日軍對東北的占領。知識鏈接: 1.國民黨的“訓政”:(結合選擇性必修1 P15)(1)開始:1928年中國國民黨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后,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2)《訓政綱領》:①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則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3)評價: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制,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2.國民黨的“憲政”:(1)背景:國民黨以種種借口一再拖延結束“訓政”的時間。(2)過程: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3)評價: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企圖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但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知識拓展: 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1)“軍政”時期:“以黨建國”的暴力革命時期,早期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指通過武裝革命徹底打倒軍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2)“訓政”時期:“以黨治國”的威權統治時期,以“軍政”統一全國(1928)后,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訓政”來開啟民智,培養民眾的民主意識。屆時要實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并對人民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3)“憲政”時期:“還政于民”的憲政民主時期,孫中山認為,凡一省之內全部的縣已實行自治,就可結束訓政,開始憲政階段。知識鏈接:3.南京國民政府的官員選拔制度 (結合選擇性必修1 P40)背景 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標志 1929年《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實施 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評價 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形式得到了確立;允許女子參加考試,體現了開放性和平等性;但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特點 中西合璧,古今結合;考試選拔(由最高考試機構——考試院負責);以立法形式確立(法制化)(1929年,第一部《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更開放、更公平;政黨官僚主義色彩濃厚。評價 積極:1929年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局限: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歸納整合: 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并思考中國憲政為何如此艱難?政府 統治 憲法 政治特點南京 臨時政府 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民主共和制(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北洋 軍閥政府 袁世凱就任 正式大總統、復辟帝制 軍閥混戰和割據 《中華民國約法》 政黨統治袁世凱獨裁統治南京 國民政府 訓政時期 憲政時期:“國民大會” 《訓政綱領》 《中華民國憲法》 訓政、憲政下蔣介石政府的獨裁統治艱難的原因: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② 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深重;③ 軍閥混戰,政局動蕩;④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⑤ 傳統守舊思想根深蒂固。考點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二)經濟統治:機遇與危機并存1.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發展:梳理教材,完成下表條件 政府民間表現 影 響 積極消極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1936年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935年進行法幣改革: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量收購白銀,白銀收歸國有整頓稅務和金融:改定新約,收回關稅主權,成立四大銀行,統一稅制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②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新興部門如化學工業、橡膠工業、搪瓷工業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較快發展≠健康發展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促進民族工商業一定程度的發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官僚資本主義迅速膨脹,壓制民族資考點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2.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 (危機)(1)含義: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性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而形成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2)歷程:①洋務派大官僚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開辦的近代軍事企業和民用企業,是中國官僚資本的雛形;②北洋政府由外債支持建立的一些官辦企業;③近現代歷史文獻中使用的官僚資本一詞,主要是指1927年以后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四大家族:(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形成,后期膨脹,建國后被沒收走向消亡)。(3)特點:①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具有壟斷性;②與外國資本主義相結合,具有買辦性;③與本國封建勢力相結合,具有封建性。(4)影響:具有一定的現代性、但壓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是反動的經濟。(二)經濟統治:機遇與危機并存知識拓展: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含義:1935—1937年全民抗戰前,是一場由政府號召并組織、動員各界人士參加的、旨在全面發展經濟的群眾性經濟建設運動,為全面抗戰奠定了基礎。(2)背景:①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②日本擴大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③南京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④常年內戰,經濟遭到破壞,加劇了財政危機。(3)表現:①整頓稅務和金融:收回關稅主權(1928改訂新約運動),成立四大銀行(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業);②進行幣制改革:廢銀改元,發行法幣取代白銀, 把發行權收歸中央;③大力發展實業:金融業+輕工業+國防、交通、重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4)影響:①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發展;②為抗戰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對抗戰勝利起了巨大的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工業布局,對中國近代化有深遠影響。知識鏈接: 1935年幣制改革(選擇性必修1)(1)背景:①世界經濟危機波及到中國,美國大量收購白銀,白銀外流;②國內貨幣制度混亂。(2)內容:①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②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3)影響:積極:①貨幣現代化(進入紙幣時代);②遏制白銀外流,暫時得以緩解國民經濟危機;③國民政府能夠集中財力,為抗戰勝利提供經濟保障.消極:強化了官僚資本的壟斷地位關稅 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斗爭 背景 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長期掌握在在外國人手里過程 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國民黨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南京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發表“改訂新約”宣言關稅統一 1931年中國開始取消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 個人所得稅 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貨幣金融 ①銀元:晚清開始鑄造銀元;民國前期以銀元為法定貨幣。 ②法幣: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并禁止銀元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 ③金圓券、銀圓券:1948年進行法幣制改革,先后發行金圓券、銀圓券,最終失敗 博物館建設 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國立中央博物院,后改名“國立南京博物院”。(選必3) 文物保護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選必3) 其他 文化交流:電影、音樂、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全球交流。(選必3) 整頓軍備:在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信行修筑防御工事等。 新生活運動:革除陋習、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國家意識。 知識鏈接: 選擇性必修的內容重點探討: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1)政治上:①打著“革命、統一”的旗號,實行一黨專制,實際上是蔣介石的獨裁統治;②地方割據勢力仍然大量存在,國家并未實現真正的統一。(2)經濟上:①實行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改革幣制(法幣)、關稅自主、鼓勵工商業等措施;②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成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3)外交上:①執行“親美反蘇”的外交政策,對日本的侵略執行妥協退讓政策,導致美國在華勢力迅速膨脹,日本侵華程度不斷加深②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要求實行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4)文化思想上:打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旗號,以“訓政”為借口,大力推行所謂的“黨國”思想。2.評價:積極: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措施,客觀上對當時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消極:①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沒有改變其維護反動統治的實質;②國民黨內部的斗爭、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給人民的生活,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造成了可乘之機。高考真題1.(2024·吉、黑、遼卷)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廢止舊歷,以陽歷為“國歷”,將舊歷節日“改用國歷月日計算”。然而,陽歷節日只有機關學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舊歷節日期間,街市仍分外熱鬧,鄉下百姓更表示“頭可殺,舊年非過不可”。這體現出A.科學知識與迷信觀念的博弈B.城市新風與鄉村舊俗的對立C.工業文明與農耕社會的碰撞D.政府政策與民間傳統的沖突2.(2023·新課標卷)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 ) 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DA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東北)產業資本 2.28 11.64 14.84 21.36商業資本 74.89 67.30 58.87 50.55金融業資本 22.83 21.06 26.29 28.09考點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下表為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各機關及學校放假日期。上述節假日的設立意在( )A.強化國民政府對社會生活的控制B.建立政府和人民一致的意識形態C.突出總理對民國的“締造之功”D.借立法體現國民黨統治的合法性2.下圖為1931年國民政府部分進口商品稅率統計圖。煙酒的稅率提高到50%,絲綢的稅率提高到45%,火柴和陶瓷制品為40%,毛織品則為35%。這表明當時( )A.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B.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取得了成效C.列強擴大商品輸出以搶占中國市場D.關稅自主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BA變式訓練考點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考點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事件 時間 經過(內容) 意義南昌 起義八七 會議秋收 起義1927年8月1日1927年8月7日漢口1927年9月9日湘贛邊①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②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建立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總結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陳右傾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毛等領導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武裝起義占領南昌后南下廣東遭圍攻而敗,兵分兩路:①朱陳轉戰湖南堅持斗爭;②進入海陸豐,與當地農民軍會合。會議給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方向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井岡山會師;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道路探索問題探究: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斗爭有何共同點?分析失敗的原因及說明的問題。提示:(1)共同:均以奪取城市為目標,最終都失敗(2)失敗原因:①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經濟基礎:資義經濟薄弱,自然經濟占主導;③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力量薄弱,農民階級力量強大;④政治特點:農村是敵人統治的薄弱地區。(3)說明:以城市為中心進行武裝斗爭的蘇聯模式,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知識拓展: 井岡山精神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故名。江澤民同志把井岡山精神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24個字。考點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二)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 (結合選擇性必修3)1.含義: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密切結合的一種斗爭形式。2.原因:①具體原因:城市和農村的敵我力量對比,農民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②根本原因: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③吸取教訓:學習俄國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失敗;④主觀條件: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存在和黨的正確領導。3.內容:4.意義:①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基礎,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③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考點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三) 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工農武裝割據1.古田會議: 歷史縱橫(1)召開: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2)內容:①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②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③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2.根據地建設:到1930年夏,全國建立了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問題思考:依據地圖分析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分布特點及原因。(1)特點:①主要位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南方)② 依托山區等有利防御的地形。③處在經濟不發達地區。④處在政府統治力薄弱的各省邊界地區和農村。⑤存在核心區拓展區,成星火燎原的形勢。(2)原因: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物產豐富;②遠離中心城市,敵人力量薄弱;③受國民革命洗禮,群眾基礎較好。知識鏈接: 2.根據地建設: (選擇性必修1)2.土地革命:(1)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2)路線: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3)實質: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4)影響:①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②有利于打破國民黨對農村根據地的經濟封鎖,鞏固了工農蘇維埃政權,為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根據地的制度探索:(1)背景: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發展;②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2)制度建設:①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②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③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④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3)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高考真題1.(2024·山東卷)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了4500余種報刊。這些報刊的命名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關鍵詞。在“紅旗”“紅色”“工人”“青年”等成為報刊命名高頻用詞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 )A.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B.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C.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2.(2024·湖南卷)表2為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該調查( )A.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B.有助于粉碎國民黨的“圍剿”C.明確了革命的領導力量D.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BD考點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下表為1930-1937年美國《紐約時報》有關中國共產黨的報道主題頻率表。據表可推知 ( )A.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B.美國力圖推動國共合作C.國共實力對比的變化D.蘇聯對中共的影響削弱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毛澤東在江西專門做過十幾次系統調查,其中以“調查”命名的著作就有《尋烏調查》《調查工作》《反對本本主義》《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等,多次強調“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這些調查工作( )A.推動了民主革命深入開展B.實踐了階級斗爭的理論C.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D.緩和了國共兩黨的關系AA變式訓練考點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考點三:紅軍長征材料 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炮聲已近,中央蘇區卻“內斗”正酣。政治上,發起所謂“羅明路線”斗爭,矛頭針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軍事上,博古和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軍事顧問李德控制了紅軍的指揮權。……(李德)這個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過3年和只有街壘巷戰經驗的顧問,不問中國國情,也不顧戰爭實際情況,只會憑著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坐在房子里按地圖指揮戰斗。……博古、李德反對“誘敵深入”,命令紅軍全線出擊,企圖“御敵于國門之外”,犯了冒險主義錯誤。——人民網—黨史頻道—第二講 獨辟蹊徑的革命材料二 毛澤東談到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造成的危害:“政治上既犯錯誤,軍事上勢必犯錯誤。沒有好久,洋教條來了。他們是主張打大城市的,還有什么御敵于國門……結果就把根據地送掉。”——劉統《長征:歷盡艱辛的求生之路》(一)背景:(1)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上升;(2)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1930年10月,蔣介石向以中央根據地為重點的各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3)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4)根本原因:1933年9月,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主要表現: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知識拓展: “左”傾和右傾1.“左”傾: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往往以革命的負面出現,指忽視客觀條件(規律),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激進冒險,不切實際,如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左”傾冒險主義以及“文化大革命”等。2.右傾:是指過分強調客觀條件,忽視(低估)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表現出保守、妥協、退讓。其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并在實踐中貫徹便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如國民革命時期的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考點三:紅軍長征(二)過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開始 進軍湘貴 遵義會議 召開內容意義勝利會師 問題思考: 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①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開始。②“左”傾錯誤領導人又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①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后,軍隊數量銳減過半②毛澤東建議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主要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①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②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①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②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①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提示: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材料一 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材料二 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重點探討: 根據材料,概括紅軍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神。(1)長征的意義:①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轉折點);②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革命的種子(播種機);③鑄就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新開始)。(2)長征精神:①堅定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②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③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④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⑤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歸納綜合: 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和特點。1.過程(1)革命綱領:從中國的基本國情認識到提出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性。(2)革命力量:從工人運動失敗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3)革命領導:從大革命失敗認識到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4)革命道路:從照搬城市中心論到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5)革命心理:從依賴共產國際到獨立自主地處理黨內問題。(6)主要矛盾認識: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國共兩黨關系和土地政策。2.特點(1)符合國情: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明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2)總結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3)獨立自主:中國共產黨排除了共產國際的干擾,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存在的問題。高考真題1.(2022·浙江卷1月)下圖為原存于江西贛州某村的標語,中有“工農解放萬歲”“紅軍勝利萬歲”等字樣。據此判斷,這一標語最有可能出現于A.國民革命時期B.土地革命時期C.全面抗戰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2.(2020·天津卷)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召開的地點位于如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BB考點三:紅軍長征1.1936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指出,“目前中國的主要敵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中共中央形成這一認識的背景是( )A.國民黨的“圍剿”失敗B.西安事變和平解決C.國內階級矛盾的緩和D.民族危機日益加深2.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湘西通道縣召開緊急會議,軍事負責人在會上請與會人員考慮是否甩開敵人追擊后,從敵人背后轉向北方,與湘鄂邊的紅二軍團建立聯系,壯大力量。這一建議并未得到通過,取而代之的是先西進再北上。此次會議A.指導紅軍擺脫了國民黨圍堵B.仍然受到“左”傾思想的主導C.有助于紅軍長征打開新局面D.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轉折點DC變式訓練考點三:紅軍長征思維導圖: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21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講義課標解讀:1.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2.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3.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4.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政治制度、選官制度及貨幣情況。(選擇性必修1)。核心素養:【時空觀念】以時間為線索,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的史實,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唯物史觀】學習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的史實,認識中國開辟新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解讀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運用本科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實踐、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家國情懷】學習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史料,體會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險阻,感悟紅軍樂觀堅強、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考情考向:年份 試卷 考點2024 遼吉黑卷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湖南卷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浙江卷1月 古田會議2023 新課標卷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河北卷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福建卷 工農武裝割據2022 遼寧卷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天津卷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浙江卷1月 土地革命時期考向分析:1.考查方向: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對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政權建設是考查重點,多強調中國共產黨對群眾工作的重視。2.考查方式:高考以客觀題和主觀題兼有,中共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尤其土地革命。復習備考:重點關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對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對群眾工作的重視;2.紅軍長征的意義及歷史價值等。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教學過程:考點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結合選擇性必修1)(一)政治:專制統治確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知識鏈接:“改訂新約”運動(選擇性必修1·第16課)(1)原因:①民族意識覺醒,主權意識增強;②民族工業的發展;③南京國民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④南京國民政府提升形象鞏固統治的需要。(2)內容: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3)影響:①“改訂新約運動”形式上恢復了我國長期喪失的關稅主權;②減少了一些帝國主義在我國長期享有的特權,否認了領事裁判權的合法性;③增加了國家關稅的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在客觀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④“改訂新約”并沒有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更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處境。核心素養: 結合下圖,理解“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提示:①國民黨派系林立,內部并不統一,軍閥各自為政;②中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及政權,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③帝國主義強占的租界、租借地;④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占領的臺灣及澎湖列島。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勢力,1931年以后日軍對東北的占領。知識鏈接:1.國民黨的“訓政”:(結合選擇性必修1 P15)(1)開始:1928年中國國民黨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后,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2)《訓政綱領》:①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則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3)評價: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制,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2.國民黨的“憲政”:(1)背景:國民黨以種種借口一再拖延結束“訓政”的時間。(2)過程: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3)評價: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企圖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但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知識拓展: 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1)“軍政”時期:“以黨建國”的暴力革命時期,早期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指通過武裝革命徹底打倒軍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2)“訓政”時期:“以黨治國”的威權統治時期,以“軍政”統一全國(1928)后,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訓政”來開啟民智,培養民眾的民主意識。屆時要實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并對人民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3)“憲政”時期:“還政于民”的憲政民主時期,孫中山認為,凡一省之內全部的縣已實行自治,就可結束訓政,開始憲政階段。3.南京國民政府的官員選拔制度 (結合選擇性必修1 P40)歸納整合: 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并思考中國憲政為何如此艱難?艱難的原因: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② 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深重;③ 軍閥混戰,政局動蕩;④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⑤ 傳統守舊思想根深蒂固。(二)經濟統治:機遇與危機并存1.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發展:梳理教材,完成下表2.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 (危機)(1)含義: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性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而形成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2)歷程:①洋務派大官僚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開辦的近代軍事企業和民用企業,是中國官僚資本的雛形;②北洋政府由外債支持建立的一些官辦企業;③近現代歷史文獻中使用的官僚資本一詞,主要是指1927年以后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四大家族:(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形成,后期膨脹,建國后被沒收走向消亡)。(3)特點:①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具有壟斷性;②與外國資本主義相結合,具有買辦性;③與本國封建勢力相結合,具有封建性。(4)影響:具有一定的現代性、但壓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是反動的經濟。知識拓展: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含義:1935—1937年全民抗戰前,是一場由政府號召并組織、動員各界人士參加的、旨在全面發展經濟的群眾性經濟建設運動,為全面抗戰奠定了基礎。(2)背景:①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②日本擴大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③南京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④常年內戰,經濟遭到破壞,加劇了財政危機。(3)表現:①整頓稅務和金融:收回關稅主權(1928改訂新約運動),成立四大銀行(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業);②進行幣制改革:廢銀改元,發行法幣取代白銀, 把發行權收歸中央;③大力發展實業:金融業+輕工業+國防、交通、重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4)影響:①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發展;②為抗戰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對抗戰勝利起了巨大的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工業布局,對中國近代化有深遠影響。知識鏈接:1.1935年幣制改革(選擇性必修1)(1)背景:①世界經濟危機波及到中國,美國大量收購白銀,白銀外流;②國內貨幣制度混亂。(2)內容:①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②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3)影響:積極:①貨幣現代化(進入紙幣時代);②遏制白銀外流,暫時得以緩解國民經濟危機;③國民政府能夠集中財力,為抗戰勝利提供經濟保障.消極:強化了官僚資本的壟斷地位2.其他:重點探討: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1)政治上:①打著“革命、統一”的旗號,實行一黨專制,實際上是蔣介石的獨裁統治;②地方割據勢力仍然大量存在,國家并未實現真正的統一。(2)經濟上:①實行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改革幣制(法幣)、關稅自主、鼓勵工商業等措施;②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成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3)外交上:①執行“親美反蘇”的外交政策,對日本的侵略執行妥協退讓政策,導致美國在華勢力迅速膨脹,日本侵華程度不斷加深②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要求實行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4)文化思想上:打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旗號,以“訓政”為借口,大力推行所謂的“黨國”思想。2.評價:積極: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措施,客觀上對當時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消極:①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沒有改變其維護反動統治的實質;②國民黨內部的斗爭、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給人民的生活,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造成了可乘之機。高考真題:1.(2024·吉、黑、遼卷)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廢止舊歷,以陽歷為“國歷”,將舊歷節日“改用國歷月日計算”。然而,陽歷節日只有機關學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舊歷節日期間,街市仍分外熱鬧,鄉下百姓更表示“頭可殺,舊年非過不可”。這體現出A.科學知識與迷信觀念的博弈B.城市新風與鄉村舊俗的對立C.工業文明與農耕社會的碰撞D.政府政策與民間傳統的沖突正確答案:D。2.(2023·新課標卷)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 ) 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正確答案:A。變式訓練:1.下表為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各機關及學校放假日期。上述節假日的設立意在( )A.強化國民政府對社會生活的控制B.建立政府和人民一致的意識形態C.突出總理對民國的“締造之功”D.借立法體現國民黨統治的合法性正確答案:B。2.下圖為1931年國民政府部分進口商品稅率統計圖。煙酒的稅率提高到50%,絲綢的稅率提高到45%,火柴和陶瓷制品為40%,毛織品則為35%。這表明當時( )A.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B.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取得了成效C.列強擴大商品輸出以搶占中國市場D.關稅自主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正確答案:A。考點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一)道路探索問題探究: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斗爭有何共同點?分析失敗的原因及說明的問題。(1)共同:均以奪取城市為目標,最終都失敗(2)失敗原因:①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經濟基礎:資義經濟薄弱,自然經濟占主導;③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力量薄弱,農民階級力量強大;④政治特點:農村是敵人統治的薄弱地區。(3)說明:以城市為中心進行武裝斗爭的蘇聯模式,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知識拓展: 井岡山精神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故名。江澤民同志把井岡山精神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24個字。(二)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 (結合選擇性必修3)1.含義: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密切結合的一種斗爭形式。2.原因:①具體原因:城市和農村的敵我力量對比,農民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②根本原因: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③吸取教訓:學習俄國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失敗;④主觀條件: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存在和黨的正確領導。3.內容:4.意義:①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基礎,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③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三) 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工農武裝割據1.古田會議: 歷史縱橫(1)召開: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2)內容:①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②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③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2.根據地建設:到1930年夏,全國建立了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知識鏈接:1.根據地的制度探索:(1)背景: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發展;②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2)制度建設:①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②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③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④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3)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土地革命:(1)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2)路線: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3)實質: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4)影響:①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②有利于打破國民黨對農村根據地的經濟封鎖,鞏固了工農蘇維埃政權,為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高考真題:1.(2024·山東卷)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了4500余種報刊。這些報刊的命名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關鍵詞。在“紅旗”“紅色”“工人”“青年”等成為報刊命名高頻用詞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 )A.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B.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C.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正確答案:B。2.(2024·湖南卷)表2為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該調查( )A.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B.有助于粉碎國民黨的“圍剿”C.明確了革命的領導力量D.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正確答案:D。變式訓練:1.下表為1930-1937年美國《紐約時報》有關中國共產黨的報道主題頻率表。據表可推知 ( )A.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B.美國力圖推動國共合作C.國共實力對比的變化D.蘇聯對中共的影響削弱正確答案:A。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毛澤東在江西專門做過十幾次系統調查,其中以“調查”命名的著作就有《尋烏調查》《調查工作》《反對本本主義》《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等,多次強調“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這些調查工作( )A.推動了民主革命深入開展B.實踐了階級斗爭的理論C.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D.緩和了國共兩黨的關系正確答案:A。考點三:紅軍長征(一)背景:(1)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上升;(2)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1930年10月,蔣介石向以中央根據地為重點的各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3)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4)根本原因:1933年9月,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主要表現: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知識拓展: “左”傾和右傾1.“左”傾: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往往以革命的負面出現,指忽視客觀條件(規律),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激進冒險,不切實際,如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左”傾冒險主義以及“文化大革命”等。2.右傾:是指過分強調客觀條件,忽視(低估)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表現出保守、妥協、退讓。其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并在實踐中貫徹便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如國民革命時期的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二)過程: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問題思考: 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重點探討: 根據材料,概括紅軍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神。材料一 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材料二 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示:(1)長征的意義:①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轉折點);②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革命的種子(播種機);③鑄就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新開始)(2)長征精神:①堅定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②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③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④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⑤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歸納綜合: 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和特點。1.過程(1)革命綱領:從中國的基本國情認識到提出民主革命綱領的重要性。(2)革命力量:從工人運動失敗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3)革命領導:從大革命失敗認識到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4)革命道路:從照搬城市中心論到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5)革命心理:從依賴共產國際到獨立自主地處理黨內問題。(6)主要矛盾認識: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國共兩黨關系和土地政策。2.特點(1)符合國情: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明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2)總結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3)獨立自主:中國共產黨排除了共產國際的干擾,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存在的問題。高考真題:1.(2022·浙江卷1月)下圖為原存于江西贛州某村的標語,中有“工農解放萬歲”“紅軍勝利萬歲”等字樣。據此判斷,這一標語最有可能出現于A.國民革命時期B.土地革命時期C.全面抗戰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正確答案:B。2.(2020·天津卷)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召開的地點位于如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正確答案:B。變式訓練:1.1936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指出,“目前中國的主要敵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中共中央形成這一認識的背景是( )A.國民黨的“圍剿”失敗B.西安事變和平解決C.國內階級矛盾的緩和D.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正確答案:D。2.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湘西通道縣召開緊急會議,軍事負責人在會上請與會人員考慮是否甩開敵人追擊后,從敵人背后轉向北方,與湘鄂邊的紅二軍團建立聯系,壯大力量。這一建議并未得到通過,取而代之的是先西進再北上。此次會議A.指導紅軍擺脫了國民黨圍堵B.仍然受到“左”傾思想的主導C.有助于紅軍長征打開新局面D.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轉折點正確答案:C。思維導圖: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1講 講義(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1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教學課件.pptx 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通史復習 第21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講義.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