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實驗高級中學、民族職業中專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實驗高級中學、民族職業中專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科左中旗民族職專 實驗高中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期末考試(歷史)試卷
命題人:張含秋 審題人:付 有
卷面分值: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
一、單選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龍是中國史前先民們創造的具有神性的動物,從以下圖片可推知,中華文明具有(  )
圖1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華第一龍” 圖2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 圖3漢代青龍紋瓦當
A.包容性 B.凝聚性 C.先進性 D.連續性
2.探源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得出了以下認識:距今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進入(文明社會),四千三百年轉型,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權鞏固,兩千兩百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以下遺址屬于“五千年進入(文明社會)”階段的是(  )
A.姜寨聚落遺址 B.良渚古城遺址 C.陶寺遺址 D.二里頭遺址
3.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發現北周大象元年(579)去世的同州(今屬陜西省)官員安伽的墓。墓主人安伽是從涼州遷到關中的安國粟特人,其墓志載:“其先黃帝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這可用以佐證,北周時期(  )
A.實現了對西域的管轄 B.多族群文化交融的特征
C.結束了分裂割據狀態 D.敬天保民思想影響深遠
4.據記載,五代至清末藏書家共1175人。其中明代就有427人,藏書的數量進一步增加,藏書10萬卷以上者不在少數,還出現了一系列有關藏書理論與管理的著作。部分藏書家摒棄歷史上“借書與人為不孝”的舊觀念,公開自己的珍藏。這一現象的盛行(  )
A.適應了加強思想控制需求 B.折射出士人經濟狀況得到改善
C.有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D.表明教育普及已成為時代趨勢
5.據銘文載,孔雀帝國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在頒布的詔令中寫道:“在羯陵迦(位于今孟加拉灣西岸)已被征服之后,神所寵愛的阿育王已專心努力研究道德,喜愛道德,宣傳道德。……神所寵愛的阿育王認為:在征服未被征服的國家時,在那里出現屠殺、死亡與把人掠為俘虜,那是殘忍的和嚴重的罪行。”由此可見(  )
A.適時反思成就南亞全境統一 B.官方文獻含有統治者認識轉變的內容
C.維護君主專制應該神化王權 D.歷史研究須以碑刻銘文為可靠的證據
6.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中有中國茶具和茶葉,品茶成為英國宮廷貴族追求時尚和奢華的代名詞。但到了18世紀中期以后,無論達官顯貴還是普通大眾都會在午后放下工作,品上一杯茶,這種風尚被人們稱之為“維多利亞下午茶”。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王室貴族的積極推動 B.受人民從眾心理的影響
C.民主政體的不斷完善 D.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7.13世紀初,君士坦丁堡遭到多國聯軍洗劫,無數文物遭褻瀆的同時,大量古希臘、古羅馬遺存流入西歐。13世紀中葉,蒙古人通過激烈的攻城戰占領阿拉伯帝國都城,數不清的阿拉伯手稿和古跡受損,而新式火藥武器等通過阿拉伯傳播到更廣泛的區域。這反映出(  )
A.古代戰爭對文化影響的復雜性 B.先進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進程
C.跨區域文化傳播主要依靠戰爭 D.征服者對文化滲透的高度重視
8.20世紀90年代,美國影視文化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如巴黎每年播放的1300部影視作品中有1000部來自美國。為此,歐盟出臺政策,限制美國影視作品的配額。這反映了歐洲(  )
A.文化主權意識的增強 B.影視產業走向衰落
C.改變世界秩序的決心 D.違背自由貿易原則
9.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下列何種現象能成為張擇端的素材進入畫中(  )
A.東京城嚴格的坊市界限 B.入夜之后冷冷清清大街
C.小商販沿街叫賣烤紅薯 D.從西北遠道而來的駝隊
10.里耶秦簡記載,秦朝洞庭郡沿用原楚國“量入修賦”方式核算田租,同時改用秦制240步為畝的標準。秦朝《倉律》規定糧倉管理參照原趙國“平糴法”,豐年收購余糧,災年平價出售。這反映出,秦朝(  )
A.因地制宜強化管理 B.經濟管理中的集權色彩濃厚
C.統治策略務實靈活 D.政府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
11.春秋戰國時期,一位思想家主張“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據此可知,該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
12.學者夏曾佑在其《中國古代史》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
A.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體制的開創者 B.秦漢制度創新為后世奠定基本框架
C.秦漢時期中國的各項制度逐漸完善 D.社會的安定是制度創新的必要條件
13.1856年7月,墨爾本《巨人報》記述華人移民的采礦活動:一些中國人使用馬拉攪拌機,那是他們集資從歐洲人那里買來的,他們稍晚就開始掌握了這種科學與技藝領域的珍稀樣本……將攪拌機賣給中國人的原主一遍又一遍地說,華人通過堅持不懈獲得了本來會錯過的財富。這說明當時華人移民(  )
A.善于運用資金與協作模式 B.主導了澳大利亞礦業發展
C.完全取代歐洲礦工的地位 D.僅依靠傳統經驗進行生產
14.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原住民運動的興起,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1974年,國際性組織“國際印第安條約委員會”成立;1982年,聯合國成立“原住民人民工作組”,并起草《原住民人民權利宣言》,致力保護和促進原住民人權。這(  )
A.解決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 B.有利于推動多元文化的共處互鑒
C.導致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D.使各國原住民真正成為社會主人
15.蘇軾對于古代某項科技成果曾發出感想:“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唯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據此可知,該項科技成果(  )
A.在科學研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B.起到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作用
C.直接催生了“新一代的書籍” D.極大地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16.《黑神話:悟空》游戲上線后,穩居國內外熱銷榜,其高品質與文化輸出廣受好評。借此機會,山西文旅部門推出“跟著悟空游山西”等主題旅游線路,進一步促進了山西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使古老的文化遺產借助現代游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由此可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
A.需要創新文旅融合的實現形式 B.應該著力開發游戲的衍生品資源
C.理當多元化拓展旅游經濟項目 D.亟待探索文化遺產的商業化路徑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一片茶葉,跨越山海,見證文明交融;千年商道,貫通東西,書寫貿易史詩。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世紀初,來華的傳教士最早接觸到茶葉及茶飲。17世紀,荷蘭人把茶葉作為商品運回歐洲。茶葉最初被視為一種藥用植物,后成為上流社會的奢侈飲品。歐洲人不僅進口茶葉,還模仿中國傳統的飲茶習俗,形成一股“中國熱”。至19世紀中期以前,茶葉從中國源源不斷、大規模地輸往歐洲,最終普及為大眾日常消費品。歐洲飲茶方式也逐漸本土化,德國人偏好奶油,英國人添加糖和牛奶,并發展出下午茶文化。茶葉貿易深刻影響了歐洲社會習俗、飲食結構,茶館也成為市民議政、思想交流的場所。
——摘編自劉勇《中國茶葉與近代歐洲》
材料二
“近年以來,日本、印度產茶日旺,售價較輕,西商皆爭購洋茶,以至華商連年折閱(虧本)。據統計,光緒十三年(1887年)虧銀將及百萬兩,不獨商販受累,即皖南山戶園戶因之交困。”
——摘編自曾國荃《曾忠襄公奏議》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茶葉輸入歐洲后出現的變化,并簡要說明茶葉的傳播對近代歐洲社會產生的影響。(8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19世紀末中國茶葉貿易衰落的原因。(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被征服地區的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托勒密埃及經常讓士兵借用埃及人的房屋。埃及人則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反抗:在鱷魚城,我們發現原來用來安置軍隊的一些房屋,房頂已經被揭掉,門被墻封住了,那個地方修起了祭壇。他們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這些房子不致被占。塞琉古王國的統治者由于推行希臘化政策而引發了猶太人馬卡比起義,后來猶太人基本獨立,傳統的猶太文化繼續發展。
——摘編自《選擇性必修3·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材料二
如何評價拿破侖及其帝國?圍繞這一問題,將近20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與各式人等可謂做足了文章。其中,既有人用最動聽的言辭贊美他,也有人用最惡毒的語言詆毀他。具體地說,拿破侖既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給法國造成了慘重的災難,他在把歐洲鬧得天翻地覆的過程中,實則是舊制度的破壞者與各國人民的解放者,后來卻蛻變為有無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
——摘編自呂一民《法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希臘化時代”對被征服地區產生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拿破侖戰爭。(6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戰國后期,荀子入秦考察,認為秦人的生存環境極其艱難,統治者驅使百姓的手段殘酷嚴厲。但同時又對秦國政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荀子認為,秦國百姓不尚奢靡,服裝莊重沉穩,“甚畏有司而順”。各級官員行事嚴肅認真,不敷衍懈怠。士大夫一心為公、“不比周,不朋黨”。朝廷政務高效從容,“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故(秦國)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秦昭王問荀子:“儒無益于人之國乎?”荀子回答:“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臣子之節以尊崇君主。在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在荀子看來,為人君主,應以禮節整肅朝廷,以法度規范官制,使忠誠、守信、仁愛、利他等品德遍及百姓,“即便行一不義、殺一無罪即可得天下,亦不為之”。
——根據《荀子·強國》等整理
(1)根據材料,歸納荀子對秦國政治的評價。(4分)
(2)根據材料,概括荀子與秦昭王對話討論的焦點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產生的背景。(8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漢時期,農業發展和以伐木為主的林業開發導致山林原生植被屢受損害,時人從生態和經濟需要出發而制定了護林制度:秦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漢代頒布保護林木的詔書,要求基層官員嚴格檢查和上報。秦漢政府重視人工造林、育林,秦馳道兩旁“三丈而樹”,漢代交通要道兩側也大都植樹;秦將蒙恬抗擊匈奴時曾“樹榆為塞”,漢武帝時對這一人工林帶進行了延長和加寬,被學者稱為“綠色長城”。此時經濟林經營興盛,《史記》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等記載。
——摘編自王子今《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
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臘的代表性城邦之一。其森林資源主要用于建造軍用船只和商船,以及用作燃料、建筑木材、飼料等。到公元前5世紀中期,雅典及周邊地區樹木由于亂砍濫伐,加之過度放牧以及持續增長的燃料需求而嚴重退化,山地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淤泥沉積在沿岸地區,許多河流面臨枯竭,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產量的下降,以及森林資源的持續短缺。為了防止森林退化,柏拉圖曾提過幾點建議:首先,對羊群進行看管,避免破壞樹木和作物;其次,禁止濫采樹枝作燃料;最后,禁止放火燒山。
——摘編自(美)唐納德·休斯《世界環境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時期發展林業的措施。(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秦漢與雅典林業發展的經驗。(8分)
科左中旗民族職專·實驗高中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期末考試(歷史)答題卡
命題人:張含秋 審題人:付 有
卷面分值: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
單選題答題卡(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茶葉輸入歐洲后出現的變化,并簡要說明茶葉的傳播對近代歐洲社會產生的影響。(8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19世紀末中國茶葉貿易衰落的原因。(6分)
18.(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希臘化時代”對被征服地區產生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拿破侖戰爭。(6分)
19.(1)根據材料,歸納荀子對秦國政治的評價。(4分)
(2)根據材料,概括荀子與秦昭王對話討論的焦點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產生的背景。(8分)
20.(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時期發展林業的措施。(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秦漢與雅典林業發展的經驗。(8分)
科左中旗民族職專 實驗高中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期末考試(歷史)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B D A A D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D A
1.【答案】D【解析】從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7000年遼寧阜新査海遺址發現在地面擺成龍的形狀的“中華第一龍”、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到漢代青龍紋瓦當,都有龍的元素,這表明龍在中華文化中是具有標識性的存在,龍的信仰和崇拜延綿不斷,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文化傳承上具有連續性,故選D項;包容性強調的是對不同文化、思想等的接納和融合,但這三張圖片主要展示的是龍的形象在不同時期的延續,而非對其他不同文化元素的接納融合,排除A項;凝聚性通常指文化將群體成員聚集在一起,形成向心力等,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先進性通常是與同時期其他文明對比體現出的優勢,圖片沒有將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對比,不能突出龍的形象所代表的先進性,排除C項。
2.【答案】B【解析】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其規模宏大的城墻、先進的水利工程及精美玉器(如琮、璧)表明社會分層、禮儀制度和國家形態形成,標志中華文明進入成熟階段,符合題干“五千多年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節點與特征描述,故選B項;姜寨聚落遺址屬仰韶文化,距今約6000年,以半坡類型為代表,呈現母系氏族聚落形態,無顯著國家跡象,對應題干“六千年加速”階段,非文明社會進入期,排除A項;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3900年,屬龍山文化晚期,雖有宮殿基址和城墻,但時間在“四千三百年轉型”時期,反映社會向王朝過渡特征,排除C項;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800—3500年,為夏王朝中晚期遺存,擁有青銅器、宮殿群,標志早期王朝國家建立,屬于題干“四千年王朝建立”階段,排除D項。
3.【答案】B【解析】安伽為安國粟特人,卻稱其先為黃帝苗裔,這表明少數民族受華夏文化影響,反映了北周時期多族群文化交融的特征,故選B項;北周雖與西域有貿易和軍事接觸,但未完全實現對西域的行政管轄,安伽來自涼州(今甘肅),墓志強調文化淵源而非政治統治,排除A項;北周統一了北方,但南方仍有陳朝政權對峙,中國分裂割據狀態持續至隋朝開皇九年滅陳才結束,材料未提及統一進程,排除C項;敬天保民思想源于西周時期,強調天命與民生,材料中墓志僅追溯祖先至黃帝,未涉及天命觀或保民內容,安伽身份凸顯族群認同而非思想傳承,排除D項。
4.【答案】C【解析】明代藏書家增多、藏書豐富且公開珍藏等現象,反映了藏書活動的興盛促進了書籍保存與知識傳播,有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故選C項;明代雖有八股取士等控制手段,但藏書公開屬民間文化行為,與政治需求無關,排除A項;藏書量增加、觀念改變等不能直接等同于士人經濟狀況改善,且材料重點強調藏書現象對文化的影響,而非士人經濟狀況,排除B項;藏書家群體屬士人精英,藏書活動聚焦文化保存而非教育普及,明代私塾書院雖有發展,但大眾教育遠未普及,排除D項。
5.【答案】B【解析】材料中阿育王的詔令顯示其在征服羯陵迦后轉向道德學習、宣傳與反思戰爭罪行,譴責屠殺和俘虜為嚴重錯誤,這直接體現了統治者從軍事擴張到和平治理的認識轉變,且銘文作為官方頒布的文獻,真實記錄了該思想變化過程,故選B項;阿育王反思后停止武力擴張,轉而推行佛法,但材料未提反思促成統一,史實上孔雀帝國未征服南亞全境如潘地亞地區,排除A項;詔令雖用神所寵愛的稱號,但核心是道德教化與反戰理念,未體現維護君主專制深化王權,排除C項;碑刻銘文有一定史料價值,但不代表是可靠證據,且此與材料體現阿育王認識轉變主旨不符,排除D項。
6.【答案】D【解析】18世紀中期以后,隨著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茶葉等貿易數量增加,價格降低,使得茶葉能為普通大眾所享用,從而讓茶文化普及,故選D項;王室貴族的積極推動僅在17世紀茶文化引入初期發揮作用,但18世紀的變化源于經濟因素而非貴族持續主導,其作用有限,排除A項;“維多利亞下午茶”風尚形成并非由人民的從眾心理導致,主要還是茶葉供應增多、價格降低,排除B項;民主政體完善主要影響政治領域,對飲茶風尚普及大眾關系不大,排除C項。
7.【答案】A【解析】戰爭既有破壞性(如君士坦丁堡文物遭褻瀆、阿拉伯手稿和古跡受損),也有建設性(如古希臘羅馬遺存流入西歐促進知識復興、火藥武器傳播推動技術革新),體現了古代戰爭對文化兼具破壞與傳播并存的復雜性,故選A項;材料中君士坦丁堡代表的拜占庭文明和阿拉伯帝國均為當時的先進文明,被相對落后的西歐聯軍和蒙古征服,不符合先進征服落后的單向進程,排除B項;戰爭雖在材料中促成文化傳播(遺存流入、火藥擴散),但跨區域傳播主要依靠和平貿易和外交等途徑,而不是主要依靠戰爭,排除C項;十字軍和蒙古征服者以軍事掠奪和破壞為目的(如洗劫和攻城),未體現其對文化滲透的主動重視,排除D項。
8.【答案】A【解析】20世紀90年代,美國影視文化大量涌入歐洲,歐盟出臺政策限制美國影視作品配額,這意味著歐洲主動對自身文化進行保護,不希望美國影視文化過度沖擊歐洲本土文化,體現了歐洲文化主權意識的增強,故選A項;歐盟政策旨在扶持本土影視產業,而非衰弱,90年代歐洲電影產業在法國等國家政策支持下保持穩定發展,排除B項;政策焦點是文化保護而非改變世界秩序,90年代歐洲致力于區域合作而非全球秩序重組,排除C項;限制配額基于WTO文化例外原則,允許文化保護,符合自由貿易框架下的例外條款,排除D項。
9.【答案】D【解析】《清明上河圖》生動展現了北宋東京(今開封)的繁華市井,畫中描繪了繁忙的商貿活動,包括來自西北的駝隊運輸貨物,這反映了北宋與周邊地區的貿易往來和城市經濟活力,故選D項;北宋商品經濟發展,打破了嚴格的坊市界限,并非坊市界限嚴格,排除A項;北宋時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出現早市和夜市,并非入夜大街冷冷清清,排除B項;紅薯原產美洲,明朝才傳入中國,北宋時尚未出現,不可能有小販叫賣烤紅薯,排除C項。
10.【答案】C【解析】秦朝在洞庭郡沿用楚國“量入修賦”核算田租,體現對地方傳統的適應,同時改用秦制240步為畝實現標準化;《倉律》參照趙國“平糴法”,豐年收糧、災年售糧,以穩定糧食供應,這顯示秦朝統一后靈活采納六國有效制度,結合標準化措施,務實調整統治策略以促進經濟整合與社會穩定,故選C項;因地制宜強化管理雖涉及地方特色,但材料未突出“強化”意圖,秦朝雖有中央集權,此處卻以尊重和融合為主,排除A項;經濟管理中的集權色彩濃厚與材料矛盾,因秦朝允許沿用楚國、趙國制度,體現靈活而非集權壓制,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田租與糧倉管理,未直接反映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
11.【答案】C【解析】該思想家強調以禮義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標準,主張王公貴族子孫若違背禮義應降為庶人,而庶人子孫通過積累學問、端正行為、符合禮義可晉升為卿相士大夫,并對奸邪之人實施教化、賞罰,體現了隆禮重法、重視后天教化的思想,故選C項;孔子雖重視禮義,但更強調血緣宗法的穩定性,主張“親親尊尊”和世卿世祿,材料允許庶人上升挑戰世襲,違背其思想,排除A項;孟子主張性善論和仁政,強調內在道德擴充如“人皆可以為堯舜”,但材料未提性善或仁政,反而突出外在禮法約束和賞罰機制,與孟子重德治輕刑罰的傾向不符,排除B項;韓非作為法家集大成者,主張嚴刑峻法、反對禮義教化,認為人性惡只能以法治之,材料中“職而教之,須而待之”提倡教化等,與其激進法治思想矛盾,排除D項。
12.【答案】B【解析】孔子創立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后世封建王朝奠定政治基礎;漢武帝時疆域基本確定,并鞏固和發展諸多制度,秦漢制度創新影響后世,符合“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故選B項;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但“教”側重思想教化,而非教育體制的開創,西周已有官學體系,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秦漢在政治和疆域上的突破,未涉及“各項制度逐漸完善”,且秦漢制度仍有后續發展,排除C項;社會安定與制度創新的關系材料未提及,且戰國動蕩催生變法,秦末戰亂后漢承秦制,說明安定并非必要條件,排除D項。
13.【答案】A【解析】材料提到華人集資從歐洲人那里買來馬拉攪拌機從事采礦活動,這表明華人善于運用資金實現協作,且通過堅持獲得財富,體現了善于運用資金與協作模式,故選A項;淘金熱主要由歐洲殖民者控制,華人雖貢獻大但1857年后受排華法案限制,無法主導,排除B項;歐洲人仍在出售設備并評論,史實上華人礦工常被隔離,未取代歐洲人,排除C項;華人掌握“科學與技藝”表明采用歐洲技術,非傳統方式,排除D項。
14.【答案】B【解析】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原住民運動興起,國際性組織“國際印第安條約委員會”及聯合國“原住民人民工作組”成立,還起草相關宣言保障其權利,這為不同文化交流創造條件,促進多元文化共處互鑒,故選B項;國際性組織及相關工作僅是一定推動,無法徹底解決民族間文化認同,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是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推動,而材料僅聚焦原住民相關組織與宣言,不能導致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排除C項;僅是成立組織及起草宣言,各國原住民在現實中還需多方努力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人,“真正成為”表述絕對,排除D項。
15.【答案】D【解析】材料中老儒先生少時求書難得需手自書,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致學者于書多且易致,體現出該項科技成果方便了書籍的獲取,結合所學,印刷術推動文化傳播,使得知識更易流通,極大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故選D項;材料強調書多且易致,重點在文化傳播,未提及對科學研究發揮重要作用,排除A項;材料強調書籍的易得性和傳播,而非保存功能,雖然印刷術間接保存文化,但蘇軾聚焦于“日傳萬紙”的流通,非收藏或保護,排除B項;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新一代的書籍”,排除C項。
16.【答案】A【解析】《黑神話:悟空》游戲上線熱銷,山西文旅部門借勢推出主題旅游線路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表明通過創新文旅融合的實現形式,能讓古老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故選A項;材料突出旅游線路帶動文化保護,而非衍生品開發,且歷史教訓如某些博物館過度開發衍生品導致文化內涵稀釋,應避免本末倒置,排除B項;多元化拓展旅游經濟項目如增設景點,材料中旅游線路是文化傳承手段,而非單純經濟擴張,過度聚焦旅游經濟可能忽視保護本質,如麗江古城因旅游商業化加速遺產損耗,需警惕經濟化風險,排除C項;探索文化遺產的商業化路徑雖在旅游中體現,但材料強調通過創新形式實現保護與傳承,商業化僅為輔助工具,文化遺產保護需以文化價值為本,過度商業化易引發失真問題,如平遙古城商業化爭議凸顯平衡必要性,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答案】(14分)
(1)變化:對茶葉的認知從陌生到熟悉;茶葉的功能從藥用變為普通飲品;茶葉貿易的規模從小到大;飲茶的方式從模仿中國到實現本土化。(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影響:促進了歐洲的社會習俗、飲食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了歐洲的國際貿易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利于中西之間的文明交流。(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西方完成工業革命,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沖擊;以歐洲為主導的全球貿易網(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印度、日本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制茶,提高了茶葉品質;中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不能保障茶葉質量;中國淪為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中國封建體制的僵化。(每點2分,包括中國和印度、日本(或西方)兩個大角度,任答3點,只從一個大角度論述最多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一“16世紀初,來華的傳教士最早接觸到茶葉及茶飲。17世紀,荷蘭人把茶葉作為商品運回歐洲”可得出,對茶葉的認知從陌生到熟悉;據材料一“茶葉最初被視為一種藥用植物,后成為上流社會的奢侈飲品”“最終普及為大眾日常消費品”可得出,茶葉的功能從藥用變為普通飲品;據材料一“茶葉從中國源源不斷、大規模地輸往歐洲”可得出,茶葉貿易的規模從小到大;據材料一“歐洲飲茶方式也逐漸本土化”可得出,飲茶的方式從模仿中國到實現本土化。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德國人偏好奶油,英國人添加糖和牛奶,并發展出下午茶文化”可得出,促進了歐洲的社會習俗、飲食文化的發展;據材料一“茶館也成為市民議政、思想交流的場所”可得出,豐富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據材料一“茶葉從中國源源不斷、大規模地輸往歐洲”可得出,促進了歐洲的國際貿易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據材料一“歐洲人不僅進口茶葉,還模仿中國傳統的飲茶習俗”可得出,有利于中西之間的文明交流。
(2)結合所學可得出,西方完成工業革命,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沖擊;據材料二“光緒十三年(1887年)”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以歐洲為主導的全球貿易網(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據材料二“日本、印度產茶日旺,售價較輕”可得出,印度、日本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制茶,提高了茶葉品質;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不能保障茶葉質量;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淪為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封建體制的僵化。
18.【答案】(12分)
(1)影響: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推動了被征服地區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發展;促進了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發展;希臘化時代的統治政策也引發了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和獨立意識。(6分,答出三點即可)
(2)評價:拿破侖對外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在歐洲大陸上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促進了歐洲大陸人民的覺醒;但他的后期對外戰爭旨在擴大統治范圍,發展霸權利益,給被侵略國家和人民帶去了災難,具有侵略性和爭霸性。(6分)
【解析】
(1)據材料一“被征服地區的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等,可得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據材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推動了被征服地區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發展;據材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促進了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發展;據材料一“埃及人則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反抗”、“塞琉古王國的統治者由于推行希臘化政策而引發了猶太人馬卡比起義……傳統的猶太文化繼續發展”,可得引發了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和獨立意識。
(2)據材料二“既有人用最動聽的言辭贊美他,也有人用最惡毒的語言詆毀他”、“實則是舊制度的破壞者與各國人民的解放者,后來卻蛻變為有無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等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圍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局限性)”兩個視角思考好作答,如積極影響方面,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在歐洲大陸上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促進了歐洲大陸人民的覺醒等;消極影響(局限性)方面,但后期對外戰爭給被侵略國家和人民帶去了災難,具有侵略性和爭霸性等。
19.【答案】(12分)
(1)評價:批評秦國治理手段殘酷(或嚴刑峻法);百姓生活艱難。(2分,任答1點即可)贊揚秦國民風淳樸(或秩序井然、治理有效);吏治嚴明;官僚系統高效。(2分,任答1點即可)
(2)焦點問題:儒學是否有益于國家治理。(2分)
背景:社會大變革;禮崩樂壞,分封制與宗法制瓦解;諸侯兼并戰爭不斷;各國變法改革;百家爭鳴。(6分,1點2分,任答3點即可)
【解析】
(1)從批評和贊揚兩個角度分析,據材料“統治者驅使百姓的手段殘酷嚴厲”可得,批評秦國治理手段殘酷(或嚴刑峻法);據材料“秦人的生存環境極其艱難”可得,百姓生活艱難。據材料“秦國百姓不尚奢靡......‘甚畏有司而順’”可得,贊揚秦國民風淳樸(或秩序井然、治理有效);據材料“各級官員行事嚴肅認真,不敷衍懈怠”可得,吏治嚴明;據材料“朝廷政務高效從容”可得,官僚系統高效。
(2)第一小問焦點問題,據材料“儒無益于人之國乎?”可得,儒學是否有益于國家治理。第二小問背景,據材料“戰國后期”并結合所學,從社會環境、制度變化、兼并戰爭、變法改革、思想發展角度可得,社會大變革;禮崩樂壞,分封制與宗法制瓦解;諸侯兼并戰爭不斷;各國變法改革;百家爭鳴。
20.【答案】(14分)
(1)措施:制定護林相關制度法律;重視人工造林、植樹;種植和經營經濟林。(6分,每點2分)
(2)經驗:重視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重生態法律法規;是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重視發揮民眾的參與作用。(8分,每點2分)
【解析】
(1)據材料一“秦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漢代頒布保護林木的詔書,要求基層官員嚴格檢查和上報” 可得制定護林相關制度法律;據材料一“秦漢政府重視人工造林、育林,秦馳道兩旁‘三丈而樹’,漢代交通要道兩側也大都植樹”“秦將蒙恬抗擊匈奴時曾‘樹榆為塞’,漢武帝時對這一人工林帶進行了延長和加寬” 可得重視人工造林、植樹;據材料一“此時經濟林經營興盛,《史記》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等記載” 可得種植和經營經濟林。
(2)據材料一“農業發展和以伐木為主的林業開發導致山林原生植被屢受損害,時人從生態和經濟需要出發而制定了護林制度”和材料二“雅典及周邊地區樹木由于亂砍濫伐……山地水土流失嚴重……為了防止森林退化,柏拉圖曾提過幾點建議” 可得重視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據材料一“秦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漢代頒布保護林木的詔書”和材料二“柏拉圖曾提過幾點建議:......禁止濫采樹枝作燃料;最后,禁止放火燒山”可得重視生態法律法規;據材料一“秦馳道兩旁‘三丈而樹’”“蒙恬抗擊匈奴時曾‘樹榆為塞’”“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和材料二“雅典森林資源主要用于建造軍用船只和商船,以及用作燃料、建筑木材” 可得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據材料二“對羊群進行看管,避免破壞樹木和作物”并結合所學秦漢時期的護林制度需基層官員“嚴格檢查和上報”,本質上也依賴行政體系與民眾行為的配合,綜上可得重視發揮民眾的參與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肥乡县| 福泉市| 澄城县| 自治县| 上虞市| 凉山| 盐池县| 麟游县| 新野县| 娄烦县| 汉川市| 旬邑县| 延庆县| 龙南县| 潢川县| 永川市| 磐安县| 仙游县| 温州市| 安图县| 四子王旗| 华安县| 二连浩特市| 廉江市| 邹城市| 海门市| 勐海县| 萝北县| 洛扎县| 建德市| 会泽县| 保德县| 广昌县| 望谟县| 宜宾市| 钦州市| 罗定市| 竹山县| 丰城市| 民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