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閉卷考試。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考生應首先閱讀答題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交卷時只交答題卡。一、選擇題(共20題,每小題1分,共20分。每小題列出的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列圖片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樂壁畫元墓出土的雜劇陶俑A.發達的城市商業B.豐富的娛樂生活C.先進的農業技術D.繁榮的中外交流2.今天的象棋中有“炮”和“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和“砲”二字開始并用。這一變化說明()A.宋代火藥廣泛用于戰爭B.宋代時發明了火藥C.中國象棋發明于宋代D.洋炮在宋代傳入中國3.元朝在驛道上隔一段距離就設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文書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受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元朝設置該機構的主要目的是()A.沖破時間空間的限制B.管理幅員遼闊的疆域C.促進各地的經濟貿易D.加強國家的對外交流急遞鋪令牌圖4.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這反映出北宋治國特點是()A.重文輕武B.休養生息C.發展文教事業D.外重內輕5.秦漢至唐主要依據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這種“打破”是為了()A.保護自然環境B.方便信息傳遞C.加強中央集權D.開發江南地區6.漫畫“君權與相權的歷史變化”(如下圖)反映了()(漢)坐而論道(宋)恭敬立奏(明)君坐臣跪A.君主專制不斷強化B.地方權力增強C.君臣關系日益緊張D.皇權不斷削弱七年級歷史第1頁(共4頁)】7.下圖人物是明朝著名將領。下列詩句與其關系最為緊密的是()A.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里水茫茫8.“以勢若游龍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嶺,奔騰萬里,浩然大氣,堪稱一部以建筑寫就的中華民族史詩。”與這段描述有關的中國古代建筑是()A.明長城B.兵馬俑C.北京城D.都江堰9明清時期,“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林沖雪夜上梁山”等故事情節在民間廣泛流傳,家喻戶曉。這種現象說明了明清小說()A.完全替代了其他文學形式B.因其真實性受到大眾歡迎C.適應廣大民眾的文化需求D.藝術水平達到了巔峰10.明朝賄賂之風盛行,“大臣污則小臣悉效,京官貪則外臣無畏”。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A政治日益腐敗B.土地兼并嚴重C.農民起義不斷D.自然災害頻發11.《明史》記載:“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崇禎)乃復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于山亭,帝遂崩。”這里“皇城不守”指的是()A.黃巢率領起義軍攻人長安B.努爾哈赤率軍與明朝交戰C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攻入北京D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北京12.“金門抵至鹿耳門,萬戈鏖戰逐荷夷,各施工力奠寶島,鄭家軍到成功也。”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葡萄牙占領澳門B.戚繼光抗倭C.鄭成功收復臺灣D.清朝設置臺灣府13.1686年,康熙命前方將領曉諭俄軍:“爾羅剎外國人,貪利棄命,擾我邊疆,今大兵復至,當速降,如不降則盡誅之。”這次軍事行動的最后結果是()A.設置臺灣府B.冊封“達賴喇嘛”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D.簽訂《尼布楚條約》14.19世紀,山西票號在全國各地開設分號,后來還在新加坡、日本和俄羅斯設立了辦公機構。這反映了清朝時期()A.商幫實力雄厚B.手工工場出現C.人口增長過快D.市民生活豐富15.清朝前期,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以獲取更多收入。這一現象表明()A.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農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C.統治者重視農業的發展D.我國開始引進外來物種16.梁啟超把中國古代某機構比喻成“將留聲機器所傳之聲,按字謄出的寫字機器”。這一機構最有可能是()A.市舶司B.御史臺C.錦衣衛D.軍機處17.雍正、乾隆年間一些官員和文人因寫詩而蒙受牢獄之災。下面摘錄的詩句最有可能被清朝統治者認為“大逆不道”的是()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B.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C.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D.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七年級歷史第2頁(共4頁)】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BABAC 6—10 ACACA 11—15 DCDAA 16—20 DBCBD二、非選擇題21.(1)變化: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1 分)影響: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1 分)(2)原因:防止丞相專權亂政,加強皇權;使各個部門相互牽制,穩定政權。(2分)(3)目的:加強管理,維護統治。(1 分)22.(1)特點:因地制宜或者多元管理或因俗而治。(1 分)民族:回族。(1 分)(2)中心環節:行政管轄體制的改進完善。(1 分)措施:順治帝冊封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乾隆帝完善金瓶掣簽制度;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部等。(任答兩點即可,2 分)(3)啟示:從實際出發,完善邊疆管理制度和政策;強化國家認同;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等。(任答兩點即可,2 分)23.(1)發明:指南針。(1 分)(2)科學家:李時珍和徐光啟。(2 分)(3)趨勢:從先進轉為落后,與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1 分)原因:閉關鎖國政策;受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的束縛,人才培養不能和社會生產相結合。(言之有理寫出兩點即可,2 分)(4)建議:保持國家統一安定,促進經濟持續繁榮發展;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取長補短;培養科技人才、樹立創新意識等。(任答一點即可,1 分)24.(1)實物史料:圖 1、圖 3。(1 分) 文獻史料:圖 2。(1 分)(2)作者:司馬光。(1 分)史學研究價值:紫禁城是現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建筑之一,對研究中國古建筑類型和施工技術有非常可貴的價值;對研究明清的宮廷生活也有重要的史學價值等。(2 分)(3)途徑:參觀歷史遺址或遺跡;參觀博物館或閱讀數字博物館;查閱史書資料等。(任答一點即可,1 分)25.(5 分)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歷.pdf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