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以前對清朝的評價是很低的,因為清朝晚期 讓人看不起。但是清朝前期對我們這個國家的貢獻還是很大的。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清朝的貢獻是最大的,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為什么這么說?第一 ;第二 ,這兩件事情,對中國的貢獻極為重大。——《歷史學家戴逸:清史研究第一人》在帝國主義面前非常軟弱,喪失了民族尊嚴,經濟上非常繁榮,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政治上,它統一了中國,形成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同學們,請嘗試說說,戴逸先生在空格處會說什么呢?一、鼎盛之象1、政局之穩雍正六年以前,晝則延接廷臣,引見官弁,傍晚觀覽本章,燈下批閱奏折每至二鼓三鼓不覺稍倦,寔六載如一日,此左右近侍及內直大臣所備知者。——《朱批諭旨》臣等請嗣后凡有緊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覽……既經圣慮,自有乾斷,不獨臣等獲有遵循,而軍務大事可免錯誤矣。——《會陳軍務事情請先具稿密陳折》所請何事?能否答應?勤政;形成奏折制度;朕原不欲爾來,為地方要緊。今覽爾所奏,爾若不見朕,原有些難處處;二者,軍務總事結局處,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來同商酌商酌地方情形。……見你之面,再細細問你。——《會陳軍務事情請先具稿密陳折》商討什么?機構設置?設立中樞秘書機構:軍機處思考:請從位置、人員、職責、作用四個角度透視軍機處,說說你對軍機處的認識。位置角度史料認識人員職責作用皇帝寢宮旁邊被(?)指派;兼職充任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檐曝雜記》軍機處名不師古……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史稿》便于皇帝召見;機密權力由皇帝賦予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強化了皇帝的權力……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實錄》政局穩定,君主專制加強2、疆域之拓地區 措施東南 (1)康熙帝時期,1662年, 收復臺灣。(2)1683年,清軍遠征臺灣,鄭氏后裔投降。(3)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 。.東北 (1)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2)1689年,中俄簽訂《 》,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北部西北 (1)17世紀后期,康熙、乾隆先后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和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2)在新疆維吾爾族地區設 ;(3)對蒙古:在蒙古族地區設立 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 為盟長、旗長。西 西南 (1)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以“ ”尊號。(2)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 ”尊號。(3)雍正派遣 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4)乾隆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創立金瓶掣簽制度(5)雍正帝時大規模推行“ ”政策,強化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鄭成功尼布楚條約盟、旗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駐藏大臣福建省伊犁將軍蒙古王公改土歸流探究:觀察三幅圖片,結合本課所學知識,思考為什么說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清政府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在東北、北部、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版圖開拓、對邊疆因地制宜地形成比較穩定的統治。3、經濟之繁與文化之盛乾隆末,中國已能生產足夠養活近3億人之多的糧食,大大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農業生產力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會安定;二是清廷重視農業;三是農業新品種的推廣……使糧食和油料產量大增;四是邊疆的開發……荒地大量開辟,耕地面積有較大的增加。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生產力的巨大增長是乾隆時代經濟鼎盛、超過了歷代王朝水平的主要標志。……此外商業城鎮的增加、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及國家財政狀況、國庫貯備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乾隆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鼎盛,達到了我國古代的最高峰。——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二、盛世之變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 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戶罷而織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實錄》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請結合材料討論,盛世之下有哪些新的變化?內部:新現象涌現請結合材料討論,盛世之下有哪些新的變化?乾隆五十八年(1793)馬戛爾尼使團來訪熱河行宮 避暑山莊萬樹園英使覲見場景外部:新世界來訪請結合材料討論,盛世之下有哪些新的變化?統治者如何對待這些新的變化?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爾國王或誤聽爾臣下之言,任從夷商將貨船駛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嚴,各處守土文武恪遵功令,爾國船只到彼......定當立時驅逐出洋。——《清高宗實錄》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農工商賈,皆賴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則田畝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實錄》內部:壓制新變化外部:排斥新世界可行嗎?三、危機之顯清朝中期的社會危機《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歷史學習圖冊》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危機顯露政治腐敗貧富矛盾農民起義屢屢爆發1886年英國制作大英帝國航海圖明歲赴浙之船,必當嚴行禁絕。……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令行文該國番商,遍諭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廣東,不得再赴浙省。——乾隆二十二年諭令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之間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與前代王朝不同,自崛起就與世界接觸。入關前引入紅衣大炮;入關后,自順治帝始,與傳教士保持著密切聯系,稱呼湯若望為“瑪法”,這是類似于父輩的敬稱。康熙帝對于西洋歷法、科學技術十分感興趣,當時瘧疾難治,他推廣西藥金雞納霜療法。——《戴逸與清史研究訪談錄》乾隆當太上皇時,嘉慶帝與和珅入見。乾隆閉著眼睛,仿佛已經睡著,但口中卻念念有詞,久之,乾隆忽然睜目問道:“這些人什么姓名?”嘉慶不知如何對答,和珅卻應聲說“高天德、茍文明”(此二人為當時白蓮教起義的著名領袖)……嘉慶“密召珅問曰:‘汝前日召對,上皇云何?汝所對作何解?’珅曰:‘上皇所誦為西域秘密咒。誦之則所惡之人雖在數千里外,亦當無疾而死,或有奇禍。危機來源的另一種解讀?“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