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1.認識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2.認識明清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變化和面臨的危機。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代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三、政權之變——清朝崛起與明清易代1368年,紅巾軍將領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元朝后期,社會矛盾尖銳,北方白蓮教發動了紅巾軍起義,號稱“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北伐,攻克元大都。元順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權,稱為“北元”,元結束了在中原的統治。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一)明朝的建立元:中書省一省制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中書省(行政)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1. 廢除宰相制度問題1:結合教材75頁問題與探究中的兩則史料,思考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理由是否充分?歷史上宰相專權亂政加強皇權,維護統治。廢宰相絕對的皇權,存在皇帝獨斷的弊端。主荒臣專,威福下移”,“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明太祖實錄》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2. 內閣制度——背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內閣(輔政)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孫承澤《春明夢余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朱元璋思考2:廢除宰相制度后引發了什么問題,該如何解決?皇帝高度集權但政務繁忙。明太祖:殿閣大學士(品秩低、僅顧問、無決策) ——奠定基礎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2. 內閣制度——發展過程楊士奇、楊榮、楊溥時人合稱“三楊”,三人均歷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后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以大學士輔政,權傾一時。【明】謝環《杏園雅集圖》明太祖:殿閣大學士(品秩低、僅顧問、無決策) ——奠定基礎明成祖: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 ——正式確立明宣宗: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發展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2. 內閣制度——發展過程票擬:明清內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于票簽,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2. 內閣制度——職能批紅:內閣大臣 “票擬”后,皇帝用紅字做批示。批紅高于票擬。明太祖:殿閣大學士(品秩低、僅顧問、無決策) ——奠定基礎明成祖: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 ——正式確立明宣宗: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發展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2. 內閣制度——發展過程明神宗:內閣首輔(張居正侵奪六部職權)——全盛比較項目 宰相制 內閣制相同點 不同點 權力來源任免職權對君權影響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制度賦予、法定皇帝個人信任、非法定參與決策國家大事,擁有一定的決定權咨詢機構,無決定權經皇帝與大臣商議直接由皇帝決定一定程度上制約君權不能制約君權思考3:內閣制與宰相制的異同?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2. 內閣制度——性質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常設機構。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3. 宦官專權——原因及表現原因: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表現: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廿二史札記》②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①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二)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3. 宦官專權——影響及實質影響:政治日益黑暗,社會矛盾加劇。實質:宦官無法制約皇權,必須依附于皇權,實質是專制皇權的強化。劉皇帝九千歲翁父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廢除宰相設立內閣重用宦官皇權強化危機: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能力削弱,易導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變化: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有利于加強君主對全國的有效統治。一、制度之變——從政權建立到對內統治明朝時大學士葉向高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這段材料表明A.內閣學士都是宰相 B.掌握實際決策權C.成為最高行政機構 D.權力來源于皇帝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東安門內建立由宦官組成的“東緝事廠”,“專事緝訪”,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班、領班、司房無定員。貼刑二員,“掌刺緝刑獄之事”。該機構的建立表明A. 中央行政體系更加健全 B. 中樞的運作更趨完善C. 皇權專制制度空前加強 D. 宦官專權的程度登峰造極思考1:明代沿海形勢有什么新的變化?該怎樣應對?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明·仇英 《倭寇圖卷》《紅毛番與仆人》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1. 倭寇之亂倭寇的產生始于元朝。當時日本鐮倉幕府統治衰落,經濟凋敝,大批中小武士限于貧困化,下海從事走私貿易,很多人亦商亦盜,常以劫掠為生,元人稱之為倭寇。——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1. 倭寇之亂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海禁政策 + 朝貢貿易海禁政策: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朝貢貿易:是古代王朝與周邊藩屬國政治經濟聯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其特點往往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滿足統治者對奇珍異寶的需求。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1. 倭寇之亂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海禁政策 + 朝貢貿易明成祖:劉江抗倭 + 鄭和下西洋 ——積極的對外政策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等通使西洋。——《明史·鄭和傳》(1)目的“宣揚國威”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1. 倭寇之亂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海禁政策 + 朝貢貿易明成祖:劉江抗倭 + 鄭和下西洋 ——積極的對外政策(1)目的:宣揚國威(2)實質:朝貢貿易(3)評價:性質: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上大大領先于歐洲遠洋航行。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1. 倭寇之亂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海禁政策 + 朝貢貿易明成祖:劉江抗倭 + 鄭和下西洋 ——積極的對外政策(1)目的:“宣揚國威”(2)實質:朝貢貿易(3)評價:性質: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上大大領先于歐洲遠洋航行。積極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消極影響: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自鄭和下西洋之后,中國對于南方的航行,更為熟悉,華人移殖海外的漸多。——呂思勉雖宣威異域,普及南洋,為中國歷史所未有。——蔡東藩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殊域周咨錄》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1. 倭寇之亂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海禁政策 + 朝貢貿易明成祖:劉江抗倭 + 鄭和下西洋 ——積極的對外政策明世宗:倭患更為嚴重--戚繼光、俞大猷抗倭 ——倭寇問題基本解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賊勾引倭奴萬余人,駕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處登陸,流劫臺、溫、寧、紹間,攻陷城塞,殺擄居民無數。——《明世宗實錄》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1. 倭寇之亂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海禁政策 + 朝貢貿易明成祖:劉江抗倭 + 鄭和下西洋 ——積極的對外政策明世宗:倭患更為嚴重--戚繼光、俞大猷抗倭 ——倭寇問題基本解決抗倭斗爭海禁政策(經濟封鎖)東南沿海形勢穩定朝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東南民間走私猖獗明穆宗:有條件地允許私人貿易——開始解除海禁16世紀中葉,隨著歐洲殖民主義“航海大發現”的擴展,葡萄牙人到達中國東南沿海一帶。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水浸貨物”為借口,通過向明朝官員行賄,獲準在澳門半島暫時居住。1624年荷蘭入侵臺灣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設立軍事據點,逐漸擴大侵略范圍。1642年荷蘭在與西班牙軍隊的戰斗中獲勝,迅速擴張侵略范圍,勢力擴張到臺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帶……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2. 西方殖民者到來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海疆形勢2. 西方殖民者到來結合材料及教材73頁“史料閱讀”思考: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會產生哪些影響?明朝對澳門和臺灣地區的處置說明了什么問題?嘉靖三十二年,蕃舶托言:舟觸風濤,愿借壕鏡地,暴諸水漬貢物,海道副使汪柏許之。初僅麥合,商人牟奸利者,漸運瓶璧撩桶為屋。佛朗機遂得混人,高棟盡亮,櫛比相望,久之,遂專為所據,蕃人之人居澳,自汪柏始,佛朗機既據澳,至萬歷二年,建閘于蓮花莖,設官守之,而蕃夷之來日益眾。——《澳門紀略》海防威脅、主權危機西學東漸、文明交往影響:消極:積極:問題:明清政府的海權意識和海防能力薄弱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陸疆形勢陸地邊疆 政策 結果 邊疆管理的作用蒙古西藏 東北 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交融;推動邊疆地區的社會發展。歸納:請閱讀教材完成表格。戰爭、修長城、和議、冊封、互市恢復貿易維持和平冊封、 設奴兒干都司冊封、設行都指揮使司,任用藏族上層鞏固統治二、邊疆之變——海陸形勢與對外經略(一)陸疆形勢1616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大金163616441644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明亡。多爾袞率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三、政權之變——清朝崛起與明清易代(倭寇)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過涇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寧鎮,徑侵南京。”——明史《日本傳記》“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被)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勛貴騎從呵擁交馳于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筆記小筑暫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韜鈐深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