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練習(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練習(含解析)--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練習
一、單選題
1.春秋時期,參與田地爭奪的人群非常普遍,各級貴族、上自周王、下至普通的官員,都加入田地爭奪的行列中。甚至還發生了晉國的大夫郤至與周簡王爭奪田地,因為不能決斷,最后雙方到晉厲公那里去評理的事件。這些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 B.鐵犁牛耕技術的普及
C.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D.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
2.縣出現于春秋初期,原是國君直接統治的領邑,到戰國時期,秦、晉、楚等大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加強邊地防守力量,往往把新兼并得來的小國改建為縣。縣制的發展說明( )
A.是國家實力雄厚的象征 B.沖破了分封制的壁壘
C.穩定了周朝的統治根基 D.實現國家制度的轉型
3.下表是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國家治理的著述。這反映出當時已認識到( )
著作 論述
《尚書》 “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左傳》 “官人,國之急也。”
《墨子》 “尚賢,政之本也。”
A.國家穩定乃治國之本 B.選賢任能關系國家興衰
C.百姓社稷是國家基石 D.改革選官制度的重要性
4.先秦某思想流派強調“治大國若烹小鮮”,還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的主張。這反映了該學派的治國理念是( )
A.尊道無為 B.隆禮重法 C.道德教化 D.嚴刑峻法
5.歷代以來有一部分儒者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統之外,甚至說他“才高學陋”,“不見圣賢”(程頤)。就連蘇軾也說他“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荀卿論》)這主要是荀子( )
A.強調個人自由,重視道德的價值 B.背離孔子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
C.重視社會控制,發揮自然主義 D.主張人性本善,重視社會教化
6.先秦時期某一學派思想家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變動不居的,其原因是天地萬物都存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并提出“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弊則新”等思想。下列符合該思想家主張的是( )
A.克己復禮 B.道法自然 C.兼愛非攻 D.君主專制
7.下列成語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請你給它們確定一個主題,其中最為恰當的是( )
成語 典故
問鼎中原 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
孰不可忍 魯卿季孫氏在他家廟的庭院里用八佾(天子禮)奏樂舞蹈,孔子謂之:“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南門立木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A.社會變革 B.諸侯紛爭 C.禮崩樂壞 D.思想解放
8.商鞅變法使秦國向封建化過渡的決定性步驟是( )
A.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宗法制
C.建立分封制 D.確立禮樂制
9.先秦時期某思想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該思想家主張( )
A.“為政以德” B.“兼愛”、“非攻”、“尚賢”
C.逍遙自由 D.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10.春秋戰國時期,鄧析在鄭國聚徒講習法律和訴訟,孔子在魯國聚徒講習六藝,墨子聚眾講學抨擊暴政。齊國還設立稷下學宮,廣招天下學長,授以上卿,讓他們帶著徒弟來此講學。這種局面( )
A.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 B.標志百家爭鳴時代的開始
C.宣告了官學體系的瓦解 D.說明德治與法治之爭興起
11.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反映三人共同主張的是( )
A.“食有勞而祿有攻” 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1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界出現了繁榮局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材料說明當時思想家們( )
A.忽視社會政治訴求 B.均維護了貴族利益
C.無一適應時代潮流 D.追求理想社會秩序
13.考古發現,東周時期,王城洛陽城墻東西長約2890米,南北長約3200米;趙國邯鄲城墻東西長約3000米,南北最長約4800米;鄭、韓兩國故都新鄭東西最長5000米,南北最長4500米。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
A.禮崩樂壞 B.華夏認同 C.諸侯混戰 D.皇權旁落
14.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在戰爭中求存,多延聘通曉治國之術的名士,以提升自身實力。如魏文侯當政時期,招納群俊,廣積賢人,使魏國“名過齊桓,秦人不敢窺兵于西河”。這些做法( )
A.反映了君主專制的確立 B.加速了等級社會的瓦解
C.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促進了百家爭鳴的出現
15.《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稿件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這反映了商鞅變法( )
A.注重法治,穩定社會秩序 B.廢除井田制,發展經濟
C.推行縣制,便于國家管理 D.推動民族交融,富國強兵
16.《呂氏春秋》記載:“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作者認為( )
A.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B.統治者要與民休息
C.統一有利于結束戰爭 D.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二、材料題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愚天下議己。衛鞅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
——摘編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1)根據材料,分析商鞅為推進變法而采取的策略。
(2)結合商鞅變法的措施分析“秦民大說(悅)”的原因。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戰國時代,隨著兼并不斷,此前較小的國,這時多已滅亡;諸大國地益廣,兵益多,進而互相吞并。而位處不同區域的華夏政權楚、燕、趙、秦等國與周邊少數民族出現同源共祖的觀念,為秦最終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呂思勉《呂思勉講中國史》等
材料二 當經濟社會生活的發展消解了貴族對血緣和宗法紐帶的神秘感時,政治的危機就會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普遍進行變法活動,以圖加強國家力量,同時中央集權也發展起來……那種宗法血緣與政治關系互補型的國家形態——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必須對此進行改革,使之向純粹的以地緣關系為基礎的政治社會過渡。而郡縣制正是順應這種大趨勢創造并選擇的一種新的國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論春秋戰國時期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
(1)根據材料一概括戰國末期出現“統一”趨勢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轉型的原因。
19.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社會大變革與大發展的時期。根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現象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②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是以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③
“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加廣泛。”——《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④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
“無田甫田,維莠桀桀。”注釋:田:耕種;甫田:公田;莠:雜草 ——《詩經·甫田》 ⑤
“戰國時期,魏、楚、趙、秦等諸侯國統治者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⑥變法運動成為戰國時期的一股潮流。
(1)根據材料,請你將表格“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現象”一欄中省略的①②③⑤這四項的內容補充完整。
(2)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現象”一欄中選擇兩項相互關聯的新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這兩項新現象之間的聯系。
(3)根據所學,請你列舉該時期的一次變法運動及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并分析該變法運動的歷史影響。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摘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魯國在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史稱初稅畝。初稅畝的具體做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田,復十取一。”
——摘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三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摘自《禮記·檀弓》
從以上材料中任意選擇兩則材料,提出一個論題,并對該論題進行論證。(要求:論題恰當,史實清楚,邏輯嚴謹)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練習》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C B A A D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C A C
17.(1)策略:提出變法理論依據:強國利民不循舊禮;立木取信建立政府公信力;嚴懲權貴彰顯法治權威。
(2)原因:獎勵耕織提升經濟收益;軍功授爵打破階層固化;統一度量衡便利民生;什伍連坐強化基層管理。
18.(1)原因:小諸侯國數量減少;大諸侯國實力上升,不斷兼并;同源共祖觀念的發展。
(2)原因:社會經濟發展使貴族政治逐漸瓦解;各國變法運動促進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分封制基礎瓦解,推動郡縣制確立。
19.(1)①農業上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②周天子實力衰弱,諸侯紛爭;③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⑤井田制遭到了破壞(或答出公田被拋荒)。
(2)兩項新現象:農業上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了破壞。(學生任意選擇兩項相互關聯的內容,即可)
闡述聯系:農業上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耕田效率提高了,也使得人們在“井田”之外可以開墾出大量的私田。隨著私田的增多,公田就逐漸被拋荒,井田制也就遭到了破壞。
(3)變法運動:商鞅變法。(列舉任意一次變法運動即可)
重要措施: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在民間實行十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等。(列舉任意一項措施,即可)
歷史影響:①軍事上:使秦國軍隊戰斗力大大增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②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秦國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③經濟上: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秦國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答出兩點即可)
20.示例一論題:從井田制到初稅畝,體現了社會變革的需要。
論證:西周正式確立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是天下土地的主人,周天子將其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大夫。周天子的財政收入主要靠諸侯國君的進貢,國君的財政收入主要靠大夫的上繳,大夫的收入主要靠每一“井”土地中的“公田”收入。到春秋中后期,國君的收入已經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保證國君收入的確定性和不斷增加,以保證擴充軍備的需要,從而應對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規定“公田”之外,“私田”都須納稅,從而保證國君有穩定且增加的財政收入。魯國之后,其它各國紛紛效仿,至此土地稅正式出現,它標志著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土地稅的出現,意味著國家汲取能力的大大增強,它適應了“周秦之變”的需要(或者“中國社會轉型的需要”)。示例二論題:“初稅畝”的實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論證:井田制背景之下,耕種土地的庶人家庭負擔大約是九分之一。“八家各私百畝”,但必須“同養公田”,其負擔即(1/8)÷(1+1/8)=1/9,負擔大約為11%;實行“初稅畝”后,“今又履其余田,復十取其一”,即在原來的負擔之上,再對余田增加十分之一,即(1/8+1/10)÷(1+1/8)=1/5,人民的負擔實際為20%。孔子出生于“初稅畝”實行之后(公元前551年),見婦人寧愿家屬被老虎吃掉,也不愿搬下山去忍受苛政,所以有“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實際上從側面證實了“初稅畝”推行后人民負擔大大加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武安市| 淳安县| 洞头县| 宁津县| 句容市| 曲阳县| 惠水县| 泸西县| 临泉县| 利川市| 阿城市| 蚌埠市| 藁城市| 调兵山市| 营山县| 全南县| 涡阳县| 宿迁市| 双江| 沂南县| 依安县| 赫章县| 闽侯县| 都安| 武义县| 安吉县| 牟定县| 城市| 闽侯县| 望奎县| 方正县| 靖江市| 南充市| 东方市| 泰宁县| 古蔺县| 乐东| 固阳县| 南安市|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