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練習一、單選題1.秦律《工人程》中有關于“隸臣”“隸妾”“小隸臣妾”等從事手工業勞動的規定。《史記·陳涉世家》稱,修驪山墓的有“人奴產子”。《睡虎地秦墓竹簡》也有“隸臣妾恒及為它事”“為人仆養”的記載。據此可知,秦朝時期( )A.階級矛盾有所緩和 B.政治統治井然有序C.社會勞動形式多樣 D.勞動人民苦不堪言2.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遣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秦始皇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緩解中原地區人口壓力 B.傳播先進的農耕技術C.拓展秦王朝的統治疆域 D.鞏固國家的政治統一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滅六國后,以原來秦國通行的字體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以小篆為規范化字體,統一了全國文字。這種變化( )A.表明中國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B.消除了各地商品流通語言障礙C.標志著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 D.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4.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中曾展示了一件“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等,其中法律條文達到六百條。如此詳細的法律規定主要是為了( )A.鞏固中央集權 B.開拓國家疆域C.加強君主專制 D.傳播法家學說5.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明末清初顧炎武在《郡縣論》中也說:“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也,雖圣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據此分析,中國封建社會實行以郡縣制為主體的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郡縣制是維護封建生產關系的政治工具B.我國歷代政治家對郡縣制都持肯定態度C.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D.是加強君主專制、鞏固封建皇權的需要6.秦始皇曾公開宣稱“上農除末”。里耶秦簡記載,一個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稱謂)因娶了商人的女兒為妻,竟受到戍邊四年的嚴厲處罰。這些舉措旨在( )A.保護農業發展 B.彰顯皇帝權威 C.打擊商人利益 D.整頓商業環境7.如圖為秦于公元前214年開鑿的靈渠示意圖。它在當時連接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這一工程在當時( )A.助力了秦滅六國之戰 B.便利了南糧北運C.促進了西南地區開發 D.鞏固了秦的統一8.秦朝在征服并統一嶺南后,“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并修建瀟賀古道以及南雄、連州、賀州和全州4條嶺南山路。這一舉措( )A.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B.解決了嶺南交通問題C.減少了中央集權的障礙 D.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9.秦朝設“三公九卿”為中央政府組織,“九卿”中的太常掌管皇家祭祀,太仆掌管宮廷輿馬,衛尉則是皇宮的衛兵司令。這反映出秦朝( )A.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B.政治凸顯家國同治色彩C.九卿為皇帝私人職官 D.中央機構注重儒家理念10.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雖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兩千多年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過。這得益于A.秦朝疆域遼闊 B.秦朝統一貨幣C.秦朝統一文字 D.秦朝統一度量衡11.公元前211年,天降隕石于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隨后百姓互相傳播,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農民起義爆發的偶然性 B.君主專制體制的崩潰C.民間組織成為反秦主力 D.存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12.從嬴政建立統一政權開始,到實施焚書的八年間,秦始皇從六國的宮廷和民間搜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獻;同時又征聘七十多位老學者,授以博士之官,并對其禮遇有加。這說明秦始皇( )A.積極發揚禮樂文化 B.未真正實行坑儒政策C.重視思想文化建設 D.鏟除了六國人才基礎13.歷史上各個時期均有一些反映時代風貌的關鍵詞,下列各組詞匯能體現秦朝風貌的一組為是( )A.諸侯 井田制 甲骨文 青銅 B.皇帝 郡縣制 車同軌 長城C.刺史 察舉制 五銖錢 絲綢 D.內閣 軍機處 青花瓷 商幫14.《史記》中有"焚書坑儒"的記載:兩個術士秘密地批評秦始皇,最后皇帝將幾百人殘酷處死。但學者經過研究認為該記載不可信:術士稱皇帝為"始皇",但在秦始皇的統治時期,當時的公告和文獻中只稱他為皇帝,從不稱始皇帝或始皇。這一現象說明( )A.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解釋 B.歷史研究有助歷史記憶修復C.現代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 D.史學研究應當注重史料互證15.有學者指出,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時,就經常不自覺地越位,他精于怎樣獲得權力,但是不懂得放棄權力。為防止出現這種不自覺地越位現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設置御史大夫 B.設尚書令 C.明升暗降丞相 D.重用侍從16.秦陽陵虎符是秦始皇頒給陽陵守將的銅制兵符。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12字銘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陽陵”。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依據所學推測兵符右在(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二、材料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國,統一宇內,統治時期雖極短暫,于“古人之道法,無不革除,后世之治術,悉已創導”。——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含利好戰)……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論》(1)結合材料和所學,列舉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集權采取的主要措施?(2)依據材料和所學,指出柳宗元論周、秦滅亡的原因有何不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國強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實現。秦國地理位置優越,攻守均得其便,戰國時期,國都末被他國攻破的只有秦國。秦國內部紛爭較少,從秦獻公時起的150年中,獻公、孝公、趙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幾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較長,內部相對穩定。武王、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時間短,但也沒有因王位繼承而引起內部分裂。總之,秦統一中國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優勢造成的。——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后,秦的疆域,“東至海……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在這個廣大地區內居住著各族人民,由于統一在一個國家政權之下,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進一步增強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間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此開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能夠實現統一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統一的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對邊疆地區高度重視。在北方,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下令修筑長城,將秦、趙、燕三國舊長城連接起來,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擾。同時,秦始皇還在北方邊疆設置了九原郡等郡進行管理。——摘編自林劍鳴《秦史稿》材料二 秦朝在南方地區積極開拓。秦始皇發動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歷經數年艱苦征戰,最終將嶺南地區納入秦朝版圖。秦朝在嶺南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遷徙大量中原人口到嶺南,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和民族交融。——摘編自王子今《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材料三 秦朝對西南邊疆也有所經營。秦始皇派遣常頦開通了五尺道,加強了秦朝與西南地區的聯系,使得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開始被納入秦朝的統治范圍。——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概括秦朝邊疆治理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措施實施的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秦朝邊疆治理的歷史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央集權制度是一種國家政權的制度,以國家職權統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為標志的政治制度。①縱向收權(對地方進行分級管理,層層控制,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②橫向分權(分割地方權力,相互制約);③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對地方主要長官規定任期年限并須籍貫回避);④采用犬牙交錯的地方行政區劃原則。這些方法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既有利于國家政治權力的集中和統一、也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從材料中任選一種或多種中央集權方式,結合中國古代史某一時期的相關史實,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解釋說明。(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A A A C C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B D A D17.(1)措施: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經濟: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文化:統一文字;思想:焚書坑儒;軍事: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開鑿靈渠。(2)不同:柳宗元認為周朝滅亡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諸侯勢力過大,最后導致周朝滅亡,而不是政治管理;秦朝滅亡的原因在于暴政,而不是郡縣制本身。18.(1)原因:①秦地理位置優越,內部相對穩定;②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③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④秦國遠交近攻,采取了正確的政治軍事策略。(2)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穩定了社會秩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礎;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為后世長期沿用;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發展。19.(1)措施:設郡管理;移民實邊;修筑長城;開通五尺道。(答出兩點即可)條件:國家統一的實現;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軍事力量的強大。(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歷史影響: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和社會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促進了邊疆地區的民族交融;為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了重要參考。(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秦朝采用中央集權制度中的“縱向收權”與“大一統”政策,奠定了中國中央集權國家的基礎。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其建立者秦始皇實施了一系列“縱向收權”政策,鞏固中央權力。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郡縣,地方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從而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秦朝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奠定了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框架,為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建設提供了范例。通過上述措施,秦朝確保了國家的高度統一與穩定,盡管秦朝在嬴政死后不久即告滅亡,但其中央集權的政策對后續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