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練習一、單選題1.《宋書》記載南朝劉宋王朝發展狀況:“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z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逼浞从沉?( )A.江南經濟發展 B.北方經濟繁榮 C.門閥壟斷政權 D.土地兼并嚴重2.宇文泰在執掌西魏朝政期間,采用漢族士人蘇綽建議,頒布了“先洗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六條詔書,讓地方官遵照執行,牧守令長不通者不能為官,還開設學校,選拔中下級官吏學習其內容。六條詔書的頒布( )A.開啟北方政權封建化進程 B.鞏固北方黃河流域統一的局面C.奠定后世心學的理論基礎 D.體現儒道法相結合的治國理念3.據《晉書》載,憨懷太子“于宮中為市,使人屠酤……又令西園賣葵菜、籃子、雞、面之屬,而收其利”。司馬晏派遣部將覆察諸官錢帛,陸云勸諫說:“伏見令書,以部曲將李咸……給使徐泰等覆校諸官市買錢帛簿?!贝祟愑涊d可用于研究,這一時期( )A.社會呈多元發展與變革態勢 B.門閥政治賴于商業貿易C.民間貿易助益財政收入增長 D.社會奢靡之風逐漸消解4.如表所示為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基本情況。這可用于探究當時( )戶數 人口 兵力 面積魏 103萬人 443萬人 60萬人 291萬平方公里蜀 28萬人 94萬人 10.2萬人 106萬平方公里吳 52.5萬人 230萬人 23萬人 145萬平方公里A.國家統一進程加快 B.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C.三國競爭異常激烈 D.鼎立局面出現了瓦解5.云岡石窟中雕琢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的窟龕,造像面容清秀、雕飾奇麗,服飾也體現出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帶”的典型裝扮。同樣的“秀骨清像”也出現在北魏遷都洛陽后雕琢的龍門石窟中。這體現了當時( )A.佛教文化的盛行 B.民族交融的加強C.南朝文化的優勢 D.民族隔閡的消除6.十六國時期“中原殘荒,塢壁盈世”。塢壁(也稱塢堡)以一種特殊的土地占有形態,兼具政治.軍事和地方社會基層組織職能,經營方式帶有莊園制經濟色彩。塢壁主通過宗族實現對鄉黨和流民的控制。統治者因從塢壁攫取大量資源而優撫塢壁主,承認其合法身份及塢壁作為社會基層機構的地位。據此可知,塢壁的發展( )A.導致人身依附關系普遍化 B.強化了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蔓延 D.減少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7.西晉滅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遷。截至南朝初陰,南渡人口已達九十五萬,占當時南方人口總數的六分之一。這推動了( )A.八王之亂的爆發 B.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區的開發 D.北方農業技術的進步8.估稅制是東晉南朝特有的一種稅制。“估稅”就是交易稅,有文券的“輸估”可稱為“契稅”,用于大宗或特定商品的交易,零星、分散、不立文券的經常發生的小額交易,稱之為“散估稅”。估稅制的出現( )A.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B.便利了門閥士族的斂財C.成為了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 D.引發了商人市民的斗爭9.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出身瑯琊王氏的王敦(王導堂弟)以誅晉元帝寵臣劉隗為名進攻東晉都城建康。在擊敗朝廷軍隊后,他自任丞相,并在湖北武昌遙控朝廷。這說明當時( )A.外戚獨攬國家大權 B.士族集團勢力強大C.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D.國家處于四分五裂10.魏晉南北朝時期,羯族的后趙“續定九品”“典定士族”,氐族前秦“優禮耆老,修尚儒學”,鮮卑前燕“教以農桑,法制,同于上國”。這表明當時( )A.“漸慕諸夏之風”流行 B.民族隔閡業已消除C.西晉的統治政策開明 D.北方民族棄牧從耕11.魏晉時期,麥、菽等農作物在南方大量種植,使江南地區由水稻一收轉向稻麥雙收,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長江流域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區,江南地區的經濟地位也日益提高。這說明( )A.南方經濟超越北方 B.經濟重心已經南移C.北方經濟日趨衰落 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12.據《史記》記載,西漢中期以前,江南“地廣人稀”,百姓“無積聚而多貧”,而據《宋書》記載,南朝前期江南已經“地廣野豐”,“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江南這一變化( )A.使得北方人民大量南遷B.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C.消除了民族之間的矛盾D.推動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13.北魏為吸引鄰國人“歸國”,對歸順北魏的漢人上層和少數族人首領賜授“客”身份?!翱汀蹦軌蚴芊饩粑缓褪苋温毠?、獲得物質賞賜。尤其對少數族人的客,北魏統治者還實行賜婚的做法。然而獲得“客”身份者的后代只繼承他們的爵位,不能承襲他們“客”的身份。北魏推行賜客制旨在( )A.推動民族間的交融 B.保護特權階層利益C.加強君主集權統治 D.維護王朝統治秩序14.東晉初期,瑯琊王氏家族位高權重,時稱“王與馬,共天下”;此后穎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幾個大族輪流執政,皇帝幾乎沒有什么權力,這一現象反映當時( )A.皇權與世族互相依賴 B.門閥內部斗爭激烈C.世族專權的政治局面 D.中央權力不斷削弱15.北魏在沿邊諸地設置州郡,并設置“護匈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校尉”管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這些措施( )A.延續了歷朝的民族政策 B.貫徹了民族平等的原則C.適應了政治改革的形勢 D.導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16.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服飾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南方出現的新服飾之一是褲,即上身穿齊膝長衣,下身穿褲;北方少數民族穿起了漢族服裝,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漢衣冠”。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社會動蕩導致服飾混亂 B.少數民族服飾成為時尚C.民族融合推動文化交流 D.統治階級強推漢化政策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楚越之地(長江流域及江南一帶),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賈(商人)而足,地勢饒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摘自《漢書·食貨志》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勞,役務寬簡,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糧棲畝,戶不業闔,蓋東南之極也。自晉氏流遷,迄于太元(年號,376~396)之世,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戰亂),區域之內晏如此?!源艘灾劣诖竺鳎晏枺?57~465)之際,年逾六紀,民戶繁育……良田亦數十萬頃,畝值一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摘自《宋書》材料三 二月丙子,詔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貧弱困窘,存缺衣裳……朕甚憂之。”——摘自《宋書》(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2)這一時期北方經濟與南方相比因種種原因呈現出不同特點,由此看來,你認為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具備哪些條件?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據《晉書·文帝紀》記載,當時“歸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達“八百七十余萬口”之多。西晉時,在全國設21個州,有20個州遍布著流動人口的足跡。見于記載的兩晉流動人口約150萬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8.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十六國以來,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一遇變亂,同樣成為流動人口。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對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趙世瑜、李少兵等《乾坤眾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墓志是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以下是北魏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志:妃諱媛華,隴西狄道縣都鄉和風里人……妃既善母儀,兼閑婦德,三從有問,四教無違……亡祖諱寶……亡父諱沖,司空,清淵文穆公……兄延寔,督光州諸軍事、清淵縣開國侯。姊長妃,適故使持節、鎮北將軍、相州刺史、文恭子滎陽鄭道昭。……子子訥,今彭城郡王。妃隴西李氏,父休纂。——摘自《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華墓志》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遷都洛陽,并且采取其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主觀動機無非是想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在客觀上,均田制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失去土地的農民能夠重新和土地結合起來,承十六國破壞局面以后的北方社會經濟,有了繼續發展的可能,并給以后隋唐時期在均田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繁榮準備了前提;其他的改革措施,又縮短了鮮卑族人向封建化飛躍的過程,為鮮卑族和漢族的進一步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孝文帝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對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和各族的融合作出了貢獻,因此孝文帝不失為一位有卓見的政治家。——摘自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華墓志》的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根本變化,隨著東漢末年的分裂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傳統的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地方勢力崛起,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同時,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戰,文化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摘編自[日]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社會與國家》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體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A B B A C A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D C C C17.(1)原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炎熱,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當地經濟的發展;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北方耕作技術傳到南方地區。(任答4點)(2)條件:穩定的社會環境;國家統治政策;科學技術的推動;民族關系;社會穩定;自然地理環境;國際或外部環境等。18.(1)特點:由北向南遷徙;遷徙規模大,參與人口多;遷徙活動范圍廣;遷徙涉及階層多;民族成分繁雜。(答對任意三點)(2)意義:推動了民族交流融合;為隋唐開放的民族觀和文化觀奠定基礎;加速了南方的開發和發展,南北經濟發展趨于平衡;為國家統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促進中華文明的豐富發展;有利于多元一體格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答對任意三點)19.(1)史料價值:《魏彭城武宣王元勰妃李媛華墓志》是研究北魏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信度較高;對研究北魏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等(或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重要價值;墓志作為實物史料可以與文獻史料相互印證;局限性,可能存在墓主人或其家人美化、夸大等情況,需要與其他史料進行互證。(2)意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緩解階級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社會繁榮;客觀上推動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開創了新的制度;為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20.示例一 論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與國家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闡述:東漢末年,中央集權崩潰,地方豪強崛起,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隨后西晉短暫統一,但不久又出現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這種政權的頻繁更替和戰亂導致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地方豪強和世家大族的權力進一步增強,他們在地方事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對國家政權產生了直接影響。戰亂和政權更替導致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許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依附于豪強大族的佃農或流民。與此同時,世家大族通過土地兼并和經營莊園,積累了大量財富,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得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控制力減弱。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通過特權壟斷了官僚體系,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上層社會。門閥士族不僅在政治上擁有特權,在經濟上也占據優勢地位,對國家政權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與國家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地方豪強和世家大族的權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力減弱。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示例二 論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多元化的政治格局。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格局呈現多元化特征。東漢末年,豪強并起,漢室衰微,三國鼎立局面初現,魏蜀吳三國在政治、軍事上相互角逐又各自為政。曹魏重法家,推行九品中正制以選官,聚攏人才;蜀漢以興復漢室為旗號,政治上延續漢制,凝聚人心;東吳則依靠江東士族,憑長江天險偏安一方。西晉短暫統一后,八王之亂使國家陷入混亂,少數民族內遷,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漢族在政治上相互碰撞與融合,五胡十六國政權林立,政治形態多樣。東晉在南方建立,與北方政權形成南北對峙。南北朝時期,南朝歷經宋、齊、梁、陳的更迭,士族與寒門勢力在政治舞臺上此消彼長;北朝則有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積極漢化,在政治制度上學習漢族,促進民族融合,后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再演變為北齊、北周,政治格局不斷變動重組。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民族融合、地方勢力發展、戰亂紛爭等因素,形成了復雜多元且不斷演變的政治格局,為后續大一統王朝的發展奠定了多民族融合與制度探索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