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測試題(卷)七年級歷史(滿分80分)題號 客觀題 主觀題 總分1—10 11 12 13 14得分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0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唐太宗的大臣和將領,有著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以前是農民起義的將領,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敵,如魏征還曾策劃要謀害他。但唐太宗對他們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這表明唐太宗( )A.以民為本 B.勤于政事 C.用人唯賢 D.勤儉治國2.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報考,而且“取士不問家世”“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材料主要體現出科舉制的特點是( )A.公開公平競爭 B.注重門第家世 C.取士方式多樣 D.關注道德品質3.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蕩和黑暗的時期,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指出:“五代諸鎮節度使,未有不用勛臣武將者……五代之亂,朝廷威令不行,藩帥劫財之風,甚于盜賊,強奪枉殺,無復人理。”反映出五代十國的實質是( )A.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B.黃河流域封建政權的頻繁更迭C.唐朝時期武將掌權的危害 D.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4.王安石變法期間,政府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并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征收田賦的依據。與以上內容相符合的是( )A.限制官僚特權,增加政府收人 B.官僚地主無法隱瞞土地、逃避賦稅C.滿足農民土地需求,促進農業發展 D.增加賦稅收人,解決了財政危機5.《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據此可知,元朝驛站的設置( )A.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B.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C.擴大了元朝的疆域 D.加強了全國各地的聯系6.《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輳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這表明( )A.泉州是當時重要的商港 B.馬可·波羅曾到達元大都C.元朝的造船技術很發達 D.元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7.當鋪興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宋代以后,當鋪在進行一般的消費性動產抵押放貸的同時,也開始進行經營性的放貸,到了清朝,有些當鋪還兼營銀票、錢票、會票發行及米谷典當。這反映了中國古代( )A.商人地位不斷提高 B.商品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C.人們生活方式變化 D.城市規模和商業范圍擴大8.馬克思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與“人為地隔絕于世”相關的史實是( )A.設立軍機處 B.人地矛盾加劇C.大興文字獄 D.閉關鎖國政策9.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下面是李華同學制作的“唐詩宋詞中的節日”知識卡片,從中看出傳統節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即春節。“屠蘇”是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浸泡的酒,飲此酒可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中的“佳節”指重陽節。“茱萸”是一種香草,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茱萸可以避災鎮邪。A.承載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B.是有關信仰與崇拜的載體C.在傳承中不斷進行創新 D.建立在農歷節氣的基礎上10.手工業者、各類苦力貧民、游民隸役、商人作坊主甚至部分城市下層文人,對通俗娛樂的需求,包括對讀物的需求日漸明顯,推動明清小說逐漸走向繁榮。材料敘述的是明清小說發展的( )A.特點 B.目的 C.原因 D.影響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 50分)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11題10分,12題12分,13題12分,14題16分,共50分。11.中外交流 科文出新。七年級(1)班同學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項目名稱】諸業并舉·共創繁榮【項目目標】通過舉辦策展活動,走近歷史圖片,通過展板展示國際之間的交往,科技文化成就。感受中華民族的自信,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項目任務】任務一 一組同學以“圖說歷史·中外交流”為主題,整理了部分歷史圖片信息,準備布展漢朝 唐朝 宋朝 明朝歷史 名片 《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像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入選理由 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往來,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② 宋代造船業發達,海路交通暢通,海外貿易繁榮,促進中外經濟和科技文化的交流進一步發展。 ④(1)問題1:請你根據上表中的相關信息,分別為②和④寫出入選理由。(6分)任務二 二組同學以“科技文化·推陳出新”為主題,搜集了如下圖文資料設計展覽(①吳道子《送子天王圖》②雕版印刷品《金剛經》③李白《將進酒》④孫思邈《千金方》⑤僧一行《大衍歷》⑥杜甫《憶昔》⑦顏真卿《顏勤禮碑》)(2)問題2:請將上面備選資料的序號填人下面對應的展板中,并據此為這一板面寫出結語。(4分)前言 為了解隋唐科技與文化,再現繁榮盛世的景象,舉辦本展覽。展覽共分三個板塊。 展板一 嘆為觀止·科技篇 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 詩意盎然·文學篇 ______________ 展板三 妙筆丹青·書畫篇 _______________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民族交融·鞏固統一 妥善處理民族問題,自古以來就是治國理政的大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隋唐以前,歷朝歷代的中原漢族統治者基本把周邊的民族地區視為蠻夷之地,把生活在周邊的民族地區的人民稱為蠻夷……但到了隋唐時期,尤其是從唐太宗開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轉變,開放、兼容并蓄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摘編自程陳《唐宋兩朝民族政策的比較》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原漢族統治者”民族思想出現的變化。結合所學,舉一例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歷史事件。(4分)材料二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基本上會出現混亂局面。但在混亂中,各民族卻相互交融。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于是各民族政權之間呈現出相互并立之勢,形成分裂割據局面。但在割據中卻有不少交往,有統一的愿望、因素和趨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現出統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狀況。--摘編自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北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4分)材料三 雍正皇帝曾經明確指出:“從俗從宜”“各安其俗”。這強調了不應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而進行統治。--摘編自余梓東《論清朝的民族政策》(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管轄所遵循的原則。簡述清朝歷代統治者是怎樣利用這一原則管轄西藏的。(3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認識。(1分)13.建筑風貌·凝聚文明 建筑是用木石寫成的史書,是凝固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2014年,中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全長 3200 多公里,連通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江蘇、浙江8省市,是世界開鑿時間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溝通融匯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孕育滋生了水利文化、漕運文化、商事文化等文化形態,沿線物質文化 遺產超過 120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50余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富集的地區。—摘自光明日報《大運河的當代價值》材料二: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后為清朝所沿用。明永樂(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宮殿、門闕、城池,圍繞中軸線的太廟、社稷壇、天壇、鼓樓、鐘樓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圍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個凸字形的輪廓。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包著皇城,皇城包著紫禁城。一切城墻和溝池的修建,都是為了保衛和鞏固帝王的統治,一切廟字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嚴。—摘編自《北京史》材料三:中國的傳統建筑體系以木材結構為主要結構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副梁架,在梁架上,建造富有裝飾效果的斗拱,用來減少橫梁與立柱交接點的剪力。在平面布置上,中國建筑一般由若干座個體建筑和一些回廊、圍墻之類組成,并環繞成一個個庭院。這種建筑組群,在藝術效果上和歐洲建筑有著一些根本的區別。—摘編自梁思成《梁思成談建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如識,說出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并從不同的視角評價大運河(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點和政治理念。(4分)(3)根據材料三,歸納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特點。(4分)14.政權穩固·多元一體。我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形成、發展、鞏固、強化的過程。【歷程·見證中央集權】(4分)(1)根據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單元知識結構示意圖,補充圖中①②③處內容的完整性;并以明朝為例進行說明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人物·見證歷史曙光】(4分)歷史人物折射出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曙光。請對第一組人物的文學作品或第二組人物的事跡進行解說。(4分)第一組:文學人物 第二組:民族英雄圖一:玄奘 圖二:曹雪芹 圖三:戚繼光 圖四:鄭成功【統一·見證歷史發展】(8分)元朝統一 在澎湖設置巡檢司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帥府 行省制(3)國家的鞏固和統一是中國歷代王朝統治的重要內容。請以“元朝的統一和鞏固”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從下面關鍵詞中任選三個)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測試題(答案)七年級歷史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0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B D A B D A C11.(1)問題1:②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④鄭和七下西洋,時間長,規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2)問題2:展板一:②④⑤(1分)展板二:③⑥(1分)展板三:①⑦(1分)結語:隋唐時期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成就斐然,且不斷推陳出新,有很大建樹,呈現出繁榮富強、開放的盛世景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12..(1)變化:由輕視到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歷史事件:文成公主人藏;金城公主入藏;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2)模式:遼、西夏和北宋政權并立,形成了“分裂制據”的局面(2分)。說明:遼、西夏學習漢族文化,創制文字和設立典章制度;澶淵之盟(宋遼和議);宋夏和議;宋與遼、西夏進行邊界貿易往來等史實說明了“割據中有交往,有統一的愿望、因素和趨勢”(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3)原則:尊重民族差異(或“從俗從宜"“各安其俗”);不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措施:確立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建立金瓶掣簽制度(每點2分,共3分)(4)民族交融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交融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言之成理即可)13.(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和貫通,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加重人民負擔;加據社會矛盾;加速隋朝的滅亡。(4分)(2)布局特點:明朝北京城有紫禁城、皇城、內域和外城四個部分;有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從宮城到外城沿中軸線對稱展開;形成布局均衡、完整和諧的巨大建筑群。(任答一點,合理即可2分)政治理念:皇權至高無上;中正理念;等級秩序嚴明等。(任答一點,合理即可,2分)(3)本制結構為主:建有起裝飾與減少剪力作用的斗拱;組成庭院建筑組群。(答出2點合理即可,4分)(1)①行省制②地方③軍機處說明: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互不統屬,使行省的權力分散;權分六部:廢除承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分散兵權:把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設立內閣:明成祖設立內閣,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成立東廠,合稱“廠衛”,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任選一例)(2)第一組:圖一:《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圖二:《紅樓夢》,《紅樓夢》是清代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靡和丑陋,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全書思想性強,藝術性高,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第二組:圖三戚繼光:明朝中后期,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在沿海地區猖獗,1561年戚繼光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浙東地區倭患,此后與其他抗倭將領先后消滅福建、廣東地區倭患,保衛了東南沿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圖四鄭成功: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標題:元朝“統一·鞏固”元朝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逐步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實行行省制度,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元朝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總之,元朝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評分說明:結構完整,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緊扣題目并進行闡述和擴展可得8分,之后按等級逐條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