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1.(2025八下·深圳期末)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斷探索基于統一戰線的黨派合作實踐,視政黨合作為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重要路徑。下列能夠體現這一實踐的事件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B.土地改革
C.西藏地區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2.(2025八下·深圳期末)20世紀50年代的國內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阿瑪尼(朝鮮語對長輩女性尊稱)的形象,如《三八線上》通過阿瑪尼為志愿兵“小不點”縫制服、送打糕等日常生活細節,塑造出一個親切慈祥,為志愿軍“操心如母”的女性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  )
A.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B.捍衛中國國家安全
C.凸顯抗美援朝正義性 D.激發人民建設熱情
3.(2025八下·深圳期末)新中國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基本都須經農民協會討論、決議然后才能執行,農民協會組織成為土地改革的主力軍。這一現象說明土地改革(  )
A.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B.為國家工業化準備條件
C.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 D.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4.(2025八下·深圳期末)“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鋼材品種從170多種增加到370多種,復合不銹鋼板、汽車用薄鋼板、無縫鋼管等均可自主生產,鋼材自給率由5%提高到86%。這反映出(  )
A.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B.我國已經成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
C.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推進
D.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建設方針取得成效
5.(2025八下·深圳期末)《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到,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其中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完成“第二步”的歷史事件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推行土地改革
C.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 D.完成三大改造
6.(2025八下·深圳期末)右圖是1959年楊煥照創作的《田園瓜果熟滿載送市場》年畫,呈現出一片豐收喜悅的場景。這一作品(  )
A.激發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熱情 B.真實再現當時農業生產成就
C.反映改革開放后服飾的變遷 D.說明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
7.(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在探究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的關系時整理了以下材料,這說明“兩個30年”之間的關系為(  )
改革開放“前30年”的發展成就(部分) 對改革開放后30年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8億左右:中國的文盲率也從建國時的80%降到1978年的35%以下。 為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工業生產總值在工農業生產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達到了74.8%,重工業所占工業的比重達到56%,工業體系基本完整。 為中國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的躍升打下堅實基礎。
A.“前30年”為“后30年”發展奠定基礎
B.“后30年”是對“前 30年”的否定超越
C.“前30年”與“后30年”發展沒有關系
D.“后30年”改變“前30年”的社會制度
8.(2025八下·深圳期末)1978年后,《人民日報》在報道中逐漸增加了對經濟建設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關于科學技術、工業、農業現代化的報道大幅增加。這反映出(  )
A.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B.國有企業改革開始
C.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D.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9.(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0年,黨中央指出:“就全國而論,在社會主義工業、社會主義商業和集體農業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依存于社會主義經濟,面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并不可怕。”這一指示(  )
A.促進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
B.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C.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D.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0.(2025八下·深圳期末)1979年5月,國家相關部門選擇八家企業作為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試點。同年7月,國務院擴大試點范圍。同年底,全國試點企業擴展到4200個,1980年6月達到6600個,這一過程體現出改革開放(  )
A.促進農村鄉鎮企業產生 B.推進的步伐循序漸進
C.推動了企業所有制變化 D.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11.(2025八下·深圳期末)2013年至今,我國陸續在廣東、上海、陜西、新疆等地設置22個中國自由貿易區。以優惠稅收和海關特殊監管政策為主要手段,以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主要目的。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總額。這推動了我國(  )
A.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沿海經濟特區的試點和推廣
C.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D.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12.(2025八下·深圳期末)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形成東亞地區產業鏈。這種區域產業分工與價值鏈的形成,帶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與經濟起飛。這說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A.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 B.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發展
C.極大的提高中國國際地位 D.徹底解決世界貿易爭端
13.(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在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搜集到了以下資料,他們探究的是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么》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形成和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 《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成果
C.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4.(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學生在進行“圖片再現復興之路”的項目式學習中選取以下內容設計了一塊展板,該展板的主題是(  )
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 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A.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
B.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
C.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
D.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
15.(2025八下·深圳期末)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制定的四部憲法均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明確規定,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制度與原則。隨著憲法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進程不斷推進。這反映出(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憲法的實踐基礎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受到國際影響
D.憲法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16.(2025八下·深圳期末)自1999年澳門回歸至2023年,澳門與內地的貿易總額從12.4億澳門元增長至680億澳門元;2004年,內地與港澳啟動“姊妹學校”計劃,增進青年交流,同時港澳著名高校與內地科研機構共建實驗室,并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這體現出(  )
A.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 B.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實施管治權
C.港澳與內地交流合作日益深化 D.“一國兩制”的方針發生變化
17.(2025八下·深圳期末)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臺灣當局先是提出“三不政策”,后又被迫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中國共產黨又立即落實有關政策,設置相關機構促進兩岸交流。這反映出(  )
A.兩岸的青年積極開展互學互鑒的活動
B.大陸已經放棄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C.大陸充分展現推動兩岸和平統一誠意
D.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歷史十分悠久
18.(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0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人人搞體育”的號召,相關部門聯合下發《加強全軍體育工作意見》,要求積極開展軍事體育活動。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軍隊文化教育水平 B.推廣全民健身運動
C.增強官兵體質和戰斗力 D.備戰國際體育賽事
19.(2025八下·深圳期末)章含之在回憶錄里寫道:“‘紅色中國’像一股巨大的旋風,席卷著這個經歷了20年風霜的最大的國際組織。中國終于昂首闊步地走進了這個大廳,打破了美國的封鎖,參與到世界大事的重大決策中來。”她描述的事件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D.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
20.(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3年中央外事小組會議提出,要適當調整對美、對蘇政策,對長期處于僵冷的中蘇關系適當加溫。同時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加強對西歐各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工作。據此可知,此時(  )
A.中國注重推行全方位外交
B.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共識
C.西方掀起與中國建交高潮
D.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變
21.(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建了相應的研究協作小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這體現了(  )
A.科學家個人努力是科技發展決定因素
B.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
C.政府在推動科技攻關中發揮重要作用
D.國際技術合作是農業科技突破的動力
22.(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1年,全國輕工業部、商業部聯合制定了“全國統一服裝號型系列標準”,首次科學歸納了我國男、女正常體型數據規律,為服裝設計和生產提供了依據,推動了服裝行業的規范化發展。這一舉措主要體現了(  )
A.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導產業發展
B.以人為本與科學服務民生的理念
C.國有企業改革推動行業標準化改革
D.對外開放實現了與國際標準接軌
23.(2025八下·深圳期末)AI(人工智能)技術在最近幾年取得巨大發展,醫院利用AI影像輔助診斷患者病情,準確率大為提高: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的AI質檢系統讓山寨手機無處遁形:上海陸家嘴的基金公司里,AI量化交易模型每秒可以完成10萬次決策。這說明(  )
A.人類對AI技術發展前景難以把握
B.AI技術取代傳統生產模式
C.科技發展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
D.電子產品制造依賴AI技術
24.(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開展“學黨史·強信念·當尖兵”黨史知識競賽,閱讀材料,完成以下任務。
材料一:
基本陳列 對應時期
第一部分:紅旗屹立深圳灣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部分:社會主義新寶安 ①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排頭兵 ②
第四部分:新時代先行示范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整理自深圳黨史館
材料二:
展板1 展板2
1949年10月1日,深圳人民升起華南地區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2年10月,寶安縣土改工作小組合影。
展板3 展板4
1961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寶安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在深圳戲院合影。 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投身特區建設。
——整理自深圳黨史館
材料三:新臺階、新篇章。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深圳特區報《深圳: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篇章》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將表格中的①②處補充完整。
(2)參照示例,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塊展板(示例展板除外),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展板解說詞。
參考示例:
展板3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設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英定了基礎。這張照片見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深圳的實行,反映了深圳民主政治的實踐。
(3)根據材料三,指出深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中的作用。
25.(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動畫事業發展”開展探究活動,現邀請你一起完成。
材料一:斷中國成立后,全國人民沉浸在喜悅中,渴望具有強烈民族文化自信的作品。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正式成立,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該廠齊聚了全國在動畫制作領城的頂級人才,剪紙動畫、折紙動畫、水墨動畫等類型多樣化的動畫藝術表現形式陸續出現。該廠于1961—1964年創作的動畫片《大鬧天宮》超過15.4萬幅圖畫,膠片長達一萬多尺,制作十分精美,加上當時動畫片作為國家計劃經濟的一部分,實行統購統銷,國家統一計劃播放,在中國及44個國家連續放映引起轟動,是當時動畫的巔峰之作。
——摘編自陳贊蔚《中國動畫百年發展與變化探析》
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動畫發展迎來新的變化。1992年,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到來。1995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對外宣布,不再對國產動畫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中國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開始朝向商業化和娛樂化轉型,并出現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三個和尚》(1980 年) 在動畫影片最初,三個和尚互相推諉,誰都不愿多挑一桶水,最終水缸全空:在影片結尾處,和尚們利用滑輪來打水,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達到了對時間和資源的充分利用。
《狐貍列那》(1989 年) 影片根據歌德長詩《列那狐》改編,主人公狐貍的形象具有明顯的西方好萊塢式的動物形象特征,這樣的動畫主角一反我國動畫電影創作中傳統的英雄人物形象,加入了大量外來文化的美學元素。
《寶蓮燈》(1999 年) 該動畫電影在劇作和營銷方面都呈現出了一定商業性,在內容上滿足各年齡層次的動畫觀影需求;該片還邀請中國娛樂界名人擔任配音,專門創作主題插曲,并邀請著名歌手演唱,以提高票房。
——整理自敬梓儀《中國動畫電影的英雄形象研究(1949-2020)》
材料三:中國動色產量增長趨勢圖(1999-2012)
2004年起國家投入超 200億元扶持動漫產業,建立45個國家級基地,并鼓勵各級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放優秀國產動畫片。這一時期,3D渲染、動態捕捉等技術水平不斷提升。15至25歲群體擴至2.4億,各大網絡平臺的發展也拓寬了動畫電視的傳播渠道。
——整理自宮承波《中國動畫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動畫事業發展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中國動畫發展的變化,并任選一部作品,結合作品內容,指出其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3)根據材料三,概括21世紀中國動畫產量發展的趨勢并分析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簡述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畫事業發展的認識。
26.(2025八下·深圳期末)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安全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內憂外患。國內政局不穩,國民黨的殘余勢力活動不斷。外部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懾的全面遇制戰略。在內憂外惠的國家安全環境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認為“戰爭與革命”是時代的主題且戰爭無法避免,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為核心、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的傳統安全觀。
——凌勝利《新中國70年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認知、內涵與應對》
材料二:20 世紀70年代以來,美蘇關系開始出現緩和,中美關系實現重大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的判斷發生了深刻改變,“戰爭可以避免”觀念不斷發展。鄧小平認為,“和平與發展”超越“戰爭與革命”成為新的時代主題。他明確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整理自鐘開斌《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歷史演進與戰略選擇》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傳統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涵,并舉兩例新中國初期踐行傳統國家安全觀所采取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安全觀演進的原因。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進說明”為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價值觀正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人民政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等共同參與,共同商議國家大事,體現了政黨合作和統一戰線的實踐,A符合題意;
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和新中國成立后推行的經濟政策,主要目的是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不涉及政黨合作,排除B;
西藏地區和平解放是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協商和軍事壓力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的,主要體現的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不涉及政黨合作,排除C;
抗美援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事行動,目的是支援朝鮮、保衛國家安全,不涉及政黨合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提到的“阿瑪尼”是朝鮮語中對長輩女性的尊稱,電影中通過她為志愿兵縫制服、送打糕等細節,塑造了一個親切慈祥、關心志愿軍的女性形象。這種形象的塑造,實際上是為了增強觀眾對志愿軍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從而在精神上支持抗美援朝戰爭,C符合題意;
電影形象的塑造雖然有助于宣傳,但“提高國際地位”并非其直接目的,排除A;
捍衛中國國家安全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總體目標,但電影中“阿瑪尼”形象的塑造并非直接服務于這一目標,排除B;
激發人民建設熱情更適用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宣傳,與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主題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的意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提到“新中國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基本都須經農民協會討論、決議然后才能執行,農民協會組織成為土地改革的主力軍”客戶自,土地改革不是由政府單方面決定和執行的,而是由農民自己參與、討論和決定的。這種做法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即廣大農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擁有發言權和決策權,A符合題意;
雖然土地改革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但題干并未涉及工業化相關內容,排除B;
土地改革確實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但題干強調的是農民協會的主導作用,而非生產力本身,排除C;
土地改革確實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但題干強調的是農民在改革過程中的參與和主導地位,而非土地所有權本身,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鋼材品種從170多種增加到370多種,復合不銹鋼板、汽車鋼板、無縫鋼管等均可自主生產,鋼材自給率由5%提高到86%。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在重工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能夠自主生產多種工業材料,極大提高了鋼材的自給能力。D符合題意;
國民經濟恢復任務主要是在"一五"計劃之前完成的,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工業化建設的成就,但"強國"的說法夸大了"一五"計劃期間的成果,排除B;
材料中并未涉及手工業改造的內容,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一五計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革命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目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符合題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屬于第一步,排除A;
土地改革與題干信息無關,排查B;
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年畫呈現出豐收喜悅的場景,這種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畫面可以激發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通過各種藝術作品來鼓舞人民的士氣、激發建設熱情是常見的做法,A符合題意;
“大躍進“時期存在浮夸風等問題,實際農業生產并沒有達到年畫所展示的如此樂觀的豐收景象,排除B;
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1959年遠在改革開放之前,不可能反映改革開放后服飾的變遷, 排除C;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是在1965年,與1959年的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分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前30年人口的增長以及文盲率的降低為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工業生產總值的占比情況和工業體系的基本完整為中國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的躍升打下堅實基礎。這充分表明“前30年”為“后30年”發展奠定了基礎, A符合題意;
材料體現的是前后30年的傳承和發展關系,并非“后30年”對“前30年”的否定, 排除B;
材料明確闡述了前30年的成就對后30年的影響,說明二者是有關系的,排除C;
我國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前后社會制度并未改變,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分析】題目中提到“1978年后,《人民日報》在報道中逐漸增加了對經濟建設的宣傳力度”,特別是“科學技術、工業、農業現代化”的報道大幅增加。這說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開始從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這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的重要體現,C符合題意;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與題干中1978年的時間不符,排除A;
國有企業改革是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但題干強調的是宣傳報道的變化,而非具體經濟體制改革措施,排除B;
題干描述的是改革初期的宣傳變化,而非改革成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提到的“包產到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體現,這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黨中央的這一指示表明,包產到戶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進行的改革,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因此是可行的、可推廣的。這一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D符合題意;
題干內容與農村改革相關,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無直接關系,排除A;
對外開放主要體現在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方面,排除B;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開啟標志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提到,1979年5月國家選擇八家企業作為試點,隨后試點范圍逐步擴大,到1980年6月試點企業數量達到6600個。這一過程說明試點范圍是逐步擴大的,而不是一開始就全面推開,體現出改革推進的節奏是循序漸進的,B符合題意;
題干中并未提及農村或鄉鎮企業,因此此項與題干無,排除A;
題干中沒有涉及企業所有制的變化,因此此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C;
雖然改革開放確實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但題干中并未體現這一點,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識點】五大發展理念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自2013年起,中國在多個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區,主要通過稅收優惠和海關特殊監管政策,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這些自貿區雖然只占全國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卻貢獻了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總額。這說明自貿區的設立對國家開放型經濟體制的構建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D符合題意;
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早于題目中提到的2013年,因此與自貿區設立無直接關系,排除A;
經濟特區的設立始于1980年,如深圳、珠海等,早于自貿區,且自貿區是更高層次的開放形式,排除B;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自貿區的設立是其進一步深化的體現,但不是“形成”的直接推動,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構建開放型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識點】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加入WTO后,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并形成東亞地區產業鏈,這種區域產業分工與價值鏈的形成,帶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工業化與經濟起飛。由此可以看出,題干強調的是中國加入WTO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B符合題意;
雖然加入WTO確實對國內改革有推動作用,但題干并未提及國內改革,排除A;
雖然加入WTO有助于提升國際地位,但題干并未涉及國際地位問題,排除C;
題干未涉及世界貿易爭端,且“徹底解決”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實際,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識點】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給出的四篇文章標題分別涉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的重要理論成果,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D符合題意;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主要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制度建設,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
“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成果”側重于政治制度和法治發展,也不符合題意,排除B;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涵蓋其他理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識點】“一帶一路”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該展板展示了四個不同時間點的重大事件: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建設的成就。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標志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勝利。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展現中國推動國際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努力。2025年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出艙活動——代表中國航天科技的重大突破。上述事件涵蓋了國防、民生、國際合作、科技等多個領域,都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B符合題意;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神舟二十號出艙活動”等事件不屬于對外開放范疇,排除A;
展板中事件主要涉及軍事、民生、國際合作、科技,未體現文化事業發展,排除C;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神舟二十號出艙活動”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關聯不大,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一帶一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一帶一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D
【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制定的四部憲法均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明確規定,并隨著憲法的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進程也不斷推進。這說明憲法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中起到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撐的作用,D符合題意;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題干并未提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淵源,排除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憲法的實踐基礎該說法顛倒了因果關系。題干強調的是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而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憲法的基礎,排除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受到國際影響題干未涉及國際因素,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識點】香港回歸;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提到澳門回歸后與內地貿易額大幅增長,以及內地與港澳啟動“姊妹學校”計劃、共建實驗室、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等,這些都說明港澳與內地在經濟、教育、科研等多領域合作不斷加強,C符合題意;
“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材料并未涉及臺灣問題,也未體現“統一”這一主題,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A;
“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實施管治權”,雖然這是“一國兩制”的內容之一,但材料并未體現中央對港澳的管治,而是強調合作與交流,因此不準確,排除B;
“一國兩制”方針發生變化,但材料中并未體現方針的改變,反而是在方針指導下開展的合作,因此錯誤,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港澳回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港澳回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提到,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措施緩和兩岸關系。臺灣當局從“三不政策”到開放探親,說明兩岸關系逐步緩和。中國共產黨落實“一國兩制”并設置機構促進交流,這些舉措都體現出大陸方面積極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誠意和努力,C符合題意;
“兩岸青年互學互鑒”,但材料中并未涉及青年交流,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A;
“大陸放棄使用武力”,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放棄武力,且"一國兩制"并不等于放棄武力,因此錯誤,排除B;
“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歷史悠久”,但材料講的是改革開放后的發展,與歷史久遠無關,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海峽兩岸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海峽兩岸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識點】新時代強軍之路
【解析】【分析】題干中提到“1980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人人搞體育’的號召”,并指出“相關部門聯合下發《加強全軍體育工作意見》,要求積極開展軍事體育活動”。這些信息表明,這一舉措是針對軍隊內部的體育工作,其核心目標是通過體育活動提升軍隊的整體素質,C符合題意;
雖然體育活動可能對文化教育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題干中并未提及“文化教育”,因此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
全民健身運動是面向全社會的,而題干明確指出是“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和“軍隊體育工作”,因此此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
題干中沒有提到與國際賽事相關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時代強軍之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時代強軍之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B
【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聯合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中國長期被排斥在聯合國之外,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意味著中國昂首闊步走進了聯合國這個國際組織,打破了美國的封鎖,能夠參與到世界大事的重大決策中來,與題目中描述的“走進最大的國際組織,打破美國封鎖,參與世界大事決策”相符,B符合題意;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于1953-1954年由中國提出,其主要是用于指導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倡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它不是中國走進某個國際組織打破美國封鎖參與世界大事決策的事件,排除A;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這主要體現的是中美兩國之間關系的改善,并不是中國走進某個國際組織打破美國封鎖參與世界大事決策的事件,排除C;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成立于2015年,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其成立時間與題目中“經歷了20年風霜(這里可理解為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的描述不相符,且它也不是題目中所指的被美國封鎖后中國進入的那個最大國際組織,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A
【知識點】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適當調整對美、對蘇政策,對長期處于僵冷的中蘇關系適當加溫,同時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加強對西歐各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工作”可知,中國在外交上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方向或某幾個國家,而是在多個方向、與不同類型的國家開展外交活動,體現了全方位外交的特點。全方位外交強調在國際事務中廣泛參與,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材料中的舉措符合這一特征, A符合題意;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的重要論斷,但說“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共識”過于絕對。在當時國際社會仍存在各種矛盾和沖突,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外交立場,并非各個國家都達成了和平與發展的共識,排除B;
西方掀起與中國建交高潮是在20世紀70年代,如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關系正常化,隨后許多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而材料時間是1983年,不屬于西方與中國建交高潮時期, 排除C;
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是中國外交的基石。材料中對不同國家外交政策的調整,是基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利益的考量,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時期的靈活運用,并非改變了這一外交政策,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全方位外交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全方位外交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C
【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干“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說明這是國家層面的科技計劃,由政府主導立項;“袁隆平組建了相應的研究協作小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說明在政府支持下,組織了全國范圍的科研協作,體現了政府在推動科技攻關中的組織和協調作用,C符合題意;
“科學家個人努力是科技發展決定因素”,但材料中更突出的是國家組織和推動,排除A;
“市場經濟的發展”,但題干并未涉及市場經濟相關內容, 排除B;
“國際技術合作”,但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國際合作內容, 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雜交水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雜交水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B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以人為本與科學服務民生的理念”這一選項強調的是通過科學手段服務民生,符合題干中“科學歸納體型數據”“為服裝設計和生產提供依據”的描述,體現出對人民生活需求的關注,B符合題意;
“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導產業發展”雖然當時我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但題目強調的是“科學歸納體型數據”“規范化發展”,并未體現政府對產業的直接主導,排除A;
國有企業改革是1980年代后期才逐步推進的,而題目中并未提及國有企業改革,排除C;
題目中沒有提到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衣食住行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改革開放后衣食住行的變化,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C
【知識點】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的AI質檢系統讓山寨手機無處遁形:上海陸家嘴的基金公司里,AI量化交易模型每秒可以完成10萬次決策。”可知,材料中AI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正是科技發展影響生產生活方式的體現,C符合題意;
材料并未體現對AI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或難以把握,而是展示了 AI 技術的積極應用,排除A;
材料中AI技術是輔助和優化傳統生產模式,而非完全取代,排除B;
材料中AI技術只是在質檢環節發揮作用,并未說明整個電子產品制造都依賴AI,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信息技術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信息技術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1)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展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深圳人民在華南地區率先升起五星紅旗,成為全國最早解放和迎接新中國的地區之一。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深圳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堅定支持,體現了深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先鋒作用,也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
(3)高質量發展示范作用;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鋒。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經濟特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不同時期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處于社會主義革命(如完成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階段,對應“社會主義新寶安”。故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78年改革開放后,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故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本道題為開放性試題,可以選擇展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深圳人民在華南地區率先升起五星紅旗,標志著深圳正式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成為全國最早解放和迎接新中國的地區之一。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深圳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堅定支持,體現了深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先鋒作用,也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
(3)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作用。根據材料“新臺階、新篇章。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可知,深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揮高質量發展示范作用,深圳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用,深圳致力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徑,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鋒,深圳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故答案為:
(1)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展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深圳人民在華南地區率先升起五星紅旗,成為全國最早解放和迎接新中國的地區之一。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深圳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堅定支持,體現了深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先鋒作用,也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
(3)高質量發展示范作用;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鋒。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5.【答案】(1)國家支持:國家力量推動,實行統購統銷、統一計劃播放。人才匯聚:上海美影廠齊聚全國動畫制作頂級人才。作品優質:如《大鬧天宮》等高質量作品引發轟動。
(2)1992年,開啟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1995年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三個和尚》,思想解放:打破舊觀念束縛,鼓勵創新探索,影片獨特風格是體現。集體主義反思:強調個人與集體關系,倡導團結協作,適應社會轉型。經濟建設需求:激勵人們摒棄"吃大鍋飯"思想,積極投入建設。
(3)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后趨于平穩;政策扶持推動產業發展,技術進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效率。市場需求大,受眾群體增多,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
(4)早期在國家支持下,匯聚人才產出《大鬧天宮》等經典,體現民族風格。八九十年代走向市場化,創作更具商業性。21世紀產量增長、技術進步,題材多元。未來需繼續創新,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提升國際影響力。
【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動畫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一“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該廠齊聚了全國在動畫制作領域的頂級人才,實行統購統銷,國家統一計劃播放”,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動畫事業發展的原因:國家支持:國家力量推動,實行統購統銷、統一計劃播放。人才匯聚:上海美影廠齊聚全國動畫制作頂級人才。作品優質:如《大鬧天宮》等高質量作品引發轟動。
(2)本題考查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動畫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二“1992年,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到來。1995年,中國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中國動畫發展的變化:1992年,開啟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1995年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結合所學可知,《三個和尚》創作于改革開放初期,反映的時代背景有:思想解放:打破舊觀念束縛,鼓勵創新探索,影片獨特風格是體現。集體主義反思:強調個人與集體關系,倡導團結協作,適應社會轉型。經濟建設需求:激勵人們摒棄“吃大鍋飯”思想,積極投入建設。
(3)本題考查21世紀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概括21世紀中國動畫產量發展的趨勢: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后趨于平穩。原因:政策扶持推動產業發展;技術進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效率;市場需求大,受眾群體增多;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
(4)本題考查對動畫產業發展的認識。綜合上述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畫事業的發展成果顯著。早期在國家支持下,匯聚人才產出《大鬧天宮》等經典,體現民族風格。八九十年代走向市場化,創作更具商業性。21世紀產量增長、技術進步,題材多元。未來需繼續創新,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提升國際影響力。
故答案為:
(1)國家支持:國家力量推動,實行統購統銷、統一計劃播放。人才匯聚:上海美影廠齊聚全國動畫制作頂級人才。作品優質:如《大鬧天宮》等高質量作品引發轟動。
(2)1992年,開啟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1995年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三個和尚》,思想解放:打破舊觀念束縛,鼓勵創新探索,影片獨特風格是體現。集體主義反思:強調個人與集體關系,倡導團結協作,適應社會轉型。經濟建設需求:激勵人們摒棄"吃大鍋飯"思想,積極投入建設。
(3)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后趨于平穩;政策扶持推動產業發展,技術進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效率。市場需求大,受眾群體增多,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
(4)早期在國家支持下,匯聚人才產出《大鬧天宮》等經典,體現民族風格。八九十年代走向市場化,創作更具商業性。21世紀產量增長、技術進步,題材多元。未來需繼續創新,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提升國際影響力。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動畫產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6.【答案】(1)傳統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涵是以政治安全為核心,以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安全觀演進的原因包括:國際形勢緩和、中美關系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判斷的改變、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
(3)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進說明:國家安全觀必須隨著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新中國初期,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和軍事安全,采取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等措施。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國家安全觀轉向以發展和合作為主。這一演進體現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合作贏的理念,符合時代潮流和國家長遠利益。
【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國家安全觀。根據材料一“在內憂外惠的國家安全環境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認為‘戰爭與革命’是時代的主題且戰爭無法避免,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為核心、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的傳統安全觀。”可知,傳統的安全觀以政治安全為核心,以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通過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維護國家安全。
(2)本題考查國家安全觀的演進。根據材料二“美蘇關系開始出現緩和,中美關系實現重大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的判斷發生了深刻改變,‘戰爭可以避免’觀念不斷發展。”可知,國際形勢緩和、中美關系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判斷的改變;根據材料二“鄧小平認為,‘和平與發展’超越‘戰爭與革命’成為新的時代主題。”可知,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
(3)本題考查歸納總結能力。根據材料可知,國家安全觀隨著國際形勢、國家政策等不斷改革。因此可擬定主題為:國家安全觀必須隨著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結合新中國初期和70年的國家安全觀進行具體論述即可。如:新中國初期,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和軍事安全,采取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等措施。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國家安全觀轉向以發展和合作為主。這一演進體現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合作贏的理念,符合時代潮流和國家長遠利益。
故答案為:
(1)傳統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涵是以政治安全為核心,以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
措施舉例: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安全觀演進的原因包括:國際形勢緩和、中美關系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判斷的改變、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
(3)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進說明:國家安全觀必須隨著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新中國初期,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和軍事安全,采取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等措施。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國家安全觀轉向以發展和合作為主。這一演進體現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合作贏的理念,符合時代潮流和國家長遠利益。
【點評】本題考查不同時期國家安全觀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 / 1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1.(2025八下·深圳期末)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斷探索基于統一戰線的黨派合作實踐,視政黨合作為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重要路徑。下列能夠體現這一實踐的事件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B.土地改革
C.西藏地區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答案】A
【知識點】人民政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等共同參與,共同商議國家大事,體現了政黨合作和統一戰線的實踐,A符合題意;
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和新中國成立后推行的經濟政策,主要目的是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不涉及政黨合作,排除B;
西藏地區和平解放是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協商和軍事壓力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的,主要體現的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不涉及政黨合作,排除C;
抗美援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事行動,目的是支援朝鮮、保衛國家安全,不涉及政黨合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八下·深圳期末)20世紀50年代的國內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阿瑪尼(朝鮮語對長輩女性尊稱)的形象,如《三八線上》通過阿瑪尼為志愿兵“小不點”縫制服、送打糕等日常生活細節,塑造出一個親切慈祥,為志愿軍“操心如母”的女性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  )
A.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B.捍衛中國國家安全
C.凸顯抗美援朝正義性 D.激發人民建設熱情
【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提到的“阿瑪尼”是朝鮮語中對長輩女性的尊稱,電影中通過她為志愿兵縫制服、送打糕等細節,塑造了一個親切慈祥、關心志愿軍的女性形象。這種形象的塑造,實際上是為了增強觀眾對志愿軍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從而在精神上支持抗美援朝戰爭,C符合題意;
電影形象的塑造雖然有助于宣傳,但“提高國際地位”并非其直接目的,排除A;
捍衛中國國家安全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總體目標,但電影中“阿瑪尼”形象的塑造并非直接服務于這一目標,排除B;
激發人民建設熱情更適用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宣傳,與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主題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5八下·深圳期末)新中國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基本都須經農民協會討論、決議然后才能執行,農民協會組織成為土地改革的主力軍。這一現象說明土地改革(  )
A.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B.為國家工業化準備條件
C.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 D.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的意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提到“新中國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基本都須經農民協會討論、決議然后才能執行,農民協會組織成為土地改革的主力軍”客戶自,土地改革不是由政府單方面決定和執行的,而是由農民自己參與、討論和決定的。這種做法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即廣大農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擁有發言權和決策權,A符合題意;
雖然土地改革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但題干并未涉及工業化相關內容,排除B;
土地改革確實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但題干強調的是農民協會的主導作用,而非生產力本身,排除C;
土地改革確實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但題干強調的是農民在改革過程中的參與和主導地位,而非土地所有權本身,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5八下·深圳期末)“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鋼材品種從170多種增加到370多種,復合不銹鋼板、汽車用薄鋼板、無縫鋼管等均可自主生產,鋼材自給率由5%提高到86%。這反映出(  )
A.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B.我國已經成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
C.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推進
D.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建設方針取得成效
【答案】D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鋼材品種從170多種增加到370多種,復合不銹鋼板、汽車鋼板、無縫鋼管等均可自主生產,鋼材自給率由5%提高到86%。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在重工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能夠自主生產多種工業材料,極大提高了鋼材的自給能力。D符合題意;
國民經濟恢復任務主要是在"一五"計劃之前完成的,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工業化建設的成就,但"強國"的說法夸大了"一五"計劃期間的成果,排除B;
材料中并未涉及手工業改造的內容,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一五計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八下·深圳期末)《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到,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其中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完成“第二步”的歷史事件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推行土地改革
C.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 D.完成三大改造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革命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目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符合題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屬于第一步,排除A;
土地改革與題干信息無關,排查B;
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八下·深圳期末)右圖是1959年楊煥照創作的《田園瓜果熟滿載送市場》年畫,呈現出一片豐收喜悅的場景。這一作品(  )
A.激發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熱情 B.真實再現當時農業生產成就
C.反映改革開放后服飾的變遷 D.說明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年畫呈現出豐收喜悅的場景,這種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畫面可以激發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通過各種藝術作品來鼓舞人民的士氣、激發建設熱情是常見的做法,A符合題意;
“大躍進“時期存在浮夸風等問題,實際農業生產并沒有達到年畫所展示的如此樂觀的豐收景象,排除B;
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1959年遠在改革開放之前,不可能反映改革開放后服飾的變遷, 排除C;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是在1965年,與1959年的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在探究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的關系時整理了以下材料,這說明“兩個30年”之間的關系為(  )
改革開放“前30年”的發展成就(部分) 對改革開放后30年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8億左右:中國的文盲率也從建國時的80%降到1978年的35%以下。 為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工業生產總值在工農業生產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達到了74.8%,重工業所占工業的比重達到56%,工業體系基本完整。 為中國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的躍升打下堅實基礎。
A.“前30年”為“后30年”發展奠定基礎
B.“后30年”是對“前 30年”的否定超越
C.“前30年”與“后30年”發展沒有關系
D.“后30年”改變“前30年”的社會制度
【答案】A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分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前30年人口的增長以及文盲率的降低為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工業生產總值的占比情況和工業體系的基本完整為中國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的躍升打下堅實基礎。這充分表明“前30年”為“后30年”發展奠定了基礎, A符合題意;
材料體現的是前后30年的傳承和發展關系,并非“后30年”對“前30年”的否定, 排除B;
材料明確闡述了前30年的成就對后30年的影響,說明二者是有關系的,排除C;
我國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前后社會制度并未改變,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5八下·深圳期末)1978年后,《人民日報》在報道中逐漸增加了對經濟建設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關于科學技術、工業、農業現代化的報道大幅增加。這反映出(  )
A.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B.國有企業改革開始
C.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D.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C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分析】題目中提到“1978年后,《人民日報》在報道中逐漸增加了對經濟建設的宣傳力度”,特別是“科學技術、工業、農業現代化”的報道大幅增加。這說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開始從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這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的重要體現,C符合題意;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與題干中1978年的時間不符,排除A;
國有企業改革是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但題干強調的是宣傳報道的變化,而非具體經濟體制改革措施,排除B;
題干描述的是改革初期的宣傳變化,而非改革成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0年,黨中央指出:“就全國而論,在社會主義工業、社會主義商業和集體農業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依存于社會主義經濟,面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并不可怕。”這一指示(  )
A.促進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
B.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C.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D.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提到的“包產到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體現,這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黨中央的這一指示表明,包產到戶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進行的改革,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因此是可行的、可推廣的。這一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D符合題意;
題干內容與農村改革相關,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無直接關系,排除A;
對外開放主要體現在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方面,排除B;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開啟標志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5八下·深圳期末)1979年5月,國家相關部門選擇八家企業作為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試點。同年7月,國務院擴大試點范圍。同年底,全國試點企業擴展到4200個,1980年6月達到6600個,這一過程體現出改革開放(  )
A.促進農村鄉鎮企業產生 B.推進的步伐循序漸進
C.推動了企業所有制變化 D.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答案】B
【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提到,1979年5月國家選擇八家企業作為試點,隨后試點范圍逐步擴大,到1980年6月試點企業數量達到6600個。這一過程說明試點范圍是逐步擴大的,而不是一開始就全面推開,體現出改革推進的節奏是循序漸進的,B符合題意;
題干中并未提及農村或鄉鎮企業,因此此項與題干無,排除A;
題干中沒有涉及企業所有制的變化,因此此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C;
雖然改革開放確實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但題干中并未體現這一點,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八下·深圳期末)2013年至今,我國陸續在廣東、上海、陜西、新疆等地設置22個中國自由貿易區。以優惠稅收和海關特殊監管政策為主要手段,以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主要目的。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總額。這推動了我國(  )
A.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沿海經濟特區的試點和推廣
C.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D.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答案】D
【知識點】五大發展理念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自2013年起,中國在多個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區,主要通過稅收優惠和海關特殊監管政策,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這些自貿區雖然只占全國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卻貢獻了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總額。這說明自貿區的設立對國家開放型經濟體制的構建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D符合題意;
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早于題目中提到的2013年,因此與自貿區設立無直接關系,排除A;
經濟特區的設立始于1980年,如深圳、珠海等,早于自貿區,且自貿區是更高層次的開放形式,排除B;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自貿區的設立是其進一步深化的體現,但不是“形成”的直接推動,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構建開放型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八下·深圳期末)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形成東亞地區產業鏈。這種區域產業分工與價值鏈的形成,帶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與經濟起飛。這說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A.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 B.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發展
C.極大的提高中國國際地位 D.徹底解決世界貿易爭端
【答案】B
【知識點】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加入WTO后,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并形成東亞地區產業鏈,這種區域產業分工與價值鏈的形成,帶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工業化與經濟起飛。由此可以看出,題干強調的是中國加入WTO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B符合題意;
雖然加入WTO確實對國內改革有推動作用,但題干并未提及國內改革,排除A;
雖然加入WTO有助于提升國際地位,但題干并未涉及國際地位問題,排除C;
題干未涉及世界貿易爭端,且“徹底解決”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實際,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在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搜集到了以下資料,他們探究的是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么》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形成和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 《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成果
C.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答案】D
【知識點】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給出的四篇文章標題分別涉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的重要理論成果,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D符合題意;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主要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制度建設,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
“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成果”側重于政治制度和法治發展,也不符合題意,排除B;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涵蓋其他理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學生在進行“圖片再現復興之路”的項目式學習中選取以下內容設計了一塊展板,該展板的主題是(  )
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 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A.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
B.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
C.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
D.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
【答案】B
【知識點】“一帶一路”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該展板展示了四個不同時間點的重大事件: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建設的成就。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標志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勝利。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展現中國推動國際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努力。2025年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出艙活動——代表中國航天科技的重大突破。上述事件涵蓋了國防、民生、國際合作、科技等多個領域,都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B符合題意;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神舟二十號出艙活動”等事件不屬于對外開放范疇,排除A;
展板中事件主要涉及軍事、民生、國際合作、科技,未體現文化事業發展,排除C;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神舟二十號出艙活動”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關聯不大,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一帶一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一帶一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八下·深圳期末)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制定的四部憲法均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明確規定,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制度與原則。隨著憲法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進程不斷推進。這反映出(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憲法的實踐基礎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受到國際影響
D.憲法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答案】D
【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制定的四部憲法均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明確規定,并隨著憲法的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進程也不斷推進。這說明憲法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中起到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撐的作用,D符合題意;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題干并未提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淵源,排除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憲法的實踐基礎該說法顛倒了因果關系。題干強調的是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而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憲法的基礎,排除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受到國際影響題干未涉及國際因素,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八下·深圳期末)自1999年澳門回歸至2023年,澳門與內地的貿易總額從12.4億澳門元增長至680億澳門元;2004年,內地與港澳啟動“姊妹學校”計劃,增進青年交流,同時港澳著名高校與內地科研機構共建實驗室,并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這體現出(  )
A.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 B.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實施管治權
C.港澳與內地交流合作日益深化 D.“一國兩制”的方針發生變化
【答案】C
【知識點】香港回歸;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提到澳門回歸后與內地貿易額大幅增長,以及內地與港澳啟動“姊妹學校”計劃、共建實驗室、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等,這些都說明港澳與內地在經濟、教育、科研等多領域合作不斷加強,C符合題意;
“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材料并未涉及臺灣問題,也未體現“統一”這一主題,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A;
“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實施管治權”,雖然這是“一國兩制”的內容之一,但材料并未體現中央對港澳的管治,而是強調合作與交流,因此不準確,排除B;
“一國兩制”方針發生變化,但材料中并未體現方針的改變,反而是在方針指導下開展的合作,因此錯誤,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港澳回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港澳回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5八下·深圳期末)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臺灣當局先是提出“三不政策”,后又被迫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中國共產黨又立即落實有關政策,設置相關機構促進兩岸交流。這反映出(  )
A.兩岸的青年積極開展互學互鑒的活動
B.大陸已經放棄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C.大陸充分展現推動兩岸和平統一誠意
D.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歷史十分悠久
【答案】C
【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提到,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措施緩和兩岸關系。臺灣當局從“三不政策”到開放探親,說明兩岸關系逐步緩和。中國共產黨落實“一國兩制”并設置機構促進交流,這些舉措都體現出大陸方面積極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誠意和努力,C符合題意;
“兩岸青年互學互鑒”,但材料中并未涉及青年交流,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A;
“大陸放棄使用武力”,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放棄武力,且"一國兩制"并不等于放棄武力,因此錯誤,排除B;
“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歷史悠久”,但材料講的是改革開放后的發展,與歷史久遠無關,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海峽兩岸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海峽兩岸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0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人人搞體育”的號召,相關部門聯合下發《加強全軍體育工作意見》,要求積極開展軍事體育活動。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軍隊文化教育水平 B.推廣全民健身運動
C.增強官兵體質和戰斗力 D.備戰國際體育賽事
【答案】C
【知識點】新時代強軍之路
【解析】【分析】題干中提到“1980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人人搞體育’的號召”,并指出“相關部門聯合下發《加強全軍體育工作意見》,要求積極開展軍事體育活動”。這些信息表明,這一舉措是針對軍隊內部的體育工作,其核心目標是通過體育活動提升軍隊的整體素質,C符合題意;
雖然體育活動可能對文化教育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題干中并未提及“文化教育”,因此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
全民健身運動是面向全社會的,而題干明確指出是“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和“軍隊體育工作”,因此此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
題干中沒有提到與國際賽事相關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時代強軍之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時代強軍之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5八下·深圳期末)章含之在回憶錄里寫道:“‘紅色中國’像一股巨大的旋風,席卷著這個經歷了20年風霜的最大的國際組織。中國終于昂首闊步地走進了這個大廳,打破了美國的封鎖,參與到世界大事的重大決策中來。”她描述的事件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D.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
【答案】B
【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聯合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中國長期被排斥在聯合國之外,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意味著中國昂首闊步走進了聯合國這個國際組織,打破了美國的封鎖,能夠參與到世界大事的重大決策中來,與題目中描述的“走進最大的國際組織,打破美國封鎖,參與世界大事決策”相符,B符合題意;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于1953-1954年由中國提出,其主要是用于指導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倡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它不是中國走進某個國際組織打破美國封鎖參與世界大事決策的事件,排除A;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這主要體現的是中美兩國之間關系的改善,并不是中國走進某個國際組織打破美國封鎖參與世界大事決策的事件,排除C;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成立于2015年,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其成立時間與題目中“經歷了20年風霜(這里可理解為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的描述不相符,且它也不是題目中所指的被美國封鎖后中國進入的那個最大國際組織,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3年中央外事小組會議提出,要適當調整對美、對蘇政策,對長期處于僵冷的中蘇關系適當加溫。同時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加強對西歐各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工作。據此可知,此時(  )
A.中國注重推行全方位外交
B.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共識
C.西方掀起與中國建交高潮
D.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變
【答案】A
【知識點】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適當調整對美、對蘇政策,對長期處于僵冷的中蘇關系適當加溫,同時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加強對西歐各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工作”可知,中國在外交上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方向或某幾個國家,而是在多個方向、與不同類型的國家開展外交活動,體現了全方位外交的特點。全方位外交強調在國際事務中廣泛參與,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材料中的舉措符合這一特征, A符合題意;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的重要論斷,但說“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共識”過于絕對。在當時國際社會仍存在各種矛盾和沖突,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外交立場,并非各個國家都達成了和平與發展的共識,排除B;
西方掀起與中國建交高潮是在20世紀70年代,如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關系正常化,隨后許多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而材料時間是1983年,不屬于西方與中國建交高潮時期, 排除C;
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是中國外交的基石。材料中對不同國家外交政策的調整,是基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利益的考量,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時期的靈活運用,并非改變了這一外交政策,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全方位外交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全方位外交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建了相應的研究協作小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這體現了(  )
A.科學家個人努力是科技發展決定因素
B.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
C.政府在推動科技攻關中發揮重要作用
D.國際技術合作是農業科技突破的動力
【答案】C
【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干“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說明這是國家層面的科技計劃,由政府主導立項;“袁隆平組建了相應的研究協作小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說明在政府支持下,組織了全國范圍的科研協作,體現了政府在推動科技攻關中的組織和協調作用,C符合題意;
“科學家個人努力是科技發展決定因素”,但材料中更突出的是國家組織和推動,排除A;
“市場經濟的發展”,但題干并未涉及市場經濟相關內容, 排除B;
“國際技術合作”,但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國際合作內容, 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雜交水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雜交水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2025八下·深圳期末)1981年,全國輕工業部、商業部聯合制定了“全國統一服裝號型系列標準”,首次科學歸納了我國男、女正常體型數據規律,為服裝設計和生產提供了依據,推動了服裝行業的規范化發展。這一舉措主要體現了(  )
A.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導產業發展
B.以人為本與科學服務民生的理念
C.國有企業改革推動行業標準化改革
D.對外開放實現了與國際標準接軌
【答案】B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以人為本與科學服務民生的理念”這一選項強調的是通過科學手段服務民生,符合題干中“科學歸納體型數據”“為服裝設計和生產提供依據”的描述,體現出對人民生活需求的關注,B符合題意;
“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導產業發展”雖然當時我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但題目強調的是“科學歸納體型數據”“規范化發展”,并未體現政府對產業的直接主導,排除A;
國有企業改革是1980年代后期才逐步推進的,而題目中并未提及國有企業改革,排除C;
題目中沒有提到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衣食住行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改革開放后衣食住行的變化,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2025八下·深圳期末)AI(人工智能)技術在最近幾年取得巨大發展,醫院利用AI影像輔助診斷患者病情,準確率大為提高: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的AI質檢系統讓山寨手機無處遁形:上海陸家嘴的基金公司里,AI量化交易模型每秒可以完成10萬次決策。這說明(  )
A.人類對AI技術發展前景難以把握
B.AI技術取代傳統生產模式
C.科技發展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
D.電子產品制造依賴AI技術
【答案】C
【知識點】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的AI質檢系統讓山寨手機無處遁形:上海陸家嘴的基金公司里,AI量化交易模型每秒可以完成10萬次決策。”可知,材料中AI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正是科技發展影響生產生活方式的體現,C符合題意;
材料并未體現對AI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或難以把握,而是展示了 AI 技術的積極應用,排除A;
材料中AI技術是輔助和優化傳統生產模式,而非完全取代,排除B;
材料中AI技術只是在質檢環節發揮作用,并未說明整個電子產品制造都依賴AI,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信息技術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信息技術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開展“學黨史·強信念·當尖兵”黨史知識競賽,閱讀材料,完成以下任務。
材料一:
基本陳列 對應時期
第一部分:紅旗屹立深圳灣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部分:社會主義新寶安 ①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排頭兵 ②
第四部分:新時代先行示范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整理自深圳黨史館
材料二:
展板1 展板2
1949年10月1日,深圳人民升起華南地區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2年10月,寶安縣土改工作小組合影。
展板3 展板4
1961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寶安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在深圳戲院合影。 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投身特區建設。
——整理自深圳黨史館
材料三:新臺階、新篇章。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深圳特區報《深圳: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篇章》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將表格中的①②處補充完整。
(2)參照示例,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塊展板(示例展板除外),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展板解說詞。
參考示例:
展板3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設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英定了基礎。這張照片見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深圳的實行,反映了深圳民主政治的實踐。
(3)根據材料三,指出深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中的作用。
【答案】(1)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展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深圳人民在華南地區率先升起五星紅旗,成為全國最早解放和迎接新中國的地區之一。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深圳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堅定支持,體現了深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先鋒作用,也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
(3)高質量發展示范作用;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鋒。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經濟特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不同時期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處于社會主義革命(如完成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階段,對應“社會主義新寶安”。故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78年改革開放后,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故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本道題為開放性試題,可以選擇展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深圳人民在華南地區率先升起五星紅旗,標志著深圳正式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成為全國最早解放和迎接新中國的地區之一。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深圳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堅定支持,體現了深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先鋒作用,也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
(3)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作用。根據材料“新臺階、新篇章。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可知,深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揮高質量發展示范作用,深圳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用,深圳致力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徑,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鋒,深圳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故答案為:
(1)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展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深圳人民在華南地區率先升起五星紅旗,成為全國最早解放和迎接新中國的地區之一。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深圳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堅定支持,體現了深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先鋒作用,也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
(3)高質量發展示范作用;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鋒。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5.(2025八下·深圳期末)某校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動畫事業發展”開展探究活動,現邀請你一起完成。
材料一:斷中國成立后,全國人民沉浸在喜悅中,渴望具有強烈民族文化自信的作品。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正式成立,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該廠齊聚了全國在動畫制作領城的頂級人才,剪紙動畫、折紙動畫、水墨動畫等類型多樣化的動畫藝術表現形式陸續出現。該廠于1961—1964年創作的動畫片《大鬧天宮》超過15.4萬幅圖畫,膠片長達一萬多尺,制作十分精美,加上當時動畫片作為國家計劃經濟的一部分,實行統購統銷,國家統一計劃播放,在中國及44個國家連續放映引起轟動,是當時動畫的巔峰之作。
——摘編自陳贊蔚《中國動畫百年發展與變化探析》
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動畫發展迎來新的變化。1992年,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到來。1995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對外宣布,不再對國產動畫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中國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開始朝向商業化和娛樂化轉型,并出現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三個和尚》(1980 年) 在動畫影片最初,三個和尚互相推諉,誰都不愿多挑一桶水,最終水缸全空:在影片結尾處,和尚們利用滑輪來打水,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達到了對時間和資源的充分利用。
《狐貍列那》(1989 年) 影片根據歌德長詩《列那狐》改編,主人公狐貍的形象具有明顯的西方好萊塢式的動物形象特征,這樣的動畫主角一反我國動畫電影創作中傳統的英雄人物形象,加入了大量外來文化的美學元素。
《寶蓮燈》(1999 年) 該動畫電影在劇作和營銷方面都呈現出了一定商業性,在內容上滿足各年齡層次的動畫觀影需求;該片還邀請中國娛樂界名人擔任配音,專門創作主題插曲,并邀請著名歌手演唱,以提高票房。
——整理自敬梓儀《中國動畫電影的英雄形象研究(1949-2020)》
材料三:中國動色產量增長趨勢圖(1999-2012)
2004年起國家投入超 200億元扶持動漫產業,建立45個國家級基地,并鼓勵各級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放優秀國產動畫片。這一時期,3D渲染、動態捕捉等技術水平不斷提升。15至25歲群體擴至2.4億,各大網絡平臺的發展也拓寬了動畫電視的傳播渠道。
——整理自宮承波《中國動畫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動畫事業發展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中國動畫發展的變化,并任選一部作品,結合作品內容,指出其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3)根據材料三,概括21世紀中國動畫產量發展的趨勢并分析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簡述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畫事業發展的認識。
【答案】(1)國家支持:國家力量推動,實行統購統銷、統一計劃播放。人才匯聚:上海美影廠齊聚全國動畫制作頂級人才。作品優質:如《大鬧天宮》等高質量作品引發轟動。
(2)1992年,開啟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1995年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三個和尚》,思想解放:打破舊觀念束縛,鼓勵創新探索,影片獨特風格是體現。集體主義反思:強調個人與集體關系,倡導團結協作,適應社會轉型。經濟建設需求:激勵人們摒棄"吃大鍋飯"思想,積極投入建設。
(3)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后趨于平穩;政策扶持推動產業發展,技術進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效率。市場需求大,受眾群體增多,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
(4)早期在國家支持下,匯聚人才產出《大鬧天宮》等經典,體現民族風格。八九十年代走向市場化,創作更具商業性。21世紀產量增長、技術進步,題材多元。未來需繼續創新,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提升國際影響力。
【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動畫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一“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該廠齊聚了全國在動畫制作領域的頂級人才,實行統購統銷,國家統一計劃播放”,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動畫事業發展的原因:國家支持:國家力量推動,實行統購統銷、統一計劃播放。人才匯聚:上海美影廠齊聚全國動畫制作頂級人才。作品優質:如《大鬧天宮》等高質量作品引發轟動。
(2)本題考查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動畫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二“1992年,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到來。1995年,中國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中國動畫發展的變化:1992年,開啟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1995年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結合所學可知,《三個和尚》創作于改革開放初期,反映的時代背景有:思想解放:打破舊觀念束縛,鼓勵創新探索,影片獨特風格是體現。集體主義反思:強調個人與集體關系,倡導團結協作,適應社會轉型。經濟建設需求:激勵人們摒棄“吃大鍋飯”思想,積極投入建設。
(3)本題考查21世紀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概括21世紀中國動畫產量發展的趨勢: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后趨于平穩。原因:政策扶持推動產業發展;技術進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效率;市場需求大,受眾群體增多;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
(4)本題考查對動畫產業發展的認識。綜合上述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畫事業的發展成果顯著。早期在國家支持下,匯聚人才產出《大鬧天宮》等經典,體現民族風格。八九十年代走向市場化,創作更具商業性。21世紀產量增長、技術進步,題材多元。未來需繼續創新,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提升國際影響力。
故答案為:
(1)國家支持:國家力量推動,實行統購統銷、統一計劃播放。人才匯聚:上海美影廠齊聚全國動畫制作頂級人才。作品優質:如《大鬧天宮》等高質量作品引發轟動。
(2)1992年,開啟以營利為目的的影院動畫創作時代,1995年動畫行業正式進入了市場化發展階段;《三個和尚》,思想解放:打破舊觀念束縛,鼓勵創新探索,影片獨特風格是體現。集體主義反思:強調個人與集體關系,倡導團結協作,適應社會轉型。經濟建設需求:激勵人們摒棄"吃大鍋飯"思想,積極投入建設。
(3)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后趨于平穩;政策扶持推動產業發展,技術進步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效率。市場需求大,受眾群體增多,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
(4)早期在國家支持下,匯聚人才產出《大鬧天宮》等經典,體現民族風格。八九十年代走向市場化,創作更具商業性。21世紀產量增長、技術進步,題材多元。未來需繼續創新,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提升國際影響力。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動畫產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6.(2025八下·深圳期末)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安全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內憂外患。國內政局不穩,國民黨的殘余勢力活動不斷。外部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懾的全面遇制戰略。在內憂外惠的國家安全環境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認為“戰爭與革命”是時代的主題且戰爭無法避免,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為核心、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的傳統安全觀。
——凌勝利《新中國70年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認知、內涵與應對》
材料二:20 世紀70年代以來,美蘇關系開始出現緩和,中美關系實現重大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的判斷發生了深刻改變,“戰爭可以避免”觀念不斷發展。鄧小平認為,“和平與發展”超越“戰爭與革命”成為新的時代主題。他明確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整理自鐘開斌《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歷史演進與戰略選擇》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傳統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涵,并舉兩例新中國初期踐行傳統國家安全觀所采取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安全觀演進的原因。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進說明”為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價值觀正確)
【答案】(1)傳統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涵是以政治安全為核心,以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安全觀演進的原因包括:國際形勢緩和、中美關系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判斷的改變、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
(3)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進說明:國家安全觀必須隨著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新中國初期,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和軍事安全,采取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等措施。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國家安全觀轉向以發展和合作為主。這一演進體現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合作贏的理念,符合時代潮流和國家長遠利益。
【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國家安全觀。根據材料一“在內憂外惠的國家安全環境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認為‘戰爭與革命’是時代的主題且戰爭無法避免,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為核心、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的傳統安全觀。”可知,傳統的安全觀以政治安全為核心,以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通過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維護國家安全。
(2)本題考查國家安全觀的演進。根據材料二“美蘇關系開始出現緩和,中美關系實現重大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的判斷發生了深刻改變,‘戰爭可以避免’觀念不斷發展。”可知,國際形勢緩和、中美關系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判斷的改變;根據材料二“鄧小平認為,‘和平與發展’超越‘戰爭與革命’成為新的時代主題。”可知,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
(3)本題考查歸納總結能力。根據材料可知,國家安全觀隨著國際形勢、國家政策等不斷改革。因此可擬定主題為:國家安全觀必須隨著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結合新中國初期和70年的國家安全觀進行具體論述即可。如:新中國初期,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和軍事安全,采取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等措施。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國家安全觀轉向以發展和合作為主。這一演進體現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合作贏的理念,符合時代潮流和國家長遠利益。
故答案為:
(1)傳統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涵是以政治安全為核心,以軍事安全為主要手段。
措施舉例: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安全觀演進的原因包括:國際形勢緩和、中美關系改善、中國對國際環境判斷的改變、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
(3)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進說明:國家安全觀必須隨著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新中國初期,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和軍事安全,采取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等措施。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國家安全觀轉向以發展和合作為主。這一演進體現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合作贏的理念,符合時代潮流和國家長遠利益。
【點評】本題考查不同時期國家安全觀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镇沅| 上饶市| 仁布县| 黑水县| 嘉义县| 清新县| 朝阳区| 五大连池市| 恩平市| 元氏县| 本溪市| 青龙| 浪卡子县| 咸阳市| 永新县| 申扎县| 德阳市| 商丘市| 本溪市| 个旧市| 黔东| 双流县| 邢台市| 怀远县| 楚雄市| 上饶市| 诏安县| 屏边| 张家川| 阜平县| 金坛市| 樟树市| 安庆市| 张家川| 鄂托克前旗| 栖霞市| 南阳市| 阿尔山市| 镶黄旗|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