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1 第19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課件(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選擇性必修1 第19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課件(3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8張PPT)
第十九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單元總結
〔網絡構建〕
〔拓展深化〕
一、中國古代救濟和優撫政策的特點
(1)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
(2)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同時還會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
(3)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4)社會救濟方式多種多樣。如政府設專門機構實施救助;宗族內部救濟;慈善機構實施救濟。
(5)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揚“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主張“仁”“仁政”,倡導救困濟難,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本質和精神。
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強制性 社會保障制度的強制性,是指社會保險是通過立法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障的內容和實施都是通過法律進行的
普遍性 普遍性是因為社會保險是面對整體社會成員,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所有企業和社會成員都必須參加
福利性 福利性,是指社會保險的性質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實施社會保險是為了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
社會公平性 它的公平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社會保險中不存在任何特殊階層,同等條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險基金的過程中和在使用的過程中,個人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并不嚴格對等,從而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平
基本保障性 社會保險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為社會保險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們的收入穩定、生活安定,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互濟性 社會保險通過法律的形式向全社會有繳納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收取社會保險費,建立社會保障基金,并在全社會統一用于濟助被保障對象,同時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可以從統一基金中相互調節(共43張PPT)
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第十九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時空坐標
線索1: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明確中國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四個重要時期:(1)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崛起爭霸,普遍采用了什伍制;(2)秦漢時期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進一步完善了鄉里制度;(3)宋代王安石變法實施的保甲制給鄉村社會管理帶來重大變化;(4)明清時期,各種形式的基層組織不斷發展,在基層社會中相互發揮作用。
線索2: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由于西方各國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經濟和政治發展水平不同,各國的基層治理模式具有各自的特點。
主干線索
第48講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第1課時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
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1.______:國家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的開始。
2.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有一般百姓的戶籍,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
〔概念闡釋〕
“為戶籍相伍”制度
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對戶籍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采取“為戶籍相伍”的辦法,把民戶編成五家為一伍的組織。這樣就把戶籍管理同軍隊上“伍”的編制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了對國人的統治。
戰國
3.漢朝
(1)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
(2)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____________”。
[特別提示]西漢編戶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它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強化了對人民的控制;“編戶齊民”賦役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
編戶齊民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5.宋朝:戶籍分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和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6.元朝:按職業劃分戶口類型,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7.明朝
(1)明朝以職業定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
8.清朝
(1)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但管理相對松弛。
(2)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3)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
[拓展]清朝時期戶籍寬松的原因
(1)清代康熙時期實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進一步降低了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
(2)雍正年間實施的“攤丁入畝”,割斷了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的聯系。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
(1)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
(2)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
(3)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
(4)明朝實行_________,設甲首、里長。
里甲制
[拓展]鄉、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眾,勸民行善。
(2)規范鄉民日常行為,維系婚喪、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禮俗。
(3)患難相恤,互幫互助。
(4)解決日常糾紛,維持社會治安。
2.社會治理
(1)秦漢:建立______組織,互相監督。
(2)唐朝:實行鄰保制度,相互監督。
(3)北宋:王安石實施保甲制。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推行保甲制。
什伍
[拓展]里甲制與保甲制
(1)建立時間:里甲制是明朝建立;保甲制是北宋開始實行。
(2)制度內容: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擇其中丁糧多者十人為里長,余下的百戶為十甲,一甲十戶,設甲首一人,稱甲長,由十戶輪流出人擔任。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3)作用:里甲制不但用于維護基層統治,而且用于催征錢糧,進行社會教化等;保甲制主要負責地方治安和戶口登記等。
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宋之前
(1)社會救濟: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______,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
①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②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
③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
政府
(2)優撫政策
①秦漢時期,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
②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____________。
[拓展]中國古代政府重視社會救濟的原因
(1)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乏保障,這就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
(2)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3)統治者爭取民心(促進政權認同)、緩和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政權和統治的需要。
專門機構
2.宋之后
(1)______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
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
②作用:宗族通過設立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
(2)明清時期,______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宗族
慈善
[拓展]政府和社會救濟的不同
(1)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或直接實施賑濟,或鼓勵各地余糧向災區流通,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
(2)社會力量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如收養棄嬰和孤兒、接濟貧民等。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主題
認識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
[史料]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征集兵員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口登記制度以控制地方的戶口和財政狀況。秦朝戶口登記更加嚴密,內容更加詳盡,對不報、虛報和假報戶口等行為嚴加懲罰,還作出了不許擅自遷徙,遷徙時必須審核并辦理更籍手續等規定,戶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漢承秦制,戶籍管理又有發展。漢丞相蕭何編制《九章律》,其中的“戶律”規定了詳細的戶籍管理辦法,實行編戶齊民,歷史上首次將戶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規范。此后,秦漢戶籍制度一直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摘編自江立華《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及其特點》
[問題]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發展趨勢及特點,并分析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影響。
[提示]趨勢:制度日益周密,對百姓的控制日益嚴密。特點:出現時間早,歷史悠久;與刑法、征發徭役、賦稅緊密聯系;對后世影響深遠。影響: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動和遷徙;便于征發兵役、徭役及征取賦稅,保證國家有充足的賦稅收入;成為古代國家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拓展]中國古代戶籍制度
1.功能:統計人丁,征收賦稅及征派徭役;限制人口流動;維護社會治安;控制職業,固定身份;維護等級特權。
2.特點
(1)戶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
(2)戶籍具有等級性。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重要承擔者。
(3)戶籍具有世襲性。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
(4)戶籍具有社會治安職能。在我國歷史上,戶口的管理也對人口活動形成制約,它對封建秩序,特別是治安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宋代以后出現保甲制,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從而成為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
3.演變原因: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統治者的改革;農民的反抗斗爭;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演變;財政危機;“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
4.歷史作用:(1)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動,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治安,有助于鞏固統治;強化特權等級制度,維護了貴族地主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殊地位。(2)經濟上:強化了小農經濟;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和兵源的穩定。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1.根據漢朝戶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進行戶口調查,各地須“案戶比民”,百姓無論老幼都得到縣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驗,“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這一舉措(   )
A.旨在增強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B.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徑
D.配合了郡國并行制的實施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代在每年八月進行戶口調查,“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這有利于增強政府對轄區民眾的了解,從而更精準地掌握民力,C項正確;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戶口調查,沒有涉及賦稅制度,無法說明這一舉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B項;郡國并行制與材料中的舉措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
2. (2024·重慶高考·6)明清時期,宋代女子吳妙靜的故事在嶺南地區廣為流傳。她最初僅因為出資修橋造福民眾而聞名,之后卻被地方官紳塑造為節孝雙全的人物,乃至成為當地女性的榜樣。可見當時(  )
A.理學滲透到基層社會
B.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升
C.公益事業進一步發展
D.官紳階層思想趨于創新
[答案] A
[解析]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地方官紳出于教化需要,不斷發掘有關吳妙靜的傳說故事,將其塑造為節孝雙全的女性形象,成為地方社會重要的文化資源,仕宦對其形象進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強化人們對王朝統治的認同感,從而將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統一的中國文化之中,說明理學滲透到基層社會,A項正確;社會地位是指政治、經濟地位,中國古代婦女地位并未得到顯著提升,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對吳妙靜形象的塑造,加強社會教化,并非公益事業的發展,排除C項;官紳階層仍然維護傳統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趨于創新,排除D項。
3.(2024·江蘇高考·4)據廣東《博羅縣志》記載,明嘉靖、隆慶年間,該縣出現源自鄉約的“約”字地名,如安山約、大連約等,一約轄一村或數村。知縣往往“慎擇鄉約之長”,讓其宣講“高皇帝之六訓”,負責當地保衛事宜。這一記載反映出該縣(  )
A.鄉約與法律合流 B.注重對農民的軍事訓練
C.保甲制形同虛設 D.重視對基層社會的治理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博羅縣下轄的村莊很注重鄉約的作用,地方長官也很慎重選擇“鄉約之長”讓其宣講“高皇帝之六訓”,負責當地保衛事宜,這說明該縣很重視鄉約在基層的教化和治理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法律的內容,無法得出鄉約與法律合流,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鄉約之長” 負責當地保衛事宜,不是對農民的軍事訓練,排除B項;保甲制形同虛設,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4.(2022·廣東高考·5)王夫之在《宋論》中評論歷史上某一基層制度時,認為聚鄉村之民成兵達不到御敵的目的,賊寇一旦來襲,鄉民便攜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這一基層制度是(   )
A.鄰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宋論》”可知,題干涉及時間是宋朝,據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時期實行保甲制度,B項正確;鄰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項;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項;里甲制度是明朝的,排除D項。
5.(2023·全國甲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即“某民丁幾,受農業者幾,受士業者幾,受工業者幾,受商業者幾”。這一措施意在(   )
A.強調農商皆本 B.加強對民間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動 D.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及所學知識可知,百姓對鄰里的情況相互知曉,有利于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進而加強對民間的控制,B項正確;明清時期,鄰里之間“知曉丁數、職業”,不能體現政府對農業和商業的態度,不能反映農商皆本,排除A項;明清時期,對人口流動進行嚴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動,C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鄰里之間“知曉丁數、職業”是為了加強對民間的控制,與經濟均衡發展沒有直接關系,且鄰里之間的相互了解不能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排除D項。
6.(2024·廣東高考·17)鄉里制度是古代中國的“治國之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大約抄寫于秦滅六國前的秦簡《法律問答》記載,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指鄉里豪強有財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治理》等
材料二 晚清寶坻縣檔案顯示,縣級以下的鄉保是個關鍵人物,每個鄉保平均管理二十余個村莊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他們是不帶薪的準官員,由地方提名,經國家批準確認。鄉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圖行事。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
——摘編自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 《周禮》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比、聯等都是在血緣性聚落或居住區內編排的地域性組織。歷代鄉里制度,無論發生什么變化,都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魯西奇《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研究》
(1)指出材料一所體現的秦鄉里制度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鄉保的“兩副面孔”。
(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
[答案] (1)變化:選拔方式由自然形成到互相推選;選拔標準從個人實力(財力、名望等)轉向了年齡和社會地位。 原因:秦朝統一后,需要建立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的基層治理體系,以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的影響;宗法血緣觀念遺存。
(2)兩面性:一方面,鄉保是國家權力的執行者,代表國家管理鄉村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是國家權力在基層的延伸,體現了國家對基層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鄉保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在國家政策與地方利益,公共責任與個人利益之間尋找平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晚清時期基層社會治理的自主性、復雜性與靈活性。
(3)特點:歷史悠久,具有穩定性與延續性;基層治理與宗法制相結合,體現家國同構;中央集權與地方基層自治相結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儒家思想滲透基層管理之中,重視道德教化;以維護封建統治為根本目的。
[解析] (1)變化:根據材料一“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并結合所學可知,選拔方式由自然形成到互相推選以及選拔標準從個人實力(財力、名望等)轉向了年齡和社會地位。原因:根據所學可從目的和思想的角度進行分析。
(2)兩面性:根據材料“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并結合所學可知,一方面鄉保要維護地方社會利益甚至濫用權力維護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職責。
(3)特點:根據材料中涉及的時間信息可知,歷史悠久,具有穩定性與延續性;根據材料一“典、老一般由鄉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可知,依靠宗族治理,基層治理與宗法制相結合,體現家國同構;根據材料二“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可知,中央集權與地方基層自治相結合,有一定的自治色彩;根據材料三“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可知,儒家思想滲透基層管理之中,重視道德教化;根據所學可知,政府重視基層建設,以維護封建統治為根本目的。(共38張PPT)
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第十九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第48講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第2課時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標定位 · 明考向
課程 標準 1.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
2.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
1.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______進行。
2.西歐封建社會
(1)______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
(2)10—11世紀,城市里的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3)___________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村社
莊園
基督教會
[拓展]西歐行會的職能
西歐行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支配著城市的經濟生活,有權討論并決定重大問題。有些城市行會組織發展為城市聯盟,以團體的名義向國王請求給予壟斷貿易的特權。
3.近代
(1)背景: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2)表現
①英國在1835年頒布法律,確立了英國近代_________制度。
②美國建國后,鄉鎮承擔著除______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③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
[拓展]西歐城市自治運動的特點
以新興市民階層為主體;斗爭形式多樣化;目標是爭取自由和法治。
自治市
司法
4.二戰后
(1)表現
①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____________。
③社區不僅提供各項服務,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
(2)作用:緩和了____________,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
自我管理
社會矛盾
〔概念闡釋〕
社區組織一般被認為是關注社區需求和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成員需求,為實現社會公正和社區公共目標而開展活動的各類非營利組織。
5.20世紀80年代以后
(1)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
(2)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拓展]西方基層治理的發展趨勢
(1)基層治理以自治為主,自主權逐漸擴大。
(2)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3)地方分權和地方自治的發展圍繞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獨立性進行,即對內的民主治理和對外的獨立自主。
(4)基層治理向規范化、法治化方向發展。
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西方國家
(1)建立與發展
①17世紀初,英國頒布了濟貧法。
②19世紀80年代,______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
③________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
④二戰后,英國率先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德國
1935
[特別提示]發達國家“福利國家”制度的本質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所謂“福利國家”制度,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性質,只是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保證資本積累和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方式。
(2)評價
①積極
a.它是資本主義社會_________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b.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
②消極
a.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____________。
b.容易助長懶惰行為。
生產力
財政負擔
[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因
(1)為了緩和勞資矛盾,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
(2)受國內左翼政黨的影響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影響。
(3)20世紀50—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4)資本主義社會民主進程的推動。
(5)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6)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
2.現代中國
(1)_______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
(2)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
[拓展]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
(1)經濟改革動搖了原有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2)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社會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并在實踐中造成日益嚴重的負面影響。
(3)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影響。
1951
考點探究 · 釋難點
主題
認識社區治理
[史料]一般認為,“社區”這個概念出自德國學者滕尼斯1887年的著作《社區與社會》一書。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也早于中國的實踐。歐洲早期的救濟工作就發揮了社區的重要作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德國部分城市實施的濟貧改革,其要點就是“將城市劃分為若干社區,結合社區中教育、衛生、福利及宗教組織”的力量;19世紀末,英國和美國發起社區睦鄰組織運動,旨在通過社會組織的參與,整合社區內外資源,激發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協助社區內的弱勢群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聯合國借由“社區發展計劃”來推動社區發展,借以推動基層社會改造。
——摘編自吳曉林等《“社區復興運動”以來
國外社區治理研究的理論考察》
[問題]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西方社會“社區治理”的特點。
[提示]特點:從社會救濟入手;將社會福利與社區治理相結合;自上而下推行;帶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建設政府與社區的合作伙伴關系。
[拓展]
一、近代西方基層治理制度的發展原因、影響及評價
1.發展原因
(1)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
(2)各國地方自治傳統的影響。
(3)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運動的推動或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
(4)工業革命的開展,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加。
(5)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斷傳播。
(6)制度保障,政策法規的引領等。
2.影響
(1)促進了城市自治的進程。
(2)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權利。
(3)鞏固了國家的民主政治。
(4)維護了社會穩定。
(5)有助于緩和階級矛盾。
3.評價
(1)為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建設及國家治理提供了基礎。
(2)反映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意志,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民主與平等,也不可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頑疾。
二、西方社區管理的模式、特點和作用
1.西方社區管理模式
(1)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與社區行為相對分離,政府主要職能為協調以及提供保障。
(2)行政型管理模式。政府行為與社區行為結合較為緊密。
(3)混合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是自治型與行政型的綜合。
2.近代西方社區的特點
(1)社區的事情由社區居民自己決定,構建政府與社區的合作伙伴關系。
(2)從社會救濟入手,自上而下推行。
(3)將社會福利與社區治理相結合,帶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
(4)社區委員會是社區管理的核心機構。
(5)社區委員在本社區是有一定的號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長的人士。
(6)社區委員是義務擔任的。
3.西方社區管理作用
(1)有利于給居民生活帶來便利,在提供就業、緩解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2)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社區成員民主自治的主體意識和能力,提高社區管理水平。
(3)既節省了政府開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費用,又提高了效率。
典例研習 · 立標桿
1.(2023·河北高考·12)中世紀中期,隨著受教育群體擴大、王室司法行政書面化,英國莊園管理從依賴口頭記憶轉向書面文件,產生了地籍冊、賬簿、法庭案卷等文件。這表明,當時英國(  )
A.王權得以持續強化 B.基層治理趨于規范
C.農奴的依附性減弱 D.世俗學校廣泛設立
[答案] B
[解析] 結合所學“中世紀西歐,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材料中“英國莊園管理從依賴口頭記憶轉向書面文件”“產生了地籍冊、賬簿、法庭案卷等文件”等信息表明,到中世紀中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當時的英國基層治理趨于規范,B項正確;“王權得以持續強化”出現于中世紀晚期,且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中世紀后期,隨著商業和貿易逐漸興盛,君主集權的增強削弱了封建領主的權力,英國農奴制逐漸衰落,中世紀中期農奴的依附性并未減弱,排除C項;結合所學,從11世紀起,歐洲一些城市的手工業行會和商人公會,以及市政當局,打破教會幾百年來對教育的壟斷,自發地創辦了世俗學校,但是D項中“廣泛”表述欠妥,排除。
2.(2025·上饒)12世紀西方設立的行會,主要任務是維護行業利益,促進行業發展,同時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參與賑災救濟、資助窮人等行善積德的活動。由此推知,12世紀西方的行會(  )
A.削弱了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
B.催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C.帶有一定的社會與宗教色彩
D.與世俗王權爭奪行業利益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主要任務是維護行業利益,促進行業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的行會起著行業管理的作用,規范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經營活動,帶有社會性。據材料“參與賑災救濟、資助窮人等行善積德的活動”可知,行會受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帶有宗教色彩,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行會宣揚民主人權、動搖封建專制,不能得出削弱了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排除A項;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在14—15世紀,與材料時間12世紀相距較大,排除B項;材料提及行會維護行業利益,但未體現與王權爭奪,排除D項。
3.(2025·邢臺)《十誡》原版中的核心詞“rea”詞義廣泛,包括鄰居、朋友、同伴、同胞甚至每個人(含敵人)。16世紀,英國開始以區域為基本構成要素,新教譯者自然在地方共同體的語境下想象人際關系,“rea”的語義也變為主要指睦鄰關系。這一變化(  )
A.得益于近代英國地方自治加強
B.說明社區管理增強了睦鄰觀念
C.打破了天主教神學的精神束縛
D.標志著英國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rea”詞義在16世紀以前,詞義廣泛,包括鄰居、朋友、同伴、同胞甚至每個人(含敵人),16世紀以后主要指睦鄰關系,據所學可知,16世紀屬于近代前期,此時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民族國家誕生的背景下,在繼承地方自治傳統基礎上,加強了對基層的管理,因此詞義發生變化,A項正確;社區管理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rea”詞義變化與天主教神學不相關,排除C項;據材料無法得出“rea”詞義變化標志著英國民族民主意識覺醒,“rea”變化與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無關,排除D項。
4.(2025·昆明)18世紀以后,英國地方政府職能從主要集中于治安及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擴展到教育、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并逐漸承擔起了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20世紀80年代,英國明確規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務,把社區服務等交給相關公司承擔。這一變化(  )
A.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B.折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狀況
C.體現了文官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問題增多,政府管理職能擴展,基層治理發展;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滯脹”后,減少政府干預,在社區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由此可見,這一變化折射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狀況,B項正確;這一變化體現英國基層治理的變革,不是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排除A項;文官制度是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的結論,排除D項。
5.(2024·南通一模)1991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健康和社會服務法”,規定由政府與社區合作來共同承擔保健任務。同年,英國在《競爭求質量》白皮書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務。這些做法旨在(   )
A.降低基層治理成本
B.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減少國家行政干預
D.擴大社區政府職能
[答案] A
[解析] 據題干及所學可知,1991年加拿大政府和英國政府減少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基層治理的成本,A項正確;提供公共服務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排除B項;材料是政府改革基層治理,而不是行政干預經濟生活,排除C項;社區不是政府,不能說擴大社區政府職能,排除D項。
6.(2024·廣東高考·11)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時代,原有的國家—單位保障制逐漸向國家—社會保障制轉變。社會保障制度進入“改革時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
C.醫療衛生體系的形成   D.鄉鎮企業的大量涌現
[答案] B
[解析] 1986年,在城市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為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減少傳統體制下給企業帶來的包袱,社會保障制度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建設時代,B項正確;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排除A項;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排除C項;鄉鎮企業的不斷涌現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結果,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武乡县| 会泽县| 汾西县| 漾濞| 辛集市| 莒南县| 德阳市| 枝江市| 永定县| 铁岭县| 靖边县| 日土县| 鄂州市| 广昌县| 龙泉市| 余庆县| 元朗区| 克什克腾旗| 喀喇沁旗| 康马县| 孟村| 漾濞| 科尔| 曲阳县| 大埔区| 蒙山县| 安义县| 蒙城县| 高邑县| 蓬安县| 鹤峰县| 九台市| 德江县| 邳州市| 阳东县| 盐源县| 罗甸县| 平利县| 青铜峡市|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