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4張PPT)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時空坐標總體特征:明清時期(1368—1840年以前)是古代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鞏固、中國版圖的奠定、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封建社會由盛轉衰時期,是一個繁盛與危機并存的時代,社會處于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前夜。1.政治: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階段特征2.經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實行嚴厲的“重農抑商”政策;賦稅制度進一步改革,人頭稅逐漸廢除;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出現商幫;經濟總量仍然處于世界前列,但逐漸落后于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3.思想:宋明理學禁錮思想,仍然占據統治地位,思想界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文藝大眾化、世俗化;科技上逐漸落后于西方,傳統科技步入總結階段。4.民族關系:明清政府注意發展民族之間的往來,平定了民族分裂勢力的叛亂,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5.對外關系:遭受西方外來侵略并進行反侵略斗爭;“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脫離了世界工業化的大潮流。中學進一步西傳,“西學東漸”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傳入中國。第10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形勢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明清時期的政治1.政權更迭與興衰(1)明朝建立:_______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2)明清易代①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大金。②_______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③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漸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13681636(3)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4)危機初顯: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19世紀前期,衰象更加明顯,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①廢除宰相:_________為加強皇權,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②設置內閣:_________時期設立,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替皇帝瀏覽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______”。③宦官專權:內廷宦官機構_________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______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和控制錦衣衛。明太祖明成祖票擬司禮監批紅(2)清朝①奏折制度:特點是迅速、機密,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②軍機處:______時設立,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③文化專制:清朝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特別提示]內閣的性質:明朝的內閣首輔并不是宰相。內閣是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但它始終沒有法定的地位。雍正〔選必鏈接〕(1)地方行政制度:明代地方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體制;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選必1第1課)(2)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官員考核制度嚴格;監察機構主要是都察院和六科。(選必1第5課)(3)法律與教化:明代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問刑條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清代鄉約與法律合流。(選必1第8課)二、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一)明朝1.內陸邊疆(1)蒙古族①筑長城防御:為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②戰爭: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曾包圍北京,俘虜明英宗。③和議與冊封:1571年,韃靼首領_________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④貿易交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俺答汗(2)藏族①封授稱號:明廷封授給當地的____________法王、王等稱號。②設機構管轄:設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女真族①設機構管轄: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_______________。②封授官號: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僧俗首領行都指揮使司奴兒干都司〔概念闡釋〕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是中國明代政府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的最高地方軍政管轄機構。奴兒干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后為世襲。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照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貢物相當于內地的賦稅。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①概況:15世紀前期,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最遠到達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沿岸。②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③影響: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給政府造成較大的財政負擔,未能持續。非洲東海岸紅海〔概念闡釋〕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歷朝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歷朝政府全部收買;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朝貢貿易的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以及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種不平等的國家間易貨貿易后來因財政困難而逐漸消退。(2)平倭斗爭①背景:起于元末的“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海外貿易,導致東部沿海倭亂盛行。②斗爭:_________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_________合作,重創倭寇。③結果: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政府逐漸放松了對______海外貿易的限制。戚繼光俞大猷私人(3)歐洲殖民者的入侵①背景:隨著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②表現:16世紀中期,_________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______和西班牙,分別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葡萄牙荷蘭(二)清朝1.邊疆治理(1)設中央機構:專設_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2)治理特點: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3)經略臺灣:_______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擊敗鄭氏后裔,_________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4)反擊沙俄:康熙時雅克薩之戰擊敗俄軍,1689年簽訂《_______________》。理藩院因地制宜16621684年尼布楚條約(5)治理西北①平叛:擊敗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平定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②行政管理:在_________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在新疆設立____________,總領軍政事務。蒙古族伊犁將軍〔選必鏈接〕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選必1第11課)(6)管理西藏①冊封:冊封五世達賴為“__________”,冊封五世班禪為“____ _________”。②派遣駐藏大臣:______年派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③法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1727(7)西南地區改土歸流①原因: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襲,形成割據勢力。②概況: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世襲制度,實行中央委派______統治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間基本完成。③意義:強化中央政府統治,減輕西南人民負擔,促進邊疆開發,改善民族關系。流官2.對外交往——閉關鎖國(1)原因①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②以______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____________。(2)表現①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______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_____________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②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更在嚴厲禁止之列。英國中國市場廣州“十三行”(3)影響:初期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特別提示]“海禁”與“閉關鎖國”的不同(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國人來華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貢賜貿易”,如鄭和下西洋。(2)“閉關鎖國”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閉關鎖國不是禁絕對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就是例證。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 1認識明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史料一]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必遵從當地習慣。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時以拍掌為定,“自后價有貴賤,再不改悔”。到錫蘭王居之城,得知該國“崇信釋教,尊敬象牛”等情況后,遵其習俗。到爪哇國,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則用銅錢買易”。不僅如此,鄭和團隊還把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等進行詳細記載,并相繼寫成了《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等著作,這為研究當時各國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鄭和下西洋,帶動了亞非許多國家與明朝進行朝貢和貿易,永樂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北部文萊一帶)國王攜王后來朝;永樂九年,滿剌加國王率540余人來朝;甚至遠在東非的木骨都束和不剌哇,在永樂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節來明朝朝貢等,所有這些來訪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規格款待。——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史料二]中國歷代戰爭分布表(按明代行政區域劃分)序號 省名 戰爭 總數 各歷史時期戰爭次數 先秦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 五代 宋遼金 元明1 京師 712 89 73 116 228 60 1462 南直 841 50 65 343 149 98 1363 山東 437 141 67 103 85 18 234 山西 478 95 35 109 131 33 755 河南 820 203 138 271 150 43 15序號 省名 戰爭 總數 各歷史時期戰爭次數 先秦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 五代 宋遼金 元明6 陜西 1281 46 201 432 365 158 797 四川 381 6 38 82 107 52 968 湖廣 406 29 34 148 79 63 539 江西 126 1 8 37 14 15 5110 浙江 208 1 4 20 35 21 12711 福建 107 0 4 3 13 11 76序號 省名 戰爭 總數 各歷史時期戰爭次數 先秦 秦漢 魏晉南 北朝 隋唐 五代 宋遼金 元明12 廣東 95 0 2 5 10 17 6113 廣西 123 0 2 0 13 28 8014 云南 130 0 11 8 31 2 7815 貴州 47 0 0 0 1 1 45合計 6192 661 682 1677 1411 620 1141注:京師:指北直隸,以北京為中心,相當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帶;南直:即南直隸,以今南京為中心,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上海一帶。——據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問題1](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2)根據史料二,與前代相比,明代中后期的戰爭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請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提示](1)特點:以和平交往、公平貿易為主;尊重各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注重調查研究,重視資料的搜集;突出“朝貢貿易”。(2)①新變化:由陸上威脅向海上威脅變化(或東南沿海地區的戰爭數量增加)。說明:明代以前戰爭威脅主要來自陸上,明代中后期后,來自海上的威脅不斷加強;明朝倭寇不斷襲擾沿海地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也開始侵略沿海地區(葡萄牙侵占澳門、荷蘭侵占臺灣)。②新變化:戰爭的性質由內部戰爭向反侵略戰爭轉變。說明:中國古代戰爭的性質主要是內部各政權和各民族之間的戰爭;明代中后期之后,倭寇襲擾;西方殖民者侵略東南沿海,逐漸出現了反外部侵略的戰爭。[拓展]明朝時期對外交往呈現的歷史特征(1)新舊交替:中國傳統的朝貢體系依然存在,同時,西方列強開始侵擾中國,西學傳入中國。(2)和平外交: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這與中國的文化和經濟基礎有著一定的聯系。(3)政治優先:朝貢貿易體現了明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揚國威,重政治輕經濟。(4)優勢明顯: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中國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處于出超地位,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工業革命前。主題 2認識世界的變化及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史料三]“兩個聾子之間的對話”1793年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使團后,在給英方的回信中說: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又據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摘編自《清實錄》[問題2]有學者認為,雙方的此次交涉是“兩個聾子之間的對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提示]理解:說明雙方對彼此缺乏理解,甚至是誤解。乾隆認為英國是“蠻夷”,其對中華文化充滿景仰;而馬戛爾尼則認為中國對英國開放市場理所當然,其要求具有合理性和正當性。表明雙方都極其固執而自信,導致雙方的溝通無果而終。乾隆具有濃厚的天朝意識,對中國文化和國力充滿自信;而馬戛爾尼自恃英國實力,態度傲慢,提出了對方難以接受的要求。[拓展]清朝中后期面臨的統治危機 表現 原因內 部 官場腐敗 各級官吏結黨營私,貪污腐敗 在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員為了求得升遷或自保軍隊頹廢 軍紀敗壞,軍備廢弛;將領貪污,將士頹廢 官場腐敗之風的蔓延;久無戰事財政危機 經濟衰退,國力越來越虛弱 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虛耗嚴重;官吏截留稅款 表現 原因內 部 土地兼并 貧富分化嚴重,民眾生活困苦,社會危機重重 用地緊缺,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 白蓮教等起義不斷 人地矛盾;貧富差距大;政治腐敗外部 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對華貿易;清政府“閉關自守”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項正確;材料沒有民族矛盾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無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排除C項;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2.(2024·湖北高考·5)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舉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漢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也及時建立宗室藩屏,這與漢高祖建立漢朝后實行封國制異曲同工,D項正確;明太祖并沒有定鼎前朝舊都,排除A項;漢高祖沒有推行文化專制,排除B項;漢高祖沒有廢除行政中樞,排除C項。3.(2022·湖南高考·5)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A.君主的高度集權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南書房行走實質上是皇帝的機要秘書,不屬于正式官職,但是卻常伴皇帝左右,而戶部侍郎是官員在中央政府的任職,二者相比,“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權威來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權,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要表達周興岱更愿意使用“南書房行走”來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的身份,官員俸祿并不是材料的主旨,且材料根本沒有提到官員俸祿是否入不敷出,排除B項;材料中是在拿“南書房行走”與“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作比較,來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權,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亂的問題,而是提到官員借助皇帝的權威為自己謀利問題,排除D項。4.(2023·遼寧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烏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 )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一統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答案] B[解析] 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諭旨是要求在文書中不得用“蒙古”“漢人”稱呼蒙古族和漢族,而應稱“蒙古”“內地”,這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族和漢族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維護國家一統,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族和漢族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調整民族關系,排除C項;“規范文書體例”是對材料的誤讀,排除D項。5.(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時期,規范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特別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說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奏折最早出現在康熙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對奏折制度的規范和要求,沒有體現制衡皇權信息,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常規文書經內閣中轉呈送,而奏折單獨呈送皇帝,不經中轉、收發環節,排除D項。(共17張PPT)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單元總結〔網絡構建〕〔拓展深化〕一、明清時期的中西對比 中國 西方經濟 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展工業革命,向工業化國家轉變政治 君主專制統治進一步強化 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外交 “海禁”和閉關鎖國 殖民擴張思想 理學占主導;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技 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沒有發展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學產生二、明清時期的舊傳統與近代化的新氣象1.表現 舊傳統 新氣象政治 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奠定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經濟 重農抑商,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私營手工業崛起,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 舊傳統 新氣象文化 理學主導束縛人性;文化專制空前強化;傳統科技大成 “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啟蒙思想;文藝大眾化、世俗化對外 關系 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大批傳教士來華,將一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帶入中國,“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2.制約古代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轉變的因素(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資本。(2)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影響了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及資本轉化的進程。(3)經濟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場的發育,加之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4)思想觀念: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采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解題指導〕“比較變化”類選擇題題型特點(1)比較變化類選擇題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異同或變化的選擇題。這一類選擇題是高考命題設問中難度較大的題型,通常命題情境復雜(圖片、表格、文字材料皆有)。(2)設問方式從形式上看可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常用的設問關鍵詞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發展”“新變化”等。特殊連接詞如“前……之后”“但是(但)”“而且(而)”“然而”“與……相比”。解題思路(1)分解題干材料信息。在這一步,我們要重點梳理出是對一個事物還是多個事物進行比較,比較的項目是什么,每個項目都有什么信息。(2)總結比較項目信息,得出結論,如有什么趨勢、變化等。(3)對接知識,分析選項得出答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的本質原因或涉及的歷史現象;結合選項內容分析,得出正確答案。典題訓練1.(2023·重慶高考·5)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觀帶有顯著的“圣人”性質,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卻趨于理性化,不止認同英雄有情,“兒女情,英雄氣,并行不悖”,且推項羽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踐為英雄。這一變化( )A.與心學思潮息息相關B.說明民本思想成為主流C.和孔孟學說理念不符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以前,英雄豪杰觀帶有“圣人”性質和“不近人情”,但明代認同英雄有情,對英雄的認識逐漸理性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心學強調人的主體性,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它推動了明朝英雄觀的變化,A項正確;民本即以民為本,與英雄觀的變化無關,排除B項;孔孟學說主要討論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與英雄觀的變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明代的英雄觀趨于理性化,并不能說明圣人崇拜有所弱化,排除D項。2.(2024·山東高考·4)宋元時期,畜牧獸醫專著記述最多的是馬,并以醫馬、相馬的書為多;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記述對象是牛,各種相牛、養牛、醫牛的書占畜牧獸醫專著總數的50%以上。這是因為明清時期( )A.政府強化了軍事資源控制B.土地兼并進一步加劇C.政治相對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D.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政治相對穩定,農業經濟有所發展,人們對與農耕密切相關的牛關注逐漸增多,而減少了與農業關系不大的馬的關注,導致關于牛的相牛、養牛、醫牛等方面的專著增多,C項正確;與軍事資源控制關系不大,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牛,排除A項;土地兼并下,導致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因此人們可能會減少對牛的關注,與材料觀點相反,排除B項;“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不能解釋在農耕生產中對牛的重視,排除D項。3.(2024·全國甲卷·26)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廣泛參與日用類書籍編纂。弘治年間進士鄺璠以《耕織圖》為藍本,編撰《便民圖纂》一書,為蘇南一帶農村日常生活及農事活動提供指導,其內容龐雜,載有農藝、園藝、養畜等農業技術和飲食器用方面的知識。《便民圖纂》的出現體現了( )A.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B.士大夫階層趨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圍擴大D.日常生產生活的標準化[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廣泛參與日用類書籍編纂”可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們編纂的書籍更關注日常生活與農事活動,體現出士大夫更愿意參與到世俗生活中去,強調的是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特征,B項正確;《便民圖纂》的編纂與“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無關,且該類書籍是服務于百姓生活的,排除A項;材料的主語是士大夫階層編纂書籍出現新方向,并非平民的文化需求的變化,排除C項;《便民圖纂》有利于增加百姓日用生活方面的知識,但并非意味著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走向標準化,排除D項。(共50張PPT)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與當時世界潮流進行比較,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經濟的發展(1)農業①明朝后期,高產糧食作物______、甘薯推廣種植。②江南等地農業的____________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玉米多種經營[拓展]清朝人口膨脹的原因(1)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2)人口基數比較大,人口統計范圍擴大。(3)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和大量種植。(4)賦稅制度的變革放松了對人口的控制。(2)手工業: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______,使用____________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3)商業①美洲等地的______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____________的集聚。②形成了實力雄厚的____________,如徽商和晉商。③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_______________,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工場自由雇傭白銀商業資本商人群體工商業市鎮〔選必鏈接〕(1)人口激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豐富了食物種類,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選必2第2課)(2)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選必1第15課)(3)信貸: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清朝,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選必2第7課)2.經濟的局限(1)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____________還占據壓倒優勢。(2)日益僵化的____________,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概念闡釋〕“商幫”:是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志性建筑的商業集團。在“重農抑商”的背景下,商人利用他們天然的鄉里、宗族關系聯系起來,互相支持,有利于規避內部惡性競爭,增強外部競爭力,同時更可以在封建體制內利用集體的力量保護自己。小農經濟專制統治〔圖解歷史〕阻礙明清時期新的經營方式發展的因素二、思想領域的變化1.陸王心學(1)背景:____________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失去活力。(2)代表人物:南宋_________和明朝中期_________。(3)主張:“_________”為核心,“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4)評價:陸王心學強調_______________,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______和叛逆色彩;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致良知主觀能動性平等2.李贄的思想(1)主張:提倡____________,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2)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1)背景①明末清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進了思想界的活躍。②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③君主專制統治加強,吏治腐敗。④“西學東漸”帶來先進科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個性自由(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黃宗羲:嚴厲抨擊____________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____________”。②顧炎武、王夫之:對高度集權的____________進行了批判;顧炎武倡導“天下興亡,____________”。[特別提示]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帶有一定的民主啟蒙色彩,但并沒有發展形成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體系,而是對傳統儒學的批評、繼承與發展,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儒學中的民本思想。當時的思想主流仍然是理學。君主專制工商皆本政治制度匹夫有責〔概念闡釋〕經世致用:中國古代逐漸形成的一種提倡研究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要求把經書研究與當時社會的迫切問題聯系起來,并從中提出解決重大問題方案的治學方法。三、小說與戲曲1.背景:城市____________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2.成就(1)明清小說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羅貫中在宋元話本基礎上創作的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商品經濟《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②明朝中期吳承恩的《_________》和清朝中期吳敬梓的《____________》,分別是神話小說和諷刺小說的杰作。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長篇小說____________,以貴族家庭賈府的興衰變遷為主線,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是我國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峰,也是享譽世界的名著。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古典現實主義文學(2)戲曲①傳奇:明清戲曲創作也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代表作家有明朝_________、清朝_________等。②昆曲:舞臺演出方面,江蘇昆山一帶發源的______長期流行。③京劇:清朝道光年間,以______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______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______,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湯顯祖孔尚任昆曲徽班昆曲京劇四、科技1.傳統科學技術的總結(1)李時珍所著_____________、徐光啟所著_____________和宋應星所著____________,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2)徐弘祖的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2.西方科技的傳播——“西學東漸”(1)背景: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2)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_________等。《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利瑪竇(3)表現①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還運用歐洲____________,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西方科學書籍測繪技術〔概念闡釋〕“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文明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這段時期,以來華西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為重要窗口,西方文明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圖解歷史〕古代中國科技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認識明清思想領域的新變化[史料一]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相當接近民主制度的設計,以為君民之間,不是主從尊卑,政府是為民而設。地方發展,猶如諸侯,有相當的自主權。學校是議政的場合,其所議定,由地方長吏付諸實行。這一構思,儼然是代議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許倬云《歷史大脈絡》[史料二]徐光啟等人認為西方科學以數學為基礎,由“數”達“理”的形式邏輯方法是西方科學優越性的根本所在。……他們迫切希望能借助“遠西奇器”來解決明朝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于民生財計大有利益”。宋應星提出“窮究試驗”“凡事皆須試驗而后詳之”的實學思想,他認為任何科學知識都要親身實踐,以達到知行合一。——摘編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學人的科學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問題](1)根據史料一,歸納黃宗羲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歷史進步性。(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末期科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示](1)主張:倡導君民平等,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地方自治;學校是議政場所。進步性:對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特點:推崇以數學為基礎的數理邏輯方法;注重實驗和實踐;主張科技為國計民生服務。原因: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危機嚴重;知識分子對理學的反思;“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拓展]1.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特點(1)反傳統、反教條。如李贄鞭撻程朱理學,否認孔孟學說,提倡男女平等。(2)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主張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當時思想家提出的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3)提倡經世致用。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4)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5)是開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對儒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改造,但仍然屬于儒學的范疇。2.明清時期進步思想產生的影響思想 經世致用思想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氣,對后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供思想源泉。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對理學的反思、批判,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政治 這是一股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潮,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在其后數百年間具有啟蒙作用,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經濟 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經濟發展、市民工商階層興起在思想層面的反映,沖擊了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實質 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4·甘肅高考·5)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禁之時,民間多私攜物品往交趾諸處,經日本轉手販賣,換取日本長崎銀,將至中國,鑿沉其舟,攜銀以歸。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白銀主要來自日本C.海上商業貿易發達 D.經濟高度依賴白銀[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經濟運轉對白銀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間私商冒險從海外帶回白銀,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經濟高度依賴白銀,D項正確;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排除A項;明朝中后期的白銀,很大一部分來自美洲的銀礦,還有一部分來自歐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沒有對明朝白銀的來源進行對比,不能得出其白銀主要來自日本,排除B項;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業貿易的發展,排除C項。2.(2024·廣東高考·6)明朝時,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覽。時人葉權認為:“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意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這反映了當時( )A.商業經營方式改變 B.戶籍管理制度混亂C.商業資本集聚明顯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一春之計全賴西湖”“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時期西湖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當地人甚至不愿從事農耕,棄農從商的現象非常多,而且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還影響了當地崇尚華麗的社會習俗,比較全面地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發展,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雇傭關系,也未說明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排除A項;百姓棄農從商是個體自愿的社會行為,與戶籍管理制度無關,排除B項;明清時期商業資本積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幫,材料并未體現相關信息,排除C項。3.(2023·新課標卷·28)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貿易增多,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增多,中國手工業產品迅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因此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的興起,C項正確;明朝在朝貢貿易中采取“免征稅”“給予賞賜”等優待政策,“厚往薄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東南沿海港口城市興起作用有限,排除A項;材料強調明朝的對外貿易,與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無關,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漢,興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時期的海禁、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項。4.(2023·江蘇高考·5)據淮關稅收統計,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百萬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的大豆和豆餅。上述史實反映了乾隆年間( )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B.北方糧食畝產量國內領先C.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D.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清朝時江南手工業較北方發達,農業產量高,需要較多大豆和豆餅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因此北方生產的大豆就大量運輸至南方,A項正確;B項與史實不符,北方糧食畝產不及南方,排除;材料提及了運河運輸,不能說明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排除C項;材料無法證明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排除D項。5.(2023·福建高考·5)清前期,蘇州女性流行以鮮花為頭飾,當地又有“鶯語東風二月過,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盡作栽花地,那得繅絲有綺羅”之語。這反映了該地區( )A.消費觀念的奢靡化B.產品加工的專業化C.土地利用的精細化D.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得出,因為當時蘇州女性流行以鮮花為頭飾,鮮花成了市場上暢銷的商品,故很多農田種植了鮮花,這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市場化,D項正確;僅據該材料不能得出女性以鮮花為頭飾是一種奢靡的消費觀念,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鮮花種植出來后是否進行加工,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土地利用方式從種植糧食作物或其他經濟作物變為了種植鮮花,不能體現土地利用相對于之前是否精細化了,排除C項。6.(2023·全國甲卷·27)明代很多熟讀儒經而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秉持“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的信條。盡心于實踐“圣人之學”。與這種社會行為最契合的思想觀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無物”C.“存天理,滅人欲” D.“工商皆本”[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并結合所學可知, 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自己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則,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不害人,這樣能做到就是圣賢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國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學命題,王艮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要求統治者把滿足群眾穿衣吃飯作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讀經和做生意不違背,亦儒亦商, A項正確;“心外無物”是宋代哲學家陸九淵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是宋代理學家提出的道德修養目標,“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黃宗羲的主張,三者均與材料內涵不符,排除B、C、D三項。7.(2023·湖北高考·5)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答案] A[解析] 根據“明代湖北進士分布示意圖”可知,武昌府與黃州府是進士人數最多的兩個地區,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圖”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區依舊為黃州府和武昌府,進士人數多能夠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而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選拔率,A項正確;交通條件不是制約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項;荊州府的政區等級高于黃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黃州府,排除C項;“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與“明代湖北地區人口分布”是兩個概念,排除D項。8.(2024·全國甲卷·27)清初《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說出版盛行,廣為傳播,同時出現了滿文版本進行刊印。而對于清政府認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則被列為禁書,進行銷毀。這導致了( )A.世俗文化發展停滯化B.社會政治和平失序化C.政府的思想專制僵化D.傳統倫理道德的延續[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清初《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說出版盛行,廣為傳播”“而對于清政府認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則被列為禁書,進行銷毀”可知,材料呈現前后兩個變化,民間流行具有反封建色彩或強調政權合法性的小說,清政府對此予以封禁,也就是維護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來為政權辯護,結果必然是“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的延續,D項正確;世俗文化發展會走向緩慢,并非停滯,排除A項;清政府將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列為禁書,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不會導致社會政治和平失序化,排除B項;明清政府思想文化專制,是導致材料行為的原因,而非結果,排除C項。9.(2023·河北高考·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中載有描繪農具制作、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的全新耕織圖(下圖)。這可用于說明,明代( )A.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B.農具制造工藝革新C.種植物種日漸增多 D.集體勞作形式盛行[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中載有描繪農具制作、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的全新耕織圖,反映了古代中國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所述圖片除了描繪農具制作,還有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農具制造工藝革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項;在材料中只能看出種植果樹蔬菜,這在明朝以前就有,不能看出種植物種增多,排除C項;小農經濟模式下,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而非進行集體勞作,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板塊1中國古代史第4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單元總結課件.pptx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板塊1中國古代史第4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0講明清時期的政治__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課件.pptx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板塊1中國古代史第4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1講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